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劇團也應該是專業化的」

2020-12-15 鳳凰網讀書

《雷雨後》延續了《雷雨》的故事:1937年,日軍大規模入侵中國。此時,繁漪已與周樸園離婚,做了教堂嬤嬤。勤苑滬劇團團長王勤飾演繁漪。她的演唱沿襲了滬劇名家丁是娥的唱腔,將人物曲折的內心世界抒發得淋漓盡致。

早報記者 潘妤

由市委宣傳部、市文廣局共同主辦的2012年「上海市民營文藝表演團體展演活動」日前落幕。在11天的展演活動中,包括上海肖雅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現代人劇社、張軍崑曲藝術中心、東方小交響樂團等在內的10家上海民營院團在上海群藝館星舞臺上演了10臺新創大戲。本次活動展示了上海民營院團在藝術創作、舞臺演出和市場生存能力等方面的整體實力。

作為其中的壓軸演出,上海創辦時間最長的民營滬劇團——勤苑滬劇團尤其引人注目,在當前戲曲市場十分艱難的情況下,劇團不僅能夠每年都堅持傳統和原創劇目相結合,今年甚至完全自負盈虧投入100萬元創作新戲《雷雨後》;而且創團11年來,年年盈利,最近連續4年,更是每年演出都超過500場,形成了業內矚目的「勤苑模式」。團長王勤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市場不景氣,他們就掃遍村村落落;每年做新戲,是因為覺得民營劇團也可以出精品。

市場:

11年掃遍村村落落

當下戲曲市場不景氣人盡皆知,而上海本土的滬劇更是艱難,上海市區每年的滬劇演出屈指可數。但出人意料的是,在城市的各個村落,民營滬劇院團卻如火如荼,光知名活躍的就有十數家,而這其中,勤苑滬劇團無論是演出場次還是經營收入,都可算是其中「老大」。一年500多場的演出數,更是讓國有院團望塵莫及。

事實上,望塵莫及的還有民營劇團的能夠掃遍村村落落的「輕騎兵」模式。王勤曾經是大世界滬劇團的主要演員,當年,自己所在的劇團一個月2場演出都接不到,身為演員的王勤自告奮勇當上了業務員,跑郊區拓寬市場,劇團從此每個月有了10場演出的保證。大世界歇業後,王勤自組班底,成立了勤苑滬劇團,第一年就有了200多場演出,實現了盈利。而此後11年,勤苑滬劇團更是從沒「虧過本」。這在當下戲曲市場,多少算個小小的奇蹟。

一年500多場的演出,幾乎每一場都是王勤一個村一個鄉地「跑」來的。「市區市場不景氣,我們就找米下鍋。剛開始的時候,我每天早上7點出門,踩點找劇場和影劇院,聯絡業務,因為路不熟,還翻車翻到溝裡。」這些年,劇團逐漸有了很多固定的老客戶,現在客戶已經會主動聯繫劇團要求演出。劇團只有三十幾個固定演職員,每年的營業收入卻能達到200萬元以上。

創作:

新戲都要演滿100場

找到了市場,王勤也沒有放棄創作。即使大部分演出都以走基層、下農村為主,但這兩年,劇團每年都堅持創作一個新戲,上海首臺抗震救災題材的滬劇《生命的禮讚》,為世博創作的滬劇《楊柳一家親》以及現代愛情題材的《白蘭情緣》,都出自劇團之手。今年,劇團甚至自投100萬元,請來了業內知名的編劇和導演創作新劇《雷雨後》。僅劇本就修改了十幾稿,作曲、配器、服裝、道具、舞美、燈光等各方面也都聘請專家作為劇目的主創人員,精雕細磨。該劇此前在城市劇院創紀錄連演了6場,在此次展演中又實現滿座,贏得叫好聲。

然而,對於一個民營劇團,如此高成本地投入創作,是否能夠收回成本,王勤顯得信心十足:「我排的每個戲都要演滿100場,以前幾個戲都這樣,《雷雨後》同樣如此。」她同時表示,之所以會投入這麼多進行劇目新創,是因為她覺得:「民營劇團也應該是專業化的,不是別人眼中的草臺班,隨便拿個布景搭個班子就去演戲了。我們的劇目質量和國家院團標準沒有什麼區別,這次精心打造《雷雨後》,就是希望排出一部在上海乃至全國叫得響的好戲,提高我們劇團的綜合實力,上一個新的臺階。」

相關焦點

  • 汪人元:促進民營劇團的建設與發展
    從數量上來說,全國各級戲曲院團加起來總數不過2000左右,而民營劇團據說至少10倍以上!因為統計的不足以及民營劇團的流變性,我們至今並未有一個大致的準數。但是今年中國劇協專門去福建莆田市進行深入的專題調研,便知僅此一個市即有民營劇團120多家,木偶戲劇團70多家,從業人員3500多人,年演出8萬多場次,年演出收入5億多元。而據浙江省媒體報導目前全省也有民營劇團1200多家。
  • ——浙江民營劇團生存觀察
    從行業運營規律來看,每年春節至4月是各地民營劇團活躍的旺季。特別是在民營劇團數量大的南方地區,溫和的氣候與迎春活動的習俗,使各地民營劇團營業演出十分興旺。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演出活動一度停擺,依靠演出收入維持經營的民營院團遭遇了不小的衝擊,在基層「摸爬滾打」中堅守、飽嘗煩惱的民營劇團又添了一些新愁。
  • 民營劇團要多培養名演員
    對於開封市素麗豫劇院這樣一個民營劇團,對於金麗麗這個演員的名字,很多鄭州的戲迷觀眾都有點陌生,所以這個折子戲專場能由河南省劇協與開封市委宣傳部、開封市文廣新局聯合主辦,李樹建、賈文龍、孟祥禮三位豫劇表演藝術家作為特邀嘉賓助陣演唱,讓很多人感到有些意外。但是如果詳細了解了金麗麗和開封市素麗豫劇院的相關情況後,大家可能就不會太驚奇了。
  • 一個民營劇團的選擇
    這是一家成立多年的民營越劇團,隨後因種種原因,藝術團重組以股份制形式再次出現在大眾面前,並迅速發展長大成為擁有三十餘名成員的知名劇團。現年54歲的韓國娟是當家花旦兼任團長,她從小喜歡越劇。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十八歲的她考進紹興市青年越劇團,學習唱越劇並登上鍾愛的舞臺。90年代,她放下越劇回到老家。
  • 各地團長談民營劇團如何脫困求發展
    河南小皇后劇團團長王紅麗:期盼真正一視同仁    河南小皇后劇團是93年成立的全國首家省級民營劇團。19年來可以說在前十幾年來完全是沒有要國家的一分錢,一步一步地發展。依靠市場去演出去經營。新戲《鍘刀下的紅梅》也榮獲了中宣部五個一優秀作品和文化部的十大精品工程。
  • 創新管理和經營模式 民營劇團的春天不會太遠
    從行業運營規律來看,每年春節至4月是各地民營劇團演出的旺季。特別是在民營劇團數量龐大的南方地區,溫和的氣候與迎春活動的習俗,使各地民營劇團演出十分興旺。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演出活動一度停擺,依靠演出收入維持經營的民營劇團遭遇了不小的衝擊,在基層「摸爬滾打」中堅守、飽嘗煩惱的民營劇團又添了一些新愁。
  • 民營劇團極具專業的表演
    民營劇團極具專業的表演
  • 河南民營劇團「小皇后」何以生機勃勃?(圖)
    《鍘刀下的紅梅》劇照  □本報記者劉洋  在不少劇團經營不景氣、步履維艱的情況下,一個民營劇團卻能夠擁有26臺自創劇目和傳統戲,常年活躍在豫、晉、冀、魯、皖、陝、蘇當記者見到團長王紅麗時,她說,劇團接下來要奔赴陝西榆林,還要一路演下去。  這是小皇后豫劇團的傳統,這個傳統堅持了19年。19年來,該劇團擁有了26臺自創劇目和傳統戲,在豫、晉、冀、魯、皖、陝、蘇、粵等省的廣大農村、城市和基層工礦巡迴演出7000餘場,觀眾多達3000萬人次以上,成功走出了一條民營劇團的繁榮發展之路,顯示出文化體制改革的無限生機。
  • 上海民營劇團創作演出會議上 「當家人」齊齊說打算
    「明年上海市優秀民營劇團展演計劃在4月28日到6月28日舉行,大家可以開始張羅定劇場了。」前天上海民營劇團創作演出會議中,市演出行業協會會長韋芝叮囑各院團當家人「早準備」。大家顯然有備而來,創作計劃滿檔,劇目首演時間精確到月、日,韋芝感慨,「民營劇團不只忙眼前的、當月的活,已經想到明年、後年。」將演出危機變為創作轉機音樂劇《趙氏孤兒》原定今年6月在上海首演,由於疫情推遲到明年。導演徐俊覺得,放慢腳步不是壞事,「從策劃到宣傳更加從容完善。」
  • [河南新聞聯播]李樹建:扶持民營劇團唱好戲 讓「梨花」在鄉間綻放
    [河南新聞聯播]李樹建:扶持民營劇團唱好戲 讓「梨花」在鄉間綻放 李樹建:扶持民營劇團唱好戲,讓「梨花」在鄉間綻放。
  • 全國10家民營劇團下月齊聚鄭州,10部精彩劇目連演5天
    浙江、安徽、寧夏、山西、甘肅和河南全國10家民營劇團帶來的10場精彩戲劇演出。當天的媒體見面會上,來自民營劇團的代表分別表演了經典的戲曲選段,演繹了戲曲藝術的獨特魅力。河南仙草少兒藝術中心的孩子們為大家表演了戲曲聯唱《花木蘭》《李天保娶親》《小姑賢》,展示了中原戲曲蓬勃發展的後繼力量。
  • 打造百姓最愛的民營劇團,上虞文光越劇團助力村社組織換屆選舉宣傳...
    一個民營劇團何以與村社組織換屆選舉牽上關係?這還要從2017年文光越劇團創作演出的越劇現代戲《杏花村選舉風波》說起。於是,劇團充分發揮大家的積極性,先後創作了民樂《喜氣洋洋搞選舉》、越劇表演唱《今年換屆很重要》、紹劇《百姓最愛是清官》、上海說唱《一肩挑》、紹興蓮花落《十不準,十嚴禁》等一系列與換屆選舉密切相關的原創作品,並完成視頻錄像送審通過。為了確保演出效果,劇團還添置了燈光、音響、服裝道具等設備。
  • 河南民營劇團進京秀風採
    參與展演的民營院團有河南小皇后豫劇團、開封市素麗豫劇院、河南梨園春明星擂主大愛劇團、河南豫西調豫劇團、河南省安陽市唐派藝術研究院、河南省上蔡縣俊英豫劇團、開封市東京祥符調傳承發展中心、武陟鄭小青豫劇團、河南松慧愛心劇團等10家院團。    「我們民營院團平常大都是在農村演出,這次能來北京演出,非常興奮,希望能藉助這次展演給全國戲迷觀眾展示戲曲民營院團的魅力。」
  • 民營婺劇團演員年薪逼近20萬元 該高興還是擔心?
    近日,有婺劇票友告訴記者:民營婺劇演員的年薪將近20萬元了!  幾年前,記者就開始關注金華的民營劇團,因為演員工資節節攀升,大部分劇團生存壓力有點大,如今年薪漲到20萬元,劇團還撐得下去嗎?演出戲金漲起來了嗎?村莊、單位還請得起戲班子嗎?
  • 大河劇團
    唱響《梨園風流》
    本報訊 (記者劉 洋  實習生張超越)7月17日晚,由河南大河劇團推出的原創清裝傳奇劇《梨園風流》在鄭州藝術宮上演。一對梨園姐妹的愛恨情仇,一曲江湖藝人的命運傳奇,在劇中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
  • 新春走基層|民營婺劇團中的別樣師徒
    作為衢州市現在僅存的兩家民營劇團之一,九九花婺劇團已經堅持了二十年。「婺劇傳承的話,我已經是第二代了,我父親在1954年的時候就在村裡集資創辦了一個婺劇團。」衢州市衢江區九九花婺劇團團長徐建榮說,「當時一群愛好婺劇的人,把稻穀賣掉買點龍套、行頭。」1998年,徐建榮接過父親的衣缽,創辦了自己的婺劇團。到2018年,九九華婺劇團正好走過了20個年頭。
  • 中國民營演出團體發展壯大:從"小皇后"到"東北風"
    新華社北京9月8日電(記者 廖翊)這是中國民營劇團值得驕傲的時刻――2009年8月中旬,作為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獻禮劇目,河南小皇后豫劇團新編豫劇《鍘刀下的紅梅》登場北京民族宮大劇院。此一「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以其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贏得了首都觀眾的熱烈歡迎,成為盛大獻禮演出中動人的篇章。
  • 亞洲的劇團——日本·四季劇團上
    四季劇團在日本已走過五十多年的歷史了它成立於1953年說起日本的演出很多時候會想到日本的傳統演出早年的四季劇團發展並不順利,創始之初的那些年每年演出場次只有十多場,那時的劇團成員只能「用愛發電」大抵是所有的成功都需要時間的打磨熬了十年,四季劇團終於迎來轉機先是遇見了有同樣戲劇理想的投資人
  • 《寶冢劇團經營戰略》|寶冢劇團帶給我們的經營啟示
    當然,這種造星工廠在其他國家也很常見,比如韓國的SJ公司、日本的AKB48,以及今天要提到的日本寶冢劇團。對日本娛樂業比較了解的朋友,應該對寶冢劇團並不陌生。很多現在活躍在屏幕上的前輩藝人,比如天海佑希、黑木瞳、檀麗、真飛聖等等,都是曾經寶冢劇團中的優秀學員。寶冢劇團對於日本人來說,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打造偶像的地方,更是國寶級的藝人的培育搖籃。
  • 四季劇團何以常年「有座兒」
    日前在京召開的《藝術與經營的奇蹟——淺利慶太和他的四季劇團》新書座談會上,本書作者、日本四季劇團駐中國代表王翔淺,以及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濮存昕等對日本四季劇團的成功經驗和對中國戲劇的啟示給予了全方位探討。據介紹,四季劇團成立於1953年,由當時年僅二十幾歲的淺利慶太帶領10個大學生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