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古詩都是採用最為精煉的文字敘事抒情,所以放開來看的話,即使是同一首詩,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尤其是在孩子們的眼中,在解讀古詩時更是為其賦予了別樣的趣味,畢竟孩子們眼中的世界和我們看到的真的很不一樣。比如在讀到盧綸《塞下曲》「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時,很多小朋友都會紛紛抗議,不是大雪天嗎?為什麼還會出現大雁呢?有時候孩子們的這些問題常常讓大人也回答不上來。
有位家長在網上向網友請教了一個叫人啼笑皆非的問題,原來他的孩子正在上二年級,在學習杜甫的《絕句》時發現了一個問題,孩子認為詩中「兩個黃鸝鳴翠鳥」是一個病句,因為他認為「個」不能用來形容鳥,應該用「只」。孩子的話似乎很有道理,叫家長也啞口無言,想要反駁卻無能為力,於是只好向網友求助,那麼究竟誰對誰錯呢?
如果從現代漢語的角度來看的話,孩子的話無疑是正確的,因為現在一般都是用「只」來形容鳥的個數,如果用「個」的話反而還會被老師糾錯。那麼大詩人杜甫為什麼卻偏偏用了「個」呢?難道唐代沒有「只」這個字嗎?但是杜甫自己也曾寫過「此曲只應天上有」,所以這個原因是站不住腳的。
其實如果大家仔細翻讀《唐詩三百首》的話,會發現「」只「這個字在唐代很少用來做量詞,它的意思也常常當作「僅僅」和「只是」來解讀。另外,唐詩極其講究平仄對仗,如果用」只「的話,從平仄上來看效果明顯沒有」個「來得完美,杜甫是一個很講究工整的人,所以自然會選擇更為合適的」個「字。
而且大家細讀這首詩的話,會發現」個「字更接地氣,結合他當時寫這首詩的環境來看的話,可以看出他當時的心情還算愉悅。當時的他已經入蜀,並且安頓了下來,所以在寫下這首詩時也是抱著一種輕快的心情,整首詩的詩風也顯得格外明快。「個」字相比「只」字更加口語化,與這種輕鬆的風格也更為貼近。
所以從以上幾點原因來看,不管出於什麼角度,「個」字用在這首詩中都是很有道理的,非但不是病句,而且還十分高明。只不過緣於時代的不同,孩子們對這種寫作手法不理解也情有可原,只要在講解時把整首詩的意境融入進去,再結合詩的上下句,就能夠找到詩人這麼寫的妙處。
不過時過境遷,現在如果用「個「來形容鳥的話,無疑是不妥的。不過如果孩子想要學著寫詩或者進行文學創作時,可以考慮這種修辭。不僅為整個作品增添了意境,還顯示出別具一格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