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各部位的叫法,在各地比方言還多樣,所以我們採用國家標準進行講解。按照國標,牛胴體主要包括辣椒條、上腦、眼肉、外脊、裡脊、胸肉、腹肉、臀肉、大黃瓜條、小黃瓜條、牛霖、米龍、腱子肉(不包括牛頭、蹄子、尾巴、內臟以及生殖器官,我們擇日再講這些零碎)。
圖 food.ndtv.com
下面就來說說這13塊牛肉有什麼不同,適合怎麼吃。
在牛肩甲外側,有一形似尖椒狀的肉條,很形象的就被起名叫辣椒條了。好奇這塊辣椒在哪的可以用左手按右肩,感受一下自己肩胛骨上的肌肉。
辣椒條切開可見肉中有一條橫紋 圖 asspolka.com
這辣椒條又叫嫩肩肉,特點就是「嫩」。因運動較少,所以肉質格外細膩,做牛排、韃靼牛肉或刺身都很適合。
辣椒條牛肉刺身 圖 pigletsoftheworld.wordpress.com
上腦是在牛頸椎到第6胸椎間的肉,這部分肉也屬於運動不足的類型,鮮紅的瘦肉間密布著白色脂肪,是牛身上大理石花紋密集的部位之一,煎炸燒烤都很適合。
最好的上腦位於脊骨兩側,外層紅白相間,韌性較強,裡層色紅如裡脊,肉質細嫩,是涮鍋首選。
上腦牛肉火鍋切片
眼肉在上腦與外脊之間,別名「莎朗」,是位於牛第6胸椎到第12-13 胸椎間的肉。其中間常有一塊大油花,像眼睛一樣,因此有「肉眼」之稱。
你找到牛眼睛在哪裡了麼?
眼肉部位筋少,肉質纖細,脂肪含量較高。可以拿來做壽喜燒、牛肉卷、牛排、涮肉等,是上等的牛排肉及燒烤肉。
壽喜燒 圖omi-gyu.com
做成牛排,肉裡的油花融化,被周圍的瘦肉吸收融合,除了肉質本身的細嫩,還有有油脂化開的香甜。對初吃牛排或甚少吃牛排的人來說,最易接受。眼肉雖然香甜多汁,油脂生香,但是和外脊比起來,還是差些牛肉味。
圖 wisegeek.com
外脊是第6腰椎到第12-13胸椎間外側的背部肌肉,外形好看,顏色紅顏,躺在案板上超大一條,用手一按,彈性甚佳,身姿妖嬈地表達著「來咬我啊,我很耐咬。」
外脊 圖 kerchin.com
牛外脊又叫「西冷」,肉質厚,纖維較牛柳(裡脊)略粗,很有嚼勁,肉味濃,不需太多醃製,就能將肉味充分呈現!脂肪含量比牛柳高,吃起來口感也較豐富。刀工沒自信的可以買一段回來隨便切。可做牛排,可切薄做涮牛肉,可溜、炒、炸、涮、烤。
外脊做的香芹牛肉 圖 xinshipu.com
裡脊常叫「牛柳」、「菲力」,位於牛腰部內側,是牛肉中肉質最柔軟、最細嫩的部分。而且幾乎沒有油脂!既是低脂高蛋白的代表,也是13個部位中出肉量最少的一個,僅為牛活重的0.83%-0.97%。
圖 gsbofeng.com
這個部位被多重肥膏包裹浸潤,可以說天生的極致鮮美。牛柳如果做成牛排,只要三至五成熟,憑藉鮮嫩多汁的本色發揮,便能徵服味蕾。但其瘦肉比例大,油花相對較少,有些人吃來會覺口感單調,味道不及眼肉豐富。
杭椒牛柳 圖 tjyixingtong.com
胸肉主要是胸大肌,在軟骨兩側,纖維稍粗,但有一定的脂肪覆蓋其上。這部分肉雖細,但肉質厚,可拿來做燒烤或清燉,口感較嫩,肥而不膩。
圖 hnyuandu.com
烤胸肉前可將牛肉整塊用塑膠袋包好,用刀背或擀麵杖反覆敲打,使牛肉纖維斷裂,然後切片烤制,烤制時間稍長,使得油脂充分融化,這樣烤出的牛肉鮮嫩又味美,入口綿軟。
烤胸肉 圖 simplyrecipes.com
燻胸肉 圖 kingsford.com
腹肉前半段部分的肥肉和瘦肉層層排列,即是「五花肉」;後半段為牛腩(牛腩是牛腹及靠近牛肋處,帶有筋、肉、油花的鬆軟肉塊的統稱。除了腹部上的一部分,還可包括部分裡脊和牛腱等。)
圖 jinghengganrl.com
這部分的帶骨肋排,肉質厚,稍韌,但肉味濃鬱,肥瘦相間,含油脂多,口感肥厚醇香,特別紅燒或加咖喱烹調。若連著肋骨一起烹調,擺盤時氣場十足。選擇烤制的話,肉質鬆軟、入口即化,連肋骨條都值得反覆咂摸。
圖 meichubang.com
臀肉位於後腿外側靠近股骨處,肉質老,通常不太招人待見,但經過小火慢燉或燜制,也可將肉裡的鮮味、香味慢慢釋放出來。小火慢燉的牛臀肉配上土豆泥或米飯,別提多香,也可用烤箱燜制或以滷料滷製。
圖 yingyangjiankang.abang.com
燉肉時,以下幾個實用小竅門:
2)旺火燒開後,揭開鍋蓋燉20分鐘有助除去異味。然後加蓋,改用微火,使湯麵上浮油保持溫度,起到燜的作用;
腱子肉分前腱和後腱,指牛的大腿膝關節往上的肉。這部分肉有肉膜包裹,裡面有筋,紋理規則,硬度適中。
圖 greatbritishmeat.com
此處油脂雖少,但經小火慢燉後,卻能呈現出細柔的口感,可以拿來紅燒或入湯。其中所含較多肌腱,滷燉後能夠產生豐富的膠質感,香濃入味。
牛腱滷的軟硬適中也有技巧。滷製之前先放在開水鍋中汆燙一下,滷到七分爛時便熄火,鍋蓋不要掀開,待涼後放在冰箱中一夜,隔天拿出來切片,口感正好。
滷牛腱肉 圖 meishichina.com
分割牛肉時,牛後腱取下後,可見形如管狀的小黃瓜條,又叫做鯉魚管,庖丁們取名還是很有想像力的。此處肉質比較粗且硬實,處理時最好先去筋或以拍打方式加以嫩化處理。通常被用來當作炒肉或火鍋肉片。
小黃瓜條 圖 sjsh8.cn
大黃瓜條位於小黃條後,肉纖維較粗大,切成小塊用蛋清,生粉,鹽,胡椒醃製一下,竹籤串起來燒烤是極好的。且脂肪含量很低,想要減肥的漢子妹子們也可大快朵頤,不過最終能吃多少,完全取決於咬肌發達程度。也可用小火慢慢滷或燉,煮久一點後,再切成薄肉吃。
圖 tianjinwe.com
牛霖又叫「膝圓」,即牛的膝蓋上部兩側的長圓形肉塊,這塊肉的自然形狀是圓的,又被廚師們稱為「和尚頭」。
是不是有種遙遠的相似性?圖 hfldsp.com
這部分脂肪少,肉柔軟,適合爆炒,也可用來做牛排,是標準的平民牛肉。雖只有薄薄的兩片,剔除筋後,肉呈大塊狀,易於成型,因此在烹製菜餚時這塊肉用途較廣,如粵菜中的牛肉片大多都用這個部位。
牛霖做的水煮牛肉 圖 haodou.com
米龍又叫針扒,在後腿外側的臀尖肉,與大黃瓜條(燴扒)、臀肉(尾龍扒)和牛霖,同屬牛後腿肉的「三扒一霖」。此處是三扒中最嫰的,會被用來冒充裡脊,但脂肪少,肉質紋路明顯較粗且表面有筋。
米龍 圖 hdnychina.com
用來炒肉片口感較粗糙,但易吸收香辛料的味道,適合經調味做成冷盤或過油做成肉乾。
香辣牛肉乾 圖 hsw.cn
傳說齊白石久居北京,一日一位記者朋友請齊白石吃牛肉,老人家並不情願,擔心嚼不動。到了店裡,胖師傅為大師精心挑選了兩碗牛米龍,入口竟十分嫩滑,好像豆腐,老人家一高興,連吃兩大碗,並為店裡題寫匾額。這家店至今仍有,只是沒再見到在賣「大師同款牛米龍」了。
白石老人愛吃牛米龍
過去肉食不多,普通人只能吃退役下來的老牛肉。於是中式處理牛肉就想出很多方法可使肉質更嫩。切肉也講究順紋切條,橫紋切片等等。現在已經不存在這個問題啦,一頭牛,想吃哪裡吃哪裡。
所長說
題圖 certifiedangusbeef.com
本文來自果殼網
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sn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