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平遠仁居· 南山寨

2020-11-07 客家平遠


地點:廣東省平遠縣仁居鎮黃畲村

海拔高度:512米

經緯度:北緯24.794893

東經115.848711

築寨時間:明朝

仁居鎮寨堡分布圖


標註「南山寨」的雍正九年平遠縣地圖

南山寨,雍正九年(1731)平遠縣地圖唯一有標註的古山寨。南山寨建築歷史可以追溯到清雍正九年(1731),甚至嘉靖《虔臺續志》記載「黃畲賊巢」的明朝景泰六年(1455)以前。

一、走近古寨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我相信,一點一點地靠近古山寨,總可以「磨洗」出一些真相來。

在平遠諸古山寨中,唯一「有圖為證」的南山寨讓我探訪的興趣更濃。南山寨山腳北側的小村落,就叫「南山下」。南山鬱鬱蔥蔥,層次分明的竹林松林遮天蔽日,山勢筍立,應了陶淵明詩中的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南山寨隱藏在萬綠叢中的山頂,海拔高度512米,與山腳的相對高265米,上山的路很陡峭。山頂的北側、東側面,有依山勢挖土壘築寨牆。寨牆非常厚實,牆基寬約4米,牆頂厚度0.8米,高度2至3米,寨牆遺址約150米。山峰西側有懸崖天險可守,與寨牆合抱成安全區域,寨內地勢相對平緩,約有3000平方米。

位於仁居鎮黃畲村南山鬱鬱蔥蔥,隱藏著年代久遠的山寨。


南山寨南門


古文物愛好者實地測量南門


花崗巖打造的門框,設雙合門。


南山寨南門內側

南山寨設有南、北寨門各1座。北寨門朝北偏東,與黃畲河谷村落相望。寨門用料講究而大氣,用0.3米厚度的花崗巖石作門框,門楣石上對稱雕刻著「雙喜」古篆體,設有雙合木門裝置,門寬1.43米,高2.1米,大門有進深3.4米、高2.5米的旱石砌結石牆。由北門往南山峰約150米,高出北門約60米,有旱石壘築的寨門,門高1.8米、寬1.2米,朝向南偏西。

兩個寨門之間的西側,為山坡緩衝地帶,有10間房子遺蹟,人工建築區域近千平方米,可供數百人避難。其間有可種植蔬菜或旱作的旱地,約100平方米,旱地東側有約6平方米的水井,設置了泉水池和輿洗池;山坡上有一道分洪溝,以保證營地不受雨水侵入。

離南寨門約50米處,設有「南山寨迎風接雨出陣公王尊神之靈位」。何為「出陣」?或許是當年山寨居住的人在面臨生命財產威脅之時,同仇敵愾、歃血為盟,鄭重祭拜後出陣禦敵。環視南山寨遺址,所壘之石年代久、黝黑而斑駁。寨內有旱地、有水井、有住房、有菜地,可以全天候長時間堅守。

北寨門邊的「出陣公王壇」


南山寨門北門

二、史海尋蹤

山寨是社會動蕩的產物,追溯南山寨歷史還要從史書相關記載裡尋找。

南山寨地處閩粵贛邊要衝,為兵匪頻繁出入之地。《讀史方輿紀要》(卷一百三、廣東四)中記載:「平遠縣豪居堡、林子營,嘉靖三十八年,以險僻多盜,設通判駐守。」《大清一統志》(45)中亦有相同的描述:「林子營,今平遠縣治,本舊程鄉縣之豪居都,地界接江閩,群盜出沒。明初置豊順廵司,嘉靖三十八年築土城於林子營、設通判府官鎮守。」豪居堡、林子營,是平遠縣老縣城仁居的前身稱謂。南山寨(南山下村)離仁居僅為6裡,是平遠縣城(仁居)通往八尺、江西古驛的重要節點。

由於南山寨地處八尺與仁居之間,更是豪強出沒之地,正如清《鹿洲初集》(十二卷,潮州府總圖說)所描述的狀況:「由閩入粵以分水關為要害,由贛入潮以平遠八尺為要害,皆坦夷周道,戎馬所經。」該書還記載:「(平遠)縣西北五十五裡又有鳳頭嶂,為江、廣接界處,亦名『鳳頭隘』。嶂外即長寧縣丹竹樓,賊巢也。」鳳頭嶂在鳳頭村,離南山寨所在的黃畲村不足10裡,尋烏縣丹竹樓「賊巢」之害有可能波及。

《明實錄世宗實錄》(大卷四百八十八,嘉靖三十九年九月甲子朔禮部進明年祀冊)敘述了平遠建縣的理由是「賊,亂」,兵部議覆提督、兩廣侍郎鄭絅,巡撫南贛、都御史範欽言:「程鄉縣豪居、太平營等處,俱系招撫賊巢環接三省,易與為亂。」

時間再往前追溯,南山寨附近更是「賊巢」。百姓築修築山寨躲避戰亂,亦為無奈之舉。嘉靖《虔臺續志》(卷第二事紀一)中記載:「乙亥十年(明朝景泰六年,1455年)春二月,請留官員以安招民。先是監生林大綸、唐卿等與通判徐珪,議招黃鄉新民何積玉葉芳等,後用之攻破大帽山、太平營、黃畲、筀竹等巢。」黃畲,正是南山寨所在地;筀竹則是緊鄰黃畲的村莊。相鄰的黃畲、筀竹、鳳頭等村由東到西一字排列,此線現存古寨遺址分別有長興寨(在黃畲村)、南山寨(在黃畲村)、寨陽寨(在筀竹村)、梅龍寨(在鳳頭村)、虎踞寨(在鳳頭村)等。

寨牆在山頭仍清晰可見


寨內水井遺蹟


寨內人工砌牆遺蹟


靠近山頂的古炭窯

三、相關傳說

南山寨山腰有一峰為「筆子頂」,相傳山下韓姓百姓,由於山多田少,男丁紛紛出南洋做苦力為生,老人、婦女及兒童留守村落。留守家園的婦女盼夫歸來心切,聽信對面村莊所言:「筆子頂」搬平之後,你們的丈夫就會回家。一傳十,十傳百,南山下村姑嫂農忙一結束,便攜帶鋤頭、畚箕,成群結隊地前往筆子頂,發誓搬平山峰。年復一年,山峰真的被削成了一塊平地。然而,可憐「守活寡」村婦們仍天天引頸南望,盼夫歸來。

南山寨所在地處仁居鎮黃畲村(南龍村)與八尺鎮)與筀竹村交匯處,為廣東聯結通江西、福建的鹽米古道,屬於丘陵河谷地段,土地肥沃,為百姓休養生息的一方福地。南龍村與筀竹村交界處的「快來亭」,上有當地民國才子韓實根與騷客以景成聯的墨跡:「快哉此亭,宜晴宜雨;來得其所,可止可行。」


南山村(黃畲行政村所屬)的韓伯聽到我們一行探南山寨的消息後,特地託縣城工作的兒子送過一份資料,是關於南山寨山麓仙人石的傳說,現稍作整理作備忘。

仙人石的傳說。距離仙人掌老屋左側約四、五十米處有兩塊石頭,一大一小,村人稱仙人石,傳說由古時白髮老人挑來的。當時有個懷孕大嫂上山砍柴,見到這一情形,大叫起來:「你們看啦,那個老大伯用芒杆做扁擔,頭髮做絡腳,擔著兩個大石頭!」那老人聽後就把石頭放下,然後坐下休息捉蝨子來吃。轉眼間,老伯不見了,砍柴大嫂下山經過時看見老人休息處有一堆龍眼殼。那塊較大的石頭約五、六十釐米高,石頂面有如菸斗槽痕,如手指划過的痕跡,隱約像「八、個、人」字樣。於是,村中人便傳此石為「仙人現掌」,並稱此地為「仙人掌」。


南山下的韓氏由鄰村的八尺鎮筀竹村浮崗寨遷來,為入粵韓姓始祖韓先的後裔。南宋末年的1278~1279年間,韓先扈駕南下,受宋帝昺封「粵海將軍」。韓先駐軍平遠筀竹3年期間,受命配合文天祥進軍贛粵靖寇剿匪,收復梅州。韓先即將班師之日,聞宋室滅亡,悲憤欲絕而殉國。韓先生二子,韓啟、韓德。韓啟由閩寧化挈眷在浮崗寨(今八尺鎮筀竹村)開居,南山寨附近的韓姓均為其後裔;韓德則徙廣東博羅,為粵東韓氏始祖。

「國破家何在?」韓先將軍感嘆說:「元韃犯境,屢破吾疆,嶺南盜賊蜂起,吾雖奉旨蕩滅,而元寇猖獗尤甚,鐵蹄過處,已成焦土,社稷危如累卵,將亡我大宋也,豈天意哉!」韓先將軍此處提到的「盜賊蜂起」,從一個側面當時社會動蕩不安的情況,這也許是歷史上平遠有過很多「山寨」的原因。

世事如棋,滄海桑田,隱藏於高峰之上的南山寨,是平遠、乃至閩粵贛邊客家聚居地的一份歷史記憶和鄉愁信物。

來源:讀圖時代

作者:李程

相關焦點

  • 童魁坊與望杏坊 - 梅州網 - 梅州新聞|梅州民生|客家|梅州旅遊
    宋寶佑元年至景定年間(1253年-1264年),進士侯安國來梅州任梅州教授,隸籍於城東攀桂坊,以免除入學者徭役來鼓勵梅人讀書。  清郝玉麟主修的《廣東通志》人物列傳載:「侯安國本閩之寧化人。宋時由鄉貢進士,教授梅州。樂其風土,因家焉梅州僻處嶺南,經學草昧。安國倡導之,文風日盛。」
  • 「世界客都」梅州概況
    基本概況  梅花,是梅州市市花,被民間作為傳春報喜的吉祥象徵,亦代表梅州客家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堅毅進取精神。梅州標誌性建築——梅江橋及「一江兩岸」。梅州標誌性傳統建築——圍龍屋,是中國五大特色民居之一。
  • ...人文富庶家園美 - 梅州網 - 梅州新聞|梅州民生|客家|梅州旅遊
    歷史上有梅州文教事業先驅侯安國,他為南宋進士,宋寶祐元年(1253年)任梅州教授,掌管梅州教育,見梅州風土人情淳樸厚實,遂定居於梅城攀桂坊「客而家焉」,開枝散葉、繁衍成林,以三角地灣下為盛,因此,「一到灣下莫問姓」的諺語在梅州廣為流傳,至今,以灣下為中心向東西北延伸:三角、梅塘、三龍諸村均遍布侯姓人家。侯安國竭力倡辦教育,開辦講學,以《春秋》大義教授門徒,並免除入學者一家的徭役,鼓勵梅人讀書。
  • 【梅州發布】到梅州必吃的客家美食!
    吃貨們,下面就跟隨小編去尋找遍布整個梅州的美食吧。鹽焗雞,是廣東客家菜的代表菜式之一,其來歷亦版本甚多,其中以梅州長樂(今五華)商販鹽醃肥雞為甚:相傳從前梅州長樂(今五華)有一個商人,為人謙恭誠實,遊走於嶺南各地,以販賣日雜食品為生。梅州長樂(今五華)商人信譽好,交遊廣,結交了不少以誠相待的朋友。
  • 梅州客家的「粄」文化
    戰亂年代的離亂與早期客居山區的艱苦,塑造了客家人吃苦耐勞的樸實性格,也塑造了梅州等客家地區以「粄」為特色的客家飲食文化特色。       梅州等客家地區山多地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客居粵北山區的梅州客家人開墾山間荒地,在平原種植水稻、山區種植雜糧。每逢上山下地勞作,往往離開家便是一天,在嶺南炎熱的天氣下,米飯不易攜帶與保存。
  • 讓「梅州味道」香飄國內外市場!梅州積極發展優勢農產品
    全市有281個村獲得省「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項目支持,數量居全省第一,158個村、19個鎮獲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鎮認定,13個村獲評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  在政府部門、企業和農戶的積極努力下,「十三五」期間,我市農業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 梅州與中大原來有這樣的不解之緣……
    近日,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曹天忠、副教授李欣榮率領校史考察團赴梅州進行田野調查、史料搜集與口述訪談,一起挖掘抗戰時期東遷梅州的歷史,尋找中大與梅州的淵源。這次考察發現許多珍貴史料,填補了抗戰時期校史研究的空白。通過地方的抗戰史、田野的高校史與革命的區域史的三個維度,勾勒出近代梅州與中山大學的顯隱關係與特殊意義。
  • 來梅州,跟著足球去旅行
    梅州是我國著名的「足球之鄉」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梅州籍球員在廣東隊佔據半壁江山 足球界流傳「北有大連、南有梅縣」 梅州足球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之一
  • 世界客都,中國梅州
    梅州既是全國重點僑鄉之一,也是港澳臺同胞的重要祖籍地之一。2013年10月13日,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中國國內唯一的移民紀念項目——中國(梅州)移民紀念廣場在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正式落成。梅州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客家人比較集中的聚居地之一 ,被譽為「世界客都」,因此梅州當地的方言就主要以客家話為主,梅州之所以有「客都」之稱,是因為客家人佔全市總人口的97%以上,有一首客家民歌,歌詞這樣寫著:「客家先民,你從何方來?客家人,你又往何處去」。
  • 僑鄉梅州,橋溪古韻
    來源:環球網-文旅頻道【環球網文旅特約作者 米廣弘】梅州,一座歷經千年風雨洗禮,卻依舊散發著中原古韻芳香的城市,是客家人魂牽夢繞的心靈家園。這裡「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水相間,猶如串珠般將梅州打扮成一座山幽水碧的生態大觀園,更孕育出別具特色的客家鄉村,橋溪村、僑鄉村和鬆口古鎮是其典型代表。
  • 僑鄉梅州 橋溪古韻
    本文轉自【環球網-文旅頻道】;【環球網文旅特約作者 米廣弘】梅州,一座歷經千年風雨洗禮,卻依舊散發著中原古韻芳香的城市,是客家人魂牽夢繞的心靈家園。這裡「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水相間,猶如串珠般將梅州打扮成一座山幽水碧的生態大觀園,更孕育出別具特色的客家鄉村,橋溪村、僑鄉村和鬆口古鎮是其典型代表。 橋溪村位於梅州梅縣區陰那山五指峰西麓,四面環山,與雁南飛景區相距不遠,山光神妙,茶香浸漫。源於五指峰中的山澗溪水,400年來滋養著生活於此的客家人。村內客家民居依山傍水,錯落有致。
  • 未來廣州梅州只要90分鐘!別攔我,下一站:梅州!
    萌萌噠翻看以往提到梅州的文章發現 老家在梅州的媽友不在少數哦! 梅州和河源兩市境內 未來各位媽友如果要去梅州、河源 簡直「話咁易」!
  • 梅州的味道(行天下)
    綠水青山風光好   飛機在梅州上空準備降落的時候,透過舷窗,我看到外面已是一片綠色生機。相比於北方的雪白,南方的綠色總能給冬季增添不一樣的感覺。   走出機場,溫暖的空氣撲面而來,送來一股清新的氣息,我想,這氣息定是從周圍的青山而來,又融入了市井的煙火。
  • 梅汕高鐵明日通車,廣州-梅州只需3.5小時!這樣的梅州,你...
    世界客都「梅州」將結束不通高鐵的歷史!小編從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有限公司獲悉每天將有44趟動車組列車往返於梅州至廣州、深圳、汕頭珠海、宜昌、廈門等地梅州至廣州、深圳最快僅需3小時25分和2小時52分梅汕鐵路正線全長122.4公裡設計時速250公裡線路北起梅州市梅州西站途經梅州、揭陽、潮州三市在潮州市潮汕站與杭深鐵路接軌全線設梅州西、畲江北、建橋、豐順東
  • 行天下:梅州的味道
    綠水青山風光好飛機在梅州上空準備降落的時候,透過舷窗,我看到外面已是一片綠色生機。相比於北方的雪白,南方的綠色總能給冬季增添不一樣的感覺。走出機場,溫暖的空氣撲面而來,送來一股清新的氣息,我想,這氣息定是從周圍的青山而來,又融入了市井的煙火。
  • 梅州兩天一夜,深圳周邊遊 體驗客家風情
    但是去梅州,這還是頭一回。這裡誕生了400多位將軍、500多位校長。全球有1.2億客家人,其中許多海外遊子,就是從梅州出發的。因為客家人的祖先自河南遷徙到這裡,便安居下來,所以這裡也被稱為世界客鄉。這次的梅州之行很匆忙,但是從品鑑客家菜,聽客家文化,深深被客家文化所吸引了。
  • 粽子飄香商大計 梅州闕家謀發展——2020年端午梅州闕氏親情行
    宗祠佔地面積約1300平方米,自開基祖友仁公(妻:沈孺人)由梅縣(程江)扶貴移居赤水,已歷二十世,約600年,目前總人數約300人,大部分徙居梅州城區及廣州、深圳、佛山等珠三角地區,上海,印度尼西亞等地,祖屋附近尚有少部分族人居住。
  • 【印象梅州】梅州藏著鄉村夢,你的夢
    看炊煙嫋嫋,賞田園美景執蒲扇輕搖,聞稻香蛙鳴摘古茶新芽,對客韻山歌……這樣的鄉村生活,在我們廣東的梅州就有。梅州是山區市,空氣清新、生態優良、交通便捷,山水與城鄉融為一體、藍天和白雲相映成趣、自然與文化相得益彰,美不勝收。
  • 大埔民宿 | 梅州被授牌「世界長壽之都」,來梅州養生度假,必住大埔民宿
    12月25日下午,世界長壽之都授牌暨客都人家開街、《原鄉》公演等系列活動在中國·梅州客都人家文旅綜合體舉行。梅州市委書記陳敏在活動上致辭,他用四句話表達內心的喜悅。梅州地處神奇的北緯24度,境內千米高山140多座,高海拔、低緯度,多雲霧、富硒土,原生態、無汙染,造就了梅州的山之魂、水之靈,人之情、文之脈。這裡的人們愛文化、愛唱歌、愛運動、愛自然,處處都體現著「長壽」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