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孔子和老子,都不認可內聖而外王,儒學子弟玩跑偏了

2020-12-23 養成教育知識分享驛站

今天,聽到一個兄弟在那裡侃侃而談,解讀內聖而外王。給我的感覺是缺乏歷史常識真可怕!

孔子開創儒學,普及教育,就是為了開啟民智,結果後世弟子為了既得利益,扭曲了孔子的儒學,最終儒學失去了延續2000年的主流文化地位。

前車之鑑,後事之師!

慎之,戒之!

道家的莊子在《莊子·天下》中寫下了這樣一句話「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

莊子的意思很明確,就是對老子的思想繼承延續。老子提倡無為而治,不是什麼都不做,順其自然。如果是那樣,就不用寫《道德經》了。

孔子對老子是非常尊重的,老子對孔子也是按照弟子一樣指點,《道德經》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直接指出孔子那一套有局限性。

孔子認可老子的觀點,但還是該幹嘛,幹嘛!提倡「仁義禮智信」,以此作為治世之策。

儒學更具有世俗性,比道學更容易被世人接受。因為,大家更需要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案,底層人需要教育啟蒙,強大自己,利用知識和技能改善生活狀態。孔子就是全世界第一個創辦職業教育的人,主打給人當婚喪嫁娶的司儀。禮教的最初目的,非常單純,禮儀越繁雜,

莊子作為道學的繼承人,覺得「無為,方能無不為。」會讓人產生誤解,因此提出來「內聖而外王。」一個人在內要具有聖人的才德,對外又能施行王道。說白了,就能力上的碾壓!

其實,這是不可能的!自從有人類以來,根本沒有人能夠做到!

原因非常簡單,聖人只是一個稱號,才華還好說,通過努力,可以獲得。道德是什麼?評價標準怎麼界定?因為,隨著環境和文化習俗的改變,德的內涵在動態變化中。

老子對這一點認知的最為深刻,符合自然規律,順應客觀規律。「孔德之容,惟道是從。」說白了就是按照規律辦事。

孫子基於《道德經》提出「兵者詭道也 。」說白了,想打贏戰爭就要有大局觀,站在更高的視角,看到別人看不到的現實!這句話被政治家、軍事家、商人推崇備至!

到了董仲舒那一代,儒學終於被漢武帝認可,成為主流文化,孔子的職稱才從私立學校的校長開始,歷經千年成聖!1307年, 元成宗冊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

儒學逐步演變成了儒教,內聖而外王成了古代修身為政的最高理想!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特骨感。

印度文化和道教文化,甚至民間的各種民俗文化,都融入了儒學。各種亂七八糟的認知,徹底扭曲了儒學。宋孝宗就這樣說過「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不可否認,任何廣為流傳的文化流派,都具有深刻的合理性。因為,所有文化流派都是人的學問,尊重人性,就是正常的。否則,就會走向反面。

儒學能夠成為主流文化,是外部環境造成的,漢朝完成了大一統,需要一個文化系統,作為維繫國家的精神紐帶。儒的本行就是司儀,主持禮儀。

雅利安人摧毀了四大文明古國中的三個,即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就在徵服印度的同時,還有一夥雅利安人準備徵服中國。被婦好率領1.3萬人打敗,大批俘虜做了祭品。

古印度文明被雅利安人摧毀,建立了種族隔離和種姓制度。婆羅門教建立後,再一次東傳,後來的佛教等各種文化流派,不斷地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搶地盤,都被儒學堅韌的囚禁了!

這種狀態持續了非常久遠的時間,養成了中國人非常複雜的思維邏輯,實用主義為原則,有用就信,沒用馬上拋棄。儒學在演變過程中,建立祭祀祖宗的文化,強有力的排擠了對神的信仰。

儒學在不斷的改變,適應現實環境,逐步走向僵化,社會階層固化,只能用國家三百年大限,完成社會自我修復。老闆一直換,高管都是儒學弟子。

歷史的車輪,一路向前,儒學最後一個大家曾國藩在消滅太平天國後,面臨這一個殘酷的選擇。

到底要不要問鼎帝王位?

幾乎所有的漢族實力派都支持他,左宗棠直接說「聽你的!」

曾國藩選擇了把權力移交給李鴻章,避免了再一次內戰!我喜歡曾國藩,不是因為他曾經是湘軍大佬。

而是曾國藩留下的曾子家書,全面闡述了家庭 養成教育,從為人處事、從政治軍、謹守家風、保養身心。

堅守自己的人格底線,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相關焦點

  • 無論孔子和老子,都不認可內聖而外王,儒學子弟玩跑偏了
    今天,聽到一個兄弟在那裡侃侃而談,解讀內聖而外王。給我的感覺是缺乏歷史常識真可怕!孔子開創儒學,普及教育,就是為了開啟民智,結果後世弟子為了既得利益,扭曲了孔子的儒學,最終儒學失去了延續2000年的主流文化地位。前車之鑑,後事之師!
  • 孔子與老子及儒學和道學對中國千年的影響
    談論孔子和老子,那就是談論儒和道。討論儒和道,那就先從儒家的綱和道家的道來入手!三綱五常,無疑是儒家影響中國千年的代表!綱,領導、導向、限制、禁固,比如創造有了綱之後,以綱為導,以綱為限,以綱為禁!綱的字意組合是「強硬的繩子」,所以綱通奴役!
  • 儒家四聖,孔子、顏回、孟子、曾國藩
    儒學在中國的歷史地位是不可代替的,最根本的原因,儒學很好的保護世俗文化.我們可以發現,在中國,神學和宗教從來沒有佔據文化主流位置,因此中國文化延續了5000年,這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先說孔子,貴族血統,家道沒落,從事儒這個職業。老夫子開創了私塾,普及教育。在今天的人眼中,就是一個私立學校的校長。老夫子弟子三千,72賢。
  • 學習儒學這麼多年,你了解「內聖外王」的真正含義嗎?
    「內聖」是作者的人格理想,它表現為:「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不離於精,謂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謂之聖人,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燻然慈仁,謂之君子」; 「外王」是作者的政治理想,它表現為:「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其數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齒;以事為常,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民之理也」。
  • 以《大學》理解儒學的意義及局限,兼論統合孟荀一-梁濤
    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極處,就是內聖。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極處,就是外王。至於條理次第,以《大學》上說得最簡明。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就是修己及內聖的功夫;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安人及外王的功夫。」 [ 梁啓超:《梁啓超論儒家哲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4頁。]其實《大學》不僅僅是「條理次第」,更是儒學的綱領規模,後人稱儒學為修齊治平之學,就反映了這一點。
  • 孔子問禮於老子,將老子比作龍,老子是如何評價孔子的呢
    這些學說互相吸取和碰撞,產生「百家爭鳴」的局面。與此同時,不僅中國,全世界的範圍內也湧現出許多大哲學家。這段時間被稱之為地球的「軸心時代」。幸運的是,儒家的創始人孔子與道家的創始人老子生活在同一時代。所以這兩位大思想家也曾經有過交流,為後世留下一段歷史佳話。
  • 孔子三次問道老子!儒家道家思想誰更高一籌,為啥官方多崇儒學?
    我們都去學習,都去研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難道不香嗎?為何非要分個你,我,他呢?為何非要比個高下呢?要知道,最早的時候沒有所謂的儒家,或者道家之說。分家只是後來的事情,這些同屬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都應該傳承,都應該學習,都應該發揚光大。
  • 西方學者評論「東方三大聖人」,老子第一孔子,第二
    對於整個世界,他起源於孔子,擴展了影響力,最終東亞儒學文化圈形成於亞洲。孔子被認為是最神聖的老師和孔聖人。在古代,孔夫子的思想非常重要,他所建構的道德制度「仁義禮」基本上為歷代統治者所倡導。孔子提出的「仁」理論,可以從感受到全世界正義人士認可和倡導的人道主義精神中看出;「儀式」理論銘刻在人類文明的骨頭上,雖然不同國家的「禮」不同,但沒有「禮」的人或國家很難立足。孔子提出的「仁」、「禮」、「大同」思想,激發了無數現代人的品行、品行和理想追求。
  • 改編自自主招生考題:沒人幫助的情況下,孔子和老子誰能打過誰?
    史書記載,孔子力大,可以舉起城門上的關閘,「力舉國門之關」,繼承了父親的基因。孔子「力能搏牛」,勇猛超過著名武士孟賁。用手可以把城牆掰碎。(估計沒學生敢拖欠學費)孔子擅長射箭和駕車。參加射箭比武,圍觀者甚眾。孔子跑得快,能追上兔子,即「足躡狡兔」(打仗時候很實用)。
  • 以《大學》理解儒學的意義及局限
    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極處,就是內聖。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極處,就是外王。至於條理次第,以《大學》上說得最簡明。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就是修己及內聖的功夫;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安人及外王的功夫。」①其實《大學》不僅僅是「條理次第」,更是儒學的綱領規模,後人稱儒學為修齊治平之學,就反映了這一點。但問題是,用《大學》來概括儒學是否全面?是否反映了儒學的完整面貌?這就涉及對儒學的理解。
  • 比較老子、孔子思想的異同
    孔子見老子圖 (東漢畫像磚)  老子是道家之祖,孔子是儒家之宗。司馬遷說:「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那麼該怎麼看待二者思想的異同呢?  比如:老子提倡大氣做人,要「處厚不薄,處實不華」,抱樸守拙,即做人不世故,不圓滑,保持孩童的純真,不作秀!  ——要「上善若水」:守柔、處下、不爭。學江海為「百穀之王」,培養江海心胸和肚量。
  • 晨曦郵書 | 「內聖」與「外王」
    內聖即以修身為本,通過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以具聖人才德;外王即以經世為用,通過齊家、治國、平天下,以施行王道。「內聖外王」其核心價值思想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直到儒學發展至最高階段——宋明理學,在總體上是「內修」與「外學」兼顧,但到陽明「龍場頓悟」之後,兩種路向才最終融為一體。
  • 孔子與老子及儒學和道學對中國千年的影響
    談論孔子和老子,那就是談論儒和道。討論儒和道,那就先從儒家的綱和道家的道來入手!三綱五常,無疑是儒家影響中國千年的代表!綱,領導、導向、限制、禁固,比如創造有了綱之後,以綱為導,以綱為限,以綱為禁!綱的字意組合是「強硬的繩子」,所以綱通奴役!
  • 伏爾泰對孔子贊口不絕,黑格爾對老子心折,儒道兩家影響世界多深
    西方的文學家伏爾泰讀了孔子的書之後,很是震撼和敬佩。他認為孔子是一位世紀偉人,因為伏爾泰是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泰鬥,被譽為「法蘭西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歐洲的良心」,他主張開明的君主政治,強調自由和平等,反對的是一切都是以上帝為基礎。子曾經曰:「己所不欲,勿施丁人。」孔子沒有尋求上帝,而是把真理講得如此邏輯清晰。
  • 為什麼中國文化更推崇孔子,西方思想界更重視老子而輕視孔子?
    像中小學課本裡的許多篇目都和孔子思想有關,如《論語》《三字經》《弟子規》裡面的思想都和孔子有關聯。至於孔子對中國社會和傳統文化的影響就更大了,這種影響可謂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像忠孝仁義、孝道為先、誠信為本、君君臣臣、夫唱婦隨,等等。
  • 老子和孔子到底誰更厲害
    老子的生平不是很祥,約前571年出生於春秋時期楚國的苦縣,相傳老子曾經做過周朝的典吏,管理周朝的書籍,並通覽周籍,有著深厚的學識和智慧。約前523年孔子曾向老子問禮,並探討了周禮及人生哲學,孔子對老子推崇備至。前516年,周室內亂,相傳老子蒙失職之責,辭官歸隱,西出函谷關,路遇函谷關守官關尹,受關尹請求之後著書上下兩篇,共計五千言遺世,便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道德經》。
  • 儒家四聖,孔子、顏回、孟子、曾國藩
    儒學在中國的歷史地位是不可代替的,最根本的原因,儒學很好的保護世俗文化.我們可以發現,在中國,神學和宗教從來沒有佔據文化主流位置,因此中國文化延續了5000年,這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先說孔子,貴族血統,家道沒落,從事儒這個職業。老夫子開創了私塾,普及教育。
  • 儒家四聖,孔子、顏回、孟子、曾國藩
    儒學在中國的歷史地位是不可代替的,最根本的原因,儒學很好的保護世俗文化.我們可以發現,在中國,神學和宗教從來沒有佔據文化主流位置,因此中國文化延續了5000年,這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先說孔子,貴族血統,家道沒落,從事儒這個職業。
  • 新儒學之後與「後新儒學」
    依此存有三態論,筆者進一步對當代新儒學所強調「內聖」開出「外王」做一深度反省,指出當今之儒學當立足於「公民社會」,再回溯生命之源做一身心之安頓。這可以說是一「由外王而內聖」的逆轉性思考,這一逆轉將使得「社會正義」優先於「心性修養」,而我們亦可以因之而成就一嶄新的「社會存有論」。
  • 太初有道:孔子和老子
    當時,比孔子年長二十多歲、資歷老見識多的還有老子,和儒家一樣影響較大的還有墨家。墨子比孔子晚一些,但他的學派在戰國時代也是顯學,曾經很是風行。墨子繼承了孔子的一些思想,可他不像孔子那樣好古和中庸,他主張革新,平民意識比較強,提出了「尚賢」、「尚同」、「兼愛」、「非攻」、「非命」、「節用」等新觀點。墨子是公元前468年出生的,那時候孔子已經去世11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