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虞山,古稱烏目山、海隅山、海巫山。因其山形呈南北橫伏酷似臥牛,所以民間又稱其為臥牛山。
《常昭合志》載:「烏目山,《慶元志》《山海經》曰:虞山即烏目山。」……宋縣尉陳於瓷《頂山路記》云:縣依山之陽,是為隅山,以瀕海之隅也。又名虞山,以昔人虞(仲)治於此也。山北行九裡,是為破山,以鬥龍破山而為澗也。又北行九裡,為頂山。又北行六七裡,為小山……,古代詩人贊「十八裡青山半入城」。虞山逾十八華裡長,之尾為小山,約四裡,總長約二十多華裡。
虞山西北之尾的小山,高不足六十米,長僅四裡許,形似臥牛的尾巴,所以民間又稱其為牛尾巴山。
關於小山,《常昭合志》載:「小山,在縣西北十八裡。與虞山山脈相連,而中隔一水,(山)高十七丈(約合57米),周四裡一百步,其下為鄒巷。」由此可見,小山與虞山乃一脈相承之餘峰。
如今,因為數十年在小山開山採石,原來美麗多姿的牛尾巴山小山,早已不復存在了。那麼,讓元代畫家黃公望當年其「魂牽夢縈」、「終日觀之」的小山,到底是怎樣一種情形呢?
除了查閱相關史料記載外,尚還有筆者在幼年、少年、青年時期的所見所聞,但是仍不能達到以文字形式,來描述或還原小山其原來的基本情形和風貌。為此筆者在近十餘年的時光中,對小山村的一些老村民作了大量的調查走訪,由此,在我心目中逐漸還原了小山其原來的情形和風貌。謹撰如下文字,留學界、後人參考。
當年的小山,呈翹東南落西北走向,整座山有三個主峰和數個次峰組成,歷代小山村民將三個主峰分別稱南山、中山、北山。
南山又稱蔡家山,南接虞山西麓的黃家山(即現石洞景區南部的現黃公望墓之山),南山為小山最高的山峰。緊鄰南山的是中山主峰稱朱家山,朱家山為小山南北橫向最寬處的山峰。緊鄰中山的是北山主峰稱錢家山,北山是小山最西北且最低的山峰,其餘脈延達至山下小村顧家巷村中,所以小山村民把北山主峰最西北方向的一個次峰,稱作顧家山。
遙遙望去,整座小山在形如臥牛的虞山之尾,狀如這條臥牛身後的一條逍遙尾巴,故亦有牛尾巴山之稱。
首先講講南山。在六十年前,小山整體尚為完全。南山東坡本接虞山西麓,只是其山谷間有一條小河,稱「白龍港」,宋代前又稱「小山港」(《常昭合志》)。
據常熟民間傳說,白龍港是虞山龍殿下一個白衣少年化龍而去時形成的水道。白龍港寬不足三丈,向東北經楝花橋(民間訛稱祝家橋),北接福山塘。白龍港流經小山南山主峰蔡家山下,南段向偏西南方向經虞山西麓下小鎮鄒巷段稱黃石浜,有黃石橋(民間稱其為黃石皮橋),白龍港繼續向偏西南方向有茅塘橋、洋龍橋(跨白龍港洋龍港段)等,白龍港經山前裡許丁家墩處向東過湖橋接山前塘並鄰經尚湖,向西連張家港浪澄塘。
在清代,虞山西麓和小山東麓下的白龍港中段南岸的山間小鎮鄒巷,曾稱紫藤鄉(又稱古藤鄉),是小山裡中心村署的所在地。
據小山老村民回憶,小山南山頂峰又稱「桃花頭頂」,山樹松林稍密,其山峻秀異常。約在清末,曾有一位專事修建茅草屋的老人,名叫蔡伯松,他隱居山中,閒間維護著蔡家山(南山)的山林,所以南山又叫蔡家山。
在南山頂面南處有一個大石平臺,站在石平臺上向南仰望,可遙遙眺望虞山頂景色,平視可遙見白龍港向山前塘連接拐彎處的三孔石橋「湖橋」。俯視可清晰看見白龍港上黃石皮橋、洋龍橋和三家村等山下景色。在南山頂下北坡上,有一個墳地叫孫家墳,孫家墳墳地很大,據說是一有權勢的大戶人家的祖墳。在南山六十年代開始開山採石時發現,許多墳地中棺木內屍體竟然完好無腐。
另據小山多位老村民敘述,在南山頂北腰坡上,有一山洞,俗稱老虎洞,洞體較大,可同時容納站立二十餘人避雨,此洞中有甜而清涼的甘泉瀝出。據我八十八歲的老嶽父回憶,他在十二、三歲時,曾多次與他同母異父的弟弟抬著木桶,從北山翻過中山(朱家山)到老虎洞中淘泉水,然後抬到中山頂上的戲臺賣錢。老虎洞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開山採石時與小山同時被毀。
其次談中山。中山又稱「朱家山」,因何得此名,已無法考證。中山主峰比南山(蔡家山)主峰稍低些,山上松柏雜樹稍稀疏,全長一裡許。中山又是整座小山南北橫向最寬的山體,寬近一裡半許。
在中山(朱家山)山頂南處,原有一個較大的平場,民國時期曾有人在這裡搞過集會和演出過戲。山頂中部偏西北處,曾有祠堂老屋,後有一宗姓外戶搬入居住數十年。祠堂老屋前北處落坡上有不知其名的近二抱粗古樹。
七十年代,在古樹下北坡上是我嶽父家近半畝的菜地,我曾多次在這片山地上種菜澆水澆肥勞作過,在這棵古樹休息過。在我嶽父家菜地坡下數丈處有一山潭,淺處齊膝,深處過腰,水清照人,我曾多次下潭為嶽父家菜地汲水澆菜,直至山毀。
在朱家山東南方向與南山連接的南山(小山南麓)西北部上山腰上,有一處墓地約二畝地大,其墓地有石牆圈圍著,並有一扇大鐵門,站在鐵門口,可以看到山下不遠處的白龍港與山前塘連接處的湖橋等景色。
筆者根據黃公望二十三世孫黃道蘊所撰文章記載的有關黃氏墓地方位文字分析,此處山上墓地,可能即是當年黃公望逝世後初葬之處「小山南麓上的黃家墳地。」
《商相村志》載:「至正十四年(1345年)十月二十五日,畫家黃公望病逝於村中,享年八十六歲。葬於小山南麓遠眺湖橋,名『黃山人墓』,有黃公望祠。……嘉慶(清代)二十二年(1817年),黃氏十六世孫泰,遷祖塋於虞山西麓小雲棲寺左,改名元高士黃公一峰墓。」
由此,虞山西麓又名黃家山。根據鄒巷街上黃姓老人自述:他們一族祖先,原來不姓黃,因為東家黃氏家族看墓守祠,後來也為守墓而隨遷山坡上的小鎮鄒巷居住了,其姓也隨了東家之「黃」姓。如今,鄒巷街上仍有這支黃姓後代居住著。因此可知,當年小山南山(麓)上,確曾有過大痴道人黃公望遺蹤和墓祠。
在朱家山面南方向山坡上,有民國時期設的鐵塔一座。西南山坡下有自然村落山村瞿巷。瞿巷除了有瞿姓村民外,原亦有黃姓村民。根據走訪了解到,瞿巷的黃姓村民因沒有家譜記載,其祖先出其何族,已無法弄明白。但是,這支黃姓支系有二種可能:一是或許也是黃公望後裔,但卻與小山黃家宅基黃公望後代大族沒有往來,並且沒有相關係的證據。二是或許也是為黃公望守墓人的後代,當年為黃公望守墓的人可能原是瞿巷人,雖改姓,其後代或留有一支仍在瞿巷生活,總之這是個謎。
在朱家山面北方向山下不遠處為水渠村,水渠村有L形如渠小河在村中心穿過,在水渠村高處,基本可觀察到小山北邊全貌。在朱家山北坡東北方向與南山山坡西北接壤處,有一山體,盛產七彩易碎(粉狀)石質,有粉、赭、紫、黃、青、紅、白等質嫩石體,以白為主,其粉、赭亦居多,後來小山民間百姓稱其為「白泥溏」。後因長期開採燒制耐火產品而毀沒。
再來說一下北山。北山又叫作「錢家山」,北山是小山多個山峰中海拔最低的山頭。據村上老村民說,錢家山是因為山下大墅橋鎮上有一大戶人家的墓地祖墳,曾設在北山上,所以民間喚此山頭為錢家山。
北山是小山最西北處的餘脈,其西北處山坡沿伸至山下自然村落顧家巷中。因此,村東首有多戶村民的房屋均建在山坡上。我妻子的祖母再嫁後的家,就在錢家山北山坡上。那時,顧家巷的村民們所建的房屋,大多是就地取材,以採集山上石塊和泥壘疊砌成。
據顧姓老村民回憶,在錢家山頭上雜樹較繁茂,特別是有一棵很大的楓楊樹粗若「團扁」,村上村民稱此樹叫「路路通樹」,周圍可同時拴系十三頭牛,應該有幾百年樹齡了,後也此樹隨山毀了。緊靠錢家山頭西處,還有一個稍低的小山峰,其餘坡沿至顧家巷村後小河的東北邊河灘。因為顧家巷的村民們都姓顧,且長期在這個山頭上墾荒種菜,所以村民們把此山峰叫作了顧家山。
關於小山顧姓,有這樣一個故事,據《商相村志》載:小山人黃公望,常常出遊作畫,他始終把小山的家,視為累時、倦時休生養息的巢。
元代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七十九歲高齡的黃公望,出遊後又重歸故裡,隱於小山中。小山的山山水水和美景,養育了黃公望,陶冶了黃公望。他在家鄉山水的撫慰中形如赤子頑童,和家鄉的山水渾然一體。
他飲酒海量,每當皓月當空,便把喝空的酒罈用繩逐一緊系連串,拖在船尾,放舟於湖橋下,聽著酒罌碰擊的聲音猶如音律,公望心曠神怡。每當酒罌互相碰碎聲或罌口入水聲,他更是童心大發,撫掌大笑,形如痴狀,即使逢風襲雨擊,仍痴情可掬。
家鄉的山山水水,公望一生玩不夠、看不夠、畫不夠、寫不夠。他將無盡的情懷融入到他那神妙的筆墨之中,如痴如醉。黃公望以大痴為號,名聞天下。因此,一個「痴」字幾乎風靡了元明清。元末時,有海漕萬戶顧淵(善山水畫),也步黃公望之後塵,來到小山歸隱,自號「半痴」,遁跡於山中。數百年來,聚居於小山北山坡的顧姓村民,很可能就是當年海漕顧淵遷來小山繁衍的後代。
最後談一下湖撟。湖橋在元代時期,原是一座平石橋。明代詩人錢達道曾在《虞山圖記》中說「黃子久把酒看山,罌罄即投撟下,水為不流。」 錢達道所言之橋,即為湖橋。
元代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後,年事已高的黃公望,出遊後又重歸故裡隱於小山中。他日以詩酒書畫發其高曠,常臥身於小山間石樑,面山而飲,如痴如醉,畫家的靈感隨山水而放縱。
每到酒盡畫成,黃公望投空酒罈於溪澗、橋下。因此,在小山南麓和湖橋等公望作畫之處的溪澗間、橋下,幾乎丟滿了空酒罈。明代人張應遴在《虞山記》中寫道:「元高士黃子久豪飲橋上,投罌水中,至礙舟行。」錢達道也在《虞山圖記》中寫道:「黃子久把酒看山,罌罄即投橋下,水為不流。」
明代弘治十一年(1489年),常熟縣令楊子器頒文下令拓浚山塘河,並命人在此處重新建橋,把平石橋改為三孔石拱橋,並取名為「湖橋」。《商相村志》在記載這段歷史故事時,以「發罌盈舟」一詞來描述當時的情形:是說在當年修橋浚河時,村中人把黃公望日積月累丟在河中的空酒罈打撈起來後,裝了滿滿一船呢。
山水畫家黃公望,幼居常熟子遊巷,九歲後成遷居小山的永嘉人黃樂為嗣子,隨居小山村,五十歲左右開始專心作畫,以畫抒發大自然的讚美情懷。虞山西北小山下有「白龍港」又稱「小山港」,與尚湖邊湖橋之水相連。虞山、小山和湖橋、尚湖,是黃公望一生創作的豐富素材。他經常泛舟尚湖,感受自然,如痴如醉。
魚翼《海虞畫苑略》記述:「嘗於月夜,棹孤舟,出西郭門,循山而行,山盡抵湖橋,以長繩系酒瓶於船尾,返舟行至齊女墓下,牽繩取瓶,繩斷,撫掌大笑,聲振山谷。」《虞山畫志》也說他:「每月夜,攜瓶酒,坐湖橋,獨飲清吟。酒罷,投擲水中,橋下殆滿。」由此看出,這位山水畫大家對湖橋的情有獨鍾,尤其是月光照耀下的湖橋。
星轉鬥移數百年過去了,但是,在小山村依然有許多關於黃公望與虞山、小山和湖橋的故事,流傳至今。
2015.5.7
(本文部分圖片引自公眾號「墨者功自守」)
作者介紹:
浦仲誠,筆名:碧螺、南麓等,高級講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會員、江蘇省詩詞協會會員、常熟市詩詞協會理事、常熟市黃公望文化研究會會長。
有小說、散文、文史等作品曾發表在《中國作家》《散文選刊》《雨花》《長三角文學》《金山》《蘇州雜誌》《太湖》《連雲港文學》《遼西文學》《人民日報》《中國文化報》《蘇州日報》等報刊雜誌,出版有《南觀音堂舊事》《黃公望傳》《黃公望新考》《黃公望續考》等著作14部。
本文編輯:計然子
常熟市黃公望文化研究會
No.32期
我為大痴狂,敬請加關注,長按以下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