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萬份外賣垃圾威脅城市生態 白色汙染誰來買單?

2020-12-21 中國經濟網

中午用餐時點,數十名外賣送餐員手提塑料包裝外賣,等候在廣州大學城的教學樓下。廣州大學大二學生丁傑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他一周點外賣的次數不少於五次。

打開外賣APP、選擇食物、點擊下單,半個小時左右外賣小哥便將熱騰騰的食物送到用戶手中。在追求效率的現代生活中,外賣逐漸演變為都市人的主流餐飲消費習慣,外賣垃圾也成為城市環境汙染的一大源頭——一次性塑料餐盒使用量逐漸攀升,混雜著餐廚垃圾的「白色汙染」愈演愈烈。專家建議,儘快制定外賣餐盒回收激勵機制,打通外賣垃圾回收鏈條,減少生活垃圾對環境的汙染和破壞。

城市回收超負荷

隨著「網際網路+」外賣平臺的盛行,點外賣成為越來越多用戶的選擇,由此滋生的大量塑料餐盒垃圾不僅加劇了「白色汙染」,餐盒中未處置的食物殘渣也增加了生活垃圾的總量。

廣州城市礦產協會2018年底在廣州大學城回收的1079份問卷調查顯示,「從不」點外賣的同學僅佔9.92%,「一天一次及以上」的佔比33.72%;調查顯示,扔掉的外賣餐盒中剩餘食物殘渣較多的佔54%。

與學生群體相比,身處都市圈的上班族對於外賣的依賴程度更高。記者午餐時間在廣州市區中華廣場附近的寫字樓裡看到,不少白領手拎外賣正在等候電梯。

有機構調查顯示,49.2%的職場精英主要靠外賣解決工作餐。其中,14.19%的職場精英每周叫五次或者更多的外賣;31.01%的人每周叫外賣的次數達到3至4次;33.19%的受訪精英的工作餐雖然不主要靠外賣,但每周叫外賣的次數也在1至2次;僅有20.82%的人基本不叫外賣。

美團CEO王興今年7月底發微博稱,美團外賣日單量已突破3000萬。根據艾媒諮詢發布的報告顯示,美團在行業排名第一,佔據51.8%的市場份額,餓了麼以47.4%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二,其他平臺合計僅佔0.8%。照此計算,各大外賣平臺每日的訂單總量已經超過5000萬單。

5000萬份訂單在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白色汙染」。假設每個訂單只用一個塑膠袋和一個塑料餐盒,每個塑膠袋和塑料餐盒均為0.06平方米,據此計算,各訂餐平臺每天產生的廢棄塑料面積達300萬平方米,大約相當於422個足球場。

與此同時,餐盒中未處置的食物殘渣還增加了生活垃圾的總量。中山大學地球環境與地球資源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志紅表示,以平均一個外賣產生餐廚垃圾50克(相當於一個雞蛋的重量)計算,各大平臺一天5000萬個訂單的垃圾總量約為2500噸,大約需要250輛中型貨車才能裝下。

與日俱增的外賣垃圾讓環衛部門倍感壓力。據廣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單位集體產生的餐廚垃圾統一由城管委專收專運,而來自外賣垃圾中的餐廚垃圾則不在此範圍之內。目前廣州市餐廚垃圾收運量已經飽和,外賣餐廚垃圾只能以焚燒填埋「收尾」。

廣州市白雲區一家中式餐廳商家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目前市場上大多數外賣商家都會首選耐熱性、密封性好的PP(聚丙烯)材質的餐盒,常用的500ml餐盒成本不到3毛錢/個。多位商戶表示,保證餐盒「絕對安全無毒」,但無法保證是否可降解。

「PP餐盒等塑料製品在自然條件下不可降解,而焚燒或者填埋處理會產生有毒有害物質,對環境造成不可逆的影響。」李志紅說。

油汙餐盒成汙染難題

專家認為,外賣垃圾的回收處理面臨著分類難、管理難等棘手問題。一方面,餐廚垃圾的處理能力捉襟見肘;另一方面,外賣垃圾與日俱增加劇了垃圾焚燒填埋的壓力。

據了解,一般而言,餐廳、食堂用餐集中,能夠將食物與餐盒準確分離,而外賣用餐的分散、流動和臨時性特徵明顯,餐廚垃圾和餐盒往往混雜丟棄。

記者在廣州大學城、廣州寫字樓集中區域看到,一些場所(如寫字樓茶水間)缺乏配套餐廚分類設施,在非餐廳環境下用餐的人群大多無法將餐廚垃圾單獨歸類,寫字樓的樓梯口、廁所垃圾桶裡堆滿了混雜著餐廚垃圾的外賣餐盒。消費者將這些帶有水分、油脂的外賣餐盒投入可回收垃圾桶,結果其他可回收物也遭汙染,降低甚至失去了可再生運用的價值。

廣州市廣衛路環衛工人周祝說,由於分揀剩飯剩菜容易造成油漬汙染等問題,環衛部門不允許環衛工人在路邊進行分揀清洗,因此,大量外賣餐盒垃圾直接作為生活垃圾進行填埋處理。

白色垃圾回收難,外賣餐盒屬於塑料制的外賣垃圾,理論上屬於可回收物品,但因其質地輕薄、材料廉價,回收價值極低,實際上陷入了難以回收利用的尷尬境地。垃圾回收站的一位工作人員表示:「現在回收塑料餐盒的價格大概是每公斤2元,利潤太薄,而且用過的餐盒不乾淨,我們一般不回收。」

廣州市再生資源協會秘書長阮鴻儒介紹,PP塑料類餐盒經過清洗後可以回收利用,但一些正規的再生資源回收企業不願意做「虧本買賣」。阮鴻儒解釋道,企業從消費者、流動商販手中購買可再生資源,由於消費者、流動商販等不能開具增值稅發票,沒有發票抵扣,導致再生資源企業向下遊加工企業銷售再生資源時,只能按照銷售額全額繳納增值稅,無形中增加了稅收壓力。

由於發票抵扣問題沒有解決,目前市場上回收一次性餐盒的很多是小散亂的流動商販。「如此造成的後果就是,廚餘垃圾的潲水油脂可能被非法提取,重新流向市場的餐盒也沒有經過專業處理,極容易引發衛生安全問題。」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廣州市萬綠達集團有限公司工作人員韋蕊說。

打通外賣垃圾回收鏈條

在外賣餐盒及塑膠袋使用量依然較高的大環境下,專家認為,需要平臺、商家、末端等全行業協同,打通外賣垃圾回收鏈條以減少二次汙染。

第一,推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誰產廢、誰付費。李志紅等專家認為,造成外賣垃圾「圍城」的現狀,原因在於外賣垃圾治理主體缺失:店家只管做、平臺只管賣、小哥只管送、訂餐者吃完就往垃圾桶裡扔,最後外賣垃圾就成了社會的負擔。要從根本上解決外賣垃圾問題,就要讓相應的責任主體切實擔負起處理外賣垃圾的責任。

「如今消費者支付5毛、1塊錢的打包費用,僅僅是外賣平臺將運輸成本轉移到消費者身上,事實上大量需求產生的主要推動力還是外賣平臺,而這一過程中外賣平臺並未承擔任何實質性成本。」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柴效武建議,增加外賣平臺的使用成本,用以緩解後端垃圾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分揀、清洗、填埋成本。

第二,對再生資源企業予以稅收優惠,讓其能夠在市場中生存。阮鴻儒建議,儘快解決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增值稅進項抵扣問題,讓正規的再生資源企業通過市場化運作正常運轉,形成「外賣垃圾分揀—利用(堆肥、餐盒回收)—焚燒填埋」的一體化垃圾治理體系。

第三,建立國家強制性標準,要求外賣平臺督促商家轉用可降解餐盒。《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上海市曾於2018年發布外賣送餐盒團體標準,餓了麼、百度、美團外賣等三家平臺均參與了該標準的制定與實施,在送餐袋標準中,提供了紙袋、可降解袋、紡織品袋三種選項以替代傳統的塑膠袋。李志紅等專家建議,將該標準適時在全國範圍內推廣。

來源:經濟參考報

相關焦點

  • 外賣會毀掉我們的下一代?300萬外賣老闆:這鍋我們不背!
    在「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政治正確下,文章的邏輯是:外賣太火-產生的塑料垃圾太多-這種白色汙染會毀了地球我們暫且不說全篇堆砌舊聞,不說故意製造聳人聽聞的恐怖氣氛,不說各種沒有依據的數字嫁接,不說幾乎把地球上所有垃圾的汙染都歸結到外賣上這種荒謬的推論……先來說說結論:
  • 外賣餐飲每天能產生多少外賣垃圾?數量驚人
    據悉,中國兩大外賣平臺美團和餓了麼分別推出「青山計劃」和「藍色星球計劃」環保方案。但有觀點認為,在處理外賣垃圾問題上,外賣平臺能起的作用有限,還要再加上餐飲企業、一次性餐具生產企業、消費者,大家共同承擔相應責任,才有望改善外賣餐盒帶來的環保難題。  有大數據顯示,每10個中國人中就有3個是外賣用戶,每天能產生超過2000萬份外賣。
  • 前永康社區婦女之家重提「菜籃子」拒絕白色汙染垃圾分類活動
    拒絕白色汙染近日,北京市發改委等部門出臺的《北京市塑料汙染治理行動計劃(2020—2025年)(徵求意見稿)》中提出了嚴格的「限塑10條」,禁止、限制部分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同時聚焦餐飲、外賣平臺、批發零售、電商快遞、住宿會展、農業生產等行業強化減塑力度
  • 外賣垃圾圍城:每天2.56億份外賣餐盒都去了哪裡
    但與此同時衍生的問題也同樣值得注意,無數的塑料餐盒、一次性筷子、塑膠袋等外賣垃圾造成的「白色汙染」又一次抬頭,外賣垃圾「圍城」的現象日趨嚴重。塑料圍城2.56億人——這是艾媒諮詢統計的2016年中國在線訂餐用戶規模,按照每人每天訂購一份外賣計算,每天將有2.56億份外賣被送往用戶手中,其中至少分別產生2.56億個餐盒和塑膠袋,使用過後,每個被廢棄的塑料餐盒和塑膠袋的降解至少需要幾百年。
  • 太平洋1.1萬米海溝中現大量白色垃圾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5月9日報導,近日,日本海洋-地球科技研究所的科學家在研究深海碎片資料庫中的資料時,在世界上最深的海溝——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1.1萬米深處發現大量白色垃圾。相關視頻顯示,大量的白色垃圾對深海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畫面觸目驚心。據悉,環境專家指出,這些白色垃圾不僅對深海生態系統造成明顯影響,還將對沿海生活的人們產生一定的威脅。此外,相關研究人員表示,深海生態的破壞與人類的生產生活不無關係,「深海生態系統或多或少受到人類直接開採海洋資源的破壞,例如深海拖網、採礦和基礎設施建設等行為」。
  • 關於外賣餐盒餐具造成垃圾汙染的問題源頭解決方案建議
    關於外賣餐盒餐具造成垃圾汙染的問題源頭解決方案建議外賣行業造成的汙染有目共睹,捫心自問,面對一次性餐盒餐具垃圾都會覺得不妥。2、外賣不放一雙筷子,用戶要給我差評怎麼辦,對給消費者筷子又不會給我差評?3、用餐高峰期太忙了,沒時間注意要不要筷子,點了幾份餐給了幾雙筷子,直接放進去了。4、中餐油多、湯多、不用好的餐盒,容易漏出來。
  • "限塑令"實施10年名存實亡 外賣餐盒成塑料垃圾新源頭
    對此,國家城市環境汙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呼籲,大型連鎖餐飲企業等應優先選擇可降解塑料製品,國家也應制定外賣塑料餐盒執行標準,通過準入機制逐步淘汰不可降解塑料。外賣餐盒成塑料垃圾新「源頭」「限塑令」不僅在超市和市場幾近形同虛設,近幾年隨著外賣及快遞業迅猛發展,承擔大部分包裝功能的「塑料」迅速成為「香餑餑」,成了擺在「限塑令」面前的新難題。美團外賣官網公布的信息顯示,目前美團每日訂單量達1200萬份,累計用戶2億。如果按照每份訂單至少消耗1個塑膠袋及1個塑料餐盒來計算,那麼,每天至少有2400萬個塑料製品被消耗。
  • 【海洋垃圾】臺灣海岸面臨海洋垃圾威脅
    在知名的西吉嶼礁岸外「藍洞」美景附近,廢棄的塑料瓶、泡沫等海洋垃圾也充斥海岸,白色汙染突兀扎眼。這正是臺灣海洋環境汙染的部分事例。臺灣四面環海,本島海岸線長約1730公裡。根據臺灣荒野保護協會統計歷年淨灘(清潔海灘)成果,全島海岸線被180萬噸海洋垃圾包圍,平均每米海岸線分布0.7公斤。臺環保部門海岸淨灘認養系統今年4月剛上線,來自全臺登錄的淨灘垃圾已達43噸。
  • 海洋中出現垃圾大陸,面積有4個日本大,一步步威脅我國海域
    科技的確給人類帶來了無窮的好處,可是同樣也給人類帶來了很大的麻煩,這個麻煩就是大量生態垃圾,大量的廢氣,廢水等正在不斷汙染環境,不斷破壞地球穩定美麗的生態。如果地球的生態環境惡化到崩潰之後,那麼人類也將失去這個生存了數百萬年的家園。
  • 淘汰一次性塑料餐盒,減少外賣垃圾!
    塑料製品的增長與外賣等新興行業的興起、發展密不可分,如今如火如荼的外賣經濟已經帶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  外賣行業火熱,外賣垃圾卻無處安放在西安市南郊大學城附近經營一家日料小店的張先生告訴記者:「我們店的客源大多都是學生,很多訂餐都來自外賣平臺或微信。
  • 每天2000萬份!外賣用的塑膠袋可覆蓋168個足球場
    新華社北京9月20日電 題:每天2000萬份!用的塑膠袋可覆蓋168個足球場!——你吃的外賣貢獻了多少?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汪奧娜、馬曉澄、張超  每天超過2000萬份外賣,用掉的餐盒摞起來足以從地球到國際空間站轉3個半來回,塑膠袋可覆蓋168個足球場……我們每天吃外賣產生的垃圾竟是如此巨量,令人驚嘆!
  • 教你垃圾分類:外賣餐具是什麼垃圾取決於你願不願意洗乾淨
    若說日常哪個環節產生白色垃圾最多,很多人都會想到外賣。  外賣餐盒、塑膠袋、一次性餐具,這些外賣垃圾該如何處理?  根據2019年7月發布的最新版《寧波市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指南》,「外賣餐盒、食材託盤等塑料包裝袋,清洗乾淨後可以歸屬可回收物」,而「一次性用品(餐具、杯子)、非金屬筷子、湯勺、普通塑料購物袋」則屬於其他垃圾。
  • 「買單吧」APP破5000萬 交行信用卡網際網路轉型顯成效
    來源:金融界網站近日,交通銀行信用卡對外宣布其在冊卡量突破7000萬大關。與此同時,其官方APP「買單吧」綁卡客戶也突破5000萬。業績雙指標均實現裡程碑意義的躍增,交通銀行信用卡移動互聯轉型戰略取得新成效。
  • 保護漳河水質,治理「白色汙染」
    近期,東寶區馬河鎮加大了對沮漳河流域河道「白色」汙染治理的力度,每天出動8艘垃圾打撈船,安排26名村級河湖專管員,沿沮漳河中下遊的沙灘河段長達18公裡的河道巡查,打撈從上遊漂流下來的「白色」垃圾。截止11月18日,半個月時間共打撈上岸「白色」垃圾近100噸。
  • 外賣包裝盒屬於什麼垃圾?
    生活中,很多人都會訂外賣吃,吃完後大家會將外賣盒隨便扔掉。而在過去,這樣做是沒問題的,但隨著垃圾分類的逐漸實施,外面包裝盒需要扔到專屬的垃圾桶中,那外賣包裝盒屬於什麼垃圾分類呢?外賣包裝盒屬於什麼垃圾分類外賣包裝盒的材質主要是塑料、紙,而乾淨塑料和紙是可回收物,所以很多人以為塑料外賣盒也是可以被回收的,但這是錯誤的,因為外賣盒在裝食物時已經受到汙染,失去了回收再利用的價值,因此屬於其他垃圾。
  • 一年一度的世界地球日:怎樣減少塑料垃圾帶來的汙染?
    01「隱形殺手」微塑料的威脅據了解,全球每年生產的塑料超過3億噸,其中約有200萬至8002020年1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發布了新版限塑令——《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對四個重點領域(不可降解塑膠袋、一次性塑料餐具、賓館酒店一次性用品、快速塑料包裝)的塑料使用進行了限制。
  • 每天送出外賣餐盒數千萬!我們吃出多少外賣垃圾
    快速盛裝、密封、打包,跟隨外賣「騎士」穿越城市街道,幾十分鐘後,美食即可抵達消費者手中。相關機構數據顯示,中國外賣用戶已超過3億人。圍繞外賣展開的這條產業讓許多人受益,包括前所未有的便利、規模龐大的就業、更加豐厚的利潤,但與此同時,也催生了超出想像的外賣垃圾——餐盒、餐具、紙巾、塑料膜、外包裝袋……這些究竟有多少?我們跟不同城市的消費者一起算了算帳。
  • 中國科學家攻破世界難題,白色汙染不再是問題
    眾所周知,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自從塑料在人類生活中廣泛使用之後,雖然給人們帶來了便利,但也同時成為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垃圾。重要的就是「白色汙染」日益嚴重,科學家們一直都在積極尋找一種新型的環保材料來代替塑料。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一問題即將會被解決,這一世界難題也即將被攻克。
  • 上海之後會是誰?強制垃圾分類進入倒計時,多城市紛紛出臺時間表...
    就在新規執行的第一天,上海全市各級城管執法部門共檢查各類單位4216家,責令當場或限期整改623起,依法立案查處生活垃圾分類違法行為20起。上海市只是推進垃圾分類的46個城市之一,下一個又會輪到誰?今年6月,住建部在2019年第二季度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截至目前,134家中央單位、27家駐京部隊和各省直機關已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46個重點城市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生活垃圾處理系統正在逐步建立,已配備廚餘垃圾分類運輸車近5000輛,有害垃圾分類運輸車近1000輛。
  • 你知道外賣盒已經成為一種環境汙染嗎?正侵蝕著半個地球
    現在外賣已經成為了當代人的主要消費市場,伴隨著外賣而來的,就是塑料汙染問題。以每天2000萬單外賣、每單用1個塑膠袋、每個塑膠袋0.06平方米計算,所用的塑膠袋能鋪滿168個足球場。而這些塑膠袋主要由聚乙烯製成,很難生物降解,如果不進行回收處理,勢必會汙染土壤和水,甚至成為蚊蠅、病菌的繁殖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