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過端午?蘇軾一首詞連寫7種習俗,看我們的端午少了什麼

2020-12-14 超級時尚美麗派

端午時節,粽香情長。蘇軾熱愛生活,端午節裡也不忘寫上一曲,謳歌這美好人生社會風景,夫婦兩個情深意長。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蘇軾的端午詞《浣溪沙·端午》,他描繪出了什麼樣的風景,情何深,意何長?

《六么令·天中節》宋·蘇軾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裡,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感嘆懷王昏聵,悲戚秦吞楚。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汨羅江渚,湘纍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

因為每年端午節恰好與夏至相臨,此時太陽在天空的位置是一年中最當中的一天,所以又叫天中節。

上闕描述心愛之人在端午佳節所裝扮的服飾,甚至細緻到了顏色和布料。同時談到了佳節時眾人都參與的沐浴,從「流香漲膩滿晴川」中可以看出,參與者雖然眾多,但也從側面說明,這正是古老傳統節日文化發揚光大的體現。

而下闋則描繪了端午手臂上戴五彩線,向髮髻上戴小符篆的習俗。字裡行間,表達的是蘇軾在描繪端午傳統風俗習慣,而實則是蘇軾在回憶往昔的端午佳節,與朝雲一同度過的點點滴滴。

在端午節這個團聚的日子裡,不由得想起了朝雲。通過描寫彩線、掛符等習俗,就希望靈驗得到印證。「佳人相見一千年」,全詞的點睛之筆。

當然,蘇軾寫這首詩,也包含了自己美好的祝願。祈願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和相愛的人天長地久,朝夕相伴。

大文豪就是大文豪,就是這麼隨便的一感慨,竟然給大義凜然的端午節,瀰漫上了一點浪漫的色彩呢。

我們暫且擱下蘇軾的愛情故事,我們看一下宋朝的端午節習俗,原來,他們也是戴彩線,掛吉祥符的啊!

艾草

戴彩線,這樣的端午習俗,還真是源遠流長啊,我們現在這兒也還有著呢,不過我們叫戴「花花線」,真的是很美的一種習俗。

說起端午節的習俗了,感覺我們中國,從南到北,真的是太豐富了。

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草,基本是標配了,然而還有,飲雄黃酒,沐蘭湯,鬥草等等。

曾經有很多人問我,現在都21世紀了,還讀這些古詩詞有什麼用?

當然有用,語言我們都會,但是語言之美卻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掌握,而語言最高的境界就是詩詞,它是對語言的高度概括和凝練,是最美的語言表達。比如,同樣是喝酒,「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意境是多麼的美好。

如果你不會詩詞,你只能喊「哥倆好啊,三星照,四喜財,五魁首,六六順,七個巧啊」,那是多麼的大煞風景,哪還有什麼意境?

換句話說,我們難道不願意讓孩子擁有像清華才女「武藝姝」那樣的氣質嗎?

當你回家後卸下一天的勞累,一杯香茗,一本詩集,那是多麼的雅興。當你在遠方旅遊,看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即興來上一句詩詞,而不是只是說一句,「真好看哪」,你身邊的情侶定為對你刮目相看。所以,我們一定要學習詩詞,學生學習詩詞可以提高學習成績,成年人學習詩詞則可以陶冶情操、頤養天性。

人生緣何不快樂,只因未讀蘇軾詩!

這本《蘇軾詞傳》中不但收集了蘇軾的詩,還讓我真正了解他的一生,讀懂了他的豁達。

當我走近這位「性情中人」,再讀「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樣的詩句,便有了一種「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的感懷、豁然與洞明。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的蘇軾詩詞讀本,也有不少是名家編寫的,但主要都是詩詞加譯文的形式,很多人讀完依舊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我讀的這本《蘇軾詞傳》中選取了蘇軾一生中所作的詞和詩。不僅是用了蘇軾的詞為主題,還從當時的社會觀念與時代背景出發,對蘇軾的生平際遇、詩詞藝術、社會活動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再現了蘇軾以文傳世、以官入世的典型宋代文官形象。

不再孤立地講授單篇詩詞,而是以通俗易懂的視角來解讀蘇軾詩詞!

書中用唯美深情的妙筆將蘇軾的一生娓娓道來,既豐富了文章內容,又能從東坡的生平中體會到他作詞時的心情,從而更加了解這位詩詞大家的超脫心境。

不僅如此,書中還大量的使用地圖、時間坐標、圖表、圖畫清單等,信息量非常的大,而且更直觀、清楚,在不知不覺中引發我們更多的思考、探索,提升思考力、發現力,極具趣味性!

這一套書中還有一本《辛棄疾詞傳》

東坡仙才,史無二例;稼軒雄才,如鯨吞海。

辛棄疾以武起身,卻終成文業,與蘇軾並稱為"蘇辛",被譽為"詞中之龍"。正所謂「劍有殺氣 詞有柔情」。

這本書也以同樣的手筆,在參考大量史料的基礎上,再現了辛棄疾傳奇的一生。

除此之外,還有《李清照詞傳》《李煜詞傳》《納蘭容若詞傳》《倉央嘉措詩傳》

這套書不僅包裝精美,更是根據人物的不同背景和形象設計了優美的封面,紙質也很精良,閱讀起來不得不說是一種享受。

每個時代都有所謂的「大家」,而真正流傳下來的這些古詩詞才是我們要細心珍藏的。

這不僅是孩子需要學習的,我們成年人,更需要學習!身在中華,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應該忘記我們的國家瑰寶。

六本書活動價僅需49.9元,也就是幾包煙的價錢,就能讀懂6位詩人的名作,並能從中感悟到大家風範的人生哲理,著實是個不錯的選擇。

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蘇軾與小妾王朝雲一同過端午,詩興大發了寫了一首極為深情的詞!
    蘇軾很多的詞作裡,不僅有著對於人生的解讀,同時也有著自己內心情感細膩的描寫,這也就是為什麼蘇軾能夠打動人們,可以引起人們情感上共鳴的一個原因,特別是他寫給自己家人的那些詩詞,那更是讓人讀了之後肝腸寸斷,例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是寫給他的弟弟;《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是寫給他的妻子,這兩首詞,那都是蘇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 彩線輕纏紅玉臂,明朝端午浴芳蘭,今年我們和蘇軾一起過端午
    我們不是詩詞的創作者,我們只是詩詞的搬運工!如果你喜歡古詩詞的話,歡迎關注我!端午節不僅有粽子和龍舟,還有詩意和遠方。歷代文人墨客,吟詠端午的詩詞歌賦,不勝枚舉。讓我們剝開粽葉,剝開詩和遠方,來感受詩意端午中的那份情懷。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 端午節即將到來,這10首關於端午節的詩詞送給你,看古人怎麼過節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幾千年來一直傳承下來,其中的賽龍舟、吃粽子,是最為重要的兩大習俗。端午節具有非常深邃的文化內涵,在世界上,有很多國家都會一起慶賀端午。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即將到來,今天安久就來和大家分享十首關於端午節的詩詞,一起來看看古人是怎麼過端午的!
  • 那時端午——幾首端午詩詞中的端午民俗
    雖然南北東西各有不同的節日風俗,但是主要賽龍舟、掛艾菖、吃粽子、拴五色線、佩香囊等習俗基本是公認的全國性習俗。其中端午食粽之習俗,自古以來在中國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我們都知道端午的這些習俗由來已久,但是到底有多久呢?隨手翻了翻古代詩詞,發現有些習俗原來就真詩裡面。
  • 蘇軾的三首端午詩詞:佳節怎麼過?喝酒、唱歌,嗨起來
    然而咱們樂觀派蘇軾,可不這樣想。一起來看看蘇軾為端午寫的三首詩詞吧:少年遊·端午贈黃守徐君猷宋代:蘇軾銀塘朱檻塵波,圓綠卷新荷。蘭條薦浴,菖花釀酒,天氣尚清和。好將沉醉酬佳節,十分酒、一分歌。獄草煙深,訟庭人悄,無吝宴遊過。詞中用「佳節」形容端午,可謂是佳節歡度了。人們紛紛用翠綠的蘭枝浸水沐浴,用雪白的菖蒲花釀酒。
  • 端午將至,學古人如何把毒五月過得活色生香.
    古人非常重視端午這天,把端午節也稱為「衛生節」。應對惡月、惡日,古人有很多方法。製作雄黃酒,門懸艾葉和菖蒲,張貼天師靈符,佩帶香囊、艾虎等,從形式到內容都有避惡意味。在端午的節日習俗中,香事是端午節的重頭戲,浴蘭湯、佩香囊、燒闢邪香.都是端午的要事 ,讓我們來看看,古人如何把端午過的活色生香?
  • 端午詩詞裡的四川歷史名人丨元稹將薛濤比作菖蒲,蘇軾借端午撒狗糧
    除了《端午日賜衣》,杜甫還在《惜別行送向卿進奉端午御衣之上都》提到端午——「裁縫雲霧成御衣,拜跪題封賀端午。」詩裡也提及了端午賜衣習俗,可見唐代宮廷對於端午慶賀的重視。《寄贈薛濤》元稹錦江滑膩蛾眉秀,幻出文君與薛濤。
  • 端午節來了,古人是怎樣過端午的?這兩首詩詞可寫的太好了
    我們現在的過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插艾蒿等等,再加上網絡活動更是豐富了端午節的內容。那麼古人是如何過端午節的,讓我們通過兩首詩詞來看看。賽龍舟第一首是唐明皇李隆基的《端午》,這首詩寫得是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 五月五 過端午
    傳說二:紀念伍子胥 傳說伍子胥本為忠良,後為國而死,蘇州端午紀念伍子胥作為中國端午習俗之一,已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傳說三:紀念孝女曹娥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
  • 兩首端午節詩詞一首是杜甫的一首是蘇軾的 你們喜歡哪一首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兩首端午節詩詞一首是杜甫的一首是蘇軾的 你們喜歡哪一首 世人皆知,杜甫是盛唐詩壇裡可與詩仙李白齊肩的一位詩人,在群星閃耀的唐代歷史長河裡,他的仁政思想早已超脫了時限,影響著千秋萬代。
  • 傳統亦有風味 看文人筆下「儀式感」滿滿的端午習俗
    又是一年端午到,清晨醒來,聞一聞粽葉清香,道一句端午安康,愉快的小長假正式開啟。作為中國傳統佳節,端午的民間習俗頗多,吃粽子、賽龍舟、佩香囊……都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慶祝活動。古往今來,不少文人都對端午習俗留下了生動有趣的描述,記錄著滿滿的「儀式感」。
  • 端午安康:端午節的地方風味與民間習俗
    端午民俗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仲夏端午是龍升天的節日,以扒龍舟形式祭龍是端午節的重要禮俗主題,此俗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盛行。此外由陰陽術數及季節時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習俗。
  • 六首最經典的端午古詩詞,吃粽子,看龍舟,感受古代端午習俗?
    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端午便成為紀念屈原的節日。然端午在屈原投江前即有之,它是古代百越地區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該地區在端午日即有龍舟競渡的習俗。〔唐〕文秀《端午》: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 端午安康|少了龍舟競渡,廣州人的端午也能玩出花!
    龍舟如何製作?龍舟為何是祛邪祈福的象徵?車陂龍舟有啥威水史?>端午古風體驗遊地點:廣州文化公園著一身漢裳,撐一柄紙傘,系一隻香囊古人過端午的「裝備」就算有了在這裡,有詩意漢服可以欣賞體驗有非遺香藝師、茶藝師、古箏表演者
  • 歡樂過端午 ​端午節習俗
    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遊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
  • 端午佳節,詩詞相會,佳人相見一千年
    你想知道古代民眾如何度過端午嗎?端午佳節,與詩詞相會,在詩詞中尋覓千年之前的端午!#萬歲爺的端午:高大上這是唐玄宗李隆基在端午時節寫的一首詩,我們一起來看看萬歲爺的端午:端午端午時節,在山村裡,火紅的石榴花已經掛滿枝頭。粽子的絲線像是髮髻,高帽上還插戴著幾根艾草。按照舊時習俗,這一天要喝雄黃酒和點硃砂丹。一直吃喝到太陽西斜,杯盤已空,肆意暢然。
  • 《端午》古詩_端午節古詩大全_端午節最簡單的詩
    那麼,古人究竟是如何過端午節呢?也許,從那些膾炙人口的古詩詞中我們可以尋得一些端倪。   粽香裡慶團圓   粽子作為端午節的標誌符號,沒有粽子的端午節是難以想像的。「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陸遊的詩中言明端午節是不能不吃粽子的。無獨有偶,歐陽修在《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豔烘》的詞中也提到了包粽子:「五色新絲纏角粽」,看來宋人對包粽子很有講究。
  • 藏在古詩裡的端午節!
    勤藤教育提醒,疫情還未消散,端午佳節如果沒有必要還是不要輕易聚集的好。端午節作為一種傳承,也常被歷朝歷代的文學大家在自己作品中提及,或是描寫端午的場景,或是表達自身的情志,不如就和勤藤教育一起感受一下古人詩篇裡的端午吧!
  • 蘇軾端午節思念愛妾,寫下一首美豔千年的詞作,詞尾一句深情似海
    在中華民族所有的傳統佳節中,端午應該是最「熱情」的一個節日了。端午一過,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日子就要來了。到了端午這一天,除了要吃應節食物,如粽子、鹹鴨蛋、煮熟的蒜瓣外,還有進行一項十分熱鬧的水上運動——賽龍舟。在眾人的齊聲吶喊中,端午節的氣氛也逐漸達到高潮。
  • 詩詞鑑賞-古詩詞中經典的端午節 吃粽子 看龍舟 感受古代端午習俗
    槐幄如雲,榴花半吐,又是一年端午將至。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五節等。端午節期間,各地民眾包粽子、賽龍舟、佩香囊、懸艾草菖蒲等,習俗名目繁多,因地而異。端午節自古以來都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因而很多文人墨客曾留下許多詩詞佳作, 其中還可以窺探到古人端午的風俗!浣溪沙-端午宋-蘇軾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