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產業「釀」出甜蜜新生活

2021-01-14 同花順財經

  一個木桶,打上孔眼,放置在房前屋後、深山老林或懸崖峭壁,然後坐等「蜂」來——這是湖北恩施州來鳳人祖祖輩輩傳承的養蜂技藝。來鳳縣地處鄂西南的武陵山腹地,這裡一年四季草木蔥蘢、花果繁茂,本是養蜂產蜜的好地方,但受困於這種古法養蜂法「一年只採一次蜜,採到多少靠天定」的限制,來鳳縣的蜂蜜一直產量不高、質量不穩、銷售不暢。

  守著好蜜源,如何「釀」出好產業?看準中蜂產業對群眾脫貧增收的帶動作用,2018年起,對口幫扶來鳳縣的農業農村部請來中國農科院的國家蜂體系專家對當地中蜂產業進行精準技術指導。

  「蜜蜂所的專家來得太及時了!」尚風寨蜂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姚俊說。養蜂多年,他因為缺乏技術有過幾次慘痛的經歷。「合作社曾經因為誤噴農藥,發生過20箱蜂大量死亡的事故。」說起過去發生的事,姚俊仍然記憶猶新。

  過去,來鳳縣蜂農依靠土法散養中蜂,不但蜂蜜產量低、含水量偏高、質量參差不齊,而且在中蜂遭遇病蟲害或蜜蜂種群爭鬥時,蜂農往往束手無策,只能看著蜜蜂大量死亡。「要想產業化、規模化養殖,最重要的就是技術!」姚俊感慨。

  他還記得第一次見到國家蜂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中國農科院蜜蜂所李建科教授時,對方指著一罐尚風寨出品的蜂蜜對他說:「這罐蜜,你可能自己覺得很好,但它質量的穩定性並沒有達到要求,要想打入市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一罐好蜂蜜,首先得『產』出來,第二要『管』出來,第三要『檢』出來。」李建科介紹。為了確保中蜂蜂場養殖標準化、規範化,專家團著力從推廣活框飼養法、提升養殖及病害防控技術、選育優良蜂種、規範產品標準及檢驗等方面對來鳳中蜂產業實行提質升級。

  在三胡鄉三堡嶺村,記者了解到,蜂農劉澤勝在捨棄木桶養蜂土法、採用專家團推廣的活框養蜂法後,第二年就靠著40框蜜蜂淨分紅9000多元,而過去他賣蜜的年收入還不足1000元。

  依靠蜜蜂所的技術支持,姚俊還重新改進了蜂箱,總結出了「99養蜂法」和「逆向養蜂模式」。姚俊說:「蜂箱改造和養殖技術提升後,蜂蜜質量顯著提升,部分蜂蜜香氣提高了20%,濃度增加了2度,每群蜂產蜜量由土法的10斤提高到了20斤!」

  「養蜂比打工強多了!」來鳳縣三胡鄉金橋村村民王號南,看著自己精心養殖的20群蜜蜂,開心地給記者算了一筆帳:「這次一共取了242斤中蜂蜜,按當地市場價每斤150元算,可增加收益1萬多元呢!」說起科學養殖蜜蜂的好處,王號南臉上洋溢著喜悅。

  蜜蜂「中囊病」(中蜂囊狀幼蟲病的簡稱)曾是來鳳蜂農最為頭痛的蜂病,一旦染上往往導致蜂群「全群覆滅」。蜜蜂所專家面對蜂農期盼的目光,專門送來對症治療的技術和藥物,不僅可有效控制蜜蜂「中囊病」,而且發病蜜蜂治癒率達到85%。

  此外,針對來鳳縣市場上曾經出現過假冒中蜂蜜的情況,蜜蜂所蜂體系崗位科學家團隊還將研發出的中蜂蜜快速鑑別系列技術在當地進行推廣應用。國家蜂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中國農科院蜜蜂所研究員李熠說:「中蜂蜜售價是一般蜂蜜的5倍至10倍。如果摻假作假,整個產業就砸了。」

  李熠告訴記者,蜜蜂所研發的試紙識別率達到95%以上。「用試紙條檢測,既可以在收購環節保證收上來的蜜是真的,也可以向顧客證明蜂蜜的真假。」

  「在蜜蜂所的幫扶下,我們不僅在提升養殖技術和產品質量上嘗到了甜頭,還在專家的幫助下,培育出了能帶大群、產卵能力強、抗病能力強的『來鳳大脾蜂王』種蜂。」姚俊說。

  記者了解到,今年已有數萬隻「來鳳大脾蜂王」種蜂從三胡鄉黃柏園村的「武陵山中蜂良種培育基地」發售至全國各地。據姚俊介紹,每年4月至9月為蜂王培育期,平均每天要快遞種蜂1000單以上到全國各地,以每單30元計價,僅此一項每天銷售收入就可達3萬餘元。

  在基地育蜂的黃柏園村村民張海榮說:「每培育一隻蜂王,就有1元錢收入,靠育蜂我每月能掙3000元以上。」

  根據中國農科院蜜蜂所為來鳳制定的中蜂產業發展規劃,「十四五」期間,當地養殖規模將達到10萬群,成為武陵山最大、湖北重要的中蜂養殖基地。

  既要送技術,更要育人才。

  幫扶初期,蜜蜂所就提出,要為來鳳當地打造一隻留得下、靠得住的技術團隊。除了定期組織蜂農培訓班,還上門對各個片區養殖技術員實行現場教學。技術員經過3個月培訓後,就能具備1人管理800-1000群中蜂的能力。

  「去年我管理的1000群蜜蜂,打蜜一萬多斤,收入了8萬元不說,合作社還獎勵了1萬元呢!」通過培訓上崗,技術員伍華珺算起去年養蜂收入樂得合不攏嘴。

  今年年初,面對突然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不能前往來鳳開展技術指導,蜜蜂所通過視頻連線,組織來鳳蜂農開展中蜂養殖技術與蜂產品質量安全在線培訓班,及時指導蜂農解決因疫情產生的新問題、新情況。

  目前,來鳳縣已建成「公司+技術員+貧困戶」的產業發展模式,成立9家養蜂合作社,中蜂養殖基地遍布全縣每個鄉鎮,養蜂規模達4萬群,較2018年增加了2萬多群,帶動1000餘農戶增收。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cjh

相關焦點

  • 新田:貧困戶養殖蜜蜂 釀出甜蜜生活
    眼下儘管已是初冬,但在湖南省新田縣馬場嶺村,草木綠意盎然,一群群蜜蜂不停往返草叢和蜂箱之間,「嗡嗡嗡」的聲音讓靜謐的山野顯得十分熱鬧。村民謝春波正打開蜂箱逐一查看,看著蜂箱裡一天天多起來的蜜,謝春波一家的甜蜜生活也越過越有勁兒。
  • 昌江乙勞村村民吉亞清:小蜜蜂「釀出」甜蜜新生活
    2014年,吉亞清一家7口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政府的扶持下,陸續獲得了1萬多元的產業幫扶資金,並通過入股本地的金豐養蜂專業合作社,獲得了一筆穩定的收入。但在吉亞清看來,僅靠入股分紅,遠不足以創造新生活。  在合作社的輻射帶動下,勤奮的吉亞清學會了養蜂技術,並用產業扶持資金買回了26箱蜂,準備用自己的雙手闖出一番事業。「蜜蜂金貴,不好好養,就全跑光了。」
  • 昌江七叉鎮乙勞村村民吉亞清:小蜜蜂「釀出」甜蜜新生活
    2014年,吉亞清一家7口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政府的扶持下,陸續獲得了1萬多元的產業幫扶資金,並通過入股本地的金豐養蜂專業合作社,獲得了一筆穩定的收入。但在吉亞清看來,僅靠入股分紅,遠不足以創造新生活。  在合作社的輻射帶動下,勤奮的吉亞清學會了養蜂技術,並用產業扶持資金買回了26箱蜂,準備用自己的雙手闖出一番事業。「蜜蜂金貴,不好好養,就全跑光了。」
  • 謝壽虎:小蜜蜂釀出「甜蜜傳奇」
    在發展生豬養殖失敗後,經過反覆思量,他決定養蜂,幾年過去了,如今他的小蜜蜂已釀出了「大蜜糖」,成為村裡遠近聞名的養蜂能手,他就是廣安市前鋒區龍灘鎮蜂巖村養蜂達人謝壽虎。「謝師傅,現在蜜蜂到這個季節,怎麼來管理?」「夏季天氣炎熱,也是蜜蜂容易分蜂的時期,所以在飼養過程中我們應嚴把每個關鍵的環節,促使蜜蜂安全舒適的渡過夏天」。
  • 平溪鎮:支部建在產業上,開啟甜蜜新生活
    道路另一側,一群群土雞恣意覓食,扒開草叢細看,一窩窩綠油油的綠殼雞蛋吸引眼球,鳥叫雞鳴、蜜蜂環繞,一派熱鬧景象掃淨冬日寒氣,令人好不歡喜。 整齊排列的蜂箱 蜂蜜基地負責人、長嶺村支書吳舉雙手舉著擠滿蜜蜂的木板笑眯眯的向大家展示:「我現在蜜蜂一共300
  • 百花蜜釀出甜日子
    百花蜜釀出甜日子———平江縣石坪村蜂蜜產業小記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徐亞平通訊員 馬如蘭 龔茶林 張香貴5月4日上午,風和日麗,平江縣三陽鄉石坪村百花齊放,山山嶺嶺處處是蜜蜂低吟淺唱。湯元祥給出了專業的解釋,「蜜蜂喜歡黑暗的生活環境,我們用黑色分蜂袋幫助蜂群分家。」湯元祥鼓搗著蜂箱,轉頭對記者說:「明年還要增加20箱!」「有信心嗎?」「有搞頭、有發展,自然信心足!」湯元祥開心地望著蜂箱。湯元祥的信心從何而來?
  • 勤勞養蜂人,「釀」出甜蜜生活
    這是嶽西縣蜂順蜜蜂養殖專業合作社社長劉碧松的口頭禪。他這樣說,也一直這樣做。劉碧松是蓮雲鄉騰雲村有名的養蜂大戶,也是靠養蜂這個傳統產業帶動合作社成員擺脫貧窮、走上富裕路的帶頭人。今年52歲的劉碧松,有著25年的蜜蜂養殖經驗,一開始養殖蜜蜂的時候,也曾經歷各種挫折,經過不斷的摸索和學習,他成功掌握了養蜂的專業知識,對蜜蜂的繁育、採蜜等生活習性了如指掌,把養蜂當成一生最喜愛的事業。
  • 「鐵拐李」深山釀出「蜜產業」民警化身護蜂人守護「甜蜜」
    「鐵拐李」的「甜蜜產業」海拔1300餘米的深山裡,方圓數十公裡的密林間,一位堅毅樸實的蜂農拖著殘疾左腿,在蔥鬱芬芳的綠樹花海中招蜂釀蜜,用汗水澆灌勤勞致富「蜜產業」。5月18日,在湖北省建始縣茅田鄉青巖村,即將奔赴新崗位的建始縣公安局茅田派出所民警尹磊專程來向他幫扶了2年多的蜂農李昌雲辭行,將巡山護農的交接棒傳給下一任「護蜂人」。
  • 海南成立蜜蜂產業協會 推進生態農業發展
    海南省蜜蜂產業協會成立大會  人民網海南視窗海口4月8日電(餘恆平) 4月7日,海南省蜜蜂產業協會成立大會在海口市隆重舉行,來自海南省各縣、市會員代表130多人,代表10000多名海南蜜蜂產業從業人員參加了協會成立大會
  • 「窗口」看小康(61)丨深山養蜂人的甜蜜事業 看文成如何讓蜜蜂成...
    「窗口」看小康(61)丨深山養蜂人的甜蜜事業 看文成如何讓蜜蜂成百姓的「空中銀行」 江幹新聞網  發布時間:2020-12-08 14:36:23 Tue
  • 民族團結結碩果 共釀甜蜜新生活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菖蒲塘村考察調研,提出了「依靠科技,開拓市場,做大做優水果產業,加快脫貧致富步伐」的重要指示精神,為菖蒲塘村發展指明了方向,提振了大家脫貧致富的信心。7年來,菖蒲塘村牢記總書記囑託,在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以黨建為引領,堅持科技指路、市場鋪路、文明興路等總體思路,不斷發展壯大水果產業,書寫了一部菖蒲塘的「甜蜜史」。2016年,菖蒲塘村實現整村脫貧出列。
  • 新疆「甜蜜尼勒克」:蜜蜂文化成旅遊亮點
    尼勒克縣宣傳部 供圖   中新網新疆尼勒克7月29日電(勉徵)7月29日,第七屆中國·新疆「甜蜜尼勒克」蜜蜂文化旅遊節在新疆尼勒克縣開幕。  尼勒克縣委副書記、武進援疆工作組組長薛建忠介紹,此次活動旨在加快推進旅遊業發展,提升尼勒克縣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全力打響「甜蜜尼勒克·宜居康養城」旅遊新形象。
  • 打造中國最具影響力優質蜂產品基地 蜜蜂「川軍」謀釀甜蜜事業
    蜂產業發展正日益受到重視。數據顯示,2017年四川全省存欄蜜蜂164萬群,全國第一。擁有國內最大蜂群的四川,已明確將蜂產業作為畜牧業發展的一大重點,蓄勢做強這一「甜蜜產業」。  優勢 蜂群規模全國第一,中蜂規模品質優勢突出  早在2000多年前,巴蜀養蜂業就已較為發達。《華陽國志·巴蜀志》記載,當時已將蜂蜜列為18種特產進貢朝廷。
  • 蜜蜂嗡嗡響 村民蜜蜜甜
    邵陽日報訊(記者 肖燕 通訊員 陳遠志 胡波) 「七江山水好風光,蜜蜂採花釀蜜忙,蜂農心裡甜滋滋,脫貧致富奔小康。」3月15日,隆回縣七江鎮養蜂人劉成邦唱著自編的《釀蜜歌》,表達他養蜂致富奔小康的喜悅之情。 劉成邦的養蜂場,小蜜蜂嗡嗡作響,飛進飛出,一片忙碌。「發展養蜂產業,確實讓我嘗到了甜頭。
  • 廈門市湖裡區江頭街道呂厝社區治理創新靠「蜜蜂」引路 釀甜蜜生活
    走進江頭街道呂厝社區,你會被這裡熱情飽滿、幹勁十足的黨員幹部所打動,在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核心引領下,他們像蜜蜂一樣,積極發揮業委會自治和物業服務作用,調動小區能人和熱心人士的積極性,共建共治打造了新景天湖、國寶新城、新景雅苑等一個又一個小區治理「名片」。黨建引領,呂厝社區通過組織築「蜂巢」,黨員做「蜜蜂」,為居民釀製「甜蜜」生活,構建小區治理的新模式。
  • 蜜蜂會採集有毒的花嗎?會釀出有毒的蜂蜜嗎?
    蜂蜜是由蜜蜂採集花蜜釀成的,而自然界中,有許多有劇毒的花,它們同樣有花粉。那麼,蜜蜂會採集有毒的花嗎?會釀出有毒的蜂蜜嗎?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蜜蜂為什麼會採集有毒的花蜜?蜜蜂採蜜是它的天職。在繁花盛開的季節,辛勤的蜜蜂們就會頻繁地往返於蜂巢和鮮花叢中。
  • 平壩區樂平鎮大屯村:「蜜蜂哥」 的甜蜜事業
    「我做蜂蜜產業已經有10年了,這些中華蜜蜂又稱土蜂、中蜂,是我國特有的品種。」黃儒興介紹,蜜蜂生長在深山環境裡採集各式各樣野花,成品的蜂蜜被稱為「百花蜜」,有豐富的營養成分。 回顧當初,黃儒興來到大山進行種植勞作,意外地在一棵老樹上採到了一餅大蜂窩,並獲得了很多蜂蜜。
  • 峽谷深山養蜂人釀就「 甜蜜」事業
    怒江的蜜蜂品種主要有中蜂、黑色小蜜蜂、黑色大蜜蜂、無刺蜂等,由於受地理環境的制約,怒江州的中蜂養殖仍以傳統的立式圓桶為主。從州府六庫出發到魯掌鎮,沿著怒江向北行十分鐘,再順著蜿蜒的二級盤山公路,驅車30 分鐘便可到達。魯掌鎮海拔1800 米左右,年平均氣溫17℃,氣候溫潤、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適宜多種植物生長。
  • 重慶綦江「甜蜜中峰」特色產業縱深推進產業扶貧
    摘要:今年以來,重慶綦江區中峰鎮在區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下,開啟了「科技+產業」的發展新路子,以「甜蜜中峰」特色產業為具體路徑縱深推進產業扶貧,全鎮共養殖蜜蜂8000群,年產值達1200萬元,帶動蜂農年均增收1萬元以上。
  • 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幫助農民更好發展「甜蜜」事業
    中國農業科學院供圖   別看蜜蜂小,卻能挑大梁!   以「三區三州」為代表的深度貧困地區是脫貧攻堅中的硬骨頭。巧合的是,這些地區幾乎都是現有中蜂(中華蜜蜂,為我國獨有品種)適宜養殖地。如何發揮當地優勢,助力農民脫貧致富,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探索出了許多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