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街區,到底需要幾家書店?

2020-12-24 澎湃新聞

每次去京都,在酒店匆匆撂下行李,只要還沒到店家打烊時分,我一準會直奔一乘寺。因為,那兒有我可心的兩家書肆:惠文社一乘寺店和萩書房。從京都站,乘京阪電車在出柳町下車,再換乘開往比叡山方向、只有一節車廂的睿山電車,三站地就到一乘寺。但我更喜歡乘巴士前往。

一乘寺位於京都東北部的左京區,在地理上其實有點偏。這也反映在車資上:京都的巴士有五百日元一張的一日通票,但劃定了適用範圍,出了範圍的話,則須支付差額。而一乘寺在適用範圍之外,因此,我每每乘巴士殺過去,下車時都要在通票之外,再支付一百六十日元的差額。「偏安」是其一;其二是與河原町、祇園、先鬥町等地界相比,一乘寺似乎不那麼「京都」,倒有些像是東京的町鎮。實際上,毗鄰京都造形藝術大學、京都精華大學和京都工藝纖維大學,離京都大學也不遠,睿電裡和路上,背著電吉他、大提琴和大畫夾的長髮藝青碰鼻子碰眼,有種東京文京區本鄉、小石川一帶的既視感。

乘從京都站發車的五路巴士,在一乘寺下松站下車。下車後往前走幾步,在京都中央信用金庫的街角右折,然後沿著曼殊道院一直朝西走,過了睿電的岔道口,再直行百十來米,右手是一家舊書店:萩書房。門臉很小,像其他舊書店一樣,屋簷下擺著賤賣的百元均一本。進得門來,卻別有城府,頗令人驚豔。據我的粗略掃描,店藏大致可分四類:一是京都文化,包括中京、近畿地方的民俗、掌故;二是出版文化,包括雜誌文化和舊書店文化;三是演劇、電影,包括名導演、大明星的回憶錄和老電影海報等;四是性文化。其中,二至四,都是我極「感冒」的分野,尤其是第四——你懂的。

日本不乏性主題的舊書店,有的極其「專業」,店藏多用透明塑料紙或硫酸紙密封,顯得神秘兮兮。但萩書房的性書籍,明顯偏學術,且一律公開,鮮有密封者。近幾年,我在這家店淘過不少舊書,無一不是在坊間難露崢嶸的奇貨。譬如,《AV這種工作》(圖文版),是一部AV前史。說是前史,但因時間上涵蓋了從八十年代(昭和末期)到九十年代中後期(平成早期),剛好與模擬技術(以錄像帶為媒介)時代重合,毋寧說整個是一部AV隆盛史——AV業,在數碼技術(以DVD為媒介)時代的今天,已極盛而衰是一個常識判斷。兩位作者,一位是廣告公司出身的攝影師(高橋景一),另一位是官能小說家出身的AV片編導,以極富臨場感的文字,談了AV拍攝現場的臺前幕後,曝了很多馬賽克背後的秘辛和業界的潛規,有猛料,有噱頭,有悲情,有無奈,調子很虛無。高橋景一在跋文中如此寫道:

與泡沫(經濟)的崩潰同步,AV已然不是充滿生猛的時代,AV製作者們也已不復初期的活力。大家都在「熟練」的名下,漸次老去。明天的AV,你快登場吧——我在這樣的祈願中擱筆。

《AV產業——一兆日元市場的構造》,是女作家井上節子的文化社會學田野調查報告,系統考察了AV產業的方方面面。井上的觀點建基於一種很有趣的「建設性」立場:AV除了娛樂屬性,還具有教化功能。正如思想家、精神分析學者岸田秀所指出的那樣,現代「人是本能壞掉的動物」,從這個意義上,如果人真的需要根據各種性信息來掌握性慾與性行為的正常方式的話,那麼AV的影響便是不可估量的。她甚至認為「性慾並非本能」,「而是人自身在成長的社會環境中逐漸養成的」。且越是年輕時習得的關於性的知識,越容易變成自己的東西。換句話說,相當程度上,性慾也是「規訓」的產物。而這一點,有時會導致令人哭笑不得的結果。如在調查採訪過程中,一位曾短暫染指AV業的二十來歲青年向她訴苦,說他在與女友第一次做愛時,抱著取悅對方的心態,大膽挑戰,卻被對方給蹬了,令井上作家痛感信息化社會中「信息在本質上的貧瘠」。

《Porno解讀辭典》,是一本工具書,其副標題是「為了馬上閱讀那本進口洋書」——指的當然是英文書。也許是逃避法律規制的緣故,這本辭書沒有序跋,編者署名是六十年代很出名的一支英國民謠樂隊的名字「Pentangle」,但多半是假託的。不過,雖然版權記載信息惜墨如金,但書本身確是好書,包括國會圖書館在內,日本的大型公立圖書館均有收藏。作為一部辭典,按英文二十六個字母排序,共二百五十五頁,容量不算小。日文解釋並英文例句,相當實用,體例也很體貼,易查易檢索。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單色銅版插圖甚是精美,封面和封底設計極其洋範兒,透著一抹情色的神秘。我本能地以為是已故鬼才藝術家、裝幀設計師金子國義的設計,但細看才發現,出自一位並不出名的女性設計師之手(鈴木淑子)。印在前勒口上、帶有全書解題性質的對「Pornography」的解釋這樣寫道:

Pornography——語源為希臘語的「Pornographos」(指娼妓所寫的文字)。用日本語來說,即「好色本」、「春本·春畫」、「枕繪」一類的讀物,今指稱那些拍攝、描寫性行為的攝影、雜誌、小說等出版物(略稱為「Prono」)。這類出版物,在瑞典、美國、丹麥等國,可公開販售。在我國,進口的Porno小說,簡裝本的話,大約一冊五六百日元。

在筆者看來,在介紹歐美Prono文化的同時,摟草打兔子,兜售一番東洋風俗卻如此「低姿態」,也是過謙了。可在日人看來,本土的Porno產品與歐美貨確實存在一定的差距,這種差距與其說是品質上的,不如說是文化上的,本質上代表了不同的審美。而最大的鴻溝,毋庸諱言——是有馬和無馬的問題。

萩書房是一家族企業,共有兩家店。本社位於烏丸通上的御靈前町,是老子在經營。我常去的一乘寺店,其實是子會社,由倆兒子經營。我有時問起御靈前町店的情況,哥倆都會據實相告:「老爺子那頭主要是一些流行漫畫和通俗讀本,基本是行貨。像先生您常買的這些vintage(上檔次)的書,那邊是沒有的,只怕您去了會失望。」其實,御靈前店離我常住的烏丸通上的酒店只有一箭之遙,溜達過去並不比去趟便利店更費事。但哥倆既然都這樣說,我也不想讓自個失望,也就樂得省心了。

出了萩書房,繼續朝前走大約三百米,馬路對過就是惠文社一乘寺店。乍一看,泛舊的房子、暖黃色的門燈,窗下擺著幾隻木凳和長椅,無論如何不像是一間專營vintage圖書的書店。然而,這確是一家聞名遐邇的獨立人文書店。關於這家「好文藝」的書店,我在拙著《東京文藝散策》中,曾頗費筆墨,談過不少經營「秘笈」,今天且談點別的。

惠文社書店創業於1975年,在京都市內有三家店,分別在西大路、bambio和一乘寺。其中名聲在外、被視為小資據點的,其實是一乘寺店。1982年開業的一乘寺店,早期也經歷過各種各樣的試錯。經營轉型的一個關鍵人物,是前店長堀部篤史。文青出身的堀部,學生時代就在一乘寺店打工,直到2004年成為店長。正是在堀部的主導下,一乘寺店從一家單純的新刊書店,發展到今天由實體店、精品店、畫廊(咖啡)和網店構成的立體化營銷網,成為京都的一張名片。作為實體店,以新書為主,兼顧舊書。舊書品種雖不多,可不乏奇貨。記得去年淘到一套平凡社MOOK系列「太陽別冊」中的《髮禁本》(Ⅰ、Ⅱ),網羅了從戰前到戰後,從明治期直到平成年代,因政治和法律等原因,遭禁止發行處分的書籍及其幕後。近二十年前的出版物,且關涉情色本甚夥,在坊間一冊難求。

我在這家店淘舊書不算多,但新書不少。按理說新刊書店我沒少逛,隨逛隨買,目標應不至於剩太多。但每次來一乘寺店,卻必有斬獲。箇中原因,與其說是貨多,不如說是稀罕貨多。這家書店的碼垛排架之用心、獨特,在業界是出名的。無論你自信對出版市場多麼熟悉,在這兒準能有意外發現。一些多年前少量發行、坊間早已難覓芳蹤的稀本,甚或是限定版珍本,常靜靜地躺在店堂的某個角落裡,令書客平生時光倒流、歲月靜好的錯愕和感喟。近兩年來,我個人有過兩次印象至深的訪書經驗,均與作者的辭世有關:一是當代藝術大家赤瀨川原平,二是著名的左派學者鶴見俊輔。我差不多都是在訃聞發表後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去的書店。在靠裡面的一張小書桌上,突然發現立著一張逝者的照片,旁邊擺著相關書籍,絕大部分是作者的著作,也有些是同時代人或弟子談論作者及其作品或思想的書籍,做成了一個紀念Corner,其速度之快,搜羅之全,令我吃驚。如此追蹤新聞,卻又不同於媒體,既保有時效性,又低調、用心的做法,怕是大書店難以複製的。

惠文社一乘寺店名聲在外,店長堀部篤史也很有名,常見他在各種文化、出版志上縱論書業,也出版過兩種談文化書店的小冊子。因我常常晚間殺過去,先看過萩書房,再到惠文社,每次差不多都是關門前三四十分鐘的樣子進店,泡到打烊,且多半是堀部當班。直到他辭職創業,我沒跟他正式交流過。但見我每次買很多書,他會一一為我包上店裡的Book cover,再把書放進兩隻套在一起的手提紙袋中。有時我會問他一些小問題,他也會禮貌地作答。卻並不多說一句話,臉上帶著一種高冷的表情。我知道,這也是典型的「京都子」的做派,令彼此間有種合理的距離感——保護膜。

不久,就聽說堀部辭職,創辦了一間自己的人文書店——誠光社。於是,我在京都又多了個去處。誠光社位於市中心的河原町丸太町,雖然隱藏在河原町通東側的巷子裡,但很好找。門臉很小,小小的長方形看板,立在門口的地上。進得門來,四周和店中央,立著原木未著油漆的書架,還泛著清新的松香味,提醒書客:這是一間新開張的書店。照例還是新舊書兼營模式,但書比一乘寺店要少,分類上更加收攏,基本聚焦於流行文學、藝術、亞文化、攝影、設計、手工、出版文化等幾個部類。看得出來,無論是書店的格調,包括背景音樂,還是書客的構成,都與惠文社相仿佛,也可以說是「堀部調」吧。

選了五種書,其中包括兩本堀部篤史的小冊子,然後去裡屋的櫃檯結帳,櫃檯前剛好坐著堀部老闆,他也認出了我。我對新店開張表示祝賀,並簡單談了幾句自己初次探訪的觀感,然後請他在自己的書上簽了名。堀部老闆照例面帶高冷的表情,客氣地謝過,然後在我買的每本書裡,都額外多夾了幾枚書籤。在誠光社的最大斬獲,一是攝影家筱山紀信的攝影手記《攝影就是戰爭——來自現場的戰報》,另一本是《情色本的黃金時代》。與AV文化一樣,八十年代也是雜誌文化的全盛期,而其中的一個重要面向即情色本。是耶非耶,離開它,晚近三十年後現代文化的發酵便無從談起。

因我在北京居住的巨型社區,沒有靠譜的書店。所以我常琢磨的一個問題是:一個街區,到底需要幾家書店?答案當然不是唯一的。像神保町那樣,動輒一百多家店,委實也難招架,常泡的,不過是幾家而已。即使像早稻田、本鄉似的,三四十家的話,其實也還是嫌多——沒有比逛書肆更殺時間的事了。對我個人來說,一家也是好的,但頂好是有兩家,一家新書店,一家舊書店。一乘寺正是這樣的地界,因為有惠文社和萩書房;丸太町也是這等理想的居所:因為有誠光社和僅隔一條小馬路的今村書店,也是一新一舊。也巧了,一些我熟悉的東京街區,如澀谷,如池袋的東口和西口,基本也都是一新一舊的構成,從一家出來,剛好去另一家。如此說來,京西的成府路也算是差強人意之所,好歹有萬聖書園和馬路對過的豆瓣書店——帝都的文化人,「詩意地棲居」,可乎? ■

(文中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盤點國內幾家各具特色的書店
    我不是很愛看書,但是愛逛書店,每次一看到書店我就會進去逛。我去過的書店不算多,我曾去過的一些書店要麼照片丟失要麼當時沒有拍照,怪遺憾的。根據我還能找到的照片,寫個日記盤點介紹幾家書店。在我去過的書店裡,我心中的top2是碧山書局和麥家理想谷。
  • 一個街區,頂好有兩家書店
    正如思想家、精神分析學者岸田秀所指出的那樣,現代「人是本能壞掉的動物」,從這個意義上,如果人真的需要根據各種性信息來掌握性慾與性行為的正常方式的話,那麼AV的影響便是不可估量的。她甚至認為「性慾並非本能」,「而是人自身在成長的社會環境中逐漸養成的」。且越是年輕時習得的關於性的知識,越容易變成自己的東西。換句話說,相當程度上,性慾也是「規訓」的產物。而這一點,有時會導致令人哭笑不得的結果。
  • 臺北小調|閱讀主義:串聯街區的獨立書店
    仍在相信「書香不怕巷子深」的獨立書店,大部分選擇悄然躲在街區的邊緣或夜市的二樓,跟附近的小店相互依存,同時建立起具有歸屬感的精神場所,甚至是一種文化共同體。對一個城市而言,還能擁有自成一景的獨立書店,是極為幸運的事。身處街區之中,以書店串聯的文化角落,成為眾多愛書之人的淘寶地,也成為一種不斷發展的意識形態和不斷演變的美感。
  • 一家書店如何改變一條街區的生態
    據了解,鹿森書店上下杭店的出現,為書店所在的街區帶來了巨大的改變,整個街區的調性也因此改變。1唯有熱愛才能不懼歲月漫長在成立鹿森書店之前,創始人何鵬是「我在咖啡」的經營者。在福州當地的西餐廳裡,「我在咖啡」有非常好的口碑,對此通過某點評平臺便可一窺此店在消費者心中的認知度和喜愛度。
  • 為大學周邊街區留下一家舊書店,可好?
    近日,在上海經營了近20年的復旦舊書店也即將面臨著相同的結局——書店經營者接到房東的通知,由於復旦舊書店所在區域被納入街道的規劃改造範圍,因此到今年年底將不再續租。 記者經走訪調查發現,復旦舊書店所租用的營業場地確實已納入街區整改的計劃。
  • 臺北初印象,看看藏在這座城市的這幾家書店,讓你的旅行更加有趣
    如果真的想要去符合遊人心中最原始的臺北印象,那麼你需要踏足的就是這幾家臺北的書店。臺北初印象,看看藏在這座城市的這幾家書店,讓你的旅行更加有趣1.蔦屋書店這家在日本有著極高人氣的書店,在去年的1月份,也在臺北開了第一家分店,它就坐落在一家百貨商場的後面。
  • 瀋陽大悅城噹噹書店永久閉店!實體書店的出路到底在哪?
    就在昨日,瀋陽大悅城的噹噹書店正式閉店,並解釋說並不是因為疫情的影響,而是運營的原因。在2016年12月24日,噹噹書店在瀋陽大悅城正式開業,成為長沙噹噹書店之後全國第二家線下書店。文藝風格的書店在當時還是比較稀有的,於是有很多人為了打卡來到了大悅城的四又二分之一。當時就在昨日,它黯然退場了。曾經噹噹只是一個買書的網站,曾經小編有很多教輔材料都是通過噹噹購買的,當時畢業後就再也沒用過噹噹了。
  • 英國曾經評選全球最酷街區,四川成都上榜一個,不是寬窄巷子
    每座城市都有獨屬於自己的特色街區,在城市發展之中,這些街區也在不斷改變,它們有一部分就與國際化相結合,變成一座城市的特色地標。在2018年,英國的權威雜誌《Time Out》就曾經評選過全球最酷的50個街區,而我國就有4座城市街區上榜,成都的钂鈀街就位列我國第一,排在第19位,這可是真·舉世聞名。成都是很熱門的旅遊城市,而人們所熟知的成都街區可能就是寬窄巷子和春熙路了,它們一個是現代化的商業街,一個是具有歷史氣息的古老街道。
  • 在上海除了詩歌書店 還能有哪些「書店+」
    把視野拉回當代,人們的文化品位似乎被大眾媒體、被很多商業化因素變成了一個均質化的東西。但恰恰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上海開了這樣一家面向無限的少數人的詩歌書店。無論從哪個角度去看,這都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  任何一座城市,只要它有更多的文化空間可以面向各種「無限的少數人」,應該說,它就獲得了某種文化上的成功。較之其他城市,它會更有活力。
  • 蔦屋書店離我們到底有多遠?
    中國書店人來到日本,首選的考察地中肯定有蔦屋書店。然而就同中國的書店一樣,蔦屋書店本身也是一個不斷進化、革新的品牌。作為全球圖書零售的前沿品牌,最近幾年間蔦屋也在打造全新的「作品」,覆蓋了社區書店、古舊書店、圖書館等不同形式。在資深書店人、鳳凰傳媒蘇州鳳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曾鋒看來,這些新的嘗試反而是中國書業最值得關注的部分。
  • 一些書店兒童館成毀書重災區,「熊孩子」撒野書店該管管了
    貴州都市報 圖12月3日,貴陽一網友在微博上發帖稱:「兩個『熊孩子』太搗蛋了,把一家書店的書弄得亂七八糟,害苦了書店裡的小姐姐們。」事實上,網友們在譴責小孩子調皮搗蛋的同時,也在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不文明閱讀是否是對他人的不尊重表現呢? 對此,貴州都市報記者進行了調查採訪。
  • 臺灣的書店正在一家家消失減少!到底什麼因素?
    「當局若有心,應該租下來,再委託文創相關業者經營,延續書街、書店生命。」 臺北市重南書街促進會理事長沈榮裕表示,重慶南路不缺餐廳、不缺商旅。但一個城市若沒有書店,就沒有文化,沒有文化,社會就不會進步。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是臺北重慶南路和衡陽路書街的黃金年代,同時有100多家書店,從成立最早的商務印書館,到中華書局、正中書局、臺灣書店、東方出版社、三民書局、文星書店等,加上200多個書報攤,附近還有中山堂、中華商場,可以說是人文薈萃。
  • 一個書店,外型不重要,光是書店的名字就很詩意
    我只想說這家書店太符合我的想像了周日去的,車開到底的時候,因為古鎮在翻修,所以沒有路了,便步行前往,第一次來泗涇古鎮,沒有特別的感覺,在破破舊舊的盡頭,看到一個塔,一個書店,外型不重要,光是書店的名字就很詩意,現在新華書店都這麼文藝了嗎?試卷也能擺放的這麼有感覺!不過主要是太喜歡這個宅子了,是真的喜歡!庭院,天井,瓦房,完美!下雪天一定要來!
  • 西安「殯葬風」招牌設計引吐槽,商業街區到底需要怎樣的店招?
    原本更換門頭牌匾的初衷是為了提升街區整體形象,改善城市面貌,但做法卻顯得過於粗放。通過」統一」來達到整齊劃一,讓商戶們的門頭招牌瞬間失去了商業街區本有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魅力。01店招是城市的名片,商業街的靈魂其實,我國的店招設計,千年前就已領先世界。
  • 在書店工作,到底是什麼樣子?
    彬彬:每天能和書作伴,確實是一件幸福的事,但為了給每一位到店的顧客舒適完美的體驗,我們需要做著許多細碎、繁雜的工作。彬彬:隨著很多網絡平臺的誕生、崛起,實體書店一直在面臨很多挑戰。所以我們的書店其實承載了更多的功能:把圖書、創意產品、咖啡、文化沙龍結合在一起,希望這樣的改變能慢慢地,讓人們重新走進書店,不再只是為了看書和買書,也可以去感悟這不同於城市浮華的靜謐,讓自己歸於最初的平靜和安寧。
  • 合肥三孝口書店一條街將搬遷 科教書店堅守轉型誠品書店
    1997年財經法律考試書店在三孝口安家落戶;1998年第一家育才書店也在三孝口有了一席之地;2004年莘文書店也在三孝口成立;隨後,考生書店也加入了此陣營。前幾年從省博物館到三孝口天橋,一排門面房全是書店,後因圖書市場不景氣,有兩家經營不力於2012年關閉。好不容易頂住了各方壓力,現在這餘下的幾家書店卻面臨一個新的問題:搬家。
  • 咖啡、文創、圖書 逛書店到底逛什麼?
    「現在的書店,不賣咖啡能活嗎?」  「既然網上能用60元買書,我為什麼要去書店花100元?」  「如果把書店開在誠品樓下,是不是滅頂之災?」  ……  昨天下午,浙江民營書店工作座談會在杭州召開,來自浙江省內的三十多家特色書店的掌門人互述衷腸,也表達了他們的疑惑。
  • 蔦屋書店,到底為什麼那麼火?
    所謂「生活提案」,即以書本為基礎,將它們與不同物品進行組合,讓你從一本書,連結到一個商品,甚至一種生活方式。這讓蔦屋不僅是一個你單向搜索需求的書店,更是一個能針對你的需求,給予反饋甚至建議的「內容提供者」。這一角色,很大部分靠蔦屋獨特的導購制度來實現。導購,是一群具專業背景或經歷的人,他們決定所屬書店的進貨,組織它們的排布及擺放,策劃店內的活動,主動向客人「提案」,給予消費建議。
  • 安靜舒適的24小時會員制書店
    來北京旅遊的這這些天有意無意逛了幾家書店,哈利波特魔幻樓梯鍾書閣,24小時會員制的一個書店,皇城跟腳下最大的書店北京坊Page One,其中一個書店最才真的像是讀書的地方,安安靜靜的自修氛圍讓我想起很多高中待廣州圖書館自修室的日子
  • 多開好書店需要情懷也需要市場
    原標題:多開好書店需要情懷也需要市場 2019年歲末,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店重張開業,讀者紛紛趕去,有的為懷舊,有的為「嘗鮮」。作為北京首家24小時書店,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店裝修歇業已近兩年。兩年間,一直有讀者在問:「美術館店還在裝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