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人接受阿拉伯文化,甚至是印度文化,為何不接受東亞文化?

2020-12-24 小虎有話說

西方文化(西北歐,美)寧把中東當親戚,也絕不會接受(甚至容納)東亞文化(人,國家),包括日韓!!!因為中國文化足骨子裡的平等〈不是表面,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科舉而不是推薦,包括現在的高考……),與一神教的歐美(橄欖狀的層級社會,層級之間很難跨越)頂層特別是資本的頂層完全不相容。西方文明是建立在掠奪和殺戮基礎上的戰爭文明,強調人是自私的,所以要法制和秩序,注重合作,尊崇強者。是極端主義文明,推崇不擇手段達到目的。人與人之間缺乏真心信任。

東方文明是真正的文明,是形而上的大智慧文明,從一開始就已是人類終極真理的首席代表,西方文明充其量是形而下之術的文明,沒有終極真理之說,總是局部與細節的表達,並時常衝擊終極文明的大道之殼,違道反道,所以它嚴格說不是文明,而是文化。人種的「雷同」性,而東方文化神秘幽深,從「象形文」到「甲骨文」她不是簡單的音譯註解所能破譯的,也就是說,取名叫姓不是由發音而來,而是先狀「物」而後定音,所以,中國的地方方言相當複雜,原因是無「音符」可考,至「竹帛」成書之後方才形成文傳,而西方及至阿拉伯他們無不先「音符」後定名,因此,音節的長短,乃至取物冠名皆襲以發音為準,總之,東方文化只所以悠久,除風物地理養生之外,「形象」的創意可謂人類之始祖,遠遠要比西方由「音及物」更具形象展示……

中華文化有共生性群聚性以及包容性內生性的特點,如果全盤西化,就很可能會亡國滅種,單純的敞開心扉和平交流不存在被西化的可能,但只要和越南韓國去漢字,我們文化的根源性就要動搖,過個幾十年我們就不知道是什麼民族了,很多人認識不到這點,天下大同,說實在的,你和白人說天下大同,他們的大同是他們同我們,而我們的天下大同是我們包容他們,不一樣的文化特點,我們不會強制其他民族和國家構建和我一樣的文化特點,而白人就不是。

歐美人根本不接受阿拉伯文化而是敵視,至於印度文化這個接受從何說起?是印度接受歐美文化(其實就英美)比較好,在英美人眼裡是好狗狗。東亞文化根深蒂固,很難滲透,對歐美人來說第一反應就是這是個刺頭兒,然而這個文化又沒什麼攻擊性,就像刺蝟一樣,所以歐美人只能無視你………人類文明發展基本上是殊路同歸,東亞漢文明和西方文明最終也是殊途同歸,所以彼此間能認同、理解,帶來的問題就是因為理解而反對、因為認同而有被同化感進而產生反感,這些話或許太西方化,用我們理解的中國話講就是爭奪誰是正統的問題,這個看看中日韓就知道,三國文化同屬漢文化圈,但彼此間都不喜歡對方,說到底就是在爭奪文明的正統權。

類似的情況在歐洲也一樣,西歐各國怎麼看俄羅斯的就知道了。而東亞西歐文明的殊途同歸和彼此更理解看下為何東亞三國和歐洲能工業化成為工業國就知道了,除了東亞和歐洲人外的其他文明,不管是印度還是中東或者非洲黑人諸文明都沒有一個成為工業國,這本質上就是文明方向偏差的問題。 所以我贊同lz的觀點。其實用句大白話就是歐洲人看印度文明、黑人、文明、中東文明,猶如一個文明人看動物園裡關的各種動物,會讚嘆、會愛護、會保護,但那是認同嗎?

那是理解嗎?而東亞三國在歐洲人那邊是理解和認同為同類,正是因為理解和認同為同類才會覺得東亞三國是競爭對手而加以排斥,這其實就是人類天性的本能。歐美人容易接受阿拉伯和印度文化是因為基督教文化起源中東,也就是阿拉伯人生活的地方,在公元前這幾個文明就相互攻伐交流了,所以文化相互融合交流比較多,而我們中國很多時候僅僅存在貨物上,比如瓷器和絲綢,還是通過阿拉伯人或者其他人交易的,最直接的還是通過馬可波羅進行誇張的描述才知道,直接接觸還都是元明以後的事,而且多數是戰爭,民間經濟商業交流其實很弱。

所以東方文化對於歐洲來說是最陌生的,所以跟你說的不一樣,因為早就熟悉,所以他們容易接受阿拉伯文化和印度文化,因為不熟悉接觸太晚,東方文化與他們共同的太少甚至相悖,所以更難接受。

相關焦點

  • 中世紀的阿拉伯文化
    歷史留給這片土地的文化積澱極其重要。生息於此馳騁於此的阿拉伯人,公元七、八世紀建立其疆域幾乎環地中海的阿拉伯帝國。這個國家在其轄區內雖未給歷史留下足以值得稱道的經濟和政治業績,但其所建樹的阿拉伯伊斯蘭文明,則以其內涵之豐富與光澤之璀璨,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佔居顯要地位。兼容並蓄是伊斯蘭文明的特色之一。
  • 日本人特有的幾種文化現象,其中一個中國人、歐美人都難以接受
    日本的文化有值得學習的地方,比如他們的謙卑和學習,還有對工作認真的態度。但是也有太多的地方令人們鄙夷,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但是日本的文化,似乎太獨特了一點。日本人一方面是性文化大國,一方面對二十歲以下女孩子的外宿和門限時間要求嚴格。總之,這是一個在很多方面有些矛盾的國家。女孩子雖然二十歲以下的時候家教嚴格,但是一跨過成年禮,其開放程度完全可比肩西方國家。並且他們在婚前,還有一個制度就是和父親共浴。這個制度令很多人費解,不明所以,畢竟女兒也是一個成年人了,當父親的某些場合理應尊重女人的隱私。
  • 中印兩國的文化對比,這6種印度文化習俗讓中國人無法接受
    中印兩國都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曾經創造了數千年輝煌的文化,至今民間還保存著許多古老的習俗。中印作為近在咫尺的鄰居,這6種印度文化習俗讓中國人都無法接受。中印不同的貧富文化3.苦行僧的文化中國古代也曾流行過苦行僧的文化習俗,但在現代社會,苦行僧的文化極少存在了。即使你想衣衫襤褸地長途苦行,依靠沿街化齋果腹,善良的中國人也會將你照顧的吃穿不愁。而印度在宗教盛行的情況下,苦行僧的文化習俗至今很流行。
  • 印度文化駁雜,對東亞文化造成強烈衝擊 雷大壯
    文/雷天大壯易 雷大壯印度駁雜文化且早已「亡guo」,對中土文化產生了強烈衝擊1922年,國際考古隊在印度河流域發現了著名的哈拉巴文明遺址,據考證這個文明發生在距今4500年前。這個文明當時就已經有了象形文字,系統的城鎮建設,甚至有公共浴室,地下給排水系統,蓋房子用的是火燒磚。比我們東亞對應文明竟然早上千年!
  • 當代阿拉伯一伊斯蘭文化
    阿拉伯一伊斯蘭文化,是中世紀阿拉伯帝國的各族人民在吸收融匯東西力古典文化的基礎上共同創造出的具有濃鬱伊斯蘭特色的新文化,伊斯蘭文化以伊斯蘭信仰為靈魂,兼容並蓄鄉民族多樣性文化為一體,在政治經濟和種會生插的實踐中不斷發展創新,進而形成多學科,立體化的知識形態和體系。
  • 《西亞古代民族與文明通史》阿拉伯人與阿拉伯文化2
    美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斯塔夫理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西歐人對希臘知識已缺乏直接的了解,甚至長期不知道它的存在。因此,穆斯林這一學術成就在西歐準備重新恢復他們的研究之前,起到了保存希臘古典著作的作用。」
  • 阿拉伯文藝黃金時代,為何伊斯蘭文化在阿拔斯王朝得到繁榮發展?
    750年阿拔斯王朝建立後,統治者結束了擴張行為,一個地處亞非歐的阿拉伯帝國出現,長達500多年的阿拔斯王朝成為了伊斯蘭歷史上最為繁榮的時期。王朝建立後的前100年就已經實現了經濟文化的高度繁榮,沿用波斯文化,成為世界文化中心,阿拉伯人繼承了沙漠文化還吸收了外來文化,阿拉伯的文學也發展到了巔峰。
  • 這種泰國旅遊文化,歐美遊客欣然接受,中國人卻不屑一顧
    相信現在肯定都是有不少的人能夠感受到了,隨著我們現在時代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以及社會的不斷完善和變遷,人們生活的之前相比也都是進步了許多,無論是我們現在的生活水準還是生活要求都是提升了不少的,現在我們的生活也都是因此而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響,開始變得不同了,人們的知識面也都是會因此而變得更開闊,知道許多我們曾經不知道的事情
  • 這種泰國旅遊文化,歐美遊客欣然接受,中國人卻不屑一顧
    所以今天想跟給為說上這樣一種泰國的旅遊文化,歐美遊客欣然接受,中國人卻不屑一顧相信許多人聽到這裡可能都是開始對此感到很好奇了,想要知道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旅遊文化,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其實這種泰國的旅遊文化就是我們都並不陌生的租妻文化,在泰國是有這樣一個特殊的旅遊文化的
  • 中國古典文化是東亞文明走向未來的基石
    同時,它也是承載與傳播中國文化的主要媒介。在一定程度上,中國傳統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與制度文化正是藉助漢字獨一無二的傳播功能,才得以在東亞範圍內廣為流播且綿延不絕。費正清曾言:「倘若沒有漢字的影響,東亞必然不會成為世界文明中如此獨特的一個整體。」 據史料記載,漢字與中國文化一道很早就傳入了東亞各地。
  • 風情萬種的印度,上廁所和吃飯都徒手解決,文化習俗讓人難以接受
    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會再工作之餘選擇出門旅遊,早些時候大家會通過旅行社來為自己規劃出行的路線,但是現在往往都是自己來規劃,因為如今網絡發展迅速,幾乎所有的票務和預定以及景點都能夠在網絡上查詢預約不需要通過旅行社就能搞定,再者通過旅行社規劃和預定票務費用高是肯定的而且很多時候還會有一些隱形的消費
  • 世界視野中的龍文化:東亞把「龍」當瑞祥的象徵
    澄清這些誤讀以及準確地向世界介紹中國的龍文化,是我們今後在龍文化研究過程中需要重視並予以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作為「龍文化圈」的一個重要共項,東亞各國文化中均把「龍」作為「瑞祥」的象徵  主持人:如何認識中國龍文化對東亞各國龍文化的具體影響?  王勇:縱觀東亞各國文明史可以發現,上古時期東亞國家的神話中均存在「蛇」信仰。
  • 為什麼印度文化對中國影響那麼大,而中國文化卻影響不了印度?
    因為熱帶獲取食物相對簡單容易,所以他們甚至不怎麼勞動,隨便摘個果子吃就能活命,再加他們的民族性格裡,確實沒有東亞民族的勤勞勇敢。在這樣的氛圍下,道家的無為思想根本沒有生存的土壤,更不用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了。不論我們去到哪個熱帶國家,非洲,東南亞,巴西等中美洲國家,都有這樣的問題,天生的樂天派,能吃飽就不想努力。
  • 文化濟南擁抱「東亞文化之都」
    「東亞文化之都」,是「文化濟南」建設的「小目標」和「大心願」,也是建設「文化濟南」史詩篇章中最為重要的節段之一。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與爭取下,「東亞文化之都」的身影,在千萬泉城市民的心目中,已經越來越清晰!「東亞文化之都」,是願景、是期待;也是標杆、是自我要求。擁抱「東亞文化之都」,濟南已經準備好了!什麼是?
  • 歐美國家為何一直不承認?是自卑嗎?
    古埃及人不等於埃及人,他們有單獨的血統和種族。 擔心自己被超越 歐美人為何不願承認古埃及的主導者是黃種人?其實這與他們一貫宣傳醜化東亞人有很大關係。
  • 香港博物館星羅棋布 文化優勢東亞矚目
    香港博物館星羅棋布 文化優勢東亞矚目 他認為,香港有很好的條件發展文化藝術產業,甚至成為東亞的文化中心。  香港人一向以忙碌見稱,憑著拼搏精神闖出今天的經濟奇蹟,又何來有這麼多閒情發展文化藝術?  香港特區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在去年初曾在網上博客發表一篇題為「把博物館大門開得更大」的文章,認為香港成為世界著名的金融之都、經濟大都會之後,也應發展成為文化之都。
  •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彰顯「東亞文化」的儒家理念
    2020年,面對人類共同的災難新冠肺炎疫情,東亞國家以實際行動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彰顯了東亞國家團結抗疫的力量,為國際社會做出表率。為何東亞國家能夠及時做出應對措施,減少了疫情造成的嚴重的後果,這要從東亞國家與中國的文化淵源說起。
  • 東亞流行文化爭霸演義
    東亞流行文化爭霸演義靈長類動物在遷徙過程中養成了喜新厭舊的習性,一代又一代的後浪也總是在不斷尋找流行文化「新大陸」。人會在思想層面一如既往的追求青少年時期喜愛的東西,這些文化的沉澱無疑會對後天的長成有一個長尾效應。流行文化對一個社會的塑造不可不重視,今天在這裡就來大致梳理一下東亞流行文化演進脈絡。
  • 世界史記:阿卡亞人進入希臘半島,接受當地的文化,建立起國家
    這次遷徙與前次不同,前次遷徙的遊牧民族完全是印度歐羅巴人,遷徙的方向主要是從裏海東、北部向南向東發展。這次遷徙的遊牧民族則是兩種人。其一仍是從裏海向南遷的印度歐羅巴人。另一種則是從阿拉伯沙漠地方向北遷的閃人。這兩種人後來都進入了原來為埃及或巴比倫所直接或間接控制的大世界中。其中北向南遷徙的印度歐羅巴人主要是三種人:阿卡亞人與扶利迦人。
  • 老外:中國文化是否代表東亞文化?有一個理由,讓東亞國家都服氣
    也許咱們看慣了那張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地圖,很難客觀的評判這個問題,但即便是從事實的角度來說,咱們不是世界中心,那起碼也是亞洲的中心,如此一來,咱們的文化是否就能夠代表整個東亞的文化呢?對於老外來說,他們對亞洲文化是不太了解的,然而中國的影響力又在不斷增大,所以他們才會在國外論壇提問:「中國文化是否代表東亞文化?」其實對於這個問題,咱們中國人完全可以驕傲的回答:「基本上可以這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