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水是蘇州的血液,那麼橋便是蘇州的骨骼。平江圖標註的橋就多達三百多座,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蘇州古城的橋梁也有189座,而且每一座都有來歷。
比如,今天要說的飲馬橋。相比烏鵲橋、楓橋、寶帶橋這些耳熟能詳的橋,它不是最早的,也不是最有詩意的,更沒有什麼名氣,卻有著獨一無二的傳說……
馬溲生蓮花,飲馬橋因此而得名
在介紹之前,看見君先問個問題,飲(yìn)馬橋VS飲(yǐn)馬橋,你覺得哪一個讀音是對的?把yìn讀成yǐn的,語文課一定沒認真上。所以,你讀對了嗎?
飲馬,聽名字應該和馬喝水有關。
相傳,東晉時期有一位高僧叫支遁,當年他牽了一匹名叫「頻伽」的寶馬途徑蘇州城時,放馬到此橋下喝水。這匹馬喝飽後撒了一泡尿,於是奇蹟出現了……
支遁像丨百度百科
只見馬尿在河裡流過,發出閃閃金光,等到金光散去,高僧支遁只見河裡長出一叢蓮花來。高僧、寶馬、馬溲生蓮花的祥瑞之相,催生了飲馬橋這個名字。以前在飲馬橋的南面有條小巷叫做蓮花巷,也是和這個傳說有關。據說,蓮花巷就是當初蓮花的所在。
支遁像丨百度百科
關帝顯聖退清兵,救了一城百姓
在清代留存的《蘇城全圖》上,可見飲馬橋西南有一座關帝廟。清代·顧祿的《桐橋倚棹錄》中記載了一段飲馬橋上關帝顯聖嚇退屠城清兵的傳說:
順治二年清兵平定江南,蘇州城裡依然有明朝官兵和太湖盜赤腳張三抵抗。清總兵率軍攻入胥門,並欲途經飲馬橋屠城。然而當悍將土國寶的部眾到飲馬橋時,「見關帝橫馬立橋上,始跪而止。」土國寶大驚失色,慌忙下馬跪拜。以為關公顯靈,嚇得馬上退兵。
原來那不是關公顯靈,而是兩個醉漢吃醉了酒,半夜從廟裡將關公塑像抬到了橋上,無意中嚇退了清兵,從而救了一城百姓,飲馬橋從此更有了傳奇色彩。
逐漸被改造,昔日印跡消失了
飲馬橋,曾經是蘇州的一座拱橋。建在蘇州第三橫河上,溝通護龍街(今人民路)的南北,河東是十梓街,河西是道前街,可以說處在蘇州城市中心的位置。
昔日飲馬橋丨網絡
當時為了通行馬車和黃包車,城內主要交通幹線上的橋梁都難逃臺級改緩坡的改造。那時,飲馬橋南北兩側填高,石級變成了緩坡,原來的高峻就消失了。
50年代飲馬橋丨名城蘇州
解放後,蘇州城進一步改造。1951年,從平門沿護龍街至南門大橋的主幹線基本形成,1952年,這條路開通公共汽車。這時,飲馬橋便沒了昔日的印跡。
80年代飲馬橋東側丨蘇州情調
一個空名,留下一個路口的繁華
隨著城市的變遷,蘇州城的水系慘遭破壞、填埋、湮沒,改建。如今的飲馬橋,雖然還橫臥在人民路中央,但昔日如虹清麗的飲馬橋也只留下空名而已。
相比橋本身,飲馬橋這個路口卻在很多老蘇州心中留下深深印象。
在六七十年代,飲馬橋還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由於當時的蘇州政府就在現在圖書館的位置,所以很多重要的慶祝活動、遊行以及歡迎儀式都會途徑飲馬橋。如今,這裡依舊車水馬龍,自路口延伸矗立著銀行、商廈、圖書館……也算的上古城重要的路口了。
支遁也好,「關公」也罷,也許飲馬橋從來不算一條特別美麗動人的橋,但也未曾安靜過。而今的飲馬橋,不到4米長,在這鬧市一隅,不留神興許就忽略了。
*部分圖文素材來自名城網、蘇州發布、蘇州民政、蘇州故事匯、蘇州市旅遊局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看見蘇州綜合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