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化濟村鄉脫貧故事:一塊塊豆腐,撐起了脫貧致富夢

2020-12-24 東南網

東南網12月17日訊 (馬婉婷 文/圖)「賣豆腐!新鮮的豆腐!」每日清晨,在三明市寧化縣濟村鄉集鎮沿街,賣豆腐的吆喝聲都會準時響起。不多時,在裝著豆腐的三輪車旁,就圍了一群人前來購買。一年四季,風雨無阻,這樣的場景幾乎每天都會上演。

黃沾華的豆腐攤

吆喝聲來自濟村鄉三村村村民黃沾華,在濟村一帶,他也算小有名氣。不僅因為做的豆腐新鮮,而且身殘志堅,在鄉村幹部的幫扶下,靠著一塊塊豆腐,撐起了脫貧致富夢。「多虧了村黨支部書記黃尚昆和幫扶幹部廖福盛的幫忙,不僅解決了我家的住房問題,還幫我找了一門生計。」黃沾華感激地說,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感覺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

圓了安居夢

今年57歲的黃沾華是濟村鄉三村村坑裡組建檔立卡貧困戶,全家7口人。「自己腿腳不便,妻子智力障礙,大女兒失聯,小女兒在外務工,三個外孫年幼。」黃沾華回憶道,多年來,一家人擠在村裡安排的臨時住房中,做夢都想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

黃沾華一家搬進新家

轉機出現在2016年底。村黨支部書記黃尚昆告知黃沾華:「現在國家正在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你家符合申請條件。」在黃尚昆的指導下,黃沾華填寫了易地扶貧搬遷的申請書。經過一系列程序,申請很快通過了,黃沾華共獲得補助資金16.2萬元。

2017年2月,新房動工建設。考慮到黃沾華的實際情況,黃尚昆在關注工程進度的同時,還號召村民義務投工投勞,幫助黃沾華建新房。村上一號召,眾人齊響應。不少村民來到工地上,你搬磚,我砌牆,爭著幫忙。「都是一個村的,互相幫忙是應該的。」村民楊治才說,雖然幹不了技術活,能幫忙搬一塊磚也好。熱心的熊永樹從新房奠基時就時常到工地幫忙。他覺得,別人有困難,應該搭一把手。房子一天一個樣,黃沾華的笑容也一天比一天多。2017年8月,黃沾華一家如願住進了新房。

「磨」出脫貧路

住房問題解決了,以後的生活怎麼維持?華僑經濟開發區工會主席廖福盛結對幫扶黃沾華,積極為他出謀劃策。2017年9月,廖福盛對黃沾華說:「縣城羅永夥做豆腐遠近聞名,我可以介紹你去他那學手藝。」黃沾華聽後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做豆腐不需要太多腳力,在跟班學習一個星期後,黃沾華基本摸清了裡面的門道。2017年10月,學成歸來後,靠著鄉裡的7100元產業扶貧資金,黃沾華買了一輛三輪摩託車和做豆腐工具,做起了賣豆腐的小生意。

黃沾華每天起早賣豆腐

「趕上新時代,有了好政策,但是脫貧致富主要還得靠自己!」黃沾華認為,有了國家扶貧政策的幫扶,自己更要起早貪黑幹好活,才能真正發家致富。每天凌晨一兩點,當別人還在夢鄉,黃沾華已開始忙活起來。燒鍋、磨豆、點滷、壓製成型……一道道工序下來,一塊塊白白嫩嫩的豆腐出鍋了。來不及緩口氣,外面天色已亮。黃沾華裝好豆腐,搬上三輪摩託車,開始了一天賣豆腐的工作。黃沾華賣了2年多的豆腐,做出來的豆腐味正、口感好,在濟村鄉已經小有名氣。每天,黃沾華騎著三輪摩託車,走村串戶,銷售自己做的豆腐。

「手工豆腐,新鮮、好吃,周圍居民都在他家買。」前來購買豆腐的黃美玲說。因為物美價廉,黃沾華家的豆腐總是供不應求。「一晚上做5鍋,能出125塊豆腐,每塊1.5元,每天能賺近200元,加上其他收入,一年下來,家庭收入超過七萬元。」黃沾華說,現在他早已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每個人不可以選擇自己的出生,但可以選擇人生的精彩。無論什麼樣的人生,只有經歷過才會懂得,奮鬥過,才會有意義。下一步,黃沾華有打算擴大生產規模,儘自己的力量,把豆腐這門生意越做越好,把日子也越過越好,保證在全面小康的路上不掉隊。

相關焦點

  • 湘鄉:小竹傘撐起脫貧致富夢
    即日起,湘潭日報推出《精準扶貧看湘鄉》專欄,從不同角度展示該市精準扶貧工作的亮點和成果,敬請關注。湘潭在線11月10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何興安 通訊員 肖亮)湘鄉市慄山鎮巴江村的山間楠竹茂盛,當地人用楠竹製傘的傳統由來已久。近年來,在巴江村的帶動下,周邊的大旗、荊泉等村也行動了起來,特別是一些貧困戶也加入其中,找到脫貧致富的門路。
  • 安塞婦女撐起脫貧「半邊天」 依靠傳統手工染布與「拼布畫」技能致富
    轉眼之間,一塊白布變成了花紋各異的布。安塞縣民間藝術大師王玲將剛剛染好的紅布剪成各種形狀,搭配幾塊其他碎布,拼接成一副「晚霞」美景。這項流傳已久的手工藝染布深受安塞婦女們的喜愛,成為繼「安塞腰鼓」、「安塞剪紙」、「安塞農民畫」之後又一張響亮的「名片」。
  • 寧化大卷原來有這樣一個故事
    寧化大卷的原料一般與燒賣大致相同,所不同的只是將芋子換成營養豐富的豆腐。其主要原料是地瓜粉、豆腐和瘦豬肉。先把瘦豬肉、筍、香菇、蝦米等配料洗淨切碎,一起放入油鍋,加入精鹽等調料炒至半熟,即為大卷的配料。然後按照2塊豆腐、2兩地瓜粉比例,加入豆腐和地瓜粉,用手攪勻成糊狀,攪拌時不宜太稀,也不能太幹,須軟硬適中,恰到好處。寧化大卷有蒸大卷和炒大卷之分。
  • 石首市新廠鎮:「她力量」撐起脫貧半邊天
    石首市新廠鎮:「她力量」撐起脫貧半邊天發布時間:2020年06月04日 15:01 來源:中新網湖北   2018年,她甩掉「貧困戶」帽子,通過自身努力正常脫貧。  2019年,她成立合作社,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實現華麗轉身。  五年的時間裡,石首市楚禾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玉蘭憑著頑強的意志,勤勞的雙手演繹「自力更生、產業脫貧」真實感人故事,實現了從貧困戶到致富帶頭人的「蛻變」。  曾經的貧困戶是如何實現脫貧的華麗轉身?
  • 【我的脫貧故事】夏雲鎮毛慄園村王澤華:一隻手撐起幸福生活
    【我的脫貧故事】夏雲鎮毛慄園村王澤華:一隻手撐起幸福生活 2021-01-07 16: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怎麼樣把一塊豆腐賣出價值感?
    150克一小盒絹豆腐,還幫你配好了沙拉醬汁,撕開包裝涼拌即食。其實從2017年起,全家和羅森就開始賣豆腐了。背後的廠商上海旭洋綠色食品有限公司,是隸屬於日本不二制油集團控股株式會社的外資豆製品公司。除了迷你裝即食豆腐,旭洋生產的以豆漿為原料的豆腐布丁,以及多種風味的豆漿也都在便利店鋪貨,價格從3塊5到6塊5不等,在便利店算是平價的存在了。
  • 一塊豆腐的發家史
    從此,我們家成了豆腐世家,在這雲來縣的十裡長街可謂遠近聞名,畢竟只此一家嘛。到了我爹這代,生意馬馬虎虎,三更睡五更起,累是累了點,養活一家人也是不成問題的。從小,爹娘對我最大的期待就是子承父業。不能大富大貴,好歹衣食無憂。偏偏我很是年少輕狂,對磨豆腐絲毫不感興趣,可是讓他們好一陣頭疼。可能有人會問了,那你對什麼感興趣呢?
  • 一塊難得的寶地,藏在寧化1387米的山峰中
    這是一塊難得的寶地,在南方除西雙版納、神農架之外,只有少數幾塊原始山林區是——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的重要居所。>它就處在武夷山脈中段東麓、寧化縣北部的安遠鄉境內,甚至還與與江西省石城縣接壤,頂峰的海拔高度可達到1387米,這座山要數還算是省級自然保護區,就在安遠鄉境內——寧化牙梳山
  • 老手藝撐起「脫貧傘」
    原標題:老手藝撐起「脫貧傘」   在椒花新村新建的「致富工廠」內,「五一」期間新遷入駐的湖南瀏陽市達興工藝品廠裡,數十名制傘工人正在緊張有序地忙碌著。
  • 飛閱三山一灘——太行山篇 · 「獨臂支書」撐起致富路
    飛閱三山一灘——太行山篇 · 「獨臂支書」撐起致富路 2020-10-20 11: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寧化:激活紅色資源,賦能綠色發展
    戰爭硝煙早已散去,村裡較完整地保留著的紅軍醫院、紅軍康復操演場等舊址和紅軍標語、漫畫,時刻提醒著人們這裡發生過的感人故事。「這些都是寶貴財富!」寧化縣領導表示,作為紅軍長徵四個出發地之一,也是最遠的出發地,革命戰爭年代,寧化人民為支前、擴紅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更有數千寧化兒女犧牲在長徵路上。
  • 【講扶貧故事】郭海燕:身殘志堅 撐起一家人的希望
    【講扶貧故事】郭海燕:身殘志堅 撐起一家人的希望 2020-12-16 17: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寧化故事:寧化孫坑村人孫修淳的故事
    宣傳客家文化,講好客家故事孫修淳(亦作綏淳),名永成,寧化龍上下裡孫坑村人氏,清順治九年壬辰(1652年)出生於世代木商之家
  • 寧化古城:寧武全域旅遊新地標
    」……一個個自然、人文、歷史景觀如「大珠小珠落玉盤」般匯聚一地,便構建起晉西北寧武縣全域旅遊大格局的「四梁八柱」。,積極申報國家自然遺產名錄、加快推進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全力推進蘆芽山5A級景區創建,昂起全域旅遊「龍頭」的同時,與之隔河相望的寧化古城,正在逐漸成為寧武全域旅遊的一座新地標、一張新名片。
  • 寧化:「蘇區烏克蘭」,築夢新時代
    走進寧化縣革命紀念館,原館長陳端用客家話唱著當地的歌謠,講述當年寧化婦女割掉髻子當紅軍的往事。當年,寧化活躍著一支紅色婦女武裝,頂起了蘇區半邊天。其中,蘇惠珠的事跡可謂家喻戶曉。蘇惠珠是孤兒,原本不姓蘇,年幼時被賣到寧化做婢女,隨主人姓,取名巫珠女,受盡壓迫和奴役。紅軍來到寧化,領導貧苦群眾進行革命,婦女從此找到希望——有了識字的機會,也有了戀愛的自由。
  • 【決戰脫貧奮鬥有她】李曉燕:用食用菌撐起脫貧致富傘
    導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發出脫貧攻堅戰的總攻新號令。中央有號召,婦聯有行動。重慶市各級婦聯組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精神,在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牢記囑託、不負使命,團結引領廣大婦女群眾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聚巾幗之智、獻巾幗之力,把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全面落實在重慶大地上。
  • 忻州遺山詩社寧化古城採風贊——讀詩人康俊紅《走進寧化古城》有感
    走進寧化古城康俊紅出發天公作美下起毛毛細雨給行程披上面紗顯得很神秘社長繪聲繪色的講解與窗外景物一一對應隔著厚重的玻璃心與自然融為一體壁上的佛像只剩零星幾個寧化古城走進古城就走進了時光深處仿佛完成了一次穿越洗禮從宋朝到隋唐的滄桑巨變一塊塊稜角不明的牆磚風吹過,雨打過刻滿歲月刀痕依然堅挺著脊梁飄搖的酒旗典雅的牌匾青石鋪就的街道好似穿梭在幾千年前細雨給古城蒙上仙氣把老城渡化成仙界
  • 周維山:勤勞雙手圓脫貧致富夢
    通過自身的努力和政府的幫扶,當年實現脫貧。靠自己在鎮內務工,兒子、兒媳外出務工,加上家裡還有8畝地,日子漸漸紅火起來。但天有不測風雲,2019年底,長期的勞累,周維山舊病復發,住院治療,心臟搭支架花費了大量的醫藥費,由於是2014年脫貧的,不享受健康脫貧「351、180」政策,再加上本人因身體原因不能再務工,收入減少、醫療支出增加,生活又陷入窘迫。
  • 尋古探今寧化城
    寧化的特殊地理位置構成了寧化特殊的關城文化與關城遺產,雖然隨著時間的流逝,這裡早已退去了歷史舞臺,失去了昔日的戰略價值,而無可奈何地淪落成一個不起眼的小山村。「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落兮雁南歸」。立秋走進寧化古城,記者感慨頗多。寧化古城作為我國長城內側的歷史重鎮。這裡曾經是封建王朝的邊關戰地,曾經發生無數次血與火的徵戰。
  • 寧化:教育精準扶貧實現全覆蓋
    從2016年起至2020年,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在校就讀的省內、省外高校大專生和本科生,分別給予每學年4000元、5000元和8000元、10000元的資金幫扶。2016年以來,共為437人次建檔立卡大學生發放資助金328.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