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經過十年徵伐,秦橫掃六合,歷經幾百年戰火與硝煙的中華大地迎來了新主。大秦二字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秦之所以能夠在戰國群雄中脫穎而出,在滅國之戰時摧枯拉朽,和它擁有一支在血與火中錘鍊出的強悍軍隊是不開的。秦軍在當時被稱為「虎狼之師」,秦軍的戰鬥力可見一斑。
秦兵馬俑展示的秦軍風採
然而這個龐大帝國卻在中國歷史上如同曇花一現。
司馬遷《史記》中記載:
「七月,戍卒陳勝等反故荊地,為「張楚」。勝自立為楚王,居陳,遣諸將徇地。山東郡縣少年苦秦吏,皆殺其守尉令丞反,以應陳涉,相立為侯王,合從西鄉,名為伐秦,不可勝數也。二年冬,陳涉所遣周章等將西至戲,兵數十萬。「
荀悅在《前漢紀》中寫道:
「以周文為將軍。眾十餘萬。西至戲水。蓋百二十萬矣。秦令將軍章邯。赦驪山作徒七十萬人以擊之。」
秦滅六國路線圖
秦滅六國用了10年,到秦國滅亡僅僅用了15年,前後不到30年的時間裡究竟發生了什麼,以至於秦亡國時竟無兵可用,以至於章邯只能匆忙率領數十萬刑徒抵擋義軍的步伐?
我們先來算一下秦國一共有多少軍隊。
戰國末期,各國的總人口在2000多萬。而根據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所記載:「故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可以推斷出在秦滅六國時,秦國人口有將近700萬左右。因此滅六國時秦國的常備兵力在40-50萬左右,緊急徵召的話可能達到60-70萬。
兵馬俑|秦軍方陣
到了秦國統一六國初期,秦朝的總人口應該堪堪在2000萬左右,比滅六國前少一些,此時的常備軍應該在70萬上下,參考長平之戰時期,如果有特別大的戰爭,秦朝動員的兵力可以輕鬆過百萬。
考慮到人員老化、退伍等減員情況,就算10多年的時間裡補充的兵力小於流失的兵力,在秦亡國時期能夠動員的兵力(正規軍)也不會低於50萬。何以在項梁項羽等人逼近鹹陽時,除了王離手裡有10餘萬(一說30萬)軍隊外,而章邯只能發動驪山刑徒上戰場呢?
秦始皇
我們下面來具體看一下秦滅六國後,軍隊的去向。
南取百越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
秦始皇橫掃六合後野心急劇膨脹,為此他還要「一統八荒」。他在公元前218年派遣大將屠睢和趙佗等人率領50萬大軍兵分五路攻取嶺南百越之地。但由於地形複雜、水土不服等環境因素,加上越人的偷襲,50萬大軍陷入苦戰,消耗殆盡,主將屠雎也戰死。
四年後,秦始皇命人修建靈渠,疏通道路。接著又派遣任囂和趙佗率數十萬大軍進攻百越,將百越等地收入秦朝版圖。戰爭結束後,秦始皇命這數十萬大軍(裡面有一半是軍屬)就地紮根落戶,以更好地控制這一地區。這也大大削弱了秦國在關中的統治基礎。
秦軍戰車
到了秦二世時期,陳勝吳廣等天下義軍紛紛起義之時,這數十萬大軍的主將任囂病重,彌留之際他交代副手趙佗,讓他觀望北面局勢,不可輕動,嚴防中原義軍進犯等待時機自立亦可:
「秦政無道,中原擾亂,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裡,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
於是秦被滅國時,趙佗的50萬人按兵不動,坐看昔日戰無不勝的大秦於眼前和心中轟然倒塌。公元前204年,趙佗起兵兼併桂林郡和象郡,在嶺南建立南越國,號稱「南越武王」。
北據匈奴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秦長城遺址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又派遣蒙恬率領30萬人北拒匈奴,將匈奴擊退700餘裡。而後蒙恬徵發百萬軍工修建長城,三十餘萬軍隊就此在河套地區駐紮下來,蒙恬為主將,王離為副將。後始皇崩,胡亥即位,賜死蒙恬後,王離接任這批軍隊的主將(前面講到的王離帶領的十萬人就是來自這三十萬軍隊)。
這兩件事就將秦朝的軍隊去的七七八八了,加上還要派一些軍隊駐紮在原六國的疆域,鎮壓造反,因此等陳勝吳廣、項羽劉邦等義軍揭竿而起之時,關中能用的軍隊少之又少,不得已只能徵發驪山刑徒來做垂死掙扎。
秦將章邯
章邯在打敗陳勝吳廣後,刑徒軍與王離的正規軍打算合圍項羽,卻被項羽破釜沉舟,一戰王離全軍覆沒。而章邯在河套地區收攏駐紮的剩餘軍隊再戰項羽,又大敗,不得已只能投降。而二十萬秦軍降卒皆被項羽坑殺。至此,秦軍主力基本被消滅殆盡,難逃被滅國的命運。
很多人認為秦失其鹿是因為秦二世的暴虐和無道。筆者認為這僅僅是其中的一個原因,還有至關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作為國家機器的秦軍不復往日雄風,倘若往昔鐵甲雄風猶在,項羽劉邦能否逐鹿天下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