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後》延續了《雷雨》的故事:1937年,日軍大規模入侵中國。此時,繁漪已與周樸園離婚,做了教堂嬤嬤。勤苑滬劇團團長王勤飾演繁漪。她的演唱沿襲了滬劇名家丁是娥的唱腔,將人物曲折的內心世界抒發得淋漓盡致。
早報記者 潘妤
由市委宣傳部、市文廣局共同主辦的2012年「上海市民營文藝表演團體展演活動」日前落幕。在11天的展演活動中,包括上海肖雅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現代人劇社、張軍崑曲藝術中心、東方小交響樂團等在內的10家上海民營院團在上海群藝館星舞臺上演了10臺新創大戲。本次活動展示了上海民營院團在藝術創作、舞臺演出和市場生存能力等方面的整體實力。
作為其中的壓軸演出,上海創辦時間最長的民營滬劇團——勤苑滬劇團尤其引人注目,在當前戲曲市場十分艱難的情況下,劇團不僅能夠每年都堅持傳統和原創劇目相結合,今年甚至完全自負盈虧投入100萬元創作新戲《雷雨後》;而且創團11年來,年年盈利,最近連續4年,更是每年演出都超過500場,形成了業內矚目的「勤苑模式」。團長王勤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市場不景氣,他們就掃遍村村落落;每年做新戲,是因為覺得民營劇團也可以出精品。
市場:
11年掃遍村村落落
當下戲曲市場不景氣人盡皆知,而上海本土的滬劇更是艱難,上海市區每年的滬劇演出屈指可數。但出人意料的是,在城市的各個村落,民營滬劇院團卻如火如荼,光知名活躍的就有十數家,而這其中,勤苑滬劇團無論是演出場次還是經營收入,都可算是其中「老大」。一年500多場的演出數,更是讓國有院團望塵莫及。
事實上,望塵莫及的還有民營劇團的能夠掃遍村村落落的「輕騎兵」模式。王勤曾經是大世界滬劇團的主要演員,當年,自己所在的劇團一個月2場演出都接不到,身為演員的王勤自告奮勇當上了業務員,跑郊區拓寬市場,劇團從此每個月有了10場演出的保證。大世界歇業後,王勤自組班底,成立了勤苑滬劇團,第一年就有了200多場演出,實現了盈利。而此後11年,勤苑滬劇團更是從沒「虧過本」。這在當下戲曲市場,多少算個小小的奇蹟。
一年500多場的演出,幾乎每一場都是王勤一個村一個鄉地「跑」來的。「市區市場不景氣,我們就找米下鍋。剛開始的時候,我每天早上7點出門,踩點找劇場和影劇院,聯絡業務,因為路不熟,還翻車翻到溝裡。」這些年,劇團逐漸有了很多固定的老客戶,現在客戶已經會主動聯繫劇團要求演出。劇團只有三十幾個固定演職員,每年的營業收入卻能達到200萬元以上。
創作:
新戲都要演滿100場
找到了市場,王勤也沒有放棄創作。即使大部分演出都以走基層、下農村為主,但這兩年,劇團每年都堅持創作一個新戲,上海首臺抗震救災題材的滬劇《生命的禮讚》,為世博創作的滬劇《楊柳一家親》以及現代愛情題材的《白蘭情緣》,都出自劇團之手。今年,劇團甚至自投100萬元,請來了業內知名的編劇和導演創作新劇《雷雨後》。僅劇本就修改了十幾稿,作曲、配器、服裝、道具、舞美、燈光等各方面也都聘請專家作為劇目的主創人員,精雕細磨。該劇此前在城市劇院創紀錄連演了6場,在此次展演中又實現滿座,贏得叫好聲。
然而,對於一個民營劇團,如此高成本地投入創作,是否能夠收回成本,王勤顯得信心十足:「我排的每個戲都要演滿100場,以前幾個戲都這樣,《雷雨後》同樣如此。」她同時表示,之所以會投入這麼多進行劇目新創,是因為她覺得:「民營劇團也應該是專業化的,不是別人眼中的草臺班,隨便拿個布景搭個班子就去演戲了。我們的劇目質量和國家院團標準沒有什麼區別,這次精心打造《雷雨後》,就是希望排出一部在上海乃至全國叫得響的好戲,提高我們劇團的綜合實力,上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