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木桶,打上孔眼,放置在房前屋後、深山老林或懸崖峭壁,然後坐等「蜂」來——這是湖北恩施州來鳳人祖祖輩輩傳承的養蜂技藝。來鳳縣地處鄂西南的武陵山腹地,這裡一年四季草木蔥蘢、花果繁茂,本是養蜂產蜜的好地方,但受困於這種古法養蜂法「一年只採一次蜜,採到多少靠天定」的限制,來鳳縣的蜂蜜一直產量不高、質量不穩、銷售不暢。
守著好蜜源,如何「釀」出好產業?看準中蜂產業對群眾脫貧增收的帶動作用,2018年起,對口幫扶來鳳縣的農業農村部請來中國農科院的國家蜂體系專家對當地中蜂產業進行精準技術指導。
「蜜蜂所的專家來得太及時了!」尚風寨蜂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姚俊說。養蜂多年,他因為缺乏技術有過幾次慘痛的經歷。「合作社曾經因為誤噴農藥,發生過20箱蜂大量死亡的事故。」說起過去發生的事,姚俊仍然記憶猶新。
過去,來鳳縣蜂農依靠土法散養中蜂,不但蜂蜜產量低、含水量偏高、質量參差不齊,而且在中蜂遭遇病蟲害或蜜蜂種群爭鬥時,蜂農往往束手無策,只能看著蜜蜂大量死亡。「要想產業化、規模化養殖,最重要的就是技術!」姚俊感慨。
他還記得第一次見到國家蜂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中國農科院蜜蜂所李建科教授時,對方指著一罐尚風寨出品的蜂蜜對他說:「這罐蜜,你可能自己覺得很好,但它質量的穩定性並沒有達到要求,要想打入市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一罐好蜂蜜,首先得『產』出來,第二要『管』出來,第三要『檢』出來。」李建科介紹。為了確保中蜂蜂場養殖標準化、規範化,專家團著力從推廣活框飼養法、提升養殖及病害防控技術、選育優良蜂種、規範產品標準及檢驗等方面對來鳳中蜂產業實行提質升級。
在三胡鄉三堡嶺村,記者了解到,蜂農劉澤勝在捨棄木桶養蜂土法、採用專家團推廣的活框養蜂法後,第二年就靠著40框蜜蜂淨分紅9000多元,而過去他賣蜜的年收入還不足1000元。
依靠蜜蜂所的技術支持,姚俊還重新改進了蜂箱,總結出了「99養蜂法」和「逆向養蜂模式」。姚俊說:「蜂箱改造和養殖技術提升後,蜂蜜質量顯著提升,部分蜂蜜香氣提高了20%,濃度增加了2度,每群蜂產蜜量由土法的10斤提高到了20斤!」
「養蜂比打工強多了!」來鳳縣三胡鄉金橋村村民王號南,看著自己精心養殖的20群蜜蜂,開心地給記者算了一筆帳:「這次一共取了242斤中蜂蜜,按當地市場價每斤150元算,可增加收益1萬多元呢!」說起科學養殖蜜蜂的好處,王號南臉上洋溢著喜悅。
蜜蜂「中囊病」(中蜂囊狀幼蟲病的簡稱)曾是來鳳蜂農最為頭痛的蜂病,一旦染上往往導致蜂群「全群覆滅」。蜜蜂所專家面對蜂農期盼的目光,專門送來對症治療的技術和藥物,不僅可有效控制蜜蜂「中囊病」,而且發病蜜蜂治癒率達到85%。
此外,針對來鳳縣市場上曾經出現過假冒中蜂蜜的情況,蜜蜂所蜂體系崗位科學家團隊還將研發出的中蜂蜜快速鑑別系列技術在當地進行推廣應用。國家蜂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中國農科院蜜蜂所研究員李熠說:「中蜂蜜售價是一般蜂蜜的5倍至10倍。如果摻假作假,整個產業就砸了。」
李熠告訴記者,蜜蜂所研發的試紙識別率達到95%以上。「用試紙條檢測,既可以在收購環節保證收上來的蜜是真的,也可以向顧客證明蜂蜜的真假。」
「在蜜蜂所的幫扶下,我們不僅在提升養殖技術和產品質量上嘗到了甜頭,還在專家的幫助下,培育出了能帶大群、產卵能力強、抗病能力強的『來鳳大脾蜂王』種蜂。」姚俊說。
記者了解到,今年已有數萬隻「來鳳大脾蜂王」種蜂從三胡鄉黃柏園村的「武陵山中蜂良種培育基地」發售至全國各地。據姚俊介紹,每年4月至9月為蜂王培育期,平均每天要快遞種蜂1000單以上到全國各地,以每單30元計價,僅此一項每天銷售收入就可達3萬餘元。
在基地育蜂的黃柏園村村民張海榮說:「每培育一隻蜂王,就有1元錢收入,靠育蜂我每月能掙3000元以上。」
根據中國農科院蜜蜂所為來鳳制定的中蜂產業發展規劃,「十四五」期間,當地養殖規模將達到10萬群,成為武陵山最大、湖北重要的中蜂養殖基地。
既要送技術,更要育人才。
幫扶初期,蜜蜂所就提出,要為來鳳當地打造一隻留得下、靠得住的技術團隊。除了定期組織蜂農培訓班,還上門對各個片區養殖技術員實行現場教學。技術員經過3個月培訓後,就能具備1人管理800-1000群中蜂的能力。
「去年我管理的1000群蜜蜂,打蜜一萬多斤,收入了8萬元不說,合作社還獎勵了1萬元呢!」通過培訓上崗,技術員伍華珺算起去年養蜂收入樂得合不攏嘴。
今年年初,面對突然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不能前往來鳳開展技術指導,蜜蜂所通過視頻連線,組織來鳳蜂農開展中蜂養殖技術與蜂產品質量安全在線培訓班,及時指導蜂農解決因疫情產生的新問題、新情況。
目前,來鳳縣已建成「公司+技術員+貧困戶」的產業發展模式,成立9家養蜂合作社,中蜂養殖基地遍布全縣每個鄉鎮,養蜂規模達4萬群,較2018年增加了2萬多群,帶動1000餘農戶增收。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c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