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北宋詞人李之儀,人們不禁會想到他那首《卜算子》,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詞風瀟灑自然,情意綿綿。為後世稱道,是廣為傳頌的名篇佳作。
李之儀是蘇門學子中重要的組成成員之一,因蘇案,受牽連,仕途不順,雖才華橫溢,最高官至甘肅通判,仕途上無所建樹。這樣的人生比對歷也就讓他心裡多有鬱郁,於他的詞裡面也多少染上了一種叫哀怨的東西,有人說如綿綿細雨,也有人說是落花流水,傷春傷情。
那一天正是端午節,古稱端陽,無論對於這節日的來歷是什麼,端午這一天的風俗卻是很多的,詞人李之儀獨自在雨後黃昏,佇立在門前,生於寂寂之時,便對往事產生了懷念。於是提筆寫下了一首詞,表達自己的寂寞與懷念,流傳千年。
《南鄉子·端午》李之儀
小雨溼黃昏。重午佳辰獨掩門。巢燕引雛渾去盡,銷魂。空向梁間覓宿痕。客舍宛如村。好事無人載一樽。唯有鶯聲知此恨,殷勤。恰似當時枕上聞。
端午佳節,無論是登山或臨溪,或是團聚而樂,一天的熱鬧,就這樣慢慢過去了,黃昏時候,天空飄落下來綿綿細雨,詞人寂寞的獨自輕掩門扉。寂寞如影隨形,一切熱鬧與繁華都會悄然落幕。
梁間燕子領著小雛鳥紛紛離開,眼見此景,又面對如此冷清的雨夜,真是讓他心生傷感 ,抬頭望著燕去巢空的現實,尋找往日燕子棲息的痕跡,懷念一下往日熱鬧歡欣的時光。俱成往事,空記省,再無梁燕宿痕。
在詞的下片中,詞人由眼前之景聯繫到自己的現實,旅居的客舍就好像鄉野山村一樣,無論悲喜無人分擔,無人分享,無人安慰。來自現實的孤獨和來自心靈的孤獨同樣可怕。這種遺憾,怕是只有那林間黃鶯了解我此時的心情與煩惱,它們用殷勤的叫聲安慰著我,就好像在往日最美好的時光裡,枕上聽聞的一樣。
每逢佳節倍思親。人們喜享團圓,熱鬧一回,於這種熱鬧中,感受著生活給予的美好,然而那些遠客遊人,只能望月長嘆,獨上高樓,思親之情更加迫切。孤獨的感覺如潮水一樣湧上心頭,靜夜裡,催發了幾許離人之愁思。
李之儀在那種背景之下的心情可想而知,寂寞襲上心頭,過往無限美好,人生幾度秋涼。在端午那天,李之儀流下了眼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