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周密金融
密金融,一切只為您,從來無二心!
版權:來源 滄海一土狗 ID:canghaiyitugou
引子
人類社會要進步,就要搞創新,但創新之路不是一帆風順,除了會遭遇技術上和制度上的難題之外,還會面臨種種誘惑。其中,最大的誘惑就是,以技術創新之名,行金融創新之實,急速擴張。
事實上,金融是一個很古老的行當,它的內核足夠強大、自洽,以致於千百年來它的本質並沒有太大的變化,演化的只是它的表現形式。所謂的金融創新,往往都是包裝形式的創新,並非內涵或者實質的創新。
無論是08年闖了大禍的資產支持證券,還是最近製造了不少麻煩的P2P,本質上都脫離不了一個實質——影子銀行。
在以前的文章裡,我們有討論過影子銀行的本質:
1、資金池;
2、現金流錯配;
3、剛兌承諾;
為了讓資金池快速擴張,一些金融機構甚至會採用一個飲鴆止渴的辦法:
4、資產負債收益率錯配——負債端收益高於資產端。
當下,網際網路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企業可以通過它獲得十分強的金融屬性(影子銀行的三條屬性),但是,它們缺乏足夠的約束,最終,在「迅速做大做強」夢想的感召下,也會去學金融機構,走那條危險的路——資產負債收益率錯配。
最近就有一個鬧得沸沸揚揚的案例——長租公寓暴雷,很多房東和租客受了很大的牽連,尤其租客更是損失慘重。
這一次,我們將從影子銀行的角度來剖析這個案例,以期獲得一些經驗教訓——到底企業該怎麼擴張?有哪些底線不能碰?哪些領域需要監管?
長租公寓的生意經
長租公寓的商業模式很簡單,就是當二房東,從房東那裡收房子,然後,再租給租客賺差價。這是一門賺利差的中介生意,本質上是不怎麼掙錢的,要是容易賺錢,那些大的地產商早就做起來了。事實上,銀行也是一門賺利差的中介生意,那銀行為什麼就賺錢呢?因為有高倍數的槓桿。
世界上總是不乏一些聰明人,一些企業家選擇了一套眼花繚亂的金融打法來搞長租公寓。也就是說,表面上他們在做二房東,實際上他們在做影子銀行。
我們從一個簡單的計算說起,假設在某地一套房一年的標準租金是10w,企業溢價10%從房東那裡收房,交換條件之一是房租半年一交,於是,11w的初始資金可以拿到兩套房子,為了儘可能快地回款,企業折價10%租給租客,交換條件是房租一年一交,於是,兩套房回款18萬。
儘管這筆買賣是虧錢的,但是,資金池是不斷地壯大的,從11萬增加到18萬。回款的18萬又能作為初始資金,繼續從房東那裡收房。雪球越滾越大。
通過研究蛋殼的財報,不難發現,這類企業規模越做越大,虧損越來越多。
再回過頭對照影子銀行的三要素:
1、資金池——不斷累積的收房和租房合同;
2、現金流錯配——支付給房東的帳期短,收房客的帳期長;
3、剛兌——對房東和房客的義務;
通過不斷地錯配,這些企業可以積累出相當大的資產規模,形成巨大的槓桿,所以,他們就是影子銀行。
一些簡單的數學推導
假設帳期錯配程度為β,支付給房東的溢價比例為δ,租客租金的折價比率為γ,資本的投入產出比是:
θ=β*(1-δ-γ)
在上面的例子裡,β等於2,δ=γ=10%,於是,投入產出比約等於1.6
也就是說,投入1塊錢資金能獲得1.6塊資金。
為了儘可能地做大資金池的規模,光有高投入產出比還不行,還要有更高周轉速度。也就是說,在給定的時間內,增殖過程「收房——租房」完成的次數要足夠多。假設一年完成T次,並有函數,
T=T(δ,γ)
把投入產出比和周轉率結合在一塊,我們可以得到資金池擴張速度的公式,
V=θ^T=[β*(1-δ-γ)]^T(δ,γ)
也就是說,在高投入產出比和高周轉速度的加持下,這個資金池會快速地做大。
要命的利差
儘管公式看起來有些複雜,但是,直覺含義卻十分簡單明了。要想資金池快速擴張,既要提高投入產出比,又要提高周轉速度。
提高投入產出比的核心在於β,即帳期錯配的程度,假設支付給房東的租金是按季支付,租客支付給企業的租金是年付,β將從2提高到4 。提高周轉率的核心在於給房東的溢價和給租客的折價,讓渡的利差越多,周轉率越高。
我們沒必要一開始就假設企業的目的就是做龐氏騙局,收割租客和房東。資金池增長公式自有其誘人墮落的力量。
我們可以把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1、正常階段:在正常的情況下,企業低價從房東那裡收房,高價租給房客,賺房租的價差,但它的周轉速度太慢了。
2、克服周轉率痛點的階段:為了加快周轉率,儘快做大做強,企業只能犧牲利差,向房東溢價收房,向租客折價租房。
3、克服資金饑渴的階段:隨著周轉率的提高,企業越來越缺錢,除了外部融資之外,企業打起了租客和房東的主意,即縮短房東的帳期,提高租客的帳期,但這種期限錯配不是免費的,需要支付利差的,帳期錯配的程度越高,需要支付利差就越多。
於是,慢慢地,企業走上了一條不歸路,經營方面為了周轉率支付了一部分利差,融資方面為了帳期錯配又支付一部分利差。
本來二房東的生意價差就很薄,但企業為了更快地做大,飲鴆止渴,支付了過高的利差,直到觸發了下面的不等式:
行業利差
這時企業會進入「危險的龐氏區域」,企業只能不斷地燒錢擴張——花錢拿房,租房回款,玩擊鼓傳花的遊戲,最後,它的選擇只剩下兩個:一、繼續擴張拉更多的人下水;二、立馬死。
被捲入的房東和租客越來越多,一旦現金流斷裂,就會出現「巨額贖回」——短帳期的房東會立馬把租客趕走,收回房子,租客則無家可歸,預先支付的租金也打了水漂。
綜合上面的討論,不難發現,長租公寓模式把影子銀行的三大特徵學了一個遍,而且,連作死的方式也學得有模有樣:
4、通過資產負債收益率錯配快速擴張資金池
最後的結果也一定是一次小型的金融危機——擠兌、崩盤、普通老百姓買單。
一步一個腳印,做大做強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投資界湧現出一股風潮,就是幹啥都喜歡燒錢,A輪燒完了B輪,B輪燒完了C輪,一輪一輪燒過去。有成功的,比如團購,有不那麼成功的,比如打車,也有失敗的,比如共享單車。
一方面是投資者怕錯過風口,另一方面是創始人急於做大做強。雙發一拍即合。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行當都適合搞這種「先燒錢搶佔市場,後賺錢」的模式的,其中,有一條最重要的界限就是:
這個行業是不是規模經濟的。
在規模不經濟的行當採用這種模式,最終都會淪為龐氏遊戲。
誰都想一步一個腳印做大做強。想加快這個進程就需要融資,一個辦法是找風險資金,另一個辦法就是跟銀行借錢,不過得有抵押物,譬如,地產模式的核心就是土地質押貸款。
如果風險資金不夠,又沒有抵押物,怎麼辦?可以自己做一個影子銀行來融資。逼來逼去,長租公寓找到了這條路。
顯而易見,它們是漏網之魚,大家萬萬沒想到,這幫人玩這麼大,牽連進去這麼多家庭。
說來說去,長租公寓的核心問題在於兩點:1、在規模不經濟的領域擴張太快;2、借公眾資金來燒。
結束語
本質上,地產商做的是金融,長租公寓做的也是,只不過包裝形式略有不同。他們暴露出來的問題也不是什麼新問題,在傳統金融領域屢見不鮮。
任何資金池的管理者天然有衝動把資金池做大,這樣可以收大量的管理費或息差,而做大資金池最大的法寶就是提高負債收益率——高息攬儲。
可是,大多數的資金池都具有公共屬性,監管的一個核心作用也呼之欲出:限制金融機構運用第四條作死。
不單單是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理財產品也是資金池。對於商業銀行,監管會規範銀行的負債行為,不允許高息攬儲,打價格戰,譬如,今年的結構存款治理;對於保險公司,監管會規範保險公司的費率,防止惡性競爭,搞出很多掏空池子的保單;對於理財產品,監管要求高預期收益可以,但不能剛兌,要淨值化。表面上來看,監管妨礙大家賺錢了,但保證了大家長期有口飯吃。
長租公寓的事情則提醒大家,期待資本自覺地抑制住擴張的衝動,並不靠譜。一旦某個具備金融實質的領域缺乏監管,最後,一定是一地雞毛。
因為資本只想快速地狠狠地賺一筆,哪管身後洪水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