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2月17日訊 (馬婉婷 文/圖)「賣豆腐!新鮮的豆腐!」每日清晨,在三明市寧化縣濟村鄉集鎮沿街,賣豆腐的吆喝聲都會準時響起。不多時,在裝著豆腐的三輪車旁,就圍了一群人前來購買。一年四季,風雨無阻,這樣的場景幾乎每天都會上演。
黃沾華的豆腐攤
吆喝聲來自濟村鄉三村村村民黃沾華,在濟村一帶,他也算小有名氣。不僅因為做的豆腐新鮮,而且身殘志堅,在鄉村幹部的幫扶下,靠著一塊塊豆腐,撐起了脫貧致富夢。「多虧了村黨支部書記黃尚昆和幫扶幹部廖福盛的幫忙,不僅解決了我家的住房問題,還幫我找了一門生計。」黃沾華感激地說,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感覺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
圓了安居夢
今年57歲的黃沾華是濟村鄉三村村坑裡組建檔立卡貧困戶,全家7口人。「自己腿腳不便,妻子智力障礙,大女兒失聯,小女兒在外務工,三個外孫年幼。」黃沾華回憶道,多年來,一家人擠在村裡安排的臨時住房中,做夢都想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
黃沾華一家搬進新家
轉機出現在2016年底。村黨支部書記黃尚昆告知黃沾華:「現在國家正在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你家符合申請條件。」在黃尚昆的指導下,黃沾華填寫了易地扶貧搬遷的申請書。經過一系列程序,申請很快通過了,黃沾華共獲得補助資金16.2萬元。
2017年2月,新房動工建設。考慮到黃沾華的實際情況,黃尚昆在關注工程進度的同時,還號召村民義務投工投勞,幫助黃沾華建新房。村上一號召,眾人齊響應。不少村民來到工地上,你搬磚,我砌牆,爭著幫忙。「都是一個村的,互相幫忙是應該的。」村民楊治才說,雖然幹不了技術活,能幫忙搬一塊磚也好。熱心的熊永樹從新房奠基時就時常到工地幫忙。他覺得,別人有困難,應該搭一把手。房子一天一個樣,黃沾華的笑容也一天比一天多。2017年8月,黃沾華一家如願住進了新房。
「磨」出脫貧路
住房問題解決了,以後的生活怎麼維持?華僑經濟開發區工會主席廖福盛結對幫扶黃沾華,積極為他出謀劃策。2017年9月,廖福盛對黃沾華說:「縣城羅永夥做豆腐遠近聞名,我可以介紹你去他那學手藝。」黃沾華聽後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做豆腐不需要太多腳力,在跟班學習一個星期後,黃沾華基本摸清了裡面的門道。2017年10月,學成歸來後,靠著鄉裡的7100元產業扶貧資金,黃沾華買了一輛三輪摩託車和做豆腐工具,做起了賣豆腐的小生意。
黃沾華每天起早賣豆腐
「趕上新時代,有了好政策,但是脫貧致富主要還得靠自己!」黃沾華認為,有了國家扶貧政策的幫扶,自己更要起早貪黑幹好活,才能真正發家致富。每天凌晨一兩點,當別人還在夢鄉,黃沾華已開始忙活起來。燒鍋、磨豆、點滷、壓製成型……一道道工序下來,一塊塊白白嫩嫩的豆腐出鍋了。來不及緩口氣,外面天色已亮。黃沾華裝好豆腐,搬上三輪摩託車,開始了一天賣豆腐的工作。黃沾華賣了2年多的豆腐,做出來的豆腐味正、口感好,在濟村鄉已經小有名氣。每天,黃沾華騎著三輪摩託車,走村串戶,銷售自己做的豆腐。
「手工豆腐,新鮮、好吃,周圍居民都在他家買。」前來購買豆腐的黃美玲說。因為物美價廉,黃沾華家的豆腐總是供不應求。「一晚上做5鍋,能出125塊豆腐,每塊1.5元,每天能賺近200元,加上其他收入,一年下來,家庭收入超過七萬元。」黃沾華說,現在他早已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每個人不可以選擇自己的出生,但可以選擇人生的精彩。無論什麼樣的人生,只有經歷過才會懂得,奮鬥過,才會有意義。下一步,黃沾華有打算擴大生產規模,儘自己的力量,把豆腐這門生意越做越好,把日子也越過越好,保證在全面小康的路上不掉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