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茶友網訊:2018年7月28日下午兩點半,由一周目(茶文化)工作室與禪驛.錦城院子合力舉辦,天下茶友網協辦的益清茶會,於成都錦城院子酒店·瑜舍拉開帷幕。
天下茶友網CEO楊健、錦城院子代表清歡、一周目兩位創始人——牟宇及阿冉、路易投資總經理助理肖剛、西藏飯店甲拉書院李玉坤、資深茶人汪蘭健、以及眾多茶友共同參與了此次茶人雅集。
錦城院子的入口設計得頗有禪意,竹林溪舍、青石板路,一段緩步徐行的小徑仿佛是穿越時空的隧道。隧道盡頭,兩扇雕漆大門緩緩拉開,一張古香古色的書案便映入眼帘。玉蘭映輝、佳人在畔,定神一看,籤到題名處竟被設計成一張古韻盎然的泛黃畫卷。
凝神靜氣,筆墨暈染,待籤到完畢,自有青衣佳人引領參觀這如詩如畫的禪意雅舍,及至廊腰縵回,裙琚飄然,於酒店一隅乘電梯而下,終至瑜舍,便真正揭開了益清茶會的神秘面紗。
「益清」二字源自周敦頤的《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
蓮花在開花的同時,結果的蓮蓬已具,具有「華實齊生」的特質,所以最初被佛家視為能同時體現過去、現在、未來的一種象徵。及至後來,蓮花便成為了佛家的聖物,成為了禪意的體現。
而益清茶會的場景布置更是將這益清二字體現得淋漓盡致。
嘉賓席上,嫩綠色的茶席如同剛剛睡醒的荷葉,透香田田,隨風舒展,每兩席之間安放著插出清逸之韻的蓮花,並一盤造型獨特的茶點。
而主泡茶席的設計又格外不同,一樣是嫩綠的底色,卻取了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荷花和蓮蓬,擇了一隻素雅的陶瓶裝著,與席上的陶壺、茶具,形成高低錯落之態,莫名間,便多了些山野之趣、文人風骨。
待一曲嫋嫋清音從耳畔響起,無人亦無心考究這茶席上的心思,只專注於這拉開茶會序幕的表演——浮生六記。
↑《浮生六記》陳芸——扮演者:王維亞
身著齊胸襦裙的「陳芸」踏歌而至,撥花取茶,溫杯潔具;擷花歸來的「沈復」修剪花枝,插花成畫。一個侍茶,一個弄花,此間閒情逸趣,將《浮生六記》中的場景完美再現,至「陳芸」奉茶,「沈復」攜美觀雨,更是一出讓人心生嚮往的才子佳人戲。
不到十分鐘的茶藝表演,卻早已讓人的思緒隨著情節的推進,回到200年前的名士雅致生活。至茶藝表演結束,靜心冥想開始,嘉賓這才開始收起漫遊的思緒。
由錦城院子愛麗老師帶來的靜心冥想,在陣陣梵樂中,讓人不由沉下心思,放緩呼吸。隨著時間的推移,每一秒都在放空自己。閉上雙眼,俱是一片黑暗,內心卻仿佛有光影搖動,耳畔寂靜,蟬鳴、風動、花香、此起彼伏的呼吸,好像一切都在遠去,又像一切變得清晰。仿佛天地萬物的生長和律動,都在黑暗裡,被我們的內心所照見。
一場沉浸天地的靜心冥想讓感知度在短時間內達到了極致,以致碗泡展示環節,每一位嘉賓對茶湯香氣、滋味的感受都格外清晰。
↑茶師牟宇(右一)
注水、出湯,碗泡法是最簡潔的茶藝展示,一隻烏金盞,一根琉璃匙,便是基礎碗泡法的全部器具。然而正是這最為簡潔的茶藝,卻最能考驗事茶者對茶的理解和認知。
碗泡法改良自宋代的點茶法,只是古來衝點的是末茶,而今衝泡的是散茶。由於大碗的空間更加開放且不設蓋,茶葉能在水中自由呼吸舒展,葉底更加自然可愛,茶湯更加柔順鮮醇。
↑碗泡甘露
由一周目.茶師——牟宇帶來的碗泡法,便是這樣一樣優雅莊重,引人入勝的茶藝展示。茶煙氤氳,飲罷三輪,在場嘉賓紛紛發表了精彩點評,其中天下茶友網CEO楊健老師對幾款川茶的點評尤其入木三分。
接著,楊健老師又說:「通過對幾款川茶色香味形的品鑑,我看見四川青年茶人的踐行和擔當,四川茶通過【益清茶會】這種形式的藝術呈現,讓我們更好的感受到對空間、時間、感官、意境上的獨特享受和感悟,這種情緒難得,這種執著可貴、這份精神值得推廣。」
↑天下茶友網CEO——楊健(中)
茶湯飲罷,肌骨已清。隨著茶席的再次更換,茶師牟宇起身講茶,將蒙頂山茶文化追根溯源、娓娓道來;茶藝師王維亞端坐一旁,以一盞蓋碗,將涉及到的蒙山名茶一一泡成茶湯。
在蒙頂山茶文化溯源中,茶師牟宇從「禹貢蒙山」、「茶祖吳理真」、蒙山貢茶」、「蒙山禪茶」、「蒙山歷史名茶」等多個方面,用清晰明確的歷史記載,信手拈來的茶中典故,將蒙頂山茶文化的歷史演變詳盡闡述。
其後,特意增設的老川茶紅茶品鑑環節,更是打破分享中所提到的歷史川茶格局,衍生出川茶的無限可能。
經了解,此次活動由新生代茶人阿冉精心策劃,由青年制茶師牟宇及優秀茶藝師王維亞傾情演繹,所有參與籌備此次活動的人員皆為新生代茶人。
益清茶會,將「茶藝」、「漢服」、「蓮花」」等多種元素進行結合,對傳統文化進行翻譯,對禪意生活進行詮釋,呈現出一場茶煙氤氳裡的新生代四川茶人秀。
精彩回顧:
新生代川茶人、一周目茶工作室創辦人:周冉
新生代川茶人、青年制茶師:牟宇
新生代川茶人:王維亞
影:阿冉 笨笨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