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公望與虞山、小山及湖橋

2021-02-20 虞山公望草堂

常熟虞山,古稱烏目山、海隅山、海巫山。因其山形呈南北橫伏酷似臥牛,所以民間又稱其為臥牛山。

《常昭合志》載:「烏目山,《慶元志》《山海經》曰:虞山即烏目山。」……宋縣尉陳於瓷《頂山路記》云:縣依山之陽,是為隅山,以瀕海之隅也。又名虞山,以昔人虞(仲)治於此也。山北行九裡,是為破山,以鬥龍破山而為澗也。又北行九裡,為頂山。又北行六七裡,為小山……,古代詩人贊「十八裡青山半入城」。虞山逾十八華裡長,之尾為小山,約四裡,總長約二十多華裡。

 

虞山西北之尾的小山,高不足六十米,長僅四裡許,形似臥牛的尾巴,所以民間又稱其為牛尾巴山。

關於小山,《常昭合志》載:「小山,在縣西北十八裡。與虞山山脈相連,而中隔一水,(山)高十七丈(約合57米),周四裡一百步,其下為鄒巷。」由此可見,小山與虞山乃一脈相承之餘峰。

 

如今,因為數十年在小山開山採石,原來美麗多姿的牛尾巴山小山,早已不復存在了。那麼,讓元代畫家黃公望當年其「魂牽夢縈」、「終日觀之」的小山,到底是怎樣一種情形呢?

除了查閱相關史料記載外,尚還有筆者在幼年、少年、青年時期的所見所聞,但是仍不能達到以文字形式,來描述或還原小山其原來的基本情形和風貌。為此筆者在近十餘年的時光中,對小山村的一些老村民作了大量的調查走訪,由此,在我心目中逐漸還原了小山其原來的情形和風貌。謹撰如下文字,留學界、後人參考。

 當年的小山,呈翹東南落西北走向,整座山有三個主峰和數個次峰組成,歷代小山村民將三個主峰分別稱南山、中山、北山。

南山又稱蔡家山,南接虞山西麓的黃家山(即現石洞景區南部的現黃公望墓之山),南山為小山最高的山峰。緊鄰南山的是中山主峰稱朱家山,朱家山為小山南北橫向最寬處的山峰。緊鄰中山的是北山主峰稱錢家山,北山是小山最西北且最低的山峰,其餘脈延達至山下小村顧家巷村中,所以小山村民把北山主峰最西北方向的一個次峰,稱作顧家山。

遙遙望去,整座小山在形如臥牛的虞山之尾,狀如這條臥牛身後的一條逍遙尾巴,故亦有牛尾巴山之稱。

 

首先講講南山。在六十年前,小山整體尚為完全。南山東坡本接虞山西麓,只是其山谷間有一條小河,稱「白龍港」,宋代前又稱「小山港」(《常昭合志》)。

據常熟民間傳說,白龍港是虞山龍殿下一個白衣少年化龍而去時形成的水道。白龍港寬不足三丈,向東北經楝花橋(民間訛稱祝家橋),北接福山塘。白龍港流經小山南山主峰蔡家山下,南段向偏西南方向經虞山西麓下小鎮鄒巷段稱黃石浜,有黃石橋(民間稱其為黃石皮橋),白龍港繼續向偏西南方向有茅塘橋、洋龍橋(跨白龍港洋龍港段)等,白龍港經山前裡許丁家墩處向東過湖橋接山前塘並鄰經尚湖,向西連張家港浪澄塘。

在清代,虞山西麓和小山東麓下的白龍港中段南岸的山間小鎮鄒巷,曾稱紫藤鄉(又稱古藤鄉),是小山裡中心村署的所在地。

 

據小山老村民回憶,小山南山頂峰又稱「桃花頭頂」,山樹松林稍密,其山峻秀異常。約在清末,曾有一位專事修建茅草屋的老人,名叫蔡伯松,他隱居山中,閒間維護著蔡家山(南山)的山林,所以南山又叫蔡家山。

在南山頂面南處有一個大石平臺,站在石平臺上向南仰望,可遙遙眺望虞山頂景色,平視可遙見白龍港向山前塘連接拐彎處的三孔石橋「湖橋」。俯視可清晰看見白龍港上黃石皮橋、洋龍橋和三家村等山下景色。在南山頂下北坡上,有一個墳地叫孫家墳,孫家墳墳地很大,據說是一有權勢的大戶人家的祖墳。在南山六十年代開始開山採石時發現,許多墳地中棺木內屍體竟然完好無腐。

 

另據小山多位老村民敘述,在南山頂北腰坡上,有一山洞,俗稱老虎洞,洞體較大,可同時容納站立二十餘人避雨,此洞中有甜而清涼的甘泉瀝出。據我八十八歲的老嶽父回憶,他在十二、三歲時,曾多次與他同母異父的弟弟抬著木桶,從北山翻過中山(朱家山)到老虎洞中淘泉水,然後抬到中山頂上的戲臺賣錢。老虎洞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開山採石時與小山同時被毀。

 

其次談中山。中山又稱「朱家山」,因何得此名,已無法考證。中山主峰比南山(蔡家山)主峰稍低些,山上松柏雜樹稍稀疏,全長一裡許。中山又是整座小山南北橫向最寬的山體,寬近一裡半許。

 

在中山(朱家山)山頂南處,原有一個較大的平場,民國時期曾有人在這裡搞過集會和演出過戲。山頂中部偏西北處,曾有祠堂老屋,後有一宗姓外戶搬入居住數十年。祠堂老屋前北處落坡上有不知其名的近二抱粗古樹。

七十年代,在古樹下北坡上是我嶽父家近半畝的菜地,我曾多次在這片山地上種菜澆水澆肥勞作過,在這棵古樹休息過。在我嶽父家菜地坡下數丈處有一山潭,淺處齊膝,深處過腰,水清照人,我曾多次下潭為嶽父家菜地汲水澆菜,直至山毀。

 

在朱家山東南方向與南山連接的南山(小山南麓)西北部上山腰上,有一處墓地約二畝地大,其墓地有石牆圈圍著,並有一扇大鐵門,站在鐵門口,可以看到山下不遠處的白龍港與山前塘連接處的湖橋等景色。

筆者根據黃公望二十三世孫黃道蘊所撰文章記載的有關黃氏墓地方位文字分析,此處山上墓地,可能即是當年黃公望逝世後初葬之處「小山南麓上的黃家墳地。」

 

《商相村志》載:「至正十四年(1345年)十月二十五日,畫家黃公望病逝於村中,享年八十六歲。葬於小山南麓遠眺湖橋,名『黃山人墓』,有黃公望祠。……嘉慶(清代)二十二年(1817年),黃氏十六世孫泰,遷祖塋於虞山西麓小雲棲寺左,改名元高士黃公一峰墓。」

 

由此,虞山西麓又名黃家山。根據鄒巷街上黃姓老人自述:他們一族祖先,原來不姓黃,因為東家黃氏家族看墓守祠,後來也為守墓而隨遷山坡上的小鎮鄒巷居住了,其姓也隨了東家之「黃」姓。如今,鄒巷街上仍有這支黃姓後代居住著。因此可知,當年小山南山(麓)上,確曾有過大痴道人黃公望遺蹤和墓祠。

 

在朱家山面南方向山坡上,有民國時期設的鐵塔一座。西南山坡下有自然村落山村瞿巷。瞿巷除了有瞿姓村民外,原亦有黃姓村民。根據走訪了解到,瞿巷的黃姓村民因沒有家譜記載,其祖先出其何族,已無法弄明白。但是,這支黃姓支系有二種可能:一是或許也是黃公望後裔,但卻與小山黃家宅基黃公望後代大族沒有往來,並且沒有相關係的證據。二是或許也是為黃公望守墓人的後代,當年為黃公望守墓的人可能原是瞿巷人,雖改姓,其後代或留有一支仍在瞿巷生活,總之這是個謎。

 

在朱家山面北方向山下不遠處為水渠村,水渠村有L形如渠小河在村中心穿過,在水渠村高處,基本可觀察到小山北邊全貌。在朱家山北坡東北方向與南山山坡西北接壤處,有一山體,盛產七彩易碎(粉狀)石質,有粉、赭、紫、黃、青、紅、白等質嫩石體,以白為主,其粉、赭亦居多,後來小山民間百姓稱其為「白泥溏」。後因長期開採燒制耐火產品而毀沒。

 

再來說一下北山。北山又叫作「錢家山」,北山是小山多個山峰中海拔最低的山頭。據村上老村民說,錢家山是因為山下大墅橋鎮上有一大戶人家的墓地祖墳,曾設在北山上,所以民間喚此山頭為錢家山。

北山是小山最西北處的餘脈,其西北處山坡沿伸至山下自然村落顧家巷中。因此,村東首有多戶村民的房屋均建在山坡上。我妻子的祖母再嫁後的家,就在錢家山北山坡上。那時,顧家巷的村民們所建的房屋,大多是就地取材,以採集山上石塊和泥壘疊砌成。

 

據顧姓老村民回憶,在錢家山頭上雜樹較繁茂,特別是有一棵很大的楓楊樹粗若「團扁」,村上村民稱此樹叫「路路通樹」,周圍可同時拴系十三頭牛,應該有幾百年樹齡了,後也此樹隨山毀了。緊靠錢家山頭西處,還有一個稍低的小山峰,其餘坡沿至顧家巷村後小河的東北邊河灘。因為顧家巷的村民們都姓顧,且長期在這個山頭上墾荒種菜,所以村民們把此山峰叫作了顧家山。

 

關於小山顧姓,有這樣一個故事,據《商相村志》載:小山人黃公望,常常出遊作畫,他始終把小山的家,視為累時、倦時休生養息的巢。

元代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七十九歲高齡的黃公望,出遊後又重歸故裡,隱於小山中。小山的山山水水和美景,養育了黃公望,陶冶了黃公望。他在家鄉山水的撫慰中形如赤子頑童,和家鄉的山水渾然一體。

他飲酒海量,每當皓月當空,便把喝空的酒罈用繩逐一緊系連串,拖在船尾,放舟於湖橋下,聽著酒罌碰擊的聲音猶如音律,公望心曠神怡。每當酒罌互相碰碎聲或罌口入水聲,他更是童心大發,撫掌大笑,形如痴狀,即使逢風襲雨擊,仍痴情可掬。

家鄉的山山水水,公望一生玩不夠、看不夠、畫不夠、寫不夠。他將無盡的情懷融入到他那神妙的筆墨之中,如痴如醉。黃公望以大痴為號,名聞天下。因此,一個「痴」字幾乎風靡了元明清。元末時,有海漕萬戶顧淵(善山水畫),也步黃公望之後塵,來到小山歸隱,自號「半痴」,遁跡於山中。數百年來,聚居於小山北山坡的顧姓村民,很可能就是當年海漕顧淵遷來小山繁衍的後代。

 

最後談一下湖撟。湖橋在元代時期,原是一座平石橋。明代詩人錢達道曾在《虞山圖記》中說「黃子久把酒看山,罌罄即投撟下,水為不流。」 錢達道所言之橋,即為湖橋。

 

元代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後,年事已高的黃公望,出遊後又重歸故裡隱於小山中。他日以詩酒書畫發其高曠,常臥身於小山間石樑,面山而飲,如痴如醉,畫家的靈感隨山水而放縱。

每到酒盡畫成,黃公望投空酒罈於溪澗、橋下。因此,在小山南麓和湖橋等公望作畫之處的溪澗間、橋下,幾乎丟滿了空酒罈。明代人張應遴在《虞山記》中寫道:「元高士黃子久豪飲橋上,投罌水中,至礙舟行。」錢達道也在《虞山圖記》中寫道:「黃子久把酒看山,罌罄即投橋下,水為不流。」

明代弘治十一年(1489年),常熟縣令楊子器頒文下令拓浚山塘河,並命人在此處重新建橋,把平石橋改為三孔石拱橋,並取名為「湖橋」。《商相村志》在記載這段歷史故事時,以「發罌盈舟」一詞來描述當時的情形:是說在當年修橋浚河時,村中人把黃公望日積月累丟在河中的空酒罈打撈起來後,裝了滿滿一船呢。

 

山水畫家黃公望,幼居常熟子遊巷,九歲後成遷居小山的永嘉人黃樂為嗣子,隨居小山村,五十歲左右開始專心作畫,以畫抒發大自然的讚美情懷。虞山西北小山下有「白龍港」又稱「小山港」,與尚湖邊湖橋之水相連。虞山、小山和湖橋、尚湖,是黃公望一生創作的豐富素材。他經常泛舟尚湖,感受自然,如痴如醉。

魚翼《海虞畫苑略》記述:「嘗於月夜,棹孤舟,出西郭門,循山而行,山盡抵湖橋,以長繩系酒瓶於船尾,返舟行至齊女墓下,牽繩取瓶,繩斷,撫掌大笑,聲振山谷。」《虞山畫志》也說他:「每月夜,攜瓶酒,坐湖橋,獨飲清吟。酒罷,投擲水中,橋下殆滿。」由此看出,這位山水畫大家對湖橋的情有獨鍾,尤其是月光照耀下的湖橋。

 

星轉鬥移數百年過去了,但是,在小山村依然有許多關於黃公望與虞山、小山和湖橋的故事,流傳至今。

2015.5.7

(本文部分圖片引自公眾號「墨者功自守」)

作者介紹:

浦仲誠,筆名:碧螺、南麓等,高級講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會員、江蘇省詩詞協會會員、常熟市詩詞協會理事、常熟市黃公望文化研究會會長。

有小說、散文、文史等作品曾發表在《中國作家》《散文選刊》《雨花》《長三角文學》《金山》《蘇州雜誌》《太湖》《連雲港文學》《遼西文學》《人民日報》《中國文化報》《蘇州日報》等報刊雜誌,出版有《南觀音堂舊事》《黃公望傳》《黃公望新考》《黃公望續考》等著作14部。

本文編輯:計然子

 

常熟市黃公望文化研究會

No.32期

我為大痴狂,敬請加關注,長按以下二維碼

 

                                                             

相關焦點

  • 全真仙人黃公望
    黃公望(1269-1354),元代畫家。 本姓陸,名堅,漢族,江浙行省常熟縣人。
  • 【文化】著名佔星家、虞山三聖之一的巫鹹是大義小山人?
    越絕書云:虞山巫鹹之所出,梁昭明太子,招真治碑云:巫鹹居虞山之小山。」另外,在《常熟縣誌》卷四中還有這樣一段敘記:「巫鹹之子祖乙相書曰:在祖乙時,則有若巫賢。張守節史記正義云:巫鹹及子賢之冢皆在海虞山上。」常熟《大義鎮志》也有:「商代第十任王,太戊(公元前1638年——公元前1563年)時,有先氏巫鹹為相,治國有成,政績顯突。
  • 智「赭」樂山山如畫,虞山赭石甲天下
    產地:赭石雖非常熟虞山所獨有,但常熟虞山赭石卻是最為有名的。虞山赭石出處甚廣,尤以破龍澗、桃源澗等處的產石聞名,而若要說赭石中的上品,當屬黃公望墓附近出產的最佳。清初王概在《芥子園畫傳》中曾有云:「黃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淺淺施之,有時再以赭筆勾出大概。」這種赭色的原料,便是產於虞山的赭石。
  • 「黃公望傳」十七、洞天明月
    有年夏天,琴川河港湖汊水滿為患,虞山下汪洋一片,我們避在山上,餓了幾天幾夜,不知娘從哪裡變出半塊燒餅,悄悄地塞給我,那個香甜讓我精神倍增,我把每粒芝麻都細細咀嚼,才吞下。」「娘,您知道兒受牢獄之災時在滴水成冰的大都想得最多的是什麼?
  • 元代黃公望山水畫《琴鶴軒圖》賞析
    黃公望為元代最有影響的山水畫家之一,是繼趙孟之後,承董巨遺風,開一代新貌的變法大家。黃氏曾賣卜雲間,並授徒,與曹知白、倪瓚、王蒙、楊維楨、張伯雨、夏文彥、無用禪師等為友,常相雅集,《琴鶴軒圖》即為其與王蒙忘年合筆之作。
  • 富春圖卷上建「富春山館」,以山水致敬黃公望
    這次展覽中,既包含以黃公望《富春大嶺圖》為代表的「元四家」經典,又包括明清兩代30餘位藝術家對《富春山居圖》的追摹;既呈現了黃公望對於元明清三代畫史的「影響」,又展示出當代藝術家們對這一偉大山水傳統的「響應」。
  • 黃公望的傳奇人生:80多歲創作出傳世名畫《富春山居圖》
    山水畫長卷《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遺存後世影響最大的一幅作品,該作品充分體現了他傑出、超凡的藝術成就。富春山居圖局部黃公望簡介黃公望(1269—1354),本名陸堅,號大痴,字子久,與王蒙、倪瓚、吳鎮並稱為"元四家"。
  • 「守望虞山」新時代常熟繪畫作品展即將在蘇州美術館開幕
    10月30日,「守望虞山」新時代常熟繪畫作品展將在蘇州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由中共常熟市委宣傳部、常熟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常熟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聯合主辦,常熟市書畫院、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蘇州美術館承辦,蘇州明堂映像美術館協辦。
  • 山水畫大師黃公望七十九歲時作《富春山居圖》
    1.是年深秋,黃公望的師弟兼好友無用師(鄭樗)來訪小山山居,兩人團聚數日後,相攜離開山居,外出雲遊而去。2.黃公望與無用師兩人,一起到杭州西湖岸畔。當年,他們一起入富春山,南遊富春江。此時,黃公望在南樓開始作《富春山居圖》。直到第二年春天,他才回到小山山居。3.至正八年五月(1348),黃公望已是八十歲的老人了。二月中旬,他因惜於春日,竟不辭勞苦的連日雲遊,又攜友至玉山參加顧瑛主持的玉山雅聚活動。
  • 《富春山居圖》的作者黃公望,五十歲學畫山水,八十歲畫出了這幅
    一代名師黃公望 黃公望,本姓陸,名堅,江蘇常熟人,因過繼浙江永嘉黃氏而改姓黃。字子久,號一峰、大痴道人等。曾為小吏,因張閭案牽連入獄,出獄後歸隱不仕,皈依全真教,寄情於山水。常往來於杭州、松江、虞山等地。工書法、詩詞,善散曲,通音韻,50歲左右始畫山水。晚年變法後自成一家。
  • 虞山國家森林公園,千年名勝,古蹟眾多,天然氧吧
    虞山是蘇州市常熟市勝景,古稱烏目山,因商末周太公次子江南先祖虞仲(即仲雍)死後葬於此,遂改名為「虞山」。商周以來的名人冢墓,有商末仲雍墓、春秋言子墓、元代大畫家黃公望墓、清代文壇宗師錢謙益墓及其妾才女柳如是墓、抗清名臣瞿式耜墓、「畫聖」王石谷墓、兩朝帝師翁同和墓、小說家曾樸墓等。名人墓眾多,是常熟勝跡的一大特色,無不彰顯著常熟歷史文化積澱的深厚與輝煌。
  • 有著「吳文化」第一山脈之稱的虞山 為何景觀多寺、臺、亭、墓
    虞山雋永如琴,尚湖清流不倦,山湖相依,湖山相映,山水盈盈,溫婉宜人。虞山還有元代大畫家黃公望等人的墓園和文物虞山生態遊步道虞山生態步道整條步道環虞山而建,作為精緻 常熟 的樣板工程,環虞山生態步道的打造是一條集生態
  • 8000年前跨湖橋先民乘著獨木舟到過多遠?重新開放的跨湖橋遺址博物...
    而8000年前跨湖橋先民刳木為舟,也反映出他們對海洋的積極探索。浙江省文物局專家在開館致辭中說,跨湖橋遺址發現的獨木舟,是中國海洋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也反映了浙江沿海地區是我國航海文明主要發祥地之一的歷史。
  • 虞山書院記
    濟南歷城,齊魯首邑,千年古縣
  • 初夏尋訪夢中江南常熟虞山 解鎖安全出遊第一站
    這種面的「澆頭」是正宗的產自虞山的松樹蕈(xùn),是一種附生在松樹根部的野生食用菌類。 體驗點推薦(一)虞山生態遊步道 虞山生態步道整條步道環虞山而建,步道以鎮海臺為形象入口。在山巒、峽谷、水崖、小島、叢林、水邊、花間和草地上均有鋪設,是完全融入大自然景觀的道路,給遊人不同的視覺體驗與遊憩享受。
  • 江蘇虞山,號稱十裡青山半入城,她是你一生最值得擁有的時間嗎?
    青青虞山,像一個飄渺而淡淡的憂愁女子,來到這裡,邀請遊客們一起旅遊。小徑鋪著碎石,旁邊栽著古老的松柏,幽幽的鳥鳴從茂密的森林深處傳來,在寧靜的空間裡迴蕩。不時有遊客三三兩兩地在樹林中走過。遊客路過時,面帶微笑,輕鬆悠閒,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和淡漠,就像青虞山上的淡淡的雲彩,在世界上自由自在地遊蕩,絲毫不被粗俗所觸動。生活在單調而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中的人們會找到心靈的寧靜與閒適。
  • 初夏,尋訪夢中江南常熟虞山,詳盡解鎖安全出遊第一站
    呈現常熟虞山本地人生活的常態!,用虞山黃石為材,疊成的一座黃石假山。,產於江蘇常熟虞山。在中國美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元代大畫家黃公望是「元代四家」之首,他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圖》被稱為「畫中蘭亭」。他對虞山赭石有深入的研究,獨創的「淺絳山水」獨領風騷,影響中國美術數百年,這虞山的赭石成就了黃公望輝煌的人生。赭石硯用法極具簡單,即用赭石硯加水相研成赭色,再加膠即成上等赭石顏料,歷代的大畫家均視虞山赭石為顏料珍品。
  • 桂城北福地【虞山公園】
    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市區北部的北極廣場和虞山橋附近,因其內有虞山而得名,又因其在市區北部所以是桂林山水遊覽的開山地,也是桂林歷史的淵源地!虞山公園位於桂林城北,因園內虞山,虞帝廟而得名。園美廟靈、山奇洞幽,規劃面積1.2萬平方米,是桂林市最美、最大的仿古園林,也是桂林山水遊覽的開山地和桂林歷史的淵源地。虞山突兀矗立,林木蒼翠,環境幽謐。山的西麓,韶音洞貫穿南北,悠風習習,與皇澤灣的淙淙流水和洞口陣陣林濤,交織成韻,有如韶樂。 「舜洞薰風」為桂林著名老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