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聽到一個兄弟在那裡侃侃而談,解讀內聖而外王。給我的感覺是缺乏歷史常識真可怕!
孔子開創儒學,普及教育,就是為了開啟民智,結果後世弟子為了既得利益,扭曲了孔子的儒學,最終儒學失去了延續2000年的主流文化地位。
前車之鑑,後事之師!
慎之,戒之!
道家的莊子在《莊子·天下》中寫下了這樣一句話「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
莊子的意思很明確,就是對老子的思想繼承延續。老子提倡無為而治,不是什麼都不做,順其自然。如果是那樣,就不用寫《道德經》了。
孔子對老子是非常尊重的,老子對孔子也是按照弟子一樣指點,《道德經》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直接指出孔子那一套有局限性。
孔子認可老子的觀點,但還是該幹嘛,幹嘛!提倡「仁義禮智信」,以此作為治世之策。
儒學更具有世俗性,比道學更容易被世人接受。因為,大家更需要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案,底層人需要教育啟蒙,強大自己,利用知識和技能改善生活狀態。孔子就是全世界第一個創辦職業教育的人,主打給人當婚喪嫁娶的司儀。禮教的最初目的,非常單純,禮儀越繁雜,
莊子作為道學的繼承人,覺得「無為,方能無不為。」會讓人產生誤解,因此提出來「內聖而外王。」一個人在內要具有聖人的才德,對外又能施行王道。說白了,就能力上的碾壓!
其實,這是不可能的!自從有人類以來,根本沒有人能夠做到!
原因非常簡單,聖人只是一個稱號,才華還好說,通過努力,可以獲得。道德是什麼?評價標準怎麼界定?因為,隨著環境和文化習俗的改變,德的內涵在動態變化中。
老子對這一點認知的最為深刻,符合自然規律,順應客觀規律。「孔德之容,惟道是從。」說白了就是按照規律辦事。
孫子基於《道德經》提出「兵者詭道也 。」說白了,想打贏戰爭就要有大局觀,站在更高的視角,看到別人看不到的現實!這句話被政治家、軍事家、商人推崇備至!
到了董仲舒那一代,儒學終於被漢武帝認可,成為主流文化,孔子的職稱才從私立學校的校長開始,歷經千年成聖!1307年, 元成宗冊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
儒學逐步演變成了儒教,內聖而外王成了古代修身為政的最高理想!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特骨感。
印度文化和道教文化,甚至民間的各種民俗文化,都融入了儒學。各種亂七八糟的認知,徹底扭曲了儒學。宋孝宗就這樣說過「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不可否認,任何廣為流傳的文化流派,都具有深刻的合理性。因為,所有文化流派都是人的學問,尊重人性,就是正常的。否則,就會走向反面。
儒學能夠成為主流文化,是外部環境造成的,漢朝完成了大一統,需要一個文化系統,作為維繫國家的精神紐帶。儒的本行就是司儀,主持禮儀。
雅利安人摧毀了四大文明古國中的三個,即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就在徵服印度的同時,還有一夥雅利安人準備徵服中國。被婦好率領1.3萬人打敗,大批俘虜做了祭品。
古印度文明被雅利安人摧毀,建立了種族隔離和種姓制度。婆羅門教建立後,再一次東傳,後來的佛教等各種文化流派,不斷地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搶地盤,都被儒學堅韌的囚禁了!
這種狀態持續了非常久遠的時間,養成了中國人非常複雜的思維邏輯,實用主義為原則,有用就信,沒用馬上拋棄。儒學在演變過程中,建立祭祀祖宗的文化,強有力的排擠了對神的信仰。
儒學在不斷的改變,適應現實環境,逐步走向僵化,社會階層固化,只能用國家三百年大限,完成社會自我修復。老闆一直換,高管都是儒學弟子。
歷史的車輪,一路向前,儒學最後一個大家曾國藩在消滅太平天國後,面臨這一個殘酷的選擇。
到底要不要問鼎帝王位?
幾乎所有的漢族實力派都支持他,左宗棠直接說「聽你的!」
曾國藩選擇了把權力移交給李鴻章,避免了再一次內戰!我喜歡曾國藩,不是因為他曾經是湘軍大佬。
而是曾國藩留下的曾子家書,全面闡述了家庭 養成教育,從為人處事、從政治軍、謹守家風、保養身心。
堅守自己的人格底線,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