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維特的煩惱》:從「孩子氣」的視角看維特的世界觀、愛情觀

2021-01-20 奇聞趣談史

十八世紀的歐洲人民對封建制度的反抗達到了空前的高潮,封建的制度對於人們的壓迫雖然隨著貴族們的沒落趨於崩潰的邊緣,但是這些貴族依舊「窮追不捨」,想盡一切辦法束縛人們的心靈。遭受壓迫的年輕一代在心靈上產生了深深的自我矛盾,一方面現實的社會狀態已經糟糕透頂,另一方面自己內心有著強烈的突破束縛的叛逆。

歌德寫下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是當時社會青年一代的心靈縮影,其中帶著「孩子氣」的思想令無數人產生了共鳴。從孩子氣的視角看待少年維特的「煩惱」,我們能夠了解當時人們對於封建制度的思考與叛逆。

少年維特的世界觀:我只喜歡最純的自然

維特是個非常崇尚自由和平的一個人,在他的世界裡,人們應該有著自己的個性特點,沒有高貴與低下之分。對於自然的態度,維特認為最純樸的自然才是這個世界本來的樣子。這樣的少年維特與小孩子喜歡無拘無束,返璞歸真的行為別無二般。少年維特的世界觀帶著孩子氣,充滿了極其簡單的思維方式。在《少年維特的煩惱》中,維特說過,「只有自然,才能無窮豐富;只有自然,才能造就大藝術家」。對自然有著如此純粹的渴望,是維特與周圍人不同的一點。

跳出故事,少年維特追尋最淳樸的自然,嚮往平等自由的心態也是十八世紀時德國青年一代源於內心的渴望。無數的有識文人對當時的封建制度以及宗教的說教等進行批判。歌德的這本書以少年維特作為依託,從本質上是在抒發年輕一代人的心聲。許多人由此產生共鳴。

當時德國的「狂飆突進」運動便是像歌德這樣的一群知識分子的「吶喊」。封建制度帶來的壓迫和束縛將這些年輕人對於自由平等的渴望變得更加的強烈。「返璞歸真」不僅僅是歌德書中的維特的思想,也是現實人們對世界的重新認識。「神明」不再顯得強大,「人」才是世界上真正存在的。

少年維特的愛情觀:我,愛上了,我愛的姑娘

在對待愛情的態度上,少年維特依舊有著孩子氣的一面。維特對於愛情也是執拗的,他愛上了綠蒂,一個已經有了未婚夫的姑娘。維特從始至終都知道綠蒂已經訂婚,但是他放任自己的情感發展,瘋狂的迷戀這個姑娘。「我愛上了我愛的姑娘」,這便是維特給人的感覺。維特在這份迷戀中陷入到單方面的自我滿足與渴望中,帶著一種很「自我」的感情。

維特在與綠蒂的相處的過程中,綠蒂已經很清楚的向維特說明並不會背叛自己的未婚夫,站在一個理性的成年人的角度從一開始便委婉的拒絕了維特。包括後來綠蒂的未婚夫回來後,他們對待愛情婚姻不會任性。可是維特的迷戀已經有些「畸形」。

維特的心態使得他覺得綠蒂太神聖,以至於當遇到與綠蒂相關的他人之時,便不能自已的開始心態崩潰。正如維特自己說的,「每當她談起自己的未婚夫時,總是那麼溫柔,那麼的親切。而我就頹唐的如一個喪失了所有榮譽與尊嚴的人,連手中用來自衛的寶劍也被奪去了。」維特便如同一個少年懷著滿心的澎湃喜歡上一個不愛自己的姑娘一樣,而維特的內心或者言語間無一不在傾訴著「我愛她,可她為何不能愛我?」的自憐。一個成熟的成年人是不會在現實中苦苦掙扎的如此「明顯」的,維特的孩子心性讓人一覽無餘。

書中維特對愛情的執拗其實凸顯了一個十八世紀時候的社會問題——包辦婚姻。歌德以維特愛上一個不可能有結果的姑娘作為維特的感情對象。這樣寫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凸顯一個矛盾,而是藉此對當時人們婚姻不能自主的一種批判。

文中的維特與綠蒂和其未婚夫阿爾貝特便是完全的兩個對立面。維特不在乎綠蒂是否訂婚,他愛的純粹;而綠蒂雖然是個樂觀陽光積極向上的姑娘,但是不得不說,綠蒂是陷入在了封建的思想束縛之下,她會拒絕維特會疏遠維特。對於這段愛情的悲劇而言,兩人的世界只是短暫的相交,之後便是漸行漸遠的結局。

走向滅亡的少年:我期待的與世界背道而馳

「愛情會有的,麵包也會有的」。然而對於維特而言,愛情不會有了,麵包也發黴了。在愛情上,維特的心理邊線在綠蒂與她的未婚夫阿爾貝特的相處中以及綠蒂有所意識到迴避裡日漸瓦解,最終維特走向滅亡。如他所說,「命運偏偏安排我捲入一些感情糾葛之中,不正為了使我這顆心惶惶不可終日嗎?」對愛情的渴望而不可及是維特的「煩惱」之一,也是維特「懷疑世界」的源頭之一。

書中描寫過維特的周圍的一個長工因為愛上了一個寡婦而被解僱了。這對維特而言,間接的也使他的情感變得矛盾。他像孩子一樣固執的喜歡綠蒂,但是註定他的喜歡是不能被世人接受的,何況綠蒂對他變得疏遠。這便就如同長工愛上寡婦,封建制度下的思想束縛是不允許這樣的感情存在的。

除了愛情,維特的麵包也發黴了。維特離開傷心之地,去到了其它地方。然而在工作中,無能的上司渾身透著古板的氣息,身邊的工作夥伴對他有排擠有譏諷。這些讓維特這樣一個與世俗格格不入的人難以生存。在那裡生活的日子裡,維特每日面對的都是他厭惡的人和事情。如他的描述,「還有那班麇集此間的小市民的虛榮與無聊!他們是如此的斤斤計較等級。」

在維特角度上,他的生活不再是那個充滿清新氣息的自然,也失去了自由的時間。維特要如同當時的每個成年人一般,即將消失於人海之中。這個世界再一次給了維特當頭一棒,日復一日的時間折磨著他。所以他選擇了滅亡。

「我喪失了想像力,喪失了對大自然的感覺。書籍也使我討厭。一旦我們失去了自我,我們也就失去了一切。」維特所期待的世界或者說是他自己正在生活的世界與現實的世界背道而馳。即使他有著優秀的才華,豐富的情感,但是在與現實的碰撞中逐漸暗淡和消失。當維特承受不住的時刻,便是他徹底走向滅亡的時刻。

「死亡」一詞對於人的震撼無疑是非常大的,所以當維特的悲慘結局擺在人們眼前的時候,人們的心情也會隨之跌宕起伏,要知道在一開始的時候,維特無論是對待自然還是愛情,他都是充滿了執著的。這樣一個執著的人最終要選擇以死亡結束,那是非常大的反差。

向死而生:維特之死與歌德之生

少年維特的生命終結了,但是在最後維特依舊回到了綠蒂所在的地方。談起少年維特之死,這是維特的選擇。跳脫出這本書的故事,在當時的社會,歌德對維特的死亡的結局是有一個原型設定的,是他的一位大學時期的好友,因情自殺。整個故事糅雜了歌德對現實的思考與批判。維特自由自在,有個性,但是維特本質上的滅亡結局不可避免,並不僅僅是在愛情和事業上受到的打擊,還有一個因素是維特的性格悲觀。

不過,維特註定是個悲劇還要從當時的社會角度考慮。首先維特的形象本身是與周圍人格格不入的,前後二者便是十八世紀的年輕人和封建社會狀態的映射。

如果維特最終的結局是匯入到「正常人」的生活中,那麼這個故事對於現實中的人的影響也不會如此震撼。這也不符合歌德作為「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的思想。其次,故事的結局以當時封建制度的思想而言,是不可能讓維特擁有世人「不認同」的愛情與工作風格的,所以只要滅亡的悲劇才更能凸顯當時現實社會的悲劇所在。

雖然維特走向了滅亡,但是對於歌德來說,是註定不會走向滅亡的。向死而生,歌德深深的明白當時的封建制度對人們的束縛,因為看得清,所以內心會變得無比強大。只有不知所措,終日迷茫的人才會容易產生悲劇。歌德作為「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像他這樣的知識分子的頭腦實際上都是十分清醒的。他們筆下的內容,充滿的都是對當時社會的深深「吶喊」。

總結

從孩子氣的視角看待少年維特的世界觀、愛情觀,我們能夠透過故事,看到十八世紀時期人的兩種人,對封建制度奮力反抗的年輕人,和陷入到茫茫人海之中的麻木的人們。兩者在書中的對比明顯,同時也互相凸顯。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是綜合了對當時社會現象的批判和對新的事物新的思想的追尋。孩子氣事實上不是說維特的思想真的有多麼的「執拗」,而是這樣的精神使得維特顯得有不畏一切的勇氣。透過這種現象,我們能夠從中看到歌德時期的可貴的新潮的追求。

參考文獻:

1、《少年維特之煩惱》中的死亡意識與狂飆突進運動中的民眾思潮

2、抑鬱使他走向死亡———淺談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

3、沉默的吶喊——淺析維特悲劇的根源

相關焦點

  • 《少年維特的煩惱》:讓世界重新認識少年的煩惱,讓少年思考未來
    01.少年人的煩惱來自於內心的矛盾,夢想和現實的掙扎處於青春期的少年維特內心充滿了矛盾和掙扎,那是因為他少年人極其浪漫的夢想和現實之間無法平衡。於是他數次逃離,卻又不得不回到原點。但是他最終卻沒有正確面對他的煩惱。其實,維特的煩惱是少年時期特有的煩惱。他們會對愛情、未來生活等充滿一種迷茫和幻想。既無法解決和平衡,也掙脫不得。
  • 《少年維特的煩惱》:「象牙塔」裡的孩子,如何養成堅毅的品格?
    最近重溫《少年維特的煩惱》,與初讀時感受又有所不同。記得當初是初高中的必讀文物,維特的自殺是因為情場失意而鬱鬱寡歡,直至自殺。現在明白離開了作者寫作的背景而去理解作品,是非常草率的。對於維特而言,或許愛情是他生命中的一盞明燈,失去了這盞明燈也就失去了活著的理由了,可事實上,卻並非僅僅如此。
  • 歌德:少年維特的煩惱,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抑鬱
    抑鬱的維特(少年維特之煩惱封面1)02維特的煩惱就是歌德的煩惱。維特的煩惱,也是當時歐洲千千萬萬的青少年追求自由和個性解放的心聲,而歌德就是他們的代表,所以維特的故事一出版就引起了熱烈的共鳴。維特和美麗的綠蒂(少年維特之煩惱插圖維特身上有許多歌德和那一個時代青年的影子。大學畢業,歌德就按照爸爸的期待成為了一名律師,可他的辯護詞總像一首詩,被人稱為「行吟詩人」。
  • 《少年維特的煩惱》竟會令人模仿自殺,維特效應是什麼?
    1774年,德國大文豪歌德出版了一本小說叫做《少年維特的煩惱》,故事最後以主人公維特的自殺而告終。小說發表後轟動一時,造成極大的轟動,它不僅使歌德在歐洲名聲大噪,而且在整個歐洲引發了模仿維特自殺的風潮,由於影響過於惡劣,許多國家將這本小說列為禁書。「維特效應」因此得名。
  • 《少年維特的煩惱》寫出了歌德青年時代的心聲
    ——《少年維特的煩惱》兩百多年前,德國一位剛離開學校不久的年輕人寫了一部中篇小說,這部小說曾震撼了整整一代德國青年的心靈,在德國以及整個歐洲引起巨大的反響,這位作者就是德國偉大的詩人和作家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這部傑出的作品是《少年維特的煩惱》。
  • 生死都因為愛:少年歌德有多煩惱,才能寫下《少年維特的煩惱》
    這個讓父親頭痛不已的小孩名叫約翰.沃夫岡.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也就是著名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的作者。如果按照父親的標準,自己對歌德的教育無疑是失敗的;然而,這卻是個最偉大的失敗──《少年維特的煩惱》甫出版,就在全德意志地區颳起了一陣維特炫風,歌德的名聲更是經歷數個世紀不墜。
  • 《少年維特的煩惱》中精彩的句子。文藝到爆炸,寫作一定用得上!
    《少年維特的煩惱》是歌德的失戀之作,發表於18世紀,是啟蒙運動的產物。這本書一經發出就迅速在歐洲捲起了一股維特熱,甚至有一部分人入戲太深,開始模仿小說中維特的自殺,死時將《少年維特》中的一頁紙緊緊攥在手心。這部書究竟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呢?筆者在此分享一些在讀這本書時所積累的精彩句子。
  • 名著金句撈,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中的6大金句解讀感悟
    今天名著金句撈,我們聊聊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故事梗概:這是一部幾乎全部由作者寫的信組成的小說,即維特給他的朋友的信。歌德創作這本小說時,年僅二十五歲。書中主要是關於少年維特的煩惱,他愛上了一個名叫綠蒂的姑娘,維特珍惜她獨特的魅力和洞察力,因為她毫無怨言地承擔著母親的負擔。她是八個孩子中最大的一個,在母親去世後承擔起照顧弟妹的責任。而綠蒂姑娘已同別人訂婚。愛情上的挫折使維特悲痛欲絕。之後,維特又因同封建社會格格不入,感到前途無望而自殺。
  • 《少年維特的煩惱》作者歌德一生為情感所困?74歲還愛上少女
    摘要:《少年維特的煩惱》作者歌德一生為情感所困?74歲還愛上少女說到歌德就會想到《少年維特的煩惱》,這本小說名氣極大,也被多次改編為電影。在故事中,維特喜歡上已有婚約的綠蒂,為沒有結果的戀情飽受煎熬,最後絕望自殺。
  • 《少年維特的煩惱》▎初戀,不要招惹名花有主的人,註定是孽緣
    --歌德 《少年維特的煩惱》就比如初戀,處理好了是一份美好的感情,在心中留存回憶,處理不好,就是一道過不去的坎,將人生定格在那個坎裡面。《少年維特的煩惱》中的維特,一個率真熱情的青年,因為工作、感情、生活的多重稻草的碾壓,最終將自己的人生定格在了人生最燦爛的青年時期。
  • 少年維特就是德國的賈寶玉,他們被愛情和時代所困,卻毫不屈服
    這句表達少年愛情的名句,很多人都說是哥德名著《少年維特的煩惱》中的句子。這幾天我正好在讀這部小說。因為它篇幅不長,我前後翻了好幾遍,也沒找到這句話。但我發現了另外一個秘密:少年維特就像生活在德國的賈寶玉,經歷了無憂無慮的歡樂後,愛情和生活像幻影般破滅,自己則選擇拋下一切。
  • 少年維特很「苦惱」,朱自清的《匆匆》讓人感慨,唯有希望生活
    憂愁與煩惱正似一柄利劍,刺穿心臟,將屬於你生命的時間銳減。一個沒有憂愁煩惱的人,世上是沒有的,而一個人可以將憂愁煩惱化為一杯咖啡,悠閒而飲,則是人生的異處。記得念書的時候,老師在黑板上寫過一句詩: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 《少年維特之煩惱》:真正殺死維特的是什麼?
    《少年維特之煩惱》,想必不少人都有所耳聞,大詩人歌德在年輕時因失戀而寫下了這部作品,至今廣為流傳。這兩天看完這本書,只覺得心中百感交集。在嘆惜維特之死的同時,還想到了一些其他的東西。維特的良好生活固然,維特之死是令人嘆惋的,但從個人的角度講,我卻莫名的有幾分羨慕他。——至少他還能抱著心中的完美愛情死去。
  • 讀書推薦:《少年維特之煩惱》
    來自微博「讀書,我們是認真的」超話@新晉驚蟄女孩兒《少年維特的煩惱》讀書筆記其實已經寫完好久了,但由於練車,交稿ddl等原因,今天才把它放上來。看完《少年維特的煩惱》這天,正好看到一則新聞:成都某小區,一位女性跳樓自殺,另一位看到了現場,回家之後10分鐘,也從自家窗戶上跳了下來。
  • 14歲孩子的「愛情觀」作文火了,活了幾十年,還沒有孩子看的明白
    在網絡上,有一個14歲的女孩寫的愛情觀,作文突然就火了,網友表示,自己活了幾十年,關於愛情這件事情,都還沒有這個孩子看得透徹。說到早戀呢,咱們就看到這一篇作文,這是一個初中的女孩,寫下的一個關於愛情觀的一個作文。她用比較動人的文筆,記錄了關於他的爺爺奶奶的愛情故事,其中的好的愛情觀也能從中體現,值得咱們看看這篇作文。
  • 幫孩子趕走心中的「小惡魔」《少年邁克之煩惱》真的「都挺好」
    《都挺好》如此,即將在3月15日正式上演的多媒體互動兒童劇《少年邁克之煩惱》也是如此。該劇是喵MEW系列舞臺劇的第二部,由「海爾京東自營旗艦店」獨家冠名,海爾兄弟出品,海渦劇坊、一小時戲劇工作室製作。無論是前者體現的「扎心」現實,還是後者營造的奇妙幻境,其實都反應了同一個問題,那就是許多父母認為溝通就是讓孩子聽話、按照父母的安排行事。
  • 《尋找朱庇特》遇見愛、失去愛,少年維特的煩惱,是淪陷還是救贖
    自己都還是孩子,如何能承擔起父親的責任,去養育一個孩子?確實,他不能,但他卻沒有因此放棄過對女兒的愛和追尋,這個人就是《尋找朱庇特》裡的主人公約瑟夫。在《尋找朱庇特》這本書中,作者加裡·施密特用平淡的敘述性口吻,講述了一個青春期少年的迷惘和痛苦,更探討了如何接受愛、表達愛,如何緩解傷痛、化解悲傷,以及如何更好地成長、擔當的深刻命題。
  • 14歲女孩「愛情觀」火了,老師拍手稱讚:比我看得透徹
    如果孩子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甚至會讓他們成長的道路變得艱難許多。但是一位14歲女孩把自己的愛情觀寫進了作文裡,還得到了老師的拍手稱讚,表示比他看得還要透徹。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孩子寫的並不是自己的愛情,而是爺爺與奶奶的愛情故事。在作文中孩子描述了爺爺奶奶日常拌嘴的畫面,只是因為雞蛋少煮了一個,或者是菜買的太多了。
  • 撲通撲通的青春維特誰演的 演員扮演者個人資料介紹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電視劇都面向著青春勵志的題材,像最近熱播的《少年派》《我的蓋世英雄》等等都將青春勵志的主題發揮了出來。  據悉,由谷嘉誠、戚硯笛等主演的青春勵志電視劇《撲通撲通的青春》已於2019年3月殺青,近日也是公布了預告片,不少網友也是在問劇中泰國留學生維特的扮演者是誰。那麼,《撲通撲通的青春》維特的扮演者是誰呢?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下吧。
  • 怎樣幫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啟蒙老師,父母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怎麼樣,直接影響著孩子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的萌芽和形成。所以父母要多讀書、多交流、多思考、多感悟,特別是注意在弘揚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中汲取營養。父母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提升了,能正確回答孩子提出的各類問題,能通過一言一行給孩子傳遞正能量,促進正成長。2、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