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概況
休閒漁業是一種以傳統漁業為依託、適應人民群眾物質文化消費需求、跨行業發展的新興產業。休閒漁業的興起,極大地拓展了傳統漁業的內涵和功能。休閒漁業具有三種表現形式:觀賞漁業、觀光漁業、垂釣漁業。
(一)觀賞漁業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經濟迅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觀賞魚養殖業不僅走進了尋常百姓家,而且發展勢頭日益強勁,成為全省漁業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據統計,截至2004年底,全省觀賞魚養殖面積已經超過3.8萬畝,產值超過3億元。觀賞魚產銷興旺,也帶動了漁具、水族器材用品、觀賞魚飼料、漁藥等相關產業發展。近年來,廣東觀賞魚及其相關行業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水族經營店鋪超過5000家,水族愛好者逾25萬人,水族產品佔有國內水族觀賞魚市場的80%,出口創匯超過300萬美元。
(二)觀光漁業
近年來,南海漁業資源持續衰退,加上魚價低迷、油價等生產成本上漲,捕撈漁業效益急劇下降,捕撈漁船70%虧本,大部分負債經營。漁民被迫自發尋求出路。加上在假日經濟的促動下,漁業觀光遊以體味淳樸的漁家風情和天高海闊的自然景觀為亮點,廣泛地吸引著人們的目光。
廣東省觀光漁業萌芽於20世紀90年代初,起步於90年代中期。截至2001年9月,全省約150艘漁船經營觀光漁業,從業人員約4500人,幾年來累計出航約3.8萬航次,接待遊客約47萬人次,總收入約3730萬元。2001年9月,鑑於觀光漁船不符合現有客船運輸管理規範,省政府要求停止漁船載客行為。但漁民普遍對停止發展觀光漁業表示不解,強烈要求重開觀光漁業。
2003年4月,經深入調研,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與省海事局聯合下發了《廣東省休閒漁業試點暫行辦法》,確定了海洋與漁業部門為試點工作的主管部門;對休閒漁業行為、漁船進出港籤證、安全監督等方面進行了規範。2003年5月至2004年間正式在廣州、中山、珠海、惠州等地先後開展試點工作,並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據統計,觀光漁船比捕撈漁船每年收入多3萬~15萬元不等,而油耗量是捕撈漁船的1/3,因而深受漁民歡迎。其間,觀光漁業漁船沒有發生一起安全事故。同時還帶動了相關產業發展。如廣州市南沙區萬頃沙鎮圍繞十五湧漁業觀光遊漁港為中心規劃了「生態休閒農業示範區」,已建或將建項目有溼地公園、百萬葵園、花花世界、萬頃荷香、海景生態莊園等,正逐步打造一個集休閒、度假、娛樂、觀光為一體的大農業旅遊圈。
(三)垂釣漁業
垂釣漁業包括池塘垂釣及海上遊釣兩種。廣東省垂釣漁業以生產經營型為主,即利用現有的漁塘條件、漁場設施,開展垂釣業務,以漁業生產經營為主,以垂釣為輔的生產方式。它投入少見效快,讓遊客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樂趣。遊釣休閒是近年發展起來的新型漁業產業。目前,在惠州市大亞灣已初具規模。據統計,近兩年大亞灣每年接待遊客達二三百萬人次,其中出海遊釣的遊客達5萬~6萬人次。垂釣活動的開展,帶動了釣具產業的蓬勃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每位垂釣者除初期購買釣具外,每年所消耗、補充釣具的費用平均200元左右。目前全省垂釣愛好者約14萬人左右,按此計算,全省垂釣愛好者一年消費約2800萬元左右。但相對國內外垂釣漁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而言,廣東省垂釣業仍屬於早期發展階段,與之存在很大差距。
廣東省休閒漁業雖然有了長足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益,但是也碰到了不少困難,遭遇了挫折。
(一)發展觀念滯後,未能引起足夠重視。長期以來,由於高度重視傳統捕撈和水產養殖生產、加工,休閒漁業的發展一直沒有擺上重要位置,因而缺少宏觀規劃和政策引導,導致產業發展具有盲目性,存在「一哄而上、重點不突出」的現象。
(二)產業規模較小、層次較低。全省休閒漁業產業產值只佔漁業經濟產值的1%左右。大部分休閒漁業基地建設規模和投資較小,普遍只有幾畝到十幾畝的水面,幾十萬元的投資,缺乏真正集觀賞、垂釣、捕撈、住宿、餐飲、娛樂於一體的大規模綜合型休閒場所,未能形成規模效益。絕大多數項目形式單一,缺乏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基本上以觀光旅遊為主,檔次低,經濟附加值低,配套設施及相關服務總體滯後,未能適合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品味遊客的需要。
(三)產業區域發展不平衡。受各地經濟基礎、人們消費觀念等因素影響,珠三角地區休閒漁業發展迅速,集中體現在廣州、深圳、中山、東莞等地,而粵東、粵西、粵北等地發展普遍緩慢。2005年1月,省政府批准北部灣和粵東地區增加兩個觀光休閒漁業試點,由於條件有限,試點工作未能如期進行,而沒有納入試點的深圳、東莞、惠州、陽江等地漁民卻強烈要求發展觀光休閒漁業。
(四)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目前,觀光漁業、垂釣漁業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甚至連行業標準都不健全。觀賞漁業雖然在省水族協會的倡導下,制定了行業標準,但不具備法律效力,海關在觀賞魚出口方面仍沿用經濟食用魚類的標準進行檢驗。觀光漁業業主迫切要求省政府出臺《廣東省休閒漁業管理辦法》,規範休閒漁業的發展。
總體思路
加快發展休閒漁業在建設海洋經濟強省和社會主義新漁區,構建和諧海洋、和諧社會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十一五」期間,廣東省發展休閒漁業的總體思路是:堅持以資源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統籌規劃,加強引導,因地制宜,突出重點,高起點地建設一批休閒漁業基地,完善各種配套設施,增強整體服務水平,全面推動休閒漁業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
一是規劃建設形成一批有檔次、有特色、有規模的休閒漁業基地、園區。如在近郊重點發展池塘垂釣漁業;在遠郊,結合江河、湖泊、水庫等資源,建設沿江休閒漁業基地、無公害水產養殖垂釣專區;在沿海鼓勵發展高水平安全的觀光漁業。
二是創新方式方法,增強休閒漁業的發展活力。如結合人工魚礁和網箱養殖區建設,積極發展海上遊釣業。觀賞漁業和垂釣漁業要適時舉辦釣魚比賽活動,觀光漁業儘量讓遊客品嘗新鮮魚貨,體會當漁民的感受。結合知名旅遊品牌,拓展漁家樂等休閒漁業旅遊項目,如看巨網捕魚、當*漁民、賞湖庫風光、品魚蝦等,進一步延長產業鏈。
三是大力發展觀賞魚養殖及系列產品,不斷更新花色品種,提高品種檔次。爭取建設1個~2個觀賞魚水族展覽館,吸引更多的青少年接受漁業科普教育;要充分發揮科研部門的作用,解決一些瓶頸問題,促進觀賞魚健康發展。
四是發揮漁港的整體功能,把漁港建設成為集漁船避風、水產品交易、供油供水、船用配件供應和品魚、觀賞為一體的綜合性漁港,依託漁港條件發展觀光漁業。
五是以舉辦南海開漁節等各種節日慶典、博覽會等活動為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的漁業文化活動。
對策建議
(一)把休閒漁業發展擺上重要議事日程。要從建設「和諧漁業」、「漁業經濟強省」的戰略高度來認識休閒漁業發展,重點在規劃、標準、政策、投入上做文章。1.堅持分類指導,制定廣東省休閒漁業發展規劃,同時注意與全省「十一五」經濟發展等規劃相銜接。2.開展休閒漁業相關部門政策性調研,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和優惠措施。3.委託中介組織制定相關的行業標準、操作規範等。4.協調各有關部門,爭取財政支持;加快資源的開發利用,積極拓寬融資渠道,吸引社會投資。
(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規、規章制度。休閒漁業是新興的產業,沒有現成的經驗,制度規範不健全,特別在觀光漁業方面,不少轉產漁船陳舊,適航性能差,存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要爭取儘早出臺《廣東省休閒漁業管理辦法》,完善休閒觀光漁船的船舶檢驗新標準,使觀光漁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觀賞漁業、垂釣漁業也急需完善相應的制度規範同時,要儘早出臺廣東省觀賞魚質量標準,明確觀賞魚檢驗檢疫程序,暢通出口渠道。制定垂釣漁業經營的市場準入、安全設備標準等等。
(三)加大扶持,積極開展休閒漁業試點工作。當前,休閒漁業應把著力點放在整合、規範和試點等方面。觀賞漁業應側重整合、做強;觀光漁業應側重規範、安全;垂釣漁業應側重基地建設。因此,建議休閒漁業應從建設試點抓起,通過扶持龍頭企業,建設一批休閒漁業示範基地、示範船隊和示範區,不斷擴大休閒漁業的社會影響,提升休閒漁業國際競爭力。
(四)充分發揮行業中介組織的作用。適應觀賞漁業的興起而成立的廣東省水族協會在引導產業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後應繼續加強種質資源、市場狀況、養殖環境等基礎情況調研、評估工作,加強資源保護開發和業內信息交流,促進國際技術合作,促進產業健康發展。從長遠來看,為避免出現惡性競爭局面,休閒漁業應在政府部門的統一指導下,充分依靠行業協會、中介組織來規範和管理,以推動行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