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左宗棠,子孫後代無一人入演藝圈,只因他的家訓

2020-12-21 可可侃歷史

民族英雄左宗棠,子孫後代無一人入演藝圈,只因他的家訓

清朝末年左宗棠在抗擊外敵入侵上絕對是清朝第一人,和清政府的軟弱無能不同的還是左宗棠一直積極地抵抗,並且在外地面前毫不示弱。就這樣一個為國家領土考慮的人,卻在最後關頭因為不能抗擊外敵入侵,含恨而終。如果左宗棠還活著,也許中國不會有這麼多的災難,清政府的腐朽不聽左宗棠的建議,一心想要保全自己不為人民考慮半分。左宗棠逝世沒多久清政府也忘了,一味地求和就會是這樣的結果。民族英雄左宗棠,子孫後代無一人入演藝圈,只因他的家訓。

在新疆被中亞浩罕汗國入侵的時候左宗棠帶著軍隊奔赴新疆,當時國家的財政根本就無法支持左宗棠這樣的軍隊進入新疆作戰,左宗棠為了軍隊有軍餉自己籌錢,這一仗還是打贏了,並且還讓新疆接壤的鄰國都知道了清朝的實力,再也不敢對新疆有什麼妄想了。左宗棠在新疆一戰之後在清政府的政壇上開始聞名了,慈禧太后也對他另眼相看,這就引來了他的政敵李鴻章的嫉妒了。在法國入侵臺灣的時候,左宗棠力勸慈禧派兵去迎戰,可是慈禧的態度卻是很讓人捉摸不透。

最後清政府還是決定不出兵,像法國求和,左宗棠也因此一病不起,最後撒手人寰。左宗棠去世距今已經超過百年了,左氏家族曾經也是一個很大的氏族,到現在也已經是有很多代人了。左氏家族的子孫都十分的優秀,這得益於左宗棠的治家嚴格,左宗棠經常在外工作,一出門就是好幾個月,但是左宗棠從來不放鬆對孩子們的管教。左宗棠經常會有家數回來詢問每一個孩子的學業,生活,家訓就是要求孩子們要成為一個正直的人,不能沾染不良習氣。

左氏家族自左宗棠以後的四代人裡,沒有從政的人,這也許是因為在左宗棠做官時期已經看到了名利,權力,也因為他的家訓,所以他的後世子孫沒有一位進入演藝界的人,這也是左宗棠的教育的結果

左氏家族的孩子大都選擇了與學術有關的方向,在左宗棠的曾孫中。有一個是中國最好的外科大夫,就是名揚中外的左景鑑,左宗棠還有幾個曾孫都是各個領域的頂尖學者。左宗棠的另一位曾孫左景伊則是開創了左氏定律,還有一位曾孫一直在生物學領域十分的活躍。在目前看來左氏家族的這些後代裡在不同的領域都有傑出的貢獻,據左宗棠逝世已經百年,左氏家族還是牢記祖訓。

相關焦點

  • 左宗棠外忠於國家,內嚴格教育子女,一百多年過去,後代過得如何
    左宗棠兒女兒孫眾多,子孫滿堂,雖然左宗棠經常要務纏身,心繫國家,但是對於自己的下一代的管理他是一點也沒有絲毫鬆懈。 左宗棠經常和家裡子女保持書信聯繫,子女們有不明白的問題左宗棠也會通過書信傾囊相授,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雖然左宗棠身居高位,家中子孫後代無一鋪張浪費,都很樸素節約,這與左宗棠細心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 鞠躬盡瘁的左宗棠逝世百年後,他的後代子孫如何?第四代名人輩出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便是虎門硝煙大將林則徐贈予他的一句對聯,而在之後的日子,左宗棠也時時刻刻謹記著這一句話,用切實行動來證明自己的愛國之心。不管是平定太平天國還是剿滅陝甘與收復新疆,他這一輩子都在為國家貢獻,只可惜的是晚清的衰敗與軟弱使各國不斷踐踏我國的尊嚴,最終使他在無法將敵人趕出國家的憤恨中吐血而亡。
  • 歷史上的今天左宗棠逝世,他的後代子孫狀況如何?
    七十二歲高齡的左宗棠拖著病弱之軀,進駐福州布置軍防,法軍的陰謀因此不能得逞,清政府卻軟弱無能、一味求和,次年9月5日左宗棠遺言「懷恨平生,不能瞑目」後長逝。左宗棠畫像左宗棠身後留下四個兒子和十個孫子,如今血脈傳承已到第七代。左門後代人丁興旺,從長沙市一醫院到司馬裡,佔了半條街。
  • 林則徐與左宗棠收復新疆及家訓
    20多年後,左宗棠收復新疆與林則徐有關係嗎?有。這是鮮為人知的,還有林則徐的家訓等,更應宣揚、銘記和學習。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八月二十四,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踏上了前往新疆流放的徵程。這位老人,因清廷的軟弱無能,「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再加上小人的誣陷,曾貴為欽差大臣的他被革職流放至新疆。等待他的是什麼!漫漫長路,黃沙漫天,生死兩茫茫。
  • 左宗棠收復新疆後何等英雄!他的後人們怎麼樣了
    提起這一仗不得不提及另一位民族英雄林則徐,1850年的時,林則徐與左宗棠進行了一次會面,兩人相談甚歡。林則徐一直認為新疆地區有混亂的可能,也認為只有左宗棠才有平定新疆的能力,於是將自己描繪的新疆地圖以及關於新疆地方勢力的資料轉送給左宗棠,希望未來新疆地區事發以後,左宗棠能成為那個平定新疆的人。
  • 左宗棠去世後,他的4個兒子什麼狀況?子孫後代裡出了不少名人
    這兩位夫人,給左宗棠生了4個兒子,分別是長子左孝威、次子左孝寬、三子左孝勳、四子左孝同。 長子左孝威1846年出生,好歹也是考上了舉人,可是卻只做到了主事的職位。這種官職,不能叫官,只能叫吏,這就好比是《水滸傳》裡宋江擔任的縣城押司一樣,屬於不入流的級別。
  • 《朱子家訓》告誡子孫:好色的人會遭到報應,結尾處盡顯家訓主旨
    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餘歡;國課早完,即囊橐無餘,自得至樂。讀書志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為人若此,庶乎近焉。釋義看見美女就起了姦淫的念頭,會報應在妻子和女兒身上;隱藏仇恨而用暗箭傷人,會連累子孫後代不得安寧。家人們都能和順相處,即使窮困到三餐飯都吃不上,也會感受到歡樂;早早地納完賦稅,即使口袋空空如也,同樣也會感受到快樂。
  • 在評價左宗棠是民族英雄的同時,為何其殺伐過重也常被後世所詬病
    梁啓超曾這樣評價過左宗棠:左公乃五百年來第一偉人;曾國藩評價說:論兵戰,吾不如左宗棠;為國盡忠,亦以季高為冠。國幸有左宗棠也。可見對於左宗棠的事跡總歸是功大於過的。左宗棠是屬於大器晚成這種類型的,如果沒有發生太平天國的戰亂,左宗棠可能還不過就是鄉間的賢達,對於歷史的記載註定無緣,但是在1852年太平天國攻長沙的時候,左宗棠在此時應召入城,並且日夜兼程的調軍食,制定計劃,使得太平軍無機可乘,並且撤圍而去,而左宗棠從此名聲大噪。
  • 鞠躬盡瘁的左宗棠去世百年後,他的子孫後代如今都過的怎麼樣?
    慈禧掌權後一直對外奉行著軟弱的政策,特別是沙俄趁機侵佔中國西北土地,給祖國的完整統一帶來了巨大威脅,而就是在最危急的時刻,出現了一個人他力挽狂瀾於既倒,在如此艱難的時局面前用自己的行動收復了新疆不愧為民族英雄。
  • 中國古代的家訓:曾國藩不願子孫為大官
    家訓,對於今人來說,是個比較專業的說法。但在古時,卻是常用詞,因為「人必有家,家必有訓」。家訓指家庭或家族內部父祖輩對子孫後代的垂誡、訓示,更是儒家知識分子在立身、處世、為學等方面教育後輩的家庭教育讀物。古人家風的形成,更多靠的是長輩與子孫的身體力行,而不是背誦「家訓」。
  • 左宗棠後人都去了哪裡?多人從醫,還有一位成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
    左宗棠晚清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與民族英雄,他出生於湖南是湘軍的重要將領同時也是洋務派的首領,其和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一起被稱為「晚清中興四臣」(又一說為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與彭玉麟),左宗棠自幼有大志,年僅20歲時就考中了舉人,卻在後來的數次會試中屢次不第,後受到務實派官員賀長齡的發現而得到重用
  • 「家風家訓」10句話,50個字,說透中國古代家風家訓
    千年來,我國共出版家風類專著120多部,有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宋代朱熹《家訓》、晚清曾國藩《家書》……歷史表明:「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德,一國興德」、「家風正則後代正,則源頭正,則國正」。01早教利功倍《顏氏家訓》曰:「人生幼小,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
  • 觀察專欄|陳忠海:古代家訓中的廉政文化
    在古代的家訓中,修身、立志是一項重要內容,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在《誡外甥書》中說:「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疑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稍後的嵇康在《家誡》中強調「人無志,非人也」,他訓導兒子:「若志之所之,則口與心誓,守死無二,恥躬不逮,期於心濟。」南北朝時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說:「及至冠婚,體性稍定;因此天機,倍須訓誘。
  • 為什麼說國不可一日無湖南 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
    在鹹豐皇帝面前奏了他一本。險些要了左宗棠的性命。胡林翼,曾國藩聯絡一批湖南官員名仕保他,終於獲釋。其中,有一位官員寫給鹹豐皇帝的奏書有倆句話特別有名。中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此後,皇帝都知道了左宗棠的才名。而這兩句話就如上了春晚的小品傳播神州。國人無不知左宗棠。當時沒有廣告費一說,換作今日這樣的宣傳,需要天文數字的廣告費。這也算是一種廣告植入吧。
  • 楊氏家訓家規,激勵後世子孫,感到驕傲和自豪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教家風、傳承優良家訓,是每個家庭必須重視的事情。家風傳承更是一個家族,不可懈怠的社會責任。楊氏家訓楊氏作為歷史上出了眾多英雄人物的一大姓氏,楊家家訓家規,可謂是相當的嚴格。
  • 左宗棠去世後,子女後代都是什麼情況?後人中多有各方面專家學者
    這種官職,不能叫官,只能叫吏,這就好比是《水滸傳》裡宋江擔任的縣城押司一樣,屬於不入流的級別。父親是馳名天下的大元帥,手握十多萬大軍,威震四方。可最中意的長子左孝威,卻只是個不入流的主事。就算沒有左宗棠這一層關係,舉人出身的左孝威也不至於如此吧?
  • 古代家訓中的官德教育
    家訓是中國古代進行家教的各種文字記錄,包括散文、詩歌、格言等,也可以稱之為家規、家範、家法、庭訓和庭誥等。家訓是長輩對子孫後代的教誨和訓示,也包括兄妹、夫妻之間的囑咐、勉勵,是古人進行家庭教育的一種方法。我國家訓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隋唐時期得到發展,五代時期有所衰落,到宋代隨著科技與經濟發展,大量家訓作品出現,家訓發展出現了新高峰。古代家訓中官德教育主要體現為以下一些內容。
  • 讀懂古人20則經典家訓,家庭和睦又興旺
    羅仲素曰:天下無不是底父母。——《張谷英家訓族戒》「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語出《禮記·檀弓》。孔子曾說:儘管只有豆羹清水、粗茶淡飯,但是對父母盡心侍奉,讓他們精神愉快、感覺幸福,這就是對長輩最大的孝敬。「天下無不是底父母」語出《羅豫章先生集》。羅仲素,名從彥,字仲素,號豫章先生,宋朝經學家、詩人,豫章學派創始人,有著作《中庸說》《豫章文集》。
  • 家風家訓的教化功能在社區治理中的意義
    而如何才能達到「家和」,歷代家訓迭有明示。一則,孝親敬老為本。在一個家庭中,老人是家庭的根本,是家庭的來源處,正所謂根深葉茂,只有把根本和源頭關照好,才能子孫興旺,事業發達。清代劉沅在《家言》中講:「有父母才有我身,父母故同天地。……修道以諭親,尊父母如天地也。」只有誠心孝親敬老,才能「人倫和睦,則天道順」,家庭和事業才能蒸蒸日上。二則,「治家莫如禮」。
  • ——沈葆楨家風家訓
    .mp312:06來自FM1007福建交通廣播沈葆楨,福州人,晚清時期的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民族英雄。他也深諳子孫愚卻多財是招災引禍之理,語重心長地對家人說:「不能置產以貽害子孫」。他常用杜甫的詩句「不貪夜識金銀氣,遠害朝看麋鹿遊」教誨後輩,強調「士君子之操行,惟以不貪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