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與老子及儒學和道學對中國千年的影響

2020-12-17 蘭風竹影

談論孔子和老子,那就是談論儒和道。討論儒和道,那就先從儒家的綱和道家的道來入手!

三綱五常,無疑是儒家影響中國千年的代表!綱,領導、導向、限制、禁固,比如創造有了綱之後,以綱為導,以綱為限,以綱為禁!綱的字意組合是「強硬的繩子」,所以綱通奴役!君不必要綱,只需要心懷天下,有人民,心中自然有道;若君只有「綱」,心中自然只有自己而無天下人民,此君自然無道!身為上級時以任為責,身為下級時,以事為任,成事之律為道,上下遵道,道法自然,上下歸一!

有人說,把三綱五常闢到孔子身上有失公允,我想問:是孔子不能代表儒家?還是儒家不能代表孔子?可以說,儒家對千年來中國各方面的影響,是深刻的和顯性的,而影響則多是負面的。而道家的影響是隱性的,多是積極正面向前的!

而從孔子開始,儒生改別家典籍,已是常事!比如《詩經》,孔子編篡以後,幾千首就只剩三百多首了!

《道德經》的原本也在獨尊儒術的漢代以後被篡改!從後來出土的早期帛書本和竹簡本對照,通行本改成了這樣:

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改成: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五色使人目明」

改成:

「五色令人目盲」。

「上善治水,水利萬物而不靜!」

改成:

中庸思想的「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水利物而不靜,是一種運動生存生息思想;水利萬物而不爭,是一種中庸思想。

還有「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被改成:

「道可道也,非常道也」。

這句是大害原意的改動,老子認為道並非是恆久不變的,而是在發展復化中的,有古之道,今之道等,而恆改成常以後,理解是:道是可以言說的道,但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哪種一般的道!

之後,儒家形成了影響中國千年的經學,而道家則是隱守自己的哲學!

經學,原本是泛指先秦各家學說要義的學問,但在中國漢代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後特指《六經》。《說文解字》將「經」訓為「織」,段玉裁注為「縱線」,以此引申為穿訂書冊的線,進而指書籍。

哲學(英文:Philosophy,希臘語:Φιλοσοφα)是對基本和普遍之問題的研究的學科,是關於世界觀的理論體系。

經學:被動意識,讀書,盡信書者多,以書為導,深入思考不是太多,開智解惑目的居多,以本本為主,往往把書視為經典,尊崇聖訓祖制。這種讀書人古代中國稱為「書生」、「書呆子」等。

哲學:主動意識,學習研究,甚至著述,不盡信書,不以本本為主,書只是學習的工具。

經學,形成認同,壓抑思考。

哲學,形成懷疑,帶來思索。

雖然當時老子的《道德經》中有很多哲學,但逐漸被孔孟主導的經學所導向,逐漸被經學壓制。《道德經》的通行本也在獨尊儒術的漢代以後被篡改!

道學最後在漢朝時分道揚鑣,形成了獨己修身的「仙道」。

經學的一味認同,帶來的是壓制科技的發展,以致之後的千年,「奇技淫巧」無法出頭,「道」也跟「妖」字沾邊。但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就是「妖道」煉丹時候發現到逐漸發明的。而儒家主導的「經學」,目的是「學而優則仕」,當官發財,光耀門楣,斥責科技研創為「奇技淫巧」。

哲學,帶來的是懷疑和思考。之後,西方的科技慢慢在懷疑和思考中超越東方。而西方,更是著重把《道德經》早早翻譯過去,廣泛傳播,促進他們的思考。

秦朝以後,中國古代王朝的歷史都是在不斷重複中循環。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為「克己復禮」!

老子氣呼呼的對孔子說:你說的那個人(周公)早就死了骨頭都爛成渣了,你還整天來我這裡絮絮叨叨他制下的這些過失的東西!

儒家思想有優點也有缺點,但成為政治工具後,其本只向有利統治的方向發展!統治不僅要到位,國家有凝聚力,還要不壓治基本的人的創造力和進取心,社會整體才有發展!過去已成為歷史的東西我們可以事後諸葛亮,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為未來服務!沒有什麼東西是完美的,有缺點就全盤否定和只看到優點而迷戀都是不正確的做法,還是魯迅的拿來主義和敢於自我批判精神可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最後提個問題給供大家思考!「是不是所有品德高尚的人都是黨員?

在最崇尚儒學的宋朝一直未統一過,經濟超前反被吊打,而進孔廟的司馬光則是把王安石主政時期將士倖幸苦苦打下來的領士送還西夏!新中國則是二次打倒孔老二之後才開始復興!

儒家的仁都是對外的,比如司馬光把王安石主時期將士們浴血一打下來的地盤送給西夏,今天如「山大」優待外國留學生,在中國的外國人都成了「上等公民」!我們每個中國人身上到底沾染了多少儒家的遺害?

儒家對內從來就沒心軟和手軟過,內部整人一套一套的!從孔子開始殘忍誅殺少正卯,腐儒歐陽修陷害狄青老將,狂儒張浚害死曲端將軍,犬儒秦檜謀害嶽飛,還有之後的犬儒徐世貞等合謀殺死于謙,東林黨儒生排擠良將,迎接異族奴役者,東林黨餘孽錢謙益甚至在修史過程中污衊抗清而死的馬士英等華夏勇士!如此種種,你看到儒家何時對內仁過?儒家權限最輝煌的宋朝,整個中華未一統,偏安一方的儒漢政權最後因縮頭安享而滅亡!儒家對於華夏而言,究竟是福還是禍?沒有儒家的地方,文化難道不燦爛?

中華民族傳承幾千年不亡,本質上不是因為少數幾個什麼「偉人」,而是依靠全體民族不屈不撓的生存精神!

人類存在共生與競爭,大到群體之間,小到群體內部或人與人之間,當共生與競爭的平衡被打破時,必然突現矛盾,產生爭鬥。當資源有限,而所有人都想要時,必然形成敵對,而矛盾敵對時,不勇敢面對正視矛盾,矛盾並不會消失,日後只會形成更深的激化或長久的積怨。過去,中華民族長期形成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矛盾,遊牧民族的無道掠奪不是憑腐儒的權術可以解決的,必須通過爭鬥的訓化才能融合發展!很多權術往往把所有人都帶入逃避的歧途,使矛盾反而發展激化,最終形成不能共存的敵對矛盾!

歷代統治者,儒家在前面遮風擋雨,法家隱身於後,為什麼?究其原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統治階級需要特殊待遇,又要控制人心,所以儒家必須忠孝,君臣,父子,家天下來前面遮醜,這樣才能執行雙重標準,既統治者一個標準,在法律前實際有特殊待遇;被統治者一個標準,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現在是國天下,倡導以法來治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實際客觀上由於中國傳統上儒家的深遠影響,儒家教條還是時不時來幫助遮醜!但當今社會公平,正義,兼愛,發展,團結精神已深入人心,幫助弱小,維護正義,團結壯大,共同發展應對災難正是當下中國正在做的!

我的觀點是反對假仁假義偽君子,提倡賢得擔當真豪傑!批判沽名釣譽只為己,盛讚實際踐行為真人!儒家思想流傳千年,有積極貢獻社會的一面,也有其愚弄人的另一面,希望今人多學魯迅能自我批判,吸收正能量,少迷戀歌功頌德!

我說的是這樣!儒家迎奉侵略者也是歷史事實!就如明代東林黨人,仁義禮智信口號喊得震天響!國家危亡之際還在為自己小集團利益勾鬥,後來做漢奸個個很積極!有人只是為儒家而辯,但有人卻是為中國人的健康發展,中華民族的健壯強大而辨!脫離歷史實際的辨解都是狡辯,沒人信服!有人把中國古今好的東西都歸為儒家,但必須據史實依據,念仁義禮智信經文強制認同沒什麼效果!給你自主,偏要去做奴才,做慣了奴才的,好像不去做奴才就不自在了!腐儒總是要抓住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來噁心人民,以前讀書學智是少數人的專利,現在大多數人民皆是有識之士,公平、自由、民主、科學深入人心,腐儒還有多大機會與政治合謀?最後只能蹦躂成「落水狗」!

古今中外漢奸中,儒家最多,給中華造成重大損失的大漢奸多數都是儒家,不信的可以自己去查去對照!現在有些人想死灰復燃,講什麼復興儒學,掛上「國學」幌子,是再否定五四運動的先進性?否定批孔的合理性!腐朽反動的東西絕不是過了那個時代就又成了什麼「聖寶」了,中華文化的精元是先秦諸子百家的光輝思想和典籍,絕不是怒役禁固人心思想的權術!腐儒在這個時代是讓人厭惡和可憐的落水狗!

而有個現象,「西南夷「沒長期受到儒家教條的教化,或者說聰明點化,豪直勇奮,面對敵人時,只知道向前衝,不象儒家教化那樣懂得「曲線救亡」!所以先後投入抗戰的40萬滇軍中,從未出一個漢奸、偽軍和叛徒!面對戰場,勇往無前者多半生,懦者多數亡,這是不是才是「大智若愚」,不走彎路呢?而中國民眾每到垂死的邊沿,都會把儒家的禮儀仁等級尊卑等罈罈罐罐暫時丟進歷史的垃圾堆,這樣他們就又喚起心中的熱血,表現出驚人的戰鬥力!

「滑頭」和無擔當被美其名曰文化內函!投降文化被捧成文明,有一句話叫「永遠叫不醒裝睡的人」!可嘆的是,靠儒的政權沒一個不懦弱,沒有一個不倒塌,儒家權術可以保證統治者的利益,卻保證不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所以最後國家和民族都爬下了!在滅亡的邊緣,卻靠一個什麼西方的主義重新掘起了!但我看,崛起的原因實質不是靠了什麼西方的主義 ,而是把儒家拋進了歷史的垃圾堆!在瀕死的邊緣,恰恰放下儒家的等級禮儀和忠君尊卑,才重新獲得崛起,「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恰恰是歷朝歷代起義者反儒家等級尊卑的口號,中華文明其實與儒家權術關係不大,中華文明其實根在黃老,精髓在諸子百家,而儒家恰恰沒有容下諸子百家,是誰沒有包容性!

儒家即使把全人類的果都摘為己有,也難逃衰敗的命運,腐儒只會讓人厭惡的嫌棄,愚化和奴教不符合人作為自然靈性生物的自然生存發展天性,只有生產的科技創造,和人文的平等、自由、公正才是人類團結髮展生存的法寶。功利儒生(四體不勘、五穀不辨的專家)治國害死人!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此為《德道經》第1章,也就是通行本的《道德經》第38章)。

完全用儒學去套問題會使的發文產生很大局限,黃老思想一直伴隨華夏子民,你會發現詩經中盡然會收錄人民希望自由的詩歌,詩經盡然噴無道帝王!

何為「黃老思想」?簡單說就是以「黃帝思想」為國格,以華夏正宗自居的民族自豪感;而以「老子思想」順應民心,休養生息,發展經濟!漢初曾實施過黃老之術,到武帝時才逐漸形成了影響,因為有「華夏正統」自居的自豪,才會有「犯我強漢,雖遠必誅」的霸氣!因為有老子的「順道應人」思想,才會有善待歸正匈奴的懷柔,而並沒有如先秦之前發生大規模屠殺戰俘之慘聞!

可是之後就獨尊儒術了,太史公錄史時,還有「人民觀」,到班固寫史時,就「言必夫子」了,東漢以後,儒學正式形成統治地位!

孔子說你要好好做人,老子說你不能做壞人,這有沒有什麼不同?孔子要你做好人,沒說不準你做壞人,孔子的目標實現,天下還有壞人;老子要你不做壞人就行,老子的目標實現,天下沒有壞人!誰的理更全面,誰高誰低,高下立判!

我們無法要求每個人都是聖人,但是我們要努力使社會公平公正,這樣才會惠及到社會中的每一個人!

相關焦點

  • 無論孔子和老子,都不認可內聖而外王,儒學子弟玩跑偏了
    孔子開創儒學,普及教育,就是為了開啟民智,結果後世弟子為了既得利益,扭曲了孔子的儒學,最終儒學失去了延續2000年的主流文化地位。前車之鑑,後事之師!慎之,戒之!莊子的意思很明確,就是對老子的思想繼承延續。老子提倡無為而治,不是什麼都不做,順其自然。如果是那樣,就不用寫《道德經》了。孔子對老子是非常尊重的,老子對孔子也是按照弟子一樣指點,《道德經》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直接指出孔子那一套有局限性。
  • 為什麼中國文化更推崇孔子,西方思想界更重視老子而輕視孔子?
    在中國人眼裡,孔子的名氣和地位應該比老子高出不少。原因主要在於:孔子在民間的影響很大,而老子相對要小一些。提起孔子,孔夫子,在中國民間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孔子嘛,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聖人,教育家,思想家,一般人從小上學一開始就會認識到孔子。
  • 紀錄片《中國》首播講述孔子一生,為何影響後世兩千年
    紅網時刻12月7日訊(通訊員 羅亞琪)在人類思想大爆發的軸心時代,中國大地上雙星閃耀,老子的「道」與孔子的「儒」,成為中國思想的原點。理想主義者孔子用執著的一生,踐行「禮」與「仁」的理念,影響了後世兩千年。
  • 改編自自主招生考題:沒人幫助的情況下,孔子和老子誰能打過誰?
    史書記載,孔子力大,可以舉起城門上的關閘,「力舉國門之關」,繼承了父親的基因。孔子「力能搏牛」,勇猛超過著名武士孟賁。用手可以把城牆掰碎。(估計沒學生敢拖欠學費)孔子擅長射箭和駕車。參加射箭比武,圍觀者甚眾。孔子跑得快,能追上兔子,即「足躡狡兔」(打仗時候很實用)。
  • 伏爾泰對孔子贊口不絕,黑格爾對老子心折,儒道兩家影響世界多深
    西方的文學家伏爾泰讀了孔子的書之後,很是震撼和敬佩。他認為孔子是一位世紀偉人,因為伏爾泰是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泰鬥,被譽為「法蘭西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歐洲的良心」,他主張開明的君主政治,強調自由和平等,反對的是一切都是以上帝為基礎。子曾經曰:「己所不欲,勿施丁人。」孔子沒有尋求上帝,而是把真理講得如此邏輯清晰。
  • 孔子三次問道老子!儒家道家思想誰更高一籌,為啥官方多崇儒學?
    同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為何一定要分家呢?儒佛道三家,中國傳統文化為何非要分開來說呢?我們都去學習,都去研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難道不香嗎?分家只是後來的事情,這些同屬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都應該傳承,都應該學習,都應該發揚光大。淵回認為:個別人就是喜歡帶節奏,非常的小氣。度量非常的小。老子當時是做過國家圖書館的圖書管理員的。學問非常的深厚,社會也非常的高超。相對於孔子來說,老子是長者,中國自古就以長為大,以長為尊。
  • 老子和孔子到底誰更厲害
    老子的生平不是很祥,約前571年出生於春秋時期楚國的苦縣,相傳老子曾經做過周朝的典吏,管理周朝的書籍,並通覽周籍,有著深厚的學識和智慧。約前523年孔子曾向老子問禮,並探討了周禮及人生哲學,孔子對老子推崇備至。前516年,周室內亂,相傳老子蒙失職之責,辭官歸隱,西出函谷關,路遇函谷關守官關尹,受關尹請求之後著書上下兩篇,共計五千言遺世,便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道德經》。
  • 比較老子、孔子思想的異同
    孔子見老子圖 (東漢畫像磚)  老子是道家之祖,孔子是儒家之宗。司馬遷說:「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那麼該怎麼看待二者思想的異同呢?  老子思想的現代價值受到重視  老子長期擔任周朝圖書管理的史官,官不大,但學問大,最多是圖書館館長吧,這使他有條件閱讀大量別人看不到的各種圖書典籍,主要是老子的天才與勤奮,使他通曉政治、歷史、禮樂、天文、地理、人倫等,老子既是中國也是世界的第一位哲學家。孔子曾經兩次拜見老子,向老子請教道和禮,孔子回來告訴他的弟子們說:老子像一條龍!
  • 東方三聖,分別是孔子和老子,那麼你知道第三個是誰嗎?
    東方三聖代表儒道釋,儒道兩家的人都能猜到孔子和老子是誰,但對第三位卻知之甚少。道家的老子是道教的創始人,兩千多年過去了,老子的思想仍然在影響著世界。一本《道德經》就能說服很多人,即使是外國的哲學家也依然如此。要知道,西方哲學比老子晚了幾百年。
  • 前518年,孔子向老子請教學問,老子送他兩句話,對後世影響很大
    在中國思想史上,有很多哲人相會的故事,成為千古佳話。如王子猷(王羲之第五子)雪夜訪戴安道、鍾會拜會嵇康、朱熹與陸九淵鵝湖寺雅會,留下不少名言、典故,但較早且對後世影響更大者,當推本章所說的孔老相會。一、孔子見老子孔老相會指的是孔子與老子相會的典故,又被稱作「孔子見老子」、「孔子問禮」、「孔子問道」等。在先秦兩漢的正史《史記》和諸子書(如《莊子》、《呂氏春秋》、《禮記》、《大戴禮記》、《韓詩外傳》、《孔子家語》等)中都有相關記載,在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中也有以此為素材的作品,形象地勾勒了孔老相會的情景。
  • 朝鮮王朝朋黨政治:儒學為何造成朋黨相爭,又如何影響王朝政治?
    作為一種相當重要的政治現象,朋黨政治無論是對國家的經濟還是政治,社會都有著巨大的影響,而最為典型的就是古代朝鮮的朋黨政治。在一個王朝建立後,都免不了國家權貴和新興的士大夫階層之間的鬥爭,這些士大夫階層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學識,有自己對政治和學術的看法和見解,他們的最終目標是治國安邦,並時刻在政治決策中發揮著自己的作用。
  • 太初有道:孔子和老子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戰國之前,文化學術已經比較開放,到戰國時代就更加活躍了,有所謂「諸子百家」之說。孔子是「諸子」中的一子,「百家」中的一家。當時,比孔子年長二十多歲、資歷老見識多的還有老子,和儒家一樣影響較大的還有墨家。墨子比孔子晚一些,但他的學派在戰國時代也是顯學,曾經很是風行。
  • 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孔子和老子
    孔子,名叫孔丘,生於公元前551年。他是商朝王室和宋國君主的後裔,祖上搬遷到魯國。魯國,在西周初期是周公的封地,而周公則是西周政治和禮儀文化的設計者。孔子身高兩米,天資聰明,他從小就努力學習周公的禮法,一心想恢復「上到周王室,下到諸侯國」的秩序。
  • 孔子問道,老子說此德非彼德
    老子和孔子,道家與儒家,雖有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正統文化實施,也未能平息數千年的爭議分歧,道儒分歧在於:道之德和德之德。老子在《道德經》中堅持:所有的德都是道之德,都是由道所作出規定性的德,都是嚴格遵守道的德。
  • 原來老子和孔子是這樣的關係,從紀錄片《中國》看道儒之辨別
    道儒在《中國》紀錄片《中國》之前,還沒有哪一部影片能將老子與孔子之間的關係以及論道描述得如此生動傳神。該片目前正在湖南衛視和芒果TV播出第一季,受到了廣大關注和一致好評。紀錄片第一集從周王朝末期開始講起,這個時期也是中國道家和儒家思想開始的年代。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之所以叫老子因為古代李字同老字,再加上一些神乎其神的傳說,以及他對世人的貢獻,後人一點點就將李耳尊稱為孔子。孔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公認為是道家始祖。孔子姓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儒家始祖。
  • 西方學者評論「東方三大聖人」,老子第一孔子,第二
    自從佛教從東漢時期傳入中國以來,佛教在中國經過長時間的適應性進化,有三個獨特的佛教教派,即宗、達摩宗屬於中國特有的佛教教派,慧能屬於佛教的心腹宗,後來,佛心宗逐漸演變為大眾所熟知的禪宗。當禪宗被達摩世世代代傳下去時,其弟子申修和慧能可以理解佛法。
  • 影響中國千年的「世紀會面」是什麼樣子?紀錄片《中國》今晚首播
    在人類思想大爆發的軸心時代,中國大地上雙星閃耀,老子的「道」與孔子的「儒」,成為中國思想的原點。理想主義者孔子用執著的一生,踐行「禮」與「仁」的理念,影響了後世兩千年。12月7日,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聯合出品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中國》第一集《春秋》,在芒果TV、湖南衛視正式播出,作為《中國》的首篇,《春秋》給我們展示了一場意義非凡的世紀會面、一次飛揚激昂的思想碰撞、一場奔走疾馳的為民呼告。雖然孔子直至行到水窮處也未能在有生之年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然而他的思想卻穿越了千年,直至現在還給予當代人以滋養、以啟迪。
  • 孔子與老子見面後,老子送給了孔子三句話,暗示了孔子的未來
    但是對於孔子的看法,歷史上也是爭議頗多的,有的人是中肯,有的人說讚揚,有的人則是反對。其實大家怎麼樣想都好,孔子所做出的貢獻是放在那裡的,是無可爭議的,就連我們平常的日常生活中也免不了會受到儒家的影響。說到孔子,那麼大家自然就會想起另一個名氣更大的人,他就是老子了。雖然老子做出的貢獻跟孔子了開創了儒家學派比起來,似乎影響並沒有那麼巨大。
  • 黑格爾極力稱讚老子,卻為何貶低孔子?
    因為中國的學問是「經世致用」的。黑格爾是西方的學者,看完老子的書之後驚嘆不已,看完孔子的書則很失望,說還不如不看,他覺得孔子說的太簡單了,屬於常識性的東西。孔子其實壓根兒就無意當什麼學者專家。但是同為西方學者的伏爾泰不這麼看,他認為孔子非常偉大,因為伏爾泰是做啟蒙的,他反對的是什麼東西都從上帝那邊找根據。
  • 孔子問禮於老子,將老子比作龍,老子是如何評價孔子的呢
    這些學說互相吸取和碰撞,產生「百家爭鳴」的局面。與此同時,不僅中國,全世界的範圍內也湧現出許多大哲學家。這段時間被稱之為地球的「軸心時代」。幸運的是,儒家的創始人孔子與道家的創始人老子生活在同一時代。所以這兩位大思想家也曾經有過交流,為後世留下一段歷史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