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鄭板橋如何「以竹謝師」,情深自見其意

2020-12-11 溫陵遊人

時光荏苒,歲月不居。轉眼間,又到了教師節了。

師恩重於山,而深於海。自古以來,尊師重道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來諸多文人雅士們對於師恩的歌頌亦是不留餘力,歌頌師恩的詩詞名句可謂數不勝數。其中,清朝鄭板橋的這首「以竹謝師」的佳作《新竹》可謂不得不讀。

《新竹》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

今年的新竹已漸漸高過了舊有的老竹,這都是靠著老竹們的催生與扶持。等到來年,又會有更新的竹子孕育而出,於是,池塘將被鬱鬱蔥蔥的幼竹環繞。

鄭板橋詩用詞素來以樸實見長,詩意通俗易懂,讀來朗朗上口。新竹高過舊竹,即暗喻年輕的優秀學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漸漸超越了師長,更進一步。而「新竹」的成就又是有原因的,是依靠於「老乾的扶持。」

正如韓愈所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老師在我們的成長進步的過程中擁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長江後浪推前浪,學子們能做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師長們自然是樂見其成的。作為後輩學子,既應不負師望,奮力進學,亦當牢記師恩,不忘初心。

而「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一句,實為對前兩句的衍進展望。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勝舊人。學子師從於恩師,得其教誨,又將所學教授於後輩。傳道授業,薪火相傳,生生不息,乃至於桃李滿園,碩果盈枝。這正是「師道」的一大魅力所在。

鄭板橋一生愛竹,他愛竹,畫竹,寫竹,亦由竹而思及人生百事,他的竹早已擁有了靈魂。鄭板橋觀新竹而為詩,我們觀其詩而學為人。從這一點來看,鄭板橋不也是在為師嗎?詩畫成為了他傳道授業的依託。

尊師,應當發於心而顯於形。形式或許是需要的,但最重要的還是在於我們的內心。再多的祝福語也及不上我們源於內心的對於恩師的真摯祝願,詞不達意,惟願天下師長,喜樂安康,萬事如意。

相關焦點

  • 古詩詞賞析 |《竹石》鄭燮(鄭板橋) |【清代】
    教科書式品鑑詩詞·第465首古詩詞《竹石》鄭燮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古詩今譯:竹子抓住青山一點也不放鬆,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巖石縫中。在作者鄭板橋詩、畫中的竹又往往與「石」是分不開的。有時侯,石構成竹的對立面,如「畫根竹枝插塊石,石比竹枝高一尺,雖然一尺讓它高,年來看我掀天力」;有時候石成為竹的背景,如」秋風昨夜渡瀟湘,觸石穿林慣作狂;惟有竹枝渾不怕,挺然相鬥一千場」。在這首詩裡,竹石則形成了一個渾然的整體,無石竹不挺,無竹山不青。這兩句詩也說明了一個簡單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強。
  • 鄭板橋與竹:舉世愛栽花,老夫只栽竹
    鄭板橋畫竹有幾個明顯的特點:一是主竿細長,這也是一種傳統,文同、蘇東坡、趙孟、吳鎮、柯九思、石濤等,都喜歡畫細竹。文同稱「梅寒而秀,竹瘦而壽,石醜而文,是三益友」,蘇軾對文同畫竹的樣貌早有「瘦節蛟蛇走」的形容。
  • 鄭板橋:寫取一枝清瘦竹
    , 一是竹竿細長,這也是一種傳統,文同、蘇東坡、趙孟頫、吳鎮、柯九思、石濤等,都喜歡畫細竹。文同稱「梅寒而秀,竹瘦而壽,石醜而文,是三益友」,蘇軾對文同畫竹的樣貌早有「瘦節蛟蛇走」的形容。但相比之下,鄭板橋畫的竹竿更細,突出「細」,不是畫剛從地裡抽長出來的嫩竹,從竹節處勁挺的勾畫中,就可以看出,它毫不示「弱」; 二是疏,關於畫竹,民間畫訣中有一種說法,一枝「夠」,兩枝「湊」,三枝「成」。
  • 鄭板橋的竹畫和竹詩,讀來不僅僅是爽心悅目
    故生動一如天然圖畫,然較眼前三竹,又多寄意瘦而勁秀,而拔欹側,而準繩折轉,而減清剛之氣,其高雅操亦如板橋之為人。此圖取象清勁,筆墨精妙,短長疏密,變化合宜,且屢見著錄,題詩亦載於板橋集中允為乾隆任官時之佳作也。堅淨翁啟功敬識。 喜竹愛竹物我合一 鄭板橋的竹風韻超然,首先得之於喜竹愛竹。
  •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一生愛竹畫竹,終於也活成了一棵蒼竹
    ——《竹石》鄭板橋,名燮,字克柔,號板橋,是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是江蘇興化人,他的一生在詩畫書上造詣極高,被時人成為「三絕」。縱觀鄭板橋的一生,他在作畫時只畫蘭、竹、石三種,並且常常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
  • 清代鄭板橋為什麼喜歡竹?不僅畫竹還寫竹,千磨萬擊還堅勁
    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說起梅花,想到的是「牆角數枝梅,凌寒獨只開」;說起蘭花,便想到屈原;而說起菊花,便想到那「採菊東籬下」的陶淵明;而說起竹,最先想起的,就是鄭板橋。鄭板橋是清代的書畫家和文學家,為什麼說鄭板橋是竹的代表呢?因為他以畫竹出名。
  • 泰州:「竹潤檢魂」傳播鄭板橋廉政思想
    8月10日,江蘇省泰州市檢察院舉行的以「鄭板橋廉政思想與檢察廉政之魂」為主題的反腐倡廉宣傳活動,再次推動了「竹潤檢魂」工程進一步深入人心。  2013年以來,該市檢察院充分運用鄭板橋家鄉的獨特優勢,弘揚以竹自喻的鄭板橋廉政精神和親民、愛民情懷,開展了「竹潤檢魂」廉政建設工程,將竹子的優秀品質內化為全體泰州檢察人的勤政廉政之魂。為此,該院還專門開闢了「竹潤檢魂」廉政講堂,成立了反腐倡廉宣講團,每年圍繞一個專題進行巡迴宣講。
  • 被譽為「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究竟「怪」在哪裡?
    他曾經給山東巡撫畫過一幅《風竹圖》,上面題詩說:「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鄭板橋通過風吹蕭蕭的竹葉聲,聯想到了底層人民的疾苦聲,這很好地表現出了一名畫家對底層人民生活的關切和同情。
  • 鄭板橋:學不泥古,自成一家
    鄭板橋習畫,不宗一家,既學習時人,也遠追古人,凡合乎己意者,無論其聲名如何,只要是風格獨具,皆能心摹手追,習之不輟。鄭板橋學習他人有兩大原則:一是突出重點,專畫蘭竹;二是突出特點,靈活變化。 他學習石濤,不求其全,專畫蘭竹,「彼務博,我務專,安見專之不如博乎」,所以能在蘭竹上勝過石濤。
  • 鄭板橋的8米長卷《蘭竹圖》你見過嗎?
    揚州八怪鄭板橋,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 鄭板橋的詩、書、畫世稱「三絕」,特別是他的蘭竹石,更為世人所膜拜。對於他的書畫,板橋曾自評道:真氣、真趣、真意。 下面就是鄭板橋長達8米的《蘭花竹石圖卷》,現藏於上海博物館,請把手機橫過來,開開眼吧!
  • 鄭板橋題詠蘭竹26首!
    鄭板橋 竹 1、鄭板橋詠竹 竹石 竹 (清)鄭板橋 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 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
  • 愛竹發燒友鄭板橋和他的竹子之間的故事,看這一篇就夠了
    「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這個是鄭板橋對自己的稱呼的一生文化創作的自傳。他的前半生,四十歲之前的日子,過得很是艱辛困苦,曾經考賣畫為生,在他四十歲的時候得中舉人,後面的日子才慢慢好轉。
  •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怪」在哪裡?他為何一生只畫蘭和竹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清代畫家,其實「板橋」只是他的號,鄭板橋原名叫鄭燮。鄭板橋創作的《竹》局部鄭板橋曾經告訴人們說竹子外硬內空即結實又虛心。竹子有節,節裡有氣,做人也要像竹子一樣有節有氣。竹子很樸實,它一生不開花,不像別花卉那樣炫耀,華而不實的。
  • 詠竹詩: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柳宗元筆下的竹充滿奇幻色彩:「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不稱汲水燃薪,而用清湘與楚竹代之,一下子就有了超凡脫俗的感覺,這是詩人嚮往的自食其力、自得其樂的理想生活。韋應物亦愛竹,他寫道:「北鄰有幽竹,潛筠穿我廬。往來地已密,心樂道者居。」竹子綠意盎然,詩人從中已得到生命的機趣。
  • 「自然疏疏淡淡,何必重重疊疊」,鄭板橋3首詠竹詩,寫竹更寫人
    「自然疏疏淡淡,何必重重疊疊」,鄭板橋3首詠竹詩,寫竹更寫人「梅蘭竹菊」是花中四君子,自古以來就得古文人偏愛,特別是清代文人畫家鄭板橋,作畫只畫蘭、竹、石,曾自陳其中原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
  • 鄭板橋一副《墨竹圖》,展示了什麼叫「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宋朝的大才子蘇東坡曾寫下詩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鄭板橋《墨竹圖》鄭板橋筆下的《墨竹圖》堪稱是極致,我們來看一下墨竹圖:中國國畫不像西方的畫作,一味地講求寫實、逼真
  • 鄭板橋的這一首《竹石》,通篇無一「竹」字,卻讓人覺得句句有竹
    他們眾多的寫竹詠竹的作品,都是中國古典詩歌長河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竹子這種植物在古代也是非常手人們歡迎的,不光經常用來吟詩作對,很多的大戶人家家裡也會栽種上一篇竹林,用來陶冶情操。接下來所說的這首《竹石》,其作者是鄭板橋,一位清朝詩人。
  • 「難得糊塗」的鄭板橋
    書畫健身鄭板橋的詩、書、畫技藝精湛。他在創作過程中善於把詩、書、畫三者巧妙結合。鄭板橋終生對繪畫藝術有著執著的追求。他畫的東西,主要是竹、蘭、菊,不但他畫出的畫不是一般畫家所能比擬的。他的每一幅畫, 即使幾竿青竹、 一叢花,往往包含著耐人尋味的意境,至今仍馳譽國內外,深受人們的喜愛,鄭板橋之所以最喜歡畫竹,是因為他所居住的揚州多竹,揚州人愛竹,而且「揚州八怪」的同道們也愛畫竹。而更重要的是,南宋以來,梅、蘭、竹、菊一直被稱作「四君子」。尤其是竹,生命力非常強,一年四季常青,能經受住嚴寒的考驗。
  • 鄭板橋的「難得糊塗」
    提起「難得糊塗」四字名言,許多人都知道,這是清朝文人鄭板橋所說。  而評價最高的,是以他著名的書法 「鄭板橋」體所寫的「難得糊塗」四個字。  到中國旅遊,在很多景點,可以買到這四個字,或寫在宣紙上,或刻在竹片上,或刻在書鎮上……  有人說,鄭板橋一生,憑「難得糊塗」四個字的人生哲理和書法,就可以永垂不朽了。  這話,毫不誇張。
  • 鄭板橋作品欣賞
    鄭板橋(鄭燮)取法於徐渭、石濤、八大諸人,而自成家法,體貌疏朗,風格勁峭。工書法,用漢八分雜入楷行草,自稱〖六分半書〗。並將書法用筆融於繪畫之中。主張繼承傳統「十分學七要拋三」,「不泥古法」,重視藝術的獨創性和風格的多樣化,所謂「未畫之先,不立一格,既畫之後,不留一格」,擅畫蘭、竹、石、松、菊等,而畫蘭竹五十餘年,成就最為突出。詩文真摯風趣,為人民大眾所喜誦。亦能治印,「接近文何」。有《鄭板橋全集》、《板橋先生印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