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君:進入成熟發展階段的具體時間節點不便判斷,但我估計大概還需1-2年時間。個人認為有兩點可用於評判該行業是否已進入成熟階段。
1.近中期來看,判斷依據是政策。看有多少省份開始把信息技術(編程已確定納入信息技術科目)當做高考考試科目。比如浙江省已經將信息技術納入高考科目,編程和人工智慧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章節。
2.遠期來看,判斷依據是認知影響度。可以類比現在社會上普遍對於英語學科的狀態,對家長而言「無論公立校考不考,我都認為我的孩子必須學」,對孩子而言「我不為了應試,也要足夠重視」。但國內要達到這個狀態也許需要更長的時間,我估計可能至少3-5年。到了那時,編程不只是編程,它衍生出了我們稱之為「信息素養」的廣義理解。
JINGDATA:目前市場上對少兒編程行業的前景普遍持樂觀態度,甚至會把它對標少兒英語教育行業,您認為這樣的類比是合理的嗎?
張麗君:少兒英語教育本身是一個很大的市場。它的市場規模,首先得取決於怎麼界定「少兒英語」這個詞所涵蓋的市場空間;如果我們把廣義的18歲以下的英語培訓都當作少兒英語教育,那這個市場絕對在千億量級以上。
但是少兒編程需要我們動態的去看,它跟少兒英語是不一樣的。少兒英語是一個相對成熟的市場,某種程度上來說少兒英語的市場空間整體增長率不會變,但隨著消費者購買力的增強,結構性的會變。但是,目前少兒編程仍處在一個特別早期的發展階段,它是快速增長的,也許它未來潛力空間不一定會漲到少兒英語那麼多;但如果我們看遠一點,5-10年內漲到數學的市場空間是很有可能的,約為英語的1/2。而且未來少兒編程有可能跟數學緊密地結合,成為孩子的必修課、成為一種需要培養的核心能力。
JINGDATA:您提到對孩子核心能力的培養,實質也是少兒編程行業核心價值的一種體現,從這方面來看,您認為少兒編程的核心價值主要有哪些?
張麗君:最核心的價值有兩部分,一是邏輯思維能力,關於推理的。考查你怎麼樣用最簡單的基本邏輯關係,把一個遊戲做出來,或者把一個東西寫出來,然後使之能夠自動運行,這是邏輯思維能力。二是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能力是目標導向的,即孩子能夠通過對編程的學習真正運用技術的手段解決實際問題。
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是「信息素養」。因為社會未來的發展已經必然要求人們與電腦、AI、機器人共同相處。所以家長以及我們看重的部分是要建立孩子對這世界的正確認知,也許孩子不一定真的要去寫代碼、做開發,但孩子們得知道這些技術、科技到底是怎麼回事,需要對於事情的本質有所了解,然後再下一步才能更好地利用這些工具去解決問題。當然可能不是所有家長都會想這個事,但是我覺得最後這點也是同樣很重要的。
JINGDATA:剛剛提到的這幾種核心價值,您認為現在開發出來的產品有沒有很好的讓這些價值得以體現?
張麗君:有是肯定有的,但是這些產品的體系性還有待提升。體系性是跟內容相關的,所謂體系性就是孩子一開始學習的時候,給他/她一個階段性的、小一點的任務,慢慢變成一個更大、更難的任務。但現在的狀態是小朋友在學習中就像在遊樂場裡玩一個個單獨的遊戲一樣:遊樂場裡的不同遊戲目前是單點式分布,小朋友隨機碰到一個遊戲,覺得這個挺好玩,隨機碰到那一個,也覺得好玩,但是沒有一個機制告訴小朋友,從你踏進遊樂場開始,可以先玩A遊戲,因為這個遊戲比較簡單點,適合你年齡;你玩完A,可以玩B......就這樣一關關的闖。
現在國內的狀態是有很多人開始做了很多不同的項目,但這些項目之間缺失關聯度,缺失一個科學的晉升體系。目前大家基本都是,用Scratch來搭建遊樂場的底層,但上面那個遊樂設施沒有全建,只有一些模塊。現在需要有公司把這些模塊搭起來,然後慢慢把它建成循序漸進的、可以一關關闖的遊樂場。
JINGDATA:未來是否具有較大的行業整合可能性?行業整合是否有利於將現在未成體系的單點聚合在一起?
張麗君:沒這麼簡單,體系性不是靠整合就能做好的。教學教研這條線需要有人做系統性研究。美國是有這樣一些標準體系的,有專門一整套的編程教育體系,目前也有些國內企業在借鑑美國的體系經驗。Scratch源自美國,但它需要結合中國小朋友的發展狀態,重新優化體系。所以這個事情我認為肯定是得有幾家實力足夠的企業自己把它做出來,然後有人做出這樣的體系之後,經過驗證有效,可能就會有更多的人會遵從這樣一套標準體系。
JINGDATA:想請您介紹一下少兒編程行業最主要的幾種商業模式,以及您最看好的是哪一種?
張麗君:從本質上說,整個教育行業就三種主要的商業模式,一種是賣服務;一種是賣標準化的邊際成本基本為零的產品(類似出版社一類賣教輔書籍的);還有一種是賣工具(賣SaaS、賣軟體、賣信息系統)。在教育行業的各個子領域裡,其實都是多業態並存的。另外還可從提供方和客戶方的關係這個角度來看,可以簡單的理解為,看是自己去獨立的做B2C模式,還是去做B2B的模式,或者C2C的模式。
到目前為止,教育行業最主要的、天花板最高的一種商業模式,無論在哪個細分領域裡,都是B2C賣服務。其次,B2C賣內容也可以跑出來一定的量,但是天花板肯定就相對較低了。對於B2B形式而言,也是賣服務的天花板最高,賣內容較低,賣工具的就更低了,B2B整體天花板都比B2C低得多。最後,C2C目前基本沒有。
JINGDATA:少兒編程行業的成本構成是怎樣的?
張麗君:在成本構成方面,我們可以把目前少兒編程項目分成兩種大的業態,一種是做服務的,一種是做輕模式的。這兩種模式的成本結構有差別。服務類(比如VIPCODE),需要看它的模式是一對一還是一對多。一對一模式下,老師成本會佔比40%-50%,獲客成本在10%左右(如果做得不太好,獲客成本在20-30%的情況也是有的);班課模式下,老師成本會低一些,獲客成本可能稍微高一些。如果是賣輕課的模式(課程售價幾百塊錢,沒有直播,以錄播為主),它獲取一個用戶的成本會比較高,但老師成本佔比會少很多,它的財務模型會更像大班課的模型。一般 4-6人班的老師成本大概在20%-30%,那大班課的老師成本可能就在10-20%。所以根據教學場景不一樣,成本結構也是不一樣的。
JINGDATA:針對這兩種不同的教學模式,他們的毛利率大概是多少?
張麗君:毛利率的計算方式在不同行業不一樣,教育行業的毛利率通用模型是用總收入減去邊際成本(即最直接成本,比如說老師需要花多少錢,如果是線下的話會把房租都扣除掉)所得。特別地,銷售的成本(包括銷售人員的工資,銷售投放的成本)會當做營銷的市場費用,算毛利率的時候不扣除。因此,由於銷售成本沒有納入,我們在計算的時候,一般不只看這個毛利率,價值不大。
我們會看的是「單客戶的邊際貢獻率」,即一個客單能夠給你貢獻多少利潤,需要扣除隨著這一個客戶的增加所相應增加的邊際成本。但是管理成本,比如IT等支撐部門的成本是不好估量的,會納入一個更細的財務模型中進行單獨計算。
與少兒英語不同,邊際貢獻率在少兒編程行業暫未進入穩定狀態。因為少兒英語的投放已經有較為系統性的方法了,而少兒編程還處在一個很多項目都很早期的試錯階段,現在的實際情況普遍是,這個數字為零。目前少兒編程的用戶體量是非常小的,剛開始團隊還沒經驗、還沒做投放優化時,獲客成本是非常高的,等投放優化之後獲客成本會慢慢降下來。
JINGDATA:您認為目前少兒編程行業有哪些痛點?有人認為這個行業的痛點之一是生命周期短,您是怎麼看待這個痛點的?
張麗君:課程生命周期短,或者體現為脫課率高,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上文中我們提到的少兒編程行業體系性差,還未發展成熟。現在市場的編程教育只有通過Scratch承載的低齡版編程教育,接下來直接跳轉到程式設計師開發的成人版編程教育,中間沒有一個面對青少年的過渡階段,斷層比較嚴重,亟待去開發。
這個痛點的主要原因是教研的不成熟。如果教研體系能夠建立的更完備,脫課率的問題就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尤其針對編程領域,國內高中階段五大聯賽(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術)是和大學跟自主招生強相關的,是一種剛性需求。如果孩子到了3-4年級之後還對編程等信息技術感興趣,並且有長期發展或者走上奧信道路的可能,大部分家長是會支持的,此時脫課率應該不成問題。目前的少兒編程項目,它的主要受眾有兩類:一類是6到9歲的少年兒童,學Scratch;一類是九歲之後的青少年,大部分都在學習學Python,直接為奧信做準備。所以編程教育已經不再是一個純素質教育,已經和剛需的應試升學開始產生直接聯繫了,尤其是已經納入浙江高考科目,這個趨勢會越來越普及。
所以解決這個痛點的主要方法,即構建完整的教研體系。一方面是年齡上的完整,避免過大的斷層和跨度;另一方面就是底層工具的完整,把針對不同年齡的任務體系通過不同的平臺串聯起來。
JINGDATA:除課程生命周期短這個痛點之外,您認為還有哪些其他痛點?
張麗君:首先,從商業模式上來看,任何行業都面臨著供給和需求兩端,對應到教育行業上主要就是師資和獲客。
(1)需求端--獲客的發展速度仍主要取決於政策的引導,政策推動越快,家長認知的增強也會隨之越快,獲客端就可快速擴張。
(2)供給端--師資儲備確實是一大痛點。一是計算機技術型人才會優先選擇於網際網路行業類高薪且有高速發展前景的企業;其次即使有了計算機人才,在編程教育行業也缺乏系統性的人才培養機制,更根本的原因是教研體系沒有形成,體系沒有形成的話,對於師資培訓也會是挑戰。
此外,政策雖然不是痛點,但它是一個很大的影響因素。政策的推動情況會影響整個行業的發展速度,尤其是在用戶認知還沒有達到較高水平時,政策的影響力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