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專稿】鍾經新:希望臺北藝博會可以帶動臺灣私人美術館的發展

2020-12-13 雅昌藝術網20201029

2017年10月19日下午,我們在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VIP預展現場採訪到了臺灣畫廊協會理事長鍾經新女士。作為亞洲地區歷史悠久的藝術博覽會之一,今年的臺北藝博會匯集了123家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的頂級畫廊,並將「私人美術館的崛起」定為年度主題。

談及年度主題的設定,鍾經新說道:「私人美術館其實是這五年來的一個時代現象,我希望可以透過一些學術性的探討,梳理這種現象,帶動私人美術館的議題在臺北藝博會的呈現。」

臺灣畫廊協會理事長 鍾經新女士

雅昌藝術網:今年很多初到臺北藝博會現場的人,第一個直觀感受是展區布局非常「大器」,展廳方面做了哪些變化?

鍾經新:對,大器,這其實也是我的目標。我想在這次的臺北藝博會上調整一下左右區的平衡感,不刻意引導觀眾先往右邊方向走,這樣可能左邊的展商會覺得不妥,所以我今年想要一種平衡,在展場規劃的時候,我就將臺灣本土的大畫廊安排在右半邊,來自其他地區的國際性畫廊就安排在左邊,這其實達到了一種雙足鼎立的平衡,也是我一直希望的,可以讓每一個展商都覺得開心的服務態度。

臺北藝博會會場入口

另外,對於所有123家展商,我對自己也有一個要求:就是我希望可以讓每一家展商都有露出的機會,無論是在網絡媒體上、還是平媒上面。其實我從8月底就已經開始在做學術方面的整理,把123家展商的重要作品都挑出來,分門別類的討論這些議題性的作品。

臺北藝博會展廳

我們將「藝術新秀」和MIT新人推薦特區放在一起,因為這兩個展區都是著眼在35歲以下的年輕藝術家。藝術前線是我們著重在新媒材作品的發表。公共藝術方面,就是「藝景無限」單元,這一次我們跟澳洲的策展人進行合作,大概有3位澳洲藝術家和1位德國藝術家參與。其中有一位女性澳洲藝術家是「航天員」,拿到NASA認證的藝術家,通過行為表現她對藝術的態度。

雅昌藝術網:讓臺北藝博會更加國際化方面,都做了哪些努力?

鍾經新:今年我們有向巴塞爾藝博會學習,首先是從硬體上面來調整,今年展廳布置的射燈就是一個秘密武器,我們用新研發的一款燈,效果非常好。以往我們用洗牆燈(LED投光燈),但是這種燈照不到牆上的畫作,對於觀賞畫作的體驗並不好。今年的燈光分為白光和黃光,照在作品上感覺當代性比較強,視覺感受也會舒服很多。另外一個就是踢腳板(地腳線),這是我們今年的首創。有了這些之後,整個展廳看上去非常的整潔、一致。

軟體方面,我們其實從8月底開始,有做一系列學術性的梳理,比如我們從東北亞地區、流派等議題開始。另外,我們在推廣宣傳上也有一些集合性質的東西不斷放出來,比如我們在Facebook上面有「十大新銳藝術家」、「十大國內必看」、「十大國外必看藝術家」很多很多。推廣力度和宣傳方式上都有強化,而且是從8月底就已經開始在做了。

而且我們這次也開發了不同的媒體宣傳管道,比如我們跟高鐵、捷運、機場等等,有點像「海陸空」全方位。

MIT新人推薦特區這個單元今年剛好是第十年,有哪些變化?

鍾經新:MIT是從2008年開始的一個政策,後來到2013年開始由畫廊協會接手,負責「藝術經紀」的角色。今年是MIT藝術家滿十年整,所以我們會在明年有一個專門針對MIT藝術家的擴大化活動。

對於MIT藝術家的選擇標準,還是基於35歲以下的臺灣本土藝術家,風格不限制,無論是水墨、裝置、油畫、新媒體,可以很多元。

2017臺北藝博會的「MIT新人推薦特區」

除了給MIT藝術家充分展示的平臺,我們還特意安排了「藝術新秀」這個單元,這裡展出的藝術家都是國外藝術家,希望本土藝術家和西方藝術家可以在一個平臺上競技,這樣也能夠達到一種平衡。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希望讓本土青年藝術家能夠關注到外面同年齡層藝術家是怎麼表現的,讓他們在同一個平臺上競爭,能夠讓他們產生學習的動力,同時也是一種砥礪。

十年前的第一屆MIT新人現在發展的怎麼樣?能透露一下明年的MIT活動會以什麼形式做嗎?

鍾經新:那些十年前的MIT藝術家不少都已經成為走國際路線的成熟藝術家,表現非常出色。

明年的MIT活動還是會以臺北藝博會為依託,其實這次臺北藝博會結束之後,我們就打算開始籌備這個事情,可能會有幾個提案產生,但是要跟政府方面進行溝通,共同承辦。這其中有一個提案,可能是文化部門旗下的一些機構,譬如美術館或者替代空間,為藝術家提供更多的展出機會。另外,我想做一個巡迴展。另外,我們也在跟文化部門建議,應該思考怎樣將這些MIT藝術家帶到國際上去,尋求幾個國際重要私人美術館展出藝術家的作品,並衍生出後續典藏他們的作品,這樣才會有一個良性的互動。

所以,這也是MIT跟「私人美術館」議題的一種呼應?

鍾經新:對,在今年臺北藝博會大會主題確立之後,我們一直有在考慮MIT藝術家的這個單元。

臺北藝博會早期曾設立「電子錄像」專區,以及後來的「影像之聲」專題,對於新媒體藝術,今年臺北藝博會有著怎樣的側重?

鍾經新:臺北藝博會一直有著相呼應的特色單元,那就是「藝術前線」。其實今年在評審的時候,我們就有一個學術評委特別強調要將這個單元做到「名副其實」。所以我們在作品挑選時重點考量新媒材的運用,而不單單是純粹的攝影,希望可以開拓新媒體的不同表現。

雅昌藝術網:除了臺北藝博會的常規展區,今年還有哪些看點?

鍾經新:今年我們有十大亮點,第一個就是臺灣前輩藝術家的特展區,我們特別邀請了臺師大的教授白適銘老師幫我們策劃這個單元,這裡我們有18位臺灣前輩藝術家,這裡都是美術館級別的作品,僅這一個區的作品大概就有1.3億(臺幣)。作品尺幅都不太大,但都非常精彩,有些作品甚至很難在其他地方看得到。第二個是跟文創品牌瓷林的合作,做個品牌形象展,不販售作品。另外,還有李光裕在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的作品也有展出。

「世紀先鋒」特展區

我們還與博物館學會合作,會舉辦多個論壇活動,包括「企業的購藏」等等,所以很多活動的組織其實都在圍繞著「私人美術館」的這個議題展開,我們也在跟很多臺灣的私人美術館合作,比如鳳甲美術館等。

臺灣的私人美術館現狀怎樣?

鍾經新:臺灣美術館並沒有像大陸的私人美術館那樣蓬勃發展,但我始終覺得應該「學術先行、市場在後」。相較於大陸,我覺得臺灣的私人美術館「小而美,但紮實」。

學術的東西不是簡單做兩年就能夠起來的,我還是希望能夠慢慢培養,有這種生根發芽的機會。私人美術館如果一旦商業了,就很難回歸到藝術脈絡裡。

有哪些因素制約了臺灣私人美術館的發展?

鍾經新:我們其實也在跟臺灣的文化部門做建議,希望可以一起做個研討,因為臺灣的美術館會受到法規、稅制的一些制約。另一方面,臺灣藝術家的後代都比較想要保留老一輩人的作品,而且他們本身並沒有太多美術館的經營概念,這樣就容易變成個人的美術館,也就沒有辦法變成全面的推廣,那政府有沒有更多經費去扶植個人美術館去做比較好的開展,所以這其實也是我們要跟政府諫言的。那這次臺北藝博會將私人美術館作為議題,也是一種發聲,希望會有一個效應出來。

今年在吸引新藏家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鍾經新:今年為了找回藏家的信心,我也做了很多的努力。比如說,4月份,臺北故宮跟奧賽美術館合作大展,畫廊協會爭取到了唯一協辦,這也是歷年來第一次能夠跟國際美術大展合作。有了這個合作機會,我們也策劃了「貴賓藏家之夜」,招待我們的藏家,幫他們安排導覽,藏家也很開心有這些活動。6月份,我們又辦了姚謙《一個人的電影》的欣賞活動,也是為藏家組織的。故宮那場活動算是為頂級藏家服務,6月份的這個活動又是主要針對新晉藏家。到了7月份,我們安排了臺中藝術博覽會,我們辦了中日科技高階主管收藏家的對話;8月27日辦了大師講座,邀請了鳳甲美術館;9月又辦了一個明星藏家跟雜誌有一個活動,相當於這幾個月下來,每個月都有相關活動鋪陳,讓這個熱度持續。

臺灣藏家有很深的積澱,今年來大陸藏家的購買力也有很大提升,對於臺灣收藏界有哪些影響?

鍾經新:大陸藏家這幾年比較「兇猛」,我們這次也邀請了大陸藏家劉鋼和臺灣藏家施俊兆進行一個對談,相當於是大陸跟臺灣藏家之間的對話,由姚謙做主持。其實臺灣藏家的眼界包容性會比較高一些,他們也很努力、很用功,會對自己喜愛的藝術家有很深入的研究。

臺灣對於當代藝術的收藏偏好趨勢是什麼?

鍾經新:對於當代藝術收藏,慢慢都有一些轉型,有的開始從古董慢慢轉向嘗試當代。相比之下,年輕藏家收藏當代作品就會更多,而且他們比較偏好新媒材的作品,他們可能不會追尋經典,但他比較喜歡新奇,比較有視覺效果的那種新媒材作品。年輕藏家有自己非常強烈的主見,他覺得既然要收,就收自己喜歡的,而不是收別人喜歡的、別人口中「好的」東西。

相關焦點

  • 雅昌專稿 2014臺灣高雄藝博會預期總成交量將超過6000萬臺幣
    今年的高雄藝博會參展作品總估值約3億新臺幣,規模較去年有所提升。今年國內外參展畫廊機構共有來自日本、中國大陸、香港、澳門、韓國、新加坡、越南、俄羅斯、德國與中國臺灣地區共92間畫廊參展,不僅躍升為臺灣地區第二大藝術博覽會,也晉升為國際性的藝術博覽會。
  • 【雅昌專稿】張學孔:從臺北到高雄,藝博會的雙重責任
    我們希望在臺灣這個地方有一個比較整齊的展覽,跟我們在高雄辦藝博會有點兒不一樣。你會發現在倉庫區的展場沒有很有名的藝術家,但是很不錯的年輕藝術家,當然,我們也希望藝博會以後越來越國際化,這是一個目標。以臺灣目前的情況來講,去年不景氣,一直到今年整個上半年來講,藝術市場上可以從一級二級市場看到非常明顯的不景氣的狀況。
  • ART TAIPEI 2017:為什麼博覽會關注「私人美術館」的崛起?
    ▲▲2017臺北國際藝博會現場本屆臺北藝博會將「私人美術館的崛起」定為年度主題,從特展至藝術講座,梳理亞洲當代藝術新風貌,回應全球藝術市場新變化,持續以推廣亞洲藝術多樣性為宗旨,讓藝博會突破地域性成為國際場域的交流。在VIP預展前的新聞發布會上,與會嘉賓都覺得臺北藝博會體現了藝術的「營銷價值」,提升了臺灣影響力與臺灣質感。
  • 三月到臺灣來看展,一場酒店藝博會如何彰顯寶島藝術野心?
    您作為畫廊協會的理事長,針對目前臺灣畫廊業的情況,對於畫協制定有怎樣的核心目標和首要任務?與過去相比又有怎樣的變化?
  • 雅昌專稿 | 李一:東京藝博會用國際「逆輸入」破局日本藝術市場
    這次參展的國際畫廊主要分布在東南亞、臺灣和香港。由於上一年流行藝術家Ron English在藝博會上取得的成功,本次有3家香港新秀畫廊參展,很多推廣流行藝術的畫廊進軍日本藝術市場,希望在這種二次元和時尚流行文化的國家找到更好的位置。臺灣由於歷史文化上的關聯,也能更加精準地把握日本藏家的品味和偏好。
  • 【雅昌專稿】李一:東京藝博會用國際「逆輸入」破局日本藝術市場
    這次參展的國際畫廊主要分布在東南亞、臺灣和香港。由於上一年流行藝術家Ron English在藝博會上取得的成功,本次有3家香港新秀畫廊參展,很多推廣流行藝術的畫廊進軍日本藝術市場,希望在這種二次元和時尚流行文化的國家找到更好的位置。臺灣由於歷史文化上的關聯,也能更加精準地把握日本藏家的品味和偏好。
  • 臺北當代全新數字計劃:要替代的不是一場藝博會
    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了臺北當代線下往線上的轉換,這其中有許多策略上的思考,但主辦方表示:它要替代的不是一場藝博會,而是博覽會之前的推廣工作,並希望藉此繼續推進臺灣與外界發生聯繫。雅昌藝術網及藝術頭條APP特別在線上藝博會開幕之際,對話臺北當代聯合總監嶽鴻飛(Robin Peckham),談到了他們舉辦全新數字計劃的思考。
  • 臺北藝博會戰報 進軍國際化的亞洲版圖聯盟
    10月29日的VIP夜場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拉開序幕,並以破億元(臺幣)的成績傳出第一日銷售捷報。進入第22屆ART TAIPEI相較往年,從團隊的改選由也趣畫廊的王瑞棋接任臺灣畫廊協會理事長,以及由歐洲海歸的王琨生擔任臺北藝博會的執行長,在新組團隊更換新鮮血液後,他們是如何延續歷屆的品質,又是如何將如何再創佳績,這些都可以從博覽會現場表現的成績,以及各參展畫廊主們的反饋而體現。
  • 高雄藝博會開幕 從本土化到「東北亞與東南亞藝術交匯」
    這是第三屆高雄藝博會,從首屆的62家畫廊、第二屆的92家畫廊,擴展為今年的104家,來自臺灣、中國大陸、日本、馬來西亞、法國、韓國、泰國、越南等畫廊分布在四個展區。尤其是日本藝術和馬來西亞當代藝術兩個特展,充分體現本屆藝博會定位:東南亞與東北亞藝術的交會平臺。基於臺灣的本土市場,建立連接東北亞和東南亞的藝術對話。
  • 【雅昌專稿】凌菲菲:滬上雙館的運營之道
    值得一提的是,除公立美術館外,上海的民營、私人美術館在過去幾年裡有了跨越式的發展,據中國社會組織官網顯示,在上海相關部門註冊成功的「美術館」有42家,「藝術館」有33家,「藝術中心」有67家。上述藝術機構的社會組織類型為「民辦非企業單位」,即業內人士常常提到的「民非機構」,而它們採取非營利的經營模式。
  • 【雅昌專稿】艾琳:立於繁華商圈中 德基的美術館新模式
    德基美術館館長艾琳依託20餘年的收藏優勢,德基集團規劃建立覆蓋古今中外的藝術體系,集美術館、博物館、藝術公共空間為一體的多維立體文化藝術綜合體。而美術館力圖呈現藝術作品跨時間、跨空間的無界對話,通過全新方式重構藝術,為觀眾帶來多角度、多維度的藝術體驗。竭力打破藝術作品與展覽空間之間,展覽空間與藝術家之間,藝術家與公眾之間的種種界限,謀求中西方藝術的新發展、新思路。
  • 藝術播報 | 臺北藝博會 74國參與創紀錄
    ▲2018臺北新藝術博覽會(5月18-21日)   雅昌藝術網訊 王林嬌)曾經創造過全球藝博會銷售成交率紀錄的臺北新藝術博覽會,從2011年首屆至今已經走過八個年頭
  • 看好臺灣藝術市場:藝博會很尷尬,畫廊年輕卻成熟
    臺北藝博會總監王先生介紹道,藝博會產生銷售的稅率為5%,然而2013年前是不收稅的,並且古董等在臺灣可以自由交易,而大陸對1949年前物品的交易則規則嚴苛。臺灣藏家向來沉穩、熟練、靈活且投入,他們會對收藏投入很多時間。臺灣藏家較其它地區來講更為保守,在購買一件作品前願意花費長時間進行學習和了解。大部分藏家對新媒體和裝置藝術的興趣不高。
  • 臺北氣,藝博會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網站
    王雋有20年歷史的臺北藝術博覽會於2012年11月8日在臺北世貿展館舉行,這是主辦方首次將藝博會移至11月舉辦,參展畫廊共150間,來自全球15國,光是開幕首夜就有誠品畫廊、也趣藝廊創下九成銷售紀錄,更有索卡畫廊、赤粒藝術、新畫廊、新時代畫廊、沁德居、維嘉畫廊、尊彩藝術中心、長流美術館長以及來自香港的世界畫廊、de
  • 雅昌專稿 | 巴塞爾藝術展母公司MCH集團為何虧損1.19億美元?
    擴展閱讀:雅昌藝術網關於「以冒用'雅昌'名義騙取藝術品等犯罪行為」的聲明
  • 2019影響中國畫廊行業的年度十大事件:新起點,新機遇
    2019臺北當代2019年的一月份,亞洲藝術圈因為一場全新當代藝博會的誕生而變得風起雲湧——1月17日,隨著首屆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臺北當代)VIP開幕,同期舉辦的水墨現場臺北展博會(Ink Now)、藝術臺北(One Art Taipei)、藝術未來(Art Future)以及正在展覽中的臺北雙年展。
  • 在臺北私人美術館「挖寶」(圖)
    在臺北私人美術館「挖寶」(圖) 2014-08-08 16:43:15   在臺灣,私人美術館為數不少,這些美術館打破了大家對美術館「高大上」的慣常印象,有的就與住家相鄰,像一個環壁列畫的大客廳,但卻更有個性、親民,而且深藏傳奇與故事。
  • 全球首份《私人美術館調研報告》 舊挑戰與新未來?
    據調查,全球將近五分之一的私人美術館是在近五年內創辦的。尤其在中國及中東等地區,新興的美術館正在蓬勃的發展,比如在中國有超過一半的私人美術館是在2010年之後創辦的。針對當下全球私人美術館的繁榮態勢,由Larry’s List與AMMA(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於2016年1月共同推出了全球當代私人美術館首份研究成果——《私人美術館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 計劃外的藝博會為香港注入新的活力嗎?
    他們談到:「我們集合了本港畫廊的聲音,深信香港的堅毅能鞏固本地藝術發展及其作為國際藝術樞紐的地位。香港是亞洲最重要的市場中心。但近幾年來,香港本地的收藏家對西方的藝術似乎更加感興趣,所以這次藝博會也是一次機會,希望收藏家能往內看,思考一下亞洲的藝術家和他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 雅昌專稿 | 東京建成兩大數字藝術新地標 teamLab美術館匯集最大規模沉浸式作品
    擴展閱讀:雅昌藝術網關於「以冒用'雅昌'名義騙取藝術品等犯罪行為」的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