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出自於杜甫的《絕句》。整首詩如下:
《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裡船。
這首詩是杜甫於安史之亂後在得到好朋友嚴武重回成都的消息後,而自己也從梓州返回成都草堂,心情特別高興時寫下的一首即景絕句。詩聖把這一首和其他時間寫的三首絕句編成一組,合成了《絕句四首》。
詩聖的絕句從來都是別具一格的,迥然乎區別於其他的詩家。 一是他的詩歌在語言上比較精煉;二是他的詩在格律上比較嚴謹;三是他的詩歌風格多樣,時而古樸,時而清麗,時而雄渾,時而沉鬱頓挫……而在本詩中詩句呈現出清麗雄渾的風格,氣象清新遼闊。詩人身居草堂堂屋之內,通過門窗之間,欣然遠眺,感受到自然界生機勃勃的早春氣息,和濃厚的歷史滄桑之感。
詩友想把詩的這一絕句的上一聯改為「兩岸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也未始不可。詩友將之改動之後,平仄也符合,但是詩歌的整體意境與韻味被打破了。
首先,原句中的「個」字與下聯中的「行」字,不僅在平仄上相對,在數量上也因為以少對多,從而形成疏密相對的一種對仗布局之美。而一旦換成「岸」字,則在鳥兒的數與量的表達上不夠嚴謹了。一行事物是由一個一個的事物組成的,因此「行」這是表示群體的量詞。一個事物是組成某群體的事物的單位,所以「個」屬於單位量詞。「岸」指的是對河,海,湖,塘等等的邊沿的統稱,與原來對聯中形容鳥兒的量詞不能兼容。你比如說李白在《早發白帝城》裡面有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一過萬重山」,李白還有詩句「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是長江兩岸,指代比較明確。
其次,詩友如果把「個」字改為「岸」之後,詩的韻味兒改變了。兩個黃鸝鳴翠柳。這一句是詩人在描寫眼前所見的近景,給人的感覺清新親切。詩人在草堂裡能聽得清清楚楚的,就是兩隻黃鸝在鳴叫,聽覺和視覺都有側重。如果寫成「兩岸黃鸝鳴翠柳」,則所寫的是遠景,著重於聽覺,而在視覺上模糊不清,數量混淆,與下聯「一行白鷺上青天」中的「一行」在數量的指示上相同,兩者都是不具體的數量。
一行白鷺從天上遠遠飛過去,與面前不遠處柳樹上的兩隻黃鸝啼鳴戲鬧,相映成趣兒。這樣上下聯兒在景物的安排穿插上做到了很好的統籌與布局,好像畫家繪畫時對景物層次上的遠近高低,顏色上的濃淡相宜,光線的強弱,留白,都做了恰到好處的安排。
最後補充一下。通過聯繫這首絕句的下聯「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我們可以得知:詩人在寫這首詩時的觀察視角是通過在草堂內的門窗向外眺望的視角。因此詩人的視線與視角是有限的,聽覺也是有限的,不太可能聽到並看到兩岸的黃鸝和它們的鳴叫聲,因為空間距離遠。再說了,即使能夠看到,黃鸝這種鳥兒一般都是成雙成對的,最多也就三五隻成一群,不大可能像白鷺那樣幾十隻成一群的水鳥。
詩友很可能受了上文所講的李白詩句的影響,才突發奇想提出這個問題。但終究不宜把杜甫這首《絕句》的第一聯改動,這樣一改就沒那麼生動,欣然有趣兒了,更不能體會出詩人在興奮中對春天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