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塵
耳熟能詳的歷史俗語,被誤傳多年,「不到黃河不死心」本不是黃河
人們常說一個將領的成功是建立在千萬枯骨之上的,生活中的俗語也可以說是一語成戳通過勞動人民的萬千經驗上建立的珍貴寶藏。這些話有的聽起來,也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也許你在初次聽到這些話後會覺得有些玄乎,日後回味起來更會覺得果真是有點道理,經過事實實踐後則是會從這些話中有所受益。
一代親,說的是同一個父母的親兄弟姐妹;二代表,到了第二代就是表兄妹了,但血緣已經疏遠了;三代不了了,第三代已經說是只是沾親點帶故的關係了。這裡說的大多是不管是農村還是城鎮中裡家裡旁系眾多的那種大家庭。
古話曾說「勸賭不勸嫖」,是說勸嗜賭的人戒掉容易,勸解嫖娼的人就沒那麼容易了;「勸嫖兩不交」,一般勸了以後還會傷害到相互的關係。這些都是名正言順地傳了幾百年的。
既然有官方版本的真貨,也不免有一些民間獨創的歪貨,私自杜撰卻一直以訛傳訛存在了上百年的也有,這些耳熟能詳的歷史俗語,就這樣被誤傳了很多年。你想知道是哪些俗語嗎?
第一是大街小巷都知道的無奸不商,這個「奸」就是以訛傳訛。
到了現在,我們聽爺爺奶奶輩如果被街邊的商販賺了幾塊錢通常會說這些做生意的人都是無利不圖,無一例外的奸猾,字面理解,在我們當代人的眼中這就是個不折不扣的貶義詞。
似乎沒有利益就沒有商人。噹噹當,小編要敲黑板了,這放在過去,萬萬不是這個意思。在過去,我們農民用的稱米的計量單位並非是斤,當時沒有生產技術沒有今天這麼發達,過去也沒有類似袁隆平爺爺這樣的農業泰鬥。
我們的古人買米都是是按照「鬥」或者「升」去計算稱量的,而且這一鬥米是把米裝在古時的量具鬥裡,讓鬥裡的滿滿的之外還要多盛一點形成一個錐子一樣的尖尖。
商人都是儘量讓利更是為了薄利多銷。從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無商不尖」沒有任何貶義。
也不知道是哪裡出了錯,時代變了以後,大家可能很大一部分變得貪婪了起來,引起了大家對商人的的反感,隨著時間推移,慢慢地「無商不尖」裡的「尖」也成了「奸」。
下一句原本這是一句變質了不能再變質的話,原本是不見到自己的棺材是不會掉淚的,現在擴張為見不到任何棺材是不會反悔的意思,在貶義的場所用得比較多。
這就是第二,不見棺材不掉淚,這句話原來是什麼樣的也值得去仔細推敲。
常常在熒幕中,我們經常會看見:警察在審訊室對緘口不言的嫌疑人這麼說。其實啊,這句再熟悉不過的俗語也是訛傳好多年了。正確的應該是:不見親棺不掉淚。
當然了和上文相似的一句話還有「不到黃河不死心」,這句話其實本不是黃河,和在烏江邊上自刎的項羽有淵源,原來的正式版本應該是和烏江有關。
後來時代變革,黃河又畢竟是我國的第一大河,大家為了便於驚醒後人,自然而然流傳到今天成了「黃河」替代「烏江」,具體是哪個人的腦洞如此靈活到了今天也很難去考究了。
總而言之,時代在變遷著,一些咱們耳熟能詳的一部分俗語,被誤傳多年。無論是在哪裡,甚至在農村,都已經不是當初的那個「味道」了。這樣的俗語不勝枚舉,就拿「舍不了孩子套不住狼」做例子,孩子是四川人口中鞋子的意思,這是方言的原因。
也許你知道更多有關這類烏龍的俗語,歡迎聰明的你與我們一起來交流,興許能從中發現更多趣味在裡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