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七言絕句鑑賞:兩個黃鸝鳴翠柳

2020-12-21 白白蒙小白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杜甫《絕句》

這首千古名詩,歷來說者芸芸,都想從中讀出點什麼內容來。流傳較廣的一個意見認為,此詩一句一景,各自獨立,寫出了詩人的愉快心情。

清代學者浦起龍不認同這種觀點,他在《讀杜心解》裡說:「鸝止鷺飛,何滯與曠之不齊也?今西嶺多故,而東吳可遊,其亦可遠舉乎?蓋去蜀乃公素志,而安蜀則嚴公本職也。蜀安則身安,作者有深望焉。上興下賦,意本一串,注家以四景釋之,淺矣。」

浦起龍認為,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正在嚴武的幕中任職,當時嚴武再次鎮蜀,詩中的黃鸝與白鷺,一靜一動,並非閒筆,實有寓意,那時候吐蕃侵擾大唐,蜀中不靖,似乎不能久留了;離開蜀地前往東吳,是杜甫一直想做的事,但安定蜀地則是嚴武的本職,在這一點上,杜甫對嚴武不無責望。

詩無達詁,以上的解釋,都無不可。不過,浦起龍所說無疑牽強了一些。求之過深,容易有穿鑿附會的嫌疑。大體來說,解詩忌字字坐實,除非有兩種情況存在:一是作者自述作意,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等,詩人都很清楚地說明了為什麼會寫這首詩;二是詩中有相關的提示,這時候題目就成了關鍵,此外在正文裡也會有提示,比如李商隱的《錦瑟》,堪稱千古詩謎,但不是不可以解,因為詩人為我們留下了一把鑰匙,那就是第二句的「思華年」(這裡的「思」字,是「悲」的意思,讀sì),從這三個字讀入《錦瑟》,雖不中,亦不遠矣。

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一書裡,談到了「絕句詩不貫穿」這一現象。所謂不貫穿,是指四句之間沒有什麼關聯,杜甫的絕句,屢有這種手筆,比如:「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對於絕句不貫穿的現象,洪邁點到即止,沒有過多論說。這種做法,跟清代學者的深入探尋相比,無疑是疏闊的,但其高明之處,就蘊含在那些貌似疏闊的論述空間裡,也更有生趣一些。

「兩個黃鸝鳴翠柳」的寫作方式,究竟是不是杜甫的獨創,其實是難以考證的。但因為杜甫在後世的聲望日隆,他的詩被更多的人琢磨,也被發明出許多體格來。歐陽修的《夢中作》:「夜涼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種花。棋罷不知人換世,酒闌無奈客思家。」洪邁認為,歐陽修此詩是取法杜甫而成的,因為此詩也是四句如獨立王國般的存在,句子之間缺乏意思上的延續。其實,歐陽修並不喜歡杜詩,他的詩風也與杜詩天差地別。

除了不貫穿,杜甫這首絕句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兩聯都是對仗的,且對得很工整。不僅如此,杜甫的許多絕句,都出現了對仗的情況。我們知道,絕句並沒有對仗的規矩,所以杜甫的這種做法,又儼然成了一種獨特的體格。王安石的絕句,也有不少是對仗的,於是這也被人視為學習杜甫的一個典型案例。其實王安石學杜,並不在這一端,不然他就無法成為一位大詩人了。

絕句又有截句之稱,意謂截取律詩的一部分而成。律詩只要求中二聯對仗,所以從裡面截取任意兩句而成的絕句,對不對仗都是正常的,都沒有必要成為一驚一乍的事情。

從寫法上看,絕句的寫作和其他體裁有很大的不同。詩往往是有為而作的,一首詩可以沒有題目,但需要有一個完整的意旨。不過,絕句是一個特例,因為它可以意思不完整,甚至可以沒有作意,只要你把話說得有趣,就可以成為佳作。

我們來看陳與義的《襄邑道中》:「飛花兩岸照船紅,百裡榆堤半日風。臥看滿天雲不動,不知雲與我俱東。」這首絕句,只是記述了詩人在天地間某一瞬間的狀態,至於如何解讀,則取決於讀者之心了。

在古典詩歌領域,那些高喊創新詩體或韻書的聲音,往往沒有任何效應,因為這是疏於讀書寫作所造成的陋見,其實只要稍微動筆寫一下古風、絕句、律詩等體裁,就能發現各體詩各具特性,互異互補,已經滿足了人們的各種寫作需求。

所以,如果有人問: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詩,究竟說了些什麼?答案也可以是:這首詩「不知所云」,但它是一首好詩。

相關焦點

  • 杜甫七言絕句鑑賞:兩個黃鸝鳴翠柳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杜甫《絕句》這首千古名詩,歷來說者芸芸,都想從中讀出點什麼內容來。浦起龍認為,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正在嚴武的幕中任職,當時嚴武再次鎮蜀,詩中的黃鸝與白鷺,一靜一動,並非閒筆,實有寓意,那時候吐蕃侵擾大唐,蜀中不靖,似乎不能久留了;離開蜀地前往東吳,是杜甫一直想做的事,但安定蜀地則是嚴武的本職,在這一點上,杜甫對嚴武不無責望。詩無達詁,以上的解釋,都無不可。
  • 精緻美極,雅俗共賞,千古絕唱——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審美談
    精緻美極,雅俗共賞,千古絕唱——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詩,被人作為杜詩七絕的首選,而「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詩,卻被一些詩評家以不合起承轉合的法則,四句皆對仗「有板滯之嫌」而貶之。儘管杜甫這首詩被人用帶鏽的鐵鐐鎖定,然而「兩個黃鸝鳴翠柳」卻為中國人民所喜聞樂道,廣為傳誦。其原因是語言淺顯,詩中有畫。從審美角度看,杜甫這首七絕,更應當是對少年兒童進行「詩教」和審美教育的最好教材。用杜甫這四句詩來講形式美的基本法則:對稱與均衡,「黃金分割法」,實在是最好的例證。
  • 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的大我境界
    杜甫的絕句寫得很出色,在他眾多短律之中,如果問我喜歡哪一首,《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最好的。絕句也叫「截句」,是截取律詩八句中四句詩的意思,這首絕句是以律詩頜、頸兩聯的要求寫就。在詩歌中,律詩的格律要求最多,難度最大的寫法是中間兩聯,即要求上句與下句使用對仗手法。
  • 把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裡的「個」字改成「岸」怎麼樣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出自於杜甫的《絕句》。整首詩如下:《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這首詩是杜甫於安史之亂後在得到好朋友嚴武重回成都的消息後,而自己也從梓州返回成都草堂,心情特別高興時寫下的一首即景絕句。詩聖把這一首和其他時間寫的三首絕句編成一組,合成了《絕句四首》。詩聖的絕句從來都是別具一格的,迥然乎區別於其他的詩家。
  • 詩詞| 絕句 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唐代: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6)「絕句」是詩的名稱,並不直接表示詩的內容。這種形式便於用來寫一景一物,抒發作者一瞬間的感受。詩人偶有所見,觸發了內心的激情,信手把詩人自己的感受寫下來,一時不去擬題,便用詩的格律「絕句」作為題目。杜甫用這一形式寫了一組詩,共四首,用「絕句」為總題。《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其中的一首。詩歌以自然美景,透一種清新輕鬆的情調氛圍。
  • 杜甫名句兩個黃鸝鳴翠柳,為什麼不能改為兩岸黃鸝鳴翠柳?
    先把兩首詩對比一下: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兩【岸】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熊曰:「杜詩云;『兩個黃鸝鳴翠柳』,那得多?」某日,兩個人在棘寺(九卿官署)上班時閒聊。江菉蘿說這裡桂樹真不少,可惜黃鸝鳥太少。熊眉愚告訴他,黃鸝鳥自古以來就少呀。江菉蘿很奇怪:有何根據,您為什麼這樣說呢?熊眉愚說,因為杜甫作詩說過,兩個黃鸝鳴翠柳 ,當然不多嘍。
  • 青島候鳥傳③|兩個黃鸝鳴翠柳,杜甫騙了我們千餘年?
    寫黃鸝最著名的詩句,當屬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這首中國娃從小背到大的詩。然而,我們或許被老爺子騙了千餘年。黃鸝性喜高大、闊葉喬木,特別是楊樹、槐樹,記者拍到黃鸝均是在槐樹上(青島市區楊樹很少)。柳樹矮且葉細枝垂,黃鸝若棲於柳樹則無處藏身,於天性不符。莫非黃鸝只一次落在翠柳上,就被詩人看到了?有人說:古人楊柳不分。
  • 也賞析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雲詩文刊115期
    也賞析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文/雲石絕句·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安史之亂平定後,廣德二年(764年)春,成都一把手嚴武復職,舉薦杜甫為檢校工部員外郎(相當現在的工業部工業司助理巡視員),杜甫跟著嚴武回到成都草堂。這時他的心情很好,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寫下了這一首即興小詩。
  • 兩個黃鸝鳴翠柳,黃鸝為何是兩個而不是兩隻?杜甫有何用意?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這首從小背到大的詩,可以說是朗朗上口,又十分接地氣,當初安史之亂後,杜甫得知故人的消息,跟隨回到成都草堂,面對生氣勃勃的景象時,情不自禁寫下了一組即景小詩。「兩個黃鸝鳴翠柳」,寫出了鳥兒的成雙成對,但一般來說,鳥不是用「只」的嗎?為什麼杜甫用的是「兩個黃鸝鳴翠柳」,而不是「兩隻黃鸝鳴翠柳」呢?
  • 《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名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譯 文兩個黃鸝啼鳴在翠綠柳枝間,一行白鷺飛上了湛藍的青天。窗口遠望見西嶺千年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萬裡赴吳的航船。作者簡介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屬河南)人。杜甫生逢開元盛世及安史之亂,一生顛沛流離,歷盡磨難,他的詩廣泛地記載了這一時期的現實生活,被人稱為「詩史」。杜甫擅長各種詩體,詩風沉鬱頓挫,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唐: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3]  (6)「絕句」是詩的名稱,並不直接表示詩的內容。這種形式便於用來寫一景一物,抒發作者一瞬間的感受。詩人偶有所見,觸發了內心的激情,信手把詩人自己的感受寫下來,一時不去擬題,便用詩的格律「絕句」作為題目。杜甫用這一形式寫了一組詩,共四首,用「絕句」為總題。《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其中的一首。詩歌以自然美景,透一種清新輕鬆的情調氛圍。
  • 兩個黃鸝還是兩隻黃鸝,這首千古絕句您小時候是否總會背錯呢
    開篇先來溫習一下我們小時候都背誦過的一首詩,詩聖杜甫的七言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杜甫這首七言絕句寫於唐代宗廣德二年,也就是公元764年,禍國殃民達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已經得以平定,杜甫的好友嚴武復任成都尹,再次入蜀。彼時漂泊在外兩年之久的杜甫已經年過半百,聽聞好友復歸,便又回到了成都浣花溪草堂,時值初春時節,一生憂國憂民的杜老先生,看到家國收復,又能他鄉遇故知,不禁心情大好,望著草堂外一派春色,詩興大發,於是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句。
  • 原來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是首情詩
    而今天我要講的就是每個人都膾炙人口的杜子美的絕句,他的原詩就是: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其實我們都自以為然的以為這是杜甫一氣呵成寫的自然風光的詩詞,其實不然,這首詩其實最開始只有前面的兩句,據記載是杜甫和李白初次見面時候,杜甫在李太白喝醉了沒事做的時候寫了兩句,可是一直想不起後面兩句,李太白醒來看到這句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便說到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 把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裡的「個」字改成「岸」怎麼樣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詩句是我們都耳聞目詳的名句,出自於杜甫的《絕句》。整首詩如下:《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兩岸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也未始不可。兩個黃鸝鳴翠柳。這一句是詩人在描寫眼前所見的近景,給人的感覺清新親切。詩人在草堂裡能聽得清清楚楚的,就是兩隻黃鸝在鳴叫,聽覺和視覺都有側重。如果寫成「兩岸黃鸝鳴翠柳」,則所寫的是遠景,著重於聽覺,而在視覺上模糊不清,數量混淆,與下聯「一行白鷺上青天」中的「一行」在數量的指示上相同,兩者都是不具體的數量。一行白鷺從天上遠遠飛過去,與面前不遠處柳樹上的兩隻黃鸝啼鳴戲鬧,相映成趣兒。
  • 「兩個黃鸝鳴翠柳」(絕句二)
    絕句(二)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詩聖」的詩——絕句(二)。一、初讀知詩意這首詩《絕句(二)》寫於杜甫在「安史之亂」後,回到成都草堂,他當時的心情很好,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情不自禁地寫下了這首詩。這首詩是作者偶然所作,因為自己的內心激情,信手所寫,沒有特意想到名字題字,只用格律「絕句」來作題目。
  •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此聯出自唐代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 杜甫名句兩個黃鸝鳴翠柳,為什麼不能改為兩岸黃鸝鳴翠柳?
    先把兩首詩對比一下: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兩【岸】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熊曰:「杜詩云;『兩個黃鸝鳴翠柳』,那得多?」某日,兩個人在棘寺(九卿官署)上班時閒聊。江菉蘿說這裡桂樹真不少,可惜黃鸝鳥太少。熊眉愚告訴他,黃鸝鳥自古以來就少呀。江菉蘿很奇怪:有何根據,您為什麼這樣說呢?熊眉愚說,因為杜甫作詩說過,兩個黃鸝鳴翠柳 ,當然不多嘍。
  • 青島候鳥傳③|兩個黃鸝鳴翠柳,杜甫騙了我們千餘年?
    寫黃鸝最著名的詩句,當屬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這首中國娃從小背到大的詩。然而,我們或許被老爺子騙了千餘年。黃鸝性喜高大、闊葉喬木,特別是楊樹、槐樹,記者拍到黃鸝均是在槐樹上(青島市區楊樹很少)。柳樹矮且葉細枝垂,黃鸝若棲於柳樹則無處藏身,於天性不符。莫非黃鸝只一次落在翠柳上,就被詩人看到了?有人說:古人楊柳不分。
  • 詩詞|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杜甫《絕句》這首詩是安史之亂期間,杜甫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寫的詩,當時正是初春時節,春光明媚,萬物生機勃勃,詩人看見兩隻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鳴叫,一行白鷺直直飛上蔚藍的天空。眼前的美景是如此的美麗,生動。
  • 也賞析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雲詩文刊115期
    也賞析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文/雲石絕句·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注釋】 兩隻黃鵬在翠綠的柳枝上鳴唱, 一行白鴛飛上了高高的藍天。 窗口(鏡頭)對著西嶺(岷山)千年不化的積雪, 門口(鏡頭)攝入來自東吳(江蘇)的萬裡航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