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廣東省平遠縣仁居鎮黃畲村
海拔高度:512米
經緯度:北緯24.794893
東經115.848711
築寨時間:明朝
仁居鎮寨堡分布圖
標註「南山寨」的雍正九年平遠縣地圖
南山寨,雍正九年(1731)平遠縣地圖唯一有標註的古山寨。南山寨建築歷史可以追溯到清雍正九年(1731),甚至嘉靖《虔臺續志》記載「黃畲賊巢」的明朝景泰六年(1455)以前。
一、走近古寨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我相信,一點一點地靠近古山寨,總可以「磨洗」出一些真相來。
在平遠諸古山寨中,唯一「有圖為證」的南山寨讓我探訪的興趣更濃。南山寨山腳北側的小村落,就叫「南山下」。南山鬱鬱蔥蔥,層次分明的竹林松林遮天蔽日,山勢筍立,應了陶淵明詩中的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南山寨隱藏在萬綠叢中的山頂,海拔高度512米,與山腳的相對高265米,上山的路很陡峭。山頂的北側、東側面,有依山勢挖土壘築寨牆。寨牆非常厚實,牆基寬約4米,牆頂厚度0.8米,高度2至3米,寨牆遺址約150米。山峰西側有懸崖天險可守,與寨牆合抱成安全區域,寨內地勢相對平緩,約有3000平方米。
位於仁居鎮黃畲村南山鬱鬱蔥蔥,隱藏著年代久遠的山寨。
南山寨南門
古文物愛好者實地測量南門
花崗巖打造的門框,設雙合門。
南山寨南門內側
南山寨設有南、北寨門各1座。北寨門朝北偏東,與黃畲河谷村落相望。寨門用料講究而大氣,用0.3米厚度的花崗巖石作門框,門楣石上對稱雕刻著「雙喜」古篆體,設有雙合木門裝置,門寬1.43米,高2.1米,大門有進深3.4米、高2.5米的旱石砌結石牆。由北門往南山峰約150米,高出北門約60米,有旱石壘築的寨門,門高1.8米、寬1.2米,朝向南偏西。
兩個寨門之間的西側,為山坡緩衝地帶,有10間房子遺蹟,人工建築區域近千平方米,可供數百人避難。其間有可種植蔬菜或旱作的旱地,約100平方米,旱地東側有約6平方米的水井,設置了泉水池和輿洗池;山坡上有一道分洪溝,以保證營地不受雨水侵入。
離南寨門約50米處,設有「南山寨迎風接雨出陣公王尊神之靈位」。何為「出陣」?或許是當年山寨居住的人在面臨生命財產威脅之時,同仇敵愾、歃血為盟,鄭重祭拜後出陣禦敵。環視南山寨遺址,所壘之石年代久、黝黑而斑駁。寨內有旱地、有水井、有住房、有菜地,可以全天候長時間堅守。
北寨門邊的「出陣公王壇」
南山寨門北門
二、史海尋蹤
山寨是社會動蕩的產物,追溯南山寨歷史還要從史書相關記載裡尋找。
南山寨地處閩粵贛邊要衝,為兵匪頻繁出入之地。《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三、廣東四)中記載:「平遠縣豪居堡、林子營,嘉靖三十八年,以險僻多盜,設通判駐守。」《大清一統志》(45)中亦有相同的描述:「林子營,今平遠縣治,本舊程鄉縣之豪居都,地界接江閩,群盜出沒。明初置豊順廵司,嘉靖三十八年築土城於林子營、設通判府官鎮守。」豪居堡、林子營,是平遠縣老縣城仁居的前身稱謂。南山寨(南山下村)離仁居僅為6裡,是平遠縣城(仁居)通往八尺、江西古驛的重要節點。
由於南山寨地處八尺與仁居之間,更是豪強出沒之地,正如清《鹿洲初集》(十二卷,潮州府總圖說)所描述的狀況:「由閩入粵以分水關為要害,由贛入潮以平遠八尺為要害,皆坦夷周道,戎馬所經。」該書還記載:「(平遠)縣西北五十五裡又有鳳頭嶂,為江、廣接界處,亦名『鳳頭隘』。嶂外即長寧縣丹竹樓,賊巢也。」鳳頭嶂在鳳頭村,離南山寨所在的黃畲村不足10裡,尋烏縣丹竹樓「賊巢」之害有可能波及。
《明實錄世宗實錄》(大卷四百八十八,嘉靖三十九年九月甲子朔禮部進明年祀冊)敘述了平遠建縣的理由是「賊,亂」,兵部議覆提督、兩廣侍郎鄭絅,巡撫南贛、都御史範欽言:「程鄉縣豪居、太平營等處,俱系招撫賊巢環接三省,易與為亂。」
時間再往前追溯,南山寨附近更是「賊巢」。百姓築修築山寨躲避戰亂,亦為無奈之舉。嘉靖《虔臺續志》(卷第二事紀一)中記載:「乙亥十年(明朝景泰六年,1455年)春二月,請留官員以安招民。先是監生林大綸、唐卿等與通判徐珪,議招黃鄉新民何積玉葉芳等,後用之攻破大帽山、太平營、黃畲、筀竹等巢。」黃畲,正是南山寨所在地;筀竹則是緊鄰黃畲的村莊。相鄰的黃畲、筀竹、鳳頭等村由東到西一字排列,此線現存古寨遺址分別有長興寨(在黃畲村)、南山寨(在黃畲村)、寨陽寨(在筀竹村)、梅龍寨(在鳳頭村)、虎踞寨(在鳳頭村)等。
寨牆在山頭仍清晰可見
寨內水井遺蹟
寨內人工砌牆遺蹟
靠近山頂的古炭窯
三、相關傳說
南山寨山腰有一峰為「筆子頂」,相傳山下韓姓百姓,由於山多田少,男丁紛紛出南洋做苦力為生,老人、婦女及兒童留守村落。留守家園的婦女盼夫歸來心切,聽信對面村莊所言:「筆子頂」搬平之後,你們的丈夫就會回家。一傳十,十傳百,南山下村姑嫂農忙一結束,便攜帶鋤頭、畚箕,成群結隊地前往筆子頂,發誓搬平山峰。年復一年,山峰真的被削成了一塊平地。然而,可憐「守活寡」村婦們仍天天引頸南望,盼夫歸來。
南山寨所在地處仁居鎮黃畲村(南龍村)與八尺鎮)與筀竹村交匯處,為廣東聯結通江西、福建的鹽米古道,屬於丘陵河谷地段,土地肥沃,為百姓休養生息的一方福地。南龍村與筀竹村交界處的「快來亭」,上有當地民國才子韓實根與騷客以景成聯的墨跡:「快哉此亭,宜晴宜雨;來得其所,可止可行。」
南山村(黃畲行政村所屬)的韓伯聽到我們一行探南山寨的消息後,特地託縣城工作的兒子送過一份資料,是關於南山寨山麓仙人石的傳說,現稍作整理作備忘。
仙人石的傳說。距離仙人掌老屋左側約四、五十米處有兩塊石頭,一大一小,村人稱仙人石,傳說由古時白髮老人挑來的。當時有個懷孕大嫂上山砍柴,見到這一情形,大叫起來:「你們看啦,那個老大伯用芒杆做扁擔,頭髮做絡腳,擔著兩個大石頭!」那老人聽後就把石頭放下,然後坐下休息捉蝨子來吃。轉眼間,老伯不見了,砍柴大嫂下山經過時看見老人休息處有一堆龍眼殼。那塊較大的石頭約五、六十釐米高,石頂面有如菸斗槽痕,如手指划過的痕跡,隱約像「八、個、人」字樣。於是,村中人便傳此石為「仙人現掌」,並稱此地為「仙人掌」。
南山下的韓氏由鄰村的八尺鎮筀竹村浮崗寨遷來,為入粵韓姓始祖韓先的後裔。南宋末年的1278~1279年間,韓先扈駕南下,受宋帝昺封「粵海將軍」。韓先駐軍平遠筀竹3年期間,受命配合文天祥進軍贛粵靖寇剿匪,收復梅州。韓先即將班師之日,聞宋室滅亡,悲憤欲絕而殉國。韓先生二子,韓啟、韓德。韓啟由閩寧化挈眷在浮崗寨(今八尺鎮筀竹村)開居,南山寨附近的韓姓均為其後裔;韓德則徙廣東博羅,為粵東韓氏始祖。
「國破家何在?」韓先將軍感嘆說:「元韃犯境,屢破吾疆,嶺南盜賊蜂起,吾雖奉旨蕩滅,而元寇猖獗尤甚,鐵蹄過處,已成焦土,社稷危如累卵,將亡我大宋也,豈天意哉!」韓先將軍此處提到的「盜賊蜂起」,從一個側面當時社會動蕩不安的情況,這也許是歷史上平遠有過很多「山寨」的原因。
世事如棋,滄海桑田,隱藏於高峰之上的南山寨,是平遠、乃至閩粵贛邊客家聚居地的一份歷史記憶和鄉愁信物。
來源:讀圖時代
作者: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