2017年10月19日下午,我們在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VIP預展現場採訪到了臺灣畫廊協會理事長鍾經新女士。作為亞洲地區歷史悠久的藝術博覽會之一,今年的臺北藝博會匯集了123家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的頂級畫廊,並將「私人美術館的崛起」定為年度主題。
談及年度主題的設定,鍾經新說道:「私人美術館其實是這五年來的一個時代現象,我希望可以透過一些學術性的探討,梳理這種現象,帶動私人美術館的議題在臺北藝博會的呈現。」
臺灣畫廊協會理事長 鍾經新女士
雅昌藝術網:今年很多初到臺北藝博會現場的人,第一個直觀感受是展區布局非常「大器」,展廳方面做了哪些變化?
鍾經新:對,大器,這其實也是我的目標。我想在這次的臺北藝博會上調整一下左右區的平衡感,不刻意引導觀眾先往右邊方向走,這樣可能左邊的展商會覺得不妥,所以我今年想要一種平衡,在展場規劃的時候,我就將臺灣本土的大畫廊安排在右半邊,來自其他地區的國際性畫廊就安排在左邊,這其實達到了一種雙足鼎立的平衡,也是我一直希望的,可以讓每一個展商都覺得開心的服務態度。
臺北藝博會會場入口
另外,對於所有123家展商,我對自己也有一個要求:就是我希望可以讓每一家展商都有露出的機會,無論是在網絡媒體上、還是平媒上面。其實我從8月底就已經開始在做學術方面的整理,把123家展商的重要作品都挑出來,分門別類的討論這些議題性的作品。
臺北藝博會展廳
我們將「藝術新秀」和MIT新人推薦特區放在一起,因為這兩個展區都是著眼在35歲以下的年輕藝術家。藝術前線是我們著重在新媒材作品的發表。公共藝術方面,就是「藝景無限」單元,這一次我們跟澳洲的策展人進行合作,大概有3位澳洲藝術家和1位德國藝術家參與。其中有一位女性澳洲藝術家是「航天員」,拿到NASA認證的藝術家,通過行為表現她對藝術的態度。
雅昌藝術網:讓臺北藝博會更加國際化方面,都做了哪些努力?
鍾經新:今年我們有向巴塞爾藝博會學習,首先是從硬體上面來調整,今年展廳布置的射燈就是一個秘密武器,我們用新研發的一款燈,效果非常好。以往我們用洗牆燈(LED投光燈),但是這種燈照不到牆上的畫作,對於觀賞畫作的體驗並不好。今年的燈光分為白光和黃光,照在作品上感覺當代性比較強,視覺感受也會舒服很多。另外一個就是踢腳板(地腳線),這是我們今年的首創。有了這些之後,整個展廳看上去非常的整潔、一致。
軟體方面,我們其實從8月底開始,有做一系列學術性的梳理,比如我們從東北亞地區、流派等議題開始。另外,我們在推廣宣傳上也有一些集合性質的東西不斷放出來,比如我們在Facebook上面有「十大新銳藝術家」、「十大國內必看」、「十大國外必看藝術家」很多很多。推廣力度和宣傳方式上都有強化,而且是從8月底就已經開始在做了。
而且我們這次也開發了不同的媒體宣傳管道,比如我們跟高鐵、捷運、機場等等,有點像「海陸空」全方位。
MIT新人推薦特區這個單元今年剛好是第十年,有哪些變化?
鍾經新:MIT是從2008年開始的一個政策,後來到2013年開始由畫廊協會接手,負責「藝術經紀」的角色。今年是MIT藝術家滿十年整,所以我們會在明年有一個專門針對MIT藝術家的擴大化活動。
對於MIT藝術家的選擇標準,還是基於35歲以下的臺灣本土藝術家,風格不限制,無論是水墨、裝置、油畫、新媒體,可以很多元。
2017臺北藝博會的「MIT新人推薦特區」
除了給MIT藝術家充分展示的平臺,我們還特意安排了「藝術新秀」這個單元,這裡展出的藝術家都是國外藝術家,希望本土藝術家和西方藝術家可以在一個平臺上競技,這樣也能夠達到一種平衡。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希望讓本土青年藝術家能夠關注到外面同年齡層藝術家是怎麼表現的,讓他們在同一個平臺上競爭,能夠讓他們產生學習的動力,同時也是一種砥礪。
十年前的第一屆MIT新人現在發展的怎麼樣?能透露一下明年的MIT活動會以什麼形式做嗎?
鍾經新:那些十年前的MIT藝術家不少都已經成為走國際路線的成熟藝術家,表現非常出色。
明年的MIT活動還是會以臺北藝博會為依託,其實這次臺北藝博會結束之後,我們就打算開始籌備這個事情,可能會有幾個提案產生,但是要跟政府方面進行溝通,共同承辦。這其中有一個提案,可能是文化部門旗下的一些機構,譬如美術館或者替代空間,為藝術家提供更多的展出機會。另外,我想做一個巡迴展。另外,我們也在跟文化部門建議,應該思考怎樣將這些MIT藝術家帶到國際上去,尋求幾個國際重要私人美術館展出藝術家的作品,並衍生出後續典藏他們的作品,這樣才會有一個良性的互動。
所以,這也是MIT跟「私人美術館」議題的一種呼應?
鍾經新:對,在今年臺北藝博會大會主題確立之後,我們一直有在考慮MIT藝術家的這個單元。
臺北藝博會早期曾設立「電子錄像」專區,以及後來的「影像之聲」專題,對於新媒體藝術,今年臺北藝博會有著怎樣的側重?
鍾經新:臺北藝博會一直有著相呼應的特色單元,那就是「藝術前線」。其實今年在評審的時候,我們就有一個學術評委特別強調要將這個單元做到「名副其實」。所以我們在作品挑選時重點考量新媒材的運用,而不單單是純粹的攝影,希望可以開拓新媒體的不同表現。
雅昌藝術網:除了臺北藝博會的常規展區,今年還有哪些看點?
鍾經新:今年我們有十大亮點,第一個就是臺灣前輩藝術家的特展區,我們特別邀請了臺師大的教授白適銘老師幫我們策劃這個單元,這裡我們有18位臺灣前輩藝術家,這裡都是美術館級別的作品,僅這一個區的作品大概就有1.3億(臺幣)。作品尺幅都不太大,但都非常精彩,有些作品甚至很難在其他地方看得到。第二個是跟文創品牌瓷林的合作,做個品牌形象展,不販售作品。另外,還有李光裕在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的作品也有展出。
「世紀先鋒」特展區
我們還與博物館學會合作,會舉辦多個論壇活動,包括「企業的購藏」等等,所以很多活動的組織其實都在圍繞著「私人美術館」的這個議題展開,我們也在跟很多臺灣的私人美術館合作,比如鳳甲美術館等。
臺灣的私人美術館現狀怎樣?
鍾經新:臺灣美術館並沒有像大陸的私人美術館那樣蓬勃發展,但我始終覺得應該「學術先行、市場在後」。相較於大陸,我覺得臺灣的私人美術館「小而美,但紮實」。
學術的東西不是簡單做兩年就能夠起來的,我還是希望能夠慢慢培養,有這種生根發芽的機會。私人美術館如果一旦商業了,就很難回歸到藝術脈絡裡。
有哪些因素制約了臺灣私人美術館的發展?
鍾經新:我們其實也在跟臺灣的文化部門做建議,希望可以一起做個研討,因為臺灣的美術館會受到法規、稅制的一些制約。另一方面,臺灣藝術家的後代都比較想要保留老一輩人的作品,而且他們本身並沒有太多美術館的經營概念,這樣就容易變成個人的美術館,也就沒有辦法變成全面的推廣,那政府有沒有更多經費去扶植個人美術館去做比較好的開展,所以這其實也是我們要跟政府諫言的。那這次臺北藝博會將私人美術館作為議題,也是一種發聲,希望會有一個效應出來。
今年在吸引新藏家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鍾經新:今年為了找回藏家的信心,我也做了很多的努力。比如說,4月份,臺北故宮跟奧賽美術館合作大展,畫廊協會爭取到了唯一協辦,這也是歷年來第一次能夠跟國際美術大展合作。有了這個合作機會,我們也策劃了「貴賓藏家之夜」,招待我們的藏家,幫他們安排導覽,藏家也很開心有這些活動。6月份,我們又辦了姚謙《一個人的電影》的欣賞活動,也是為藏家組織的。故宮那場活動算是為頂級藏家服務,6月份的這個活動又是主要針對新晉藏家。到了7月份,我們安排了臺中藝術博覽會,我們辦了中日科技高階主管收藏家的對話;8月27日辦了大師講座,邀請了鳳甲美術館;9月又辦了一個明星藏家跟雜誌有一個活動,相當於這幾個月下來,每個月都有相關活動鋪陳,讓這個熱度持續。
臺灣藏家有很深的積澱,今年來大陸藏家的購買力也有很大提升,對於臺灣收藏界有哪些影響?
鍾經新:大陸藏家這幾年比較「兇猛」,我們這次也邀請了大陸藏家劉鋼和臺灣藏家施俊兆進行一個對談,相當於是大陸跟臺灣藏家之間的對話,由姚謙做主持。其實臺灣藏家的眼界包容性會比較高一些,他們也很努力、很用功,會對自己喜愛的藝術家有很深入的研究。
臺灣對於當代藝術的收藏偏好趨勢是什麼?
鍾經新:對於當代藝術收藏,慢慢都有一些轉型,有的開始從古董慢慢轉向嘗試當代。相比之下,年輕藏家收藏當代作品就會更多,而且他們比較偏好新媒材的作品,他們可能不會追尋經典,但他比較喜歡新奇,比較有視覺效果的那種新媒材作品。年輕藏家有自己非常強烈的主見,他覺得既然要收,就收自己喜歡的,而不是收別人喜歡的、別人口中「好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