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西北歐,美)寧把中東當親戚,也絕不會接受(甚至容納)東亞文化(人,國家),包括日韓!!!因為中國文化足骨子裡的平等〈不是表面,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科舉而不是推薦,包括現在的高考……),與一神教的歐美(橄欖狀的層級社會,層級之間很難跨越)頂層特別是資本的頂層完全不相容。西方文明是建立在掠奪和殺戮基礎上的戰爭文明,強調人是自私的,所以要法制和秩序,注重合作,尊崇強者。是極端主義文明,推崇不擇手段達到目的。人與人之間缺乏真心信任。
東方文明是真正的文明,是形而上的大智慧文明,從一開始就已是人類終極真理的首席代表,西方文明充其量是形而下之術的文明,沒有終極真理之說,總是局部與細節的表達,並時常衝擊終極文明的大道之殼,違道反道,所以它嚴格說不是文明,而是文化。人種的「雷同」性,而東方文化神秘幽深,從「象形文」到「甲骨文」她不是簡單的音譯註解所能破譯的,也就是說,取名叫姓不是由發音而來,而是先狀「物」而後定音,所以,中國的地方方言相當複雜,原因是無「音符」可考,至「竹帛」成書之後方才形成文傳,而西方及至阿拉伯他們無不先「音符」後定名,因此,音節的長短,乃至取物冠名皆襲以發音為準,總之,東方文化只所以悠久,除風物地理養生之外,「形象」的創意可謂人類之始祖,遠遠要比西方由「音及物」更具形象展示……
中華文化有共生性群聚性以及包容性內生性的特點,如果全盤西化,就很可能會亡國滅種,單純的敞開心扉和平交流不存在被西化的可能,但只要和越南韓國去漢字,我們文化的根源性就要動搖,過個幾十年我們就不知道是什麼民族了,很多人認識不到這點,天下大同,說實在的,你和白人說天下大同,他們的大同是他們同我們,而我們的天下大同是我們包容他們,不一樣的文化特點,我們不會強制其他民族和國家構建和我一樣的文化特點,而白人就不是。
歐美人根本不接受阿拉伯文化而是敵視,至於印度文化這個接受從何說起?是印度接受歐美文化(其實就英美)比較好,在英美人眼裡是好狗狗。東亞文化根深蒂固,很難滲透,對歐美人來說第一反應就是這是個刺頭兒,然而這個文化又沒什麼攻擊性,就像刺蝟一樣,所以歐美人只能無視你………人類文明發展基本上是殊路同歸,東亞漢文明和西方文明最終也是殊途同歸,所以彼此間能認同、理解,帶來的問題就是因為理解而反對、因為認同而有被同化感進而產生反感,這些話或許太西方化,用我們理解的中國話講就是爭奪誰是正統的問題,這個看看中日韓就知道,三國文化同屬漢文化圈,但彼此間都不喜歡對方,說到底就是在爭奪文明的正統權。
類似的情況在歐洲也一樣,西歐各國怎麼看俄羅斯的就知道了。而東亞西歐文明的殊途同歸和彼此更理解看下為何東亞三國和歐洲能工業化成為工業國就知道了,除了東亞和歐洲人外的其他文明,不管是印度還是中東或者非洲黑人諸文明都沒有一個成為工業國,這本質上就是文明方向偏差的問題。 所以我贊同lz的觀點。其實用句大白話就是歐洲人看印度文明、黑人、文明、中東文明,猶如一個文明人看動物園裡關的各種動物,會讚嘆、會愛護、會保護,但那是認同嗎?
那是理解嗎?而東亞三國在歐洲人那邊是理解和認同為同類,正是因為理解和認同為同類才會覺得東亞三國是競爭對手而加以排斥,這其實就是人類天性的本能。歐美人容易接受阿拉伯和印度文化是因為基督教文化起源中東,也就是阿拉伯人生活的地方,在公元前這幾個文明就相互攻伐交流了,所以文化相互融合交流比較多,而我們中國很多時候僅僅存在貨物上,比如瓷器和絲綢,還是通過阿拉伯人或者其他人交易的,最直接的還是通過馬可波羅進行誇張的描述才知道,直接接觸還都是元明以後的事,而且多數是戰爭,民間經濟商業交流其實很弱。
所以東方文化對於歐洲來說是最陌生的,所以跟你說的不一樣,因為早就熟悉,所以他們容易接受阿拉伯文化和印度文化,因為不熟悉接觸太晚,東方文化與他們共同的太少甚至相悖,所以更難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