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發布會,如期而至;
新品初亮相,大為不解。
不解,是因為本次米粉節新品發布會上,著墨最多的竟然是一款插線板和體重秤,小米Note女神版、紅米2A和小米電視2這些小米的老本行反倒成了配角。在不少網友眼中,愈發膨脹的小米就像是一個任性的孩子,總是涉足一些「非主流」的領域,在玩票和博眼球中撩動著消費者的神經。
一個靠手機起家的企業,不去專心研發新款手機以應對國內愈發慘烈的智慧型手機市場,反倒大肆進軍其他產品領域,小米的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一家叫小米的亞馬遜
小米究竟是一家怎樣的企業。這個問題自小米誕生以來,就一直是爭論的焦點。
曾經,大家認為小米和諾基亞一樣,造手機的;後來發現,原來MIUI才是小米的核心競爭力,對小米的定義也由硬轉軟,變成了服務提供商;隨著小米產品線的擴展和智能家居的崛起,小米又被奉為軟硬兼得的網際網路企業。
而這次米粉節發布的新品,為小米二字做出了官方定義,那就是電子商務。
事實上,如今的小米網,已經是大陸市場第三大B2C平臺,並且還是國內最大的品牌電商,只不過手機業務的過份耀眼掩蓋了小米在電子商務上的大躍進。小米在手機上建立的巨大口碑和品牌影響力,是小米電商的敲門磚,正如同亞馬遜以書發家,京東靠數碼成名一樣,小米通過手機和相關附件的銷售培養了消費者在小米網買東西的習慣,在電子產品相對成熟之後,拓展其他的產品線也是順理成章。
同為B2C平臺,亞馬遜一直都是小米的學習對象,甚至在小米剛剛建立時,就曾有一些聲音指出與小米最為相似的便是亞馬遜。同樣的硬體免費軟體盈利,同樣的重服務輕設計,同樣的電商平臺。
但是,如今的小米,走出了一條不同的電商道路,相較於亞馬遜的「我搭臺來你唱戲」,小米做電商的方式更加極致,他將所有產品線都打上小米的烙印,實現小米品牌的最大化,換句話說,這是家全自營的電商平臺,銷售的每一件產品都是小米自家的東西。但是,小米畢竟能力有限,以一人之力涉及如此之廣的產品線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小米利用自身的影響力,以及與代工廠商、設備提供商甚至品牌廠商的合作關係,調動各方資源,以小米的品牌優勢和產品理念,將越來越多的產品門類引入到小米門類中,從而完成對這些產品線的改造和銷售。從移動電源到小蟻相機,再到體重秤和插座,再到未來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小米電商已初具規模。
小米會是中國的MUJI嗎?
如果我們對小米電商進行適當的總結,那麼會出現這樣幾個關鍵詞:
便宜,合作,品牌統一,門類眾多,產業重塑。
而這些關鍵詞,讓我聯想到了一家日本企業——無印良品。無印良品,或者說MUJI,直譯為沒有品牌的好產品,是一家日本雜貨品牌,以低廉的價格、簡潔的設計和優秀的質量著稱。隨著無印良品的普及,MUJI已經不再局限於一個品牌,而成為了一種生活哲學。
如今,小米的發展軌跡,在一定程度上有學習無印良品的傾向。首先,小米和MUJI普及的基礎都在於低價,低廉的價格為產品普及帶來了巨大的便利,無論是智能機還是手環,小米用超乎尋常的低價將這些產品帶入到尋常百姓家;再者,兩者均以部分產品和先導,逐步拓展產品線,並採取代工和企業合作模式,讓越來越多的產品線納入到自家體系中,加速拓展速度和範圍;最後,MUJI和小米均採用單一品牌策略,無論是線下還是線上,無論是毛巾還是手機,他們都只有一個名字。
小米採納了無印良品對於產品鏈的整合方式,通過友商代工、自家設計的方式,解決了自家生產力不足的問題,這種合作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小米產品線過多的問題,減輕了小米的壓力;而小米更進一步的地方在於,他通過電商,將原本產品從生產到銷售的中間環節全部打掉,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從而壓低價格,快速佔領山頭。而這,也恰恰是小米電商的革新所在。小米手機能夠賣的如此之便宜,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在於小米對於手機銷售的各種中間環節的擠壓,手機如此,其他亦如是,只要一款產品,一個產業存在價格虛高或用途不當的問題,同時這個行業有利可圖,那麼小米就可以快速進入並推出自家產品。況且,小米一向以快著稱,但凡自身革新能力不強,一旦被小米盯上,被顛覆的命運已是板上釘釘,過去是手機充電寶,未來將會是房屋電動車。
因此,我們完全可以預見,在未來任何有銷量有需求有利潤有壓縮空間所在的產品線都會在未來遇到小米的清掃,當小米旗下的產品線達到一定數量時,我們會發現小米二字會出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或許類似於充電寶插線板等純硬體產品線尚不足為懼,而像家電路由器等軟硬兼備的產品將註定被納入到小米服務的一部分,屆時,我們的生活將越來越離不開小米。
如今,我們可以用全新的視角來看待小米了。這是一家優秀的智慧型手機廠商,也是一家不折不扣的網際網路企業,但電子商務才是他的核心所在。這位亞馬遜的門徒學到了電商的精髓,卻不甘心於搭臺唱戲的被動,毅然決然向東洋的無印良品身上求教,並憑藉著自身對於產業的認知,走出了一條顛覆型的全自營電商之路。或許,我們真的不用糾結於小米更像亞馬遜還是無印良品,因為他們本不相同,我們需要反思的是自己——究竟是等待小米的顛覆,還是壯士斷腕絕處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