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門火車站:無數歷史事件的"見證"

2020-12-19 中國網

百年老鐵軌產自1908年。

尚未搬遷至博物館的清華園火車站舊址。

位於天安門廣場東南角的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舊址(俗稱前門火車站)日前正在接受全面修繕。記者昨日獲悉,修繕後的前門火車站成為北京市的一座鐵路博物館。作為鐵道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組織的「人文奧運」項目之一,博物館將於今年8月1日正式開館,接待國內外觀眾參觀。

西方侵略者「催生」火車站

前門火車站舊址是一座典型的歐式建築,就位於天安門廣場的東南角,默默地注視著日新月異的北京城。在1959年9月15日新北京站開通運營前,這裡每天人來人往熙熙攘攘。

前門火車站是京城百姓的俗稱,它真正的名字叫「正陽門東車站」,始建於1901年。它的出現跟西方入侵密不可分。1901年,為了軍事運輸需要和加強對北京城的控制,英國侵略者強行將鐵路從永定門延伸到正陽門,伸到清王朝統治者的眼皮子底下。只不過,當時的車站連站房都還沒有建好,正式竣工並開通使用則是1906年的事了。建成後車站成了當時全國最大的火車站,車站站房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站內三座站臺,長度377米,候車室總面積達1500平方米。它也是當時中國最大的交通樞紐。站房建成後,車站也有了名字: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

從它誕生之日起,前門火車站便見證著無數的歷史事件。

1905年,革命志士吳樾刺殺「五大臣」發生在這裡;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並安營紮寨在這裡;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500名北平學生組成的「南下救國示威團」也是從這裡出發。

新中國成立之後,前門火車站一度成了「國門」和「首都迎賓門」。毛澤東首次對蘇聯進行國事訪問從這裡出發;金日成、胡志明到訪中國都是從這裡開始友善之旅;抗美援朝志願軍的英雄代表們也是從這裡凱旋而歸,周總理親自趕到前門火車站迎接。

老車站曾被「掉過兒」

1959年,新的北京站落成投入使用,前門火車站結束了歷史使命。

上世紀60年代初,老車站首先被改造成鐵道部的科技館,不久之後又被收歸北京鐵路局,改建成北京鐵路工人文化宮,候車室則被改造成劇場使用多年。上世紀90年代,鐵路拓展多種經營,拆除劇場,改造內部。老車站先後被改建成「老車站商城」和「電訊市場」。直到2004年,前門火車站被劃定為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還原老車站原貌得以恢復。

但據人民鐵道報原副總編輯雷風行介紹,這個「原貌」早已不是1906年落成時老樣子了。

上世紀70年代,為了給環線地鐵讓路,前門火車站不得不以鐘樓為中心做了「鏡像對稱平移」。鐘樓的位置原本是在車站的右側。改造時,鐘樓左側的部分建築被拆掉,並在鐘樓右側重建。這樣一來,其實只有鐘樓以北西牆和北牆西邊一段真正保留了原有的結構和磚牆,其餘的牆體都是改造後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儘管被「掉過兒」,但車站的建築外觀仍然比較真實地保存了歷史原貌。

今年1月,北京鐵路博物館籌建部正式成立,前門火車站的歷史就此翻開了新的一頁。不久之後,這座百年老站便會以新的姿態和使命出現在世人面前,那將是它的真正歸宿。

百年鐵路史搬進「老車站」

從京奉鐵路正陽門東站變身成北京鐵路工人文化宮,再從售賣電器的老車站商城改建成北京鐵路博物館,這座北京最早的火車站總算快要回歸「老本行」了。

如今,博物館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裝修改造,即將正式對社會開放。中國鐵路一百年來的發展歷程就將濃縮進這座恢復原貌的「老車站」。

■2000件文物全國徵集借用

據人民鐵道報原副總編輯雷風行介紹,8月開門迎客的鐵路博物館將配套推出「國內外火車模型收藏展覽」、「鐵路歷史文物收藏展覽」等多項主題展覽。

博物館方面除了向中國鐵道博物館等鐵路展覽機構借用文物外,還將委託北京鐵路檔案館及其基層單位組織收集文物,並向全國鐵路民間收藏愛好者徵集參展文物,力爭最大限度實現鐵路文物藏品的豐富。

據估計,屆時將有包括路軌、站牌、信號燈具、票證、線路圖、老照片等百餘類文物參展,總數將超過2000件。

失蹤「龍號」再度「現身」

古色古香的烏黑車身搭配著三組鮮豔的紅色車輪,車身兩側攀附著兩條栩栩如生的金龍。據悉,博物館一層將擺陳出一個很特別的火車頭。它便是等大復原的中國第一臺蒸汽機車「龍號」。

1882年,「洋務派」治理下的開平煤礦煤產量猛增,騾馬車實在力不勝任。礦上的英籍工程師便指導中國工匠們製造出一臺規範、精良的蒸汽機車。工匠們在車頭兩側各鑲嵌了一條金屬刻制的龍,故此得名「龍號」。這便是中國人自己製作的第一臺蒸汽機車。「龍號」機車退役後曾存放在北京府右街的交通陳列館。遺憾的是,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陳列館被搬遷,「龍號」便離奇失蹤了。

■老鐵軌、老車站搬進博物館

「龍號」是複製品,但它所停放的鐵軌卻是「貨真價實」。這段鐵軌取材自京郊延慶的康莊,是從詹天佑設計監修的第一條中國自建鐵路——京張鐵路上整體截下一段。「這段鐵軌可有年頭了,你看這上面還刻有『1908』的字樣,枕木也是未經瀝青浸泡的老式枕木,距今至少有百年的歷史。」首都鐵路公關協會一位專家表示。

有了老機車、老鐵軌,當然少不了「老車站」。博物館將把目前「淹沒」在居民樓之中的清華園車站遺址搬來,陳列在「龍號」旁邊。這座老車站跟現在規模龐大的火車站實在有天壤之別,它由青磚灰瓦搭建而成,佔地面積不過數百平方米。看上去,就跟一戶普通民居似的。

■老式車票印刷機現場「售票」

據說,鐵路博物館還將為參展者設置多項互動式項目。

博物館方面表示,開館時將特意為票務收藏者準備一臺老式車票印刷機。提起老式「硬板票」,人們並不陌生。這種我國最早的火車票長寬各約5釐米,呈「豆腐乾」形狀,由硬紙質材料製作,上面印有日期、面值、車次、編號、車站站名章和使用說明等內容。「硬板票」自使用之日起至1984年止,「服役」時間長達70年之久。

而即將搬進博物館的車票印刷機至今仍可使用,觀眾們甚至可以自己動手,印刷一張古老的「硬板票」。

有舊,也有新。據鐵路公關協會李航介紹,博物館正在製作模擬動車組駕駛機艙,模擬時速最高可達每小時350公裡,讓參觀者過足高速「癮」。楊 汛 實習記者 李 震

相關焦點

  • 前門火車站,見證那段歷史
    [摘要]前門火車站歷經了清朝政府、北洋政府、民國政府、日偽統治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等不同的歷史時期,不但在中國近代鐵路史上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同時也見證了許多重要的歷史時刻和事件。說到這座位於前門箭樓下的火車站,恐怕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太知道了。其實50多年前人們乘坐火車進出北京城,都得在這兒上下車,人們習慣叫它前門火車站,甚至忘記了其「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的全稱。這座火車站還用過「前門站」、「北京站」、「北平站」、「北平東站」等站名。它剛建成時的準確位置在內城南牆與護城河之間,也就是現在正陽門城樓的東側。車站平面呈矩形,建築面積約3500平方米。
  • 老照片:1940年的前門火車站(正陽門東車站)
    在北京前門的東側有一組十分顯眼的歐式建築,尖塔拱頂與附近的正陽門在一起一對比,顯得十分特別在歷史上它有很多名字,但老百姓更喜歡叫正陽門東車站或前門火車站這座雄偉的建築距離正陽門只有一步之遙車站前就是北京繁華之地前門大街這座車站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九年
  • 流動的變遷,歷史的見證--北京火車站
    黃金周、春節、寒暑假…鐵路和火車站,火車站是鐵路上的起點也是終點,這裡有一次次完結也有一次次新的開始。它見證了一個個悲歡離合的故事,見證了一段段曲折的歲月,見證了首都北京日新月異的發展,也記錄著新中國自強不息、騰飛跨越的腳步。本期,我們將帶您探尋北京火車站的發展變遷~
  • 繪聲繪色|流動的變遷,歷史的見證——北京火車站
    ,火車站是鐵路上的起點也是終點,這裡有一次次完結也有一次次新的開始。它見證了一個個悲歡離合的故事,見證了一段段曲折的歲月,見證了首都北京日新月異的發展,也記錄著新中國自強不息、騰飛跨越的腳步。△ 北京主要火車站位置平面圖我們來看看北京的火車站都經歷了哪些歷史變遷
  • 七十年前北平城 光緒32年建成的前門火車站
    ☆珠市口位於北京前門外,舊時這裡是外城最熱鬧的地方之一,由於它正好處於南北中軸線與東西珠市口大街交叉處,人來車往,十分繁華。最初由於在這裡出現了買賣生豬的交易市場而稱「豬市口」。到了清代,為了雅化這兒的地名,故把豬市口改為「珠市口」。前門大街。☆前門大街是北京非常著名的商業街。位於京城中軸線,北起前門月亮灣,南至天橋路口,與天橋南大街相連。
  • 正陽門火車站,歷經風霜終於恢復面貌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推薦一個北京旅遊的好去處,北京地鐵二號線前門站的正陽門火車站,中國近代史的見證者,繁華的前門大街東南角,矗立著一座中國鐵道博物館,這裡的展品極為豐富,包括路軌、站牌、信號燈、票據、線路圖、老照片等百餘類文物、但其實真正的鎮館之寶不在展廳之內,而是整個博物館本身。
  • 前門火車站將建成博物館(組圖)
    「龍號」(設計圖)老鐵軌產自1908年  位於天安門廣場東南角的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舊址(俗稱前門火車站修繕後的前門火車站將成為北京市的一座鐵路博物館,於今年8月1日正式開館,屆時將有包括路軌、站牌、信號燈具、票證、線路圖、老照片等百餘類文物參展,總數將超過2000件。  失蹤「龍號」再度「現身」  古色古香的烏黑車身搭配著三組鮮豔的紅色車輪,車身兩側攀附著兩條栩栩如生的金龍。博物館一層將擺放出一個很特別的火車頭,它便是等大復原的中國第一臺蒸汽機車「龍號」。
  • 見證香港歷史的100年老建築
    在這近二百年的時光裡,香港政府出臺了很多古蹟保育的政策,努力保存著香港的文化和歷史故事。滄海桑田,時間洗禮。馬偕依然留存在港九鬧市中的歷史建築,相信會帶給大家不同的香港新印象。舊大埔墟火車站,曾經是九廣鐵路重要車站之一,九鐵於1982至84年引進電氣化火車之後,舊大埔墟火車站於同年4月6日關閉。
  • 地標歷史:北京前門東大街,正陽門、箭樓、鐵道博物館、北京市規劃...
    前門東大街位於天安門正南方,位置得天獨厚,是天安門廣場周邊唯一規劃的商業步行街區,全長845米。日均客流量15萬人次、節假日客流量30萬人次。西北側的瑞蚨祥、內聯升等諸多百年老字號一字排開,與前門商業步行街自然銜接;東南側「劉老根大舞臺」在北京的第一家劇場已經正式開門迎客。
  • 黃河邊這座廢棄的老火車站 是鄭州百年歷史的見證
    鄭州古滎有一座廢棄的老火車站——黃河南岸站,站房是一座莊嚴渾厚的兩層小樓車站雖然很小,卻有百年歷史,是鄭州最早的火車站之一。黃河南岸站修建於1904年,那時候還是清朝,是鄭州黃河鐵路第一橋在黃河南岸的站,北岸叫老田庵站。
  • 步履前門:穿梭在歷史與時尚之間
    久違的前門,熱鬧如昨,繁華依舊。遊走在前門大街,就如同穿梭在歷史與時尚之間,詩意而浪漫。前門大街,這片擁有600年歷史的街區,是老北京商賈文化的發源地。北京前門大街上就有著許多的百年老店,沿街隨處可以看見許多的北京老字號,如全聚德烤鴨、東來順飯莊等等美食場所,還有北京現存的最早的照相館—大北照相館,老字號的茶張一元、吳裕泰等等,老字號的中藥同仁堂、鶴年堂等等。如今,前門大街依然是北京著名商業街,也是古文化街。位於京城中軸線,北起前門月亮灣,南至天橋路口,與天橋南大街相連。
  • 讓人懷念的濟南老火車站
    濟南老火車站位於濟南市經一路北側,是由德國建築師赫爾曼·菲舍爾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設計建造,曾是亞洲最大的火車站,於1992年拆除,曾登上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的建築類教科書。在建築界,凡提到鐵路站點設計,沒有人不知道濟南老火車站,比起過去的北京前門老火車站或上海老火車站,濟南老火車站也是略勝一籌
  • 前門附近的3個小眾博物館,看完天安門還可以來這裡
    前門附近怎麼逛?您還只知道大柵欄、鮮魚口、北京坊嗎?還有這三個值得一逛的小眾博物館,雖然小眾但都是國家級專業博物館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前門大街「打卡」,親身感受歷史的縮影!
    明、清至民國時皆稱正陽門大街,1965年正式定名為前門大街。前門大街是北京非常著名的商業街。位於京城中軸線,北起前門月亮灣,南至天橋路口,與天橋南大街相連。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建外城前是皇帝出城赴天壇、山川壇的御路,建外城後為外城主要南北街道。大柵欄街原稱廊房四條,距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
  • 長城腳下的百年車站:青龍橋火車站見證時代變遷
    (原標題:長城腳下的百年車站:青龍橋火車站見證時代變遷) 京張鐵路由
  • 研學旅行走進前門大柵欄
    世界上唯一和前門大街有相似之處的只有巴黎的香榭麗舍,是古今中外唯一具有北京傳統歷史文化的商街,堪稱天下第一街。845米長的林蔭商業步行街,重新恢復的中心御道和久違的老北京有軌電車,承載了古老北京的記憶。其文化底蘊非常厚重,建築文化,商古文化、梨園文化、會館文化、民俗文化博大而精髓。
  • 前門前面向大柵欄的美食街是值得一遊的歷史街區之一北京
    鮮魚口胡同位於北京市前門地區。鮮魚口胡同在前門大街的東面,大柵欄在前門大街的西面,兩條街道相向。鮮魚嘴胡同早於大柵欄成名,但其名氣卻不如大柵欄出名。去前門大街的遊客肯定會去大柵欄,但是不一定會去鮮魚口。現在新鮮的魚口也值得一遊。
  • 旅順火車站歷史
    旅順火車站,位於大連市旅順口區井崗路,白玉山景區西南側,是一座造型別致的俄羅斯風格木質建築物,被很多網友譽為「最文藝火車站」。旅順火車站將成為我們歷史的記憶,旅順火車站不僅僅是一座美麗的建築,它是歷史的見證。
  • 【見證】廣州八大「第一高樓」!見證了羊城近一個世紀歷史!
    廣州高樓林立隨處可見直插雲霄的「摩天大樓」但羅馬非一日建成這些摩天高樓面世前經過了無數日夜終於變得高不可攀,矗立在那裡讓我們先來看看屬於上個世紀 80年代 的廣州吧!圖片來源於網絡看到那時候人們的裝束和交通工具不禁感嘆時代的變遷……廣州火車站的今非昔比,圖片來源於大粵網1974年4月10日 建成投入運營的廣州火車站是華南地區最重要的交通樞紐是改革開放的見證「 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
  • 西北印第安的圖騰柱,是歷史和事件的見證
    西北印第安的圖騰柱,是歷史和事件的見證在阿拉斯加和加拿大交界之處,有一處著名的印第安古文化遺址海達博格。除了保留的房屋村落,最令人稱奇的,莫過於數以百計的圖騰柱。圖騰崇拜是人類歷史上普遍存在的一種文化現象,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裡有不同的稱謂,但共同特徵基本一致。人類學家和心理學家都肯定了圖騰的兩個最突出的特點:一是某個群團的成員一致感到與圖騰物有不可分割的血緣關係;二是圍繞著圖騰而設置的種種禁忌。我們通常用來概括這種現象的圖騰一詞,最早就起源於北美印第安人阿昆琴部落Totem的音譯,791年由英國人類學家朗格介紹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