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設計 MUJI 化、價格小米化」的今天,無印良品會被取代嗎?

2020-12-14 愛範兒

文:劉莎

有人愛它空靈冷淡的侘寂,有人嫌它搞差別待遇性價比低,不過它的確引領了一股專注設計與品質的極簡主義風潮。它就是無印良品。

然而在「拜無印教」們對原研哉的設計頂禮膜拜時,國內也誕生了一批「設計 MUJI 化、價格小米化」的「學習者」,差不多的設計和低了一大截的價格無疑將給無印良品帶來很大的危機感。無印良品會如何應對呢?我們將通過三篇文章,來談討這個話題。

第一篇:《無印良品不再是你的紅玫瑰了,入華這些年它都經歷了什麼?》

關於無印良品,知乎上曾有一個熱門提問:

如何看待無印良品(MUJI)把長板凳賣到 1000 塊錢?

這是一條在很多人看來都特別簡單的長條凳。原色橡木,沒有多餘的設計,看上去就像是擺在鄉下奶奶家裡的那個長條凳。但差別在於,這個原木長板凳的售價為 1000 元。

定價貴是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一個久為詬病的問題。有網友甚至做出了一個「合理」推斷:無印良品在中國區的售價其實就是將它的日元價格除以十。

(圖片來自:日本設計小站)

這當然只是一個偶然,不過無印良品的產品在中國確實比日本本土要貴上不少。但即使是這樣,仍有不少忠實粉絲會以「高價」購入。

然而在近兩年,市場上的狀況似乎發生了一些變化,無印良品在國內開始出現了一些「追隨者」。他們同樣走極簡主義的路線,有些設計甚至和無印良品沒有太大差別,但在售價方面卻比無印良品低上不少。

這種「設計 MUJI 化,價格小米化」的趨勢,成功地吸引了消費者的注意,很多曾經的「拜無印教」,如今也開始被這些「追隨者們」吸引了去。

無印良品的吸引力

對於崇尚極簡主義的人們來說,北歐風和日式和風是一定會被提及的兩個流派。

在家居界,有來自瑞典的宜家;在服裝界,有 Acne Studios、COS 以及優衣庫這樣的「性冷淡風」代表;而在日用百貨方面,無印良品的號召力幾乎是呈現壓倒性優勢的。

三浦展在《第四消費時代》一書中曾這麼描述無印良品的特殊「吸引力」:

有一天我下班回家,在當時住處的附近的東急東橫線祐天寺站旁邊的便利店裡,看到了這樣一個商品。是一個沒有特別花紋、顏色也淡淡的文具。當時,我立刻驚呼道,啊!沒錯,這就是我一直想要的!然後立即買了下來。那個文具就是無印良品的產品。

創立於 1980 年的無印良品,一開始創辦的理由就是要為消費者提供「造型簡潔、樸素且價格適中的商品群」。「無印」是指沒有品牌,「良品」就是好的產品。

這種強調產品本身價值、弱化品牌 logo 甚至「反品牌」的理念,剛好是彼時正處於社會消費觀念轉變期的日本的主要需求。

隨著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當時的日本消費者不再像以前一樣崇尚名牌以及奢侈品,對他們來說,能夠彰顯自己的個性、讓產品回歸其價值本身,才是自己的真正需求。

無印良品就是這樣一類商品的代表。它的產品剔除了品牌 logo,簡化了造型,作為一種「素材」出現在消費者的生活中。人們可以通過自由的組合和加工,用它們裝點出屬於自己的個性。

無印良品的設計靈魂人物原研哉曾經把無印良品的設計哲學描述為「虛無」(Emptiness)。但這種看上去只是去除了浮華設計的「做減法」,其實並不簡單。用原研哉的話來說,就是要帶給消費者一種「這樣就好」的滿足感。

(圖片來自:The Japan Times)

不是「這個最好」、「那個更好」,也不是「這個就好」,「這樣就好」在體現出一種消費的克制的同時,也把這種態度從單個的產品拓展到了更廣泛的生活方式上面去,他們要創造的是一種「世界合理價值」(World Rational Value)。

首先強調的便是實用。有人曾評價稱,無印良品是現代的「民間藝術」,是在現代生活中具有民間藝術品屬性的「用之美」,它因實用而美。

在無印良品如今的 7000 多種商品中,每一樣產品都有其用武之地。無印良品社長松崎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簡單來說,我們是在必要的時間,為消費者提供必要的商品。

要做出這些「生活必需品」其實並不容易。無印良品曾經推出過一個名為「尋找無印良品」(Found MUJI)的項目,他們會前往世界各地搜尋出那些他們認為「屬於無印良品」的商品,此後再將這些「舶來品」逐漸融入到自己的產品體系中。

適當的定價則是無印良品的另一個特徵。「有品質而且便宜」是無印良品的廣告語,通過尋找最合適(而非最頂級)的素材,再去掉不必要的生產製作過程(如使用非漂白紙),無印良品可以實現非常可觀的成本控制。

但這不意味著一味追求低價。我們可以看到,除了日本本土之外,無印良品在很多國家的定價其實並不符合其「因為合理所以便宜」的標準。雖然這其中有關稅、生產及運營成本差異等方面的因素,但追求「適當」的價格而非「低廉」的價格,才是無印良品的目標。

當無印良品在 2005 年進軍中國大陸市場之後,它也把這種價值觀帶到了中國。

無印良品的品牌溢價

彼時的國內,也正在經歷消費社會的變遷,進入了三浦展所描述的「第二消費社會」階段。

在這個階段,隨著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中產階級家庭迅速崛起,開始大量採購高端消費品,追捧進口商品和國際大牌。原研哉在《設計中的設計》中提到:

當富有美感的商品在審美意識相對不成熟的國家銷售時,也會對當地的消費者們產生啟發,引起他們的消費欲望。

儘管無印良品在日本本土是平價生活必需品的代表,但在國內,它卻不能被歸於平價那一類。比如這個大家都很熟悉的全棉四件套,兩國的差價就有點大,590 元的國內售價算是同類型商品中比較貴的了。

(即便特價也要花上 413 元)

同樣被人詬病的還有 CD 機、電飯煲、電水壺等等產品,單從技術含量來看,似乎撐不起那麼高的定價。不過儘管這樣,還是有很多人願意花大價錢去買入。

吸引這批忠實粉絲的,正是無印良品名聲在外的工業設計。

儘管看上去造型簡單,甚至於可以說是寡淡,但隱藏在無印良品產品背後的是一種略帶玄妙的設計感。包裝力求樸素簡約,但產品選材用料卻很考究,注重呈現產品的質地;在設計一件產品時,除了實用性之外,還會考慮到環保和審美的一致性等等;再加上原研哉、深澤直人等一大批知名設計師為其背書,無印良品的質感一下子就出來了。

經常會看到很多無印良品粉絲這麼說:「雖然有點貴,但因為是無印良品,還是要買。」就是不知道他們在看到日本原價時,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不過因為設計感而帶來的品牌溢價,確實很像一門玄學。喜歡的人自然願意為了信仰充值,而不喜歡的人,則更多地從產品本身去探討「值或不值」,彼此之間似乎誰也無法說服對方。

除了設計之外,無印良品的品牌溢價還體現在他們一直以來倡導的一種觀念,即注重產品的「給予性」。

前面提到的無印良品壁掛式 CD 機,就是這樣的一個代表性的產品。設計師深澤直人在設計這款產品時,採用了與一般 CD 機不同的換氣扇造型,希望人們在拉下繩子開啟機器的時候,能夠像等待風吹出來一樣期待即將響起的音樂,這麼一來,聽覺似乎變得更加敏銳了。

這樣走「貼心」路線的設計,的確更容易圈到粉。

半路殺出的「模仿者」

在用設計感徵服了中國消費者、培養出一批忠實粉絲之後,無印良品本可以趁著這一股日式極簡主義的風潮大幹一番的,沒想要半路殺出了一群「程咬金」。

一套純棉的格子床上三件套在無印良品售價為 590 元。到了網易嚴選這裡,擁有類似的設計風格、同樣主打純棉水洗工藝的四件套床品售價僅為 299 元。更重要的是,網易嚴選的產品宣稱是由無印良品的製造商進行生產的,「採用同樣的材質,來自同樣的製造商。」

後來,小米也推出了自己的生活電商平臺有品(曾用名米家有品)。無論是平臺的界面還是產品的設計風格,都和無印良品以及網易嚴選有異曲同工之感(不過依託於小米生態鏈,有品的品類更加豐富一些)。當然,價格也非常符合小米的一貫風格。

作為電商界的扛把子,阿里巴巴怎麼可能會錯過這股風潮呢?雖然晚了一些,但淘寶也在去年 5 月悄悄地上線了一個名為「淘寶心選」的項目,主打「用心選、放心選」,也走和網易嚴選差不多的路子,讓「好的商品,沒那麼貴」。

然而就在大家還在討論這種模式的利弊時,今年 1 月,京東也忙不迭地加入了戰局,上線了自有品牌精選電商「京造」,主打高性價比和簡約設計的生活日用品。

無論是界面設計,還是商品品類和定價,這幾個品牌都給人一種無比熟悉的感覺,仿佛是把同一件東西換換包裝放在不同的平臺出售一樣。

事實上,這種模式大家已經不陌生了,它就是 ODM。

按照字面意思理解,ODM 就是原始設計製造商(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即當某製造商設計出某款熱門商品後,如果其他企業也看中這款產品,便要求配上自己的牌子來生產並販賣(其中設計可能會微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貼牌」。

類似的還有 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不過跟 ODM 不同的是,OEM 是品牌商先確定好了自己的設計,再委託製造商進行生產,OEM 製造商更偏向於純代工。

在國內,「貼牌」現象其實非常常見。無論是在電子製造行業,還是日用品領域,早年代工業的火熱發展曾經給中國戴上了「世界工廠」的帽子。雖然隨著人力成本的上漲,大部分代工業都轉移到了更廉價的東南亞市場,但日用品這種製造成本本來就比較低的產品,依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網易嚴選們主打的「同品牌製造商生產」,其實就是某種意義上的 ODM 或者 OEM 模式。這些製造商有的是無印良品的製造商,他們在對某些爆品進行設計微調之後,去掉原委託品牌的包裝標籤,便成為了「同廠品質保證的商品」。因為去掉了品牌溢價,這些產品的價格會比原來低上不少。

(圖片來自:DT 財經)

正因為如此,ODM 模式也一直在侵權的邊緣遊走著。雖然有些製造商為了規避侵權風險會對原始設計進行一些小小的改動,但大部分產品仍然難逃模仿甚至抄襲的痕跡。

但是對部分消費者來說,這種存在一定爭議的方式一方面保留了優質的做工,另一方面又剔除了品牌溢價,是一種性價比極高的消費模式。他們既可以獲得無印良品般的優良設計,又只需支付原價幾分之一的價格。

剛上線沒多久,網易嚴選的月流水就已經超過了 6000 萬元;近兩年來,嚴選模式也愈戰愈勇。

根據網易剛剛發布的 2017 年全年財報,網易的電商業務淨收入同比增長 116.7%,僅第四季度的同比漲幅就達到了 175.2%,目前該部門已經成為網易繼遊戲之外的第二大支柱業務。其中除了網易考拉之外,嚴選的貢獻功不可沒。

這種模式的火爆,與國內近幾年的消費趨勢變化密不可分。跟無印良品在日本誕生時的情況類似,中國也在經歷由第三消費時代向第四消費時代的轉變:比起搶眼的品牌和 Logo,消費者更加關注產品本身的價值,追求品質和價格的完美統一。

從表面上看,這種從追求品牌到看重性價比的趨勢是一種「消費降級」,但消費者並不是簡單粗暴地追求低價,而是要求把消費回歸到對產品本身價值進行定價的本質上去,既要價格合理,又要優質產品,實際上反而是一種需求的升級。

按理說,無印良品正是伴隨著這樣的消費趨勢而生的,主打不崇尚品牌的「反體制」商品,但到了國內,它那因為各種因素而變得不太親民的價格,反而與創始人辻井喬最開始的理念有些偏離。

無印良品要被「顛覆」了?

滿大街的名創優品,不斷湧現出來的網易嚴選、淘寶心選、有品、京東京造,都在用更為低廉的價格不斷拉拽著這一代受無印良品風影響的消費者,慢慢瓦解著他們對無印良品的執念。

(圖片來自:DT 財經)

有人甚至說,無印良品可能要被這一股「消費降級」的風潮給「顛覆」了。

不可否認的是,像小米一樣,通過對成本壓縮、供應鏈優化而達到的極致性價比,的確正在成為國內製造業的一種新標準。雷軍在前幾天的小米公司年會上還表示:

我們始終堅信,相比追求一次性硬體銷售利潤,追求產品體驗更有前途;相比渠道層層加價,真材實料定價厚道終究更得人心。只要我們持續提供富於創新、性能傑出、品質出眾、設計精美、價格厚道的優秀產品,我們就能贏得用戶持久的認可和信任。

(圖片來自:MIUI)

不過如果再細想一層,儘管國內已經湧現出了這麼多可以製造出優良品質產品的企業,但在最核心的設計環節,似乎仍有比較長的一段路要走。

原研哉在《設計中的設計》一書中曾提到,當下製造企業的核心技能正在從生產能力向商品開發轉移,市場營銷和設計的重要性得到了進一步的凸顯。

這個環節,恰好是決定製造業能否從原始的「貼牌」和代工走向下一階段的重要因素。

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就是,被稱為「設計界的奧斯卡」的德國紅點獎(Red Dot Award),近些年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成為常客。在 103 件獲得 2017 年紅點最佳設計獎(Best of the Best)的作品中,來自中國的佔據了大約 13%。

(圖片來自:站酷)

與過去的模仿為主相比,國內企業在增強設計意識方面的確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在科技電子產品領域,有些設計已經絲毫不遜色於世界一流水平。但對大部分工業製成品而言,還停留在只是形似而未學到其精髓的階段。

雖然無印良品並不是設計界的唯一標杆,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總有一定的代表意義。曾有業內專家分析原研哉誕生的三個必要條件:

設計與商業實現完美的結合,而非設計師曲高和寡的自娛自樂;關注設計所能透露出的哲學思想,無印良品的去 Logo 化本質上其實是通過簡潔的設計還原了商品的實用價值,設計從生活用品上升至了一種生活哲學;設計理念能不能與當下的社會審美偏好相匹配,比如日本民眾大部分對設計有更多的關注,較強的憂患意識也讓他們更喜愛虛無、空靈的設計理念。

這麼看來,無印良品也算是對中國的工業設計起到了一些教育作用。只希望下一步,中國能誕生出自己真正的設計品牌。

題圖來自:PinArt

相關焦點

  • 在「設計 MUJI 化、價格小米化」 的今天,無印良品會被取代嗎?
    然而在 「拜無印教」 們對原研哉的設計頂禮膜拜時,國內也誕生了一批 「設計 MUJI 化、價格小米化」 的 「學習者」,差不多的設計和低了一大截的價格無疑將給無印良品帶來很大的危機感。無印良品會如何應對呢?我們將通過三篇文章,來談討這個話題。
  • MUJI 無印良品敢在中國如此「有恃無恐」
    然而在「拜無印教」們對原研哉的設計頂禮膜拜時,國內也誕生了一批「設計 MUJI 化、價格小米化」的「學習者」,差不多的設計和低了一大截的價格無疑將給無印良品帶來很大的危機感。無印良品會如何應對呢?我們將通過三篇文章,來談討這個話題。
  • 無印良品(Muji)是哪個國家的品牌(牌子)
    Muji) 因為擁有可提供消費者購物的安心感、商品的流行感及合理的價格等特性,為品牌好感度調查的第一名,品牌好感度更高達51.1%,受到日本消費者高度的支持,可見無印良品 (Muji) 在日本消費者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品牌,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 無印良品(Muji)貴麼 是什麼檔次
    Muji) 因為擁有可提供消費者購物的安心感、商品的流行感及合理的價格等特性,為品牌好感度調查的第一名,品牌好感度更高達51.1%,受到日本消費者高度的支持,可見無印良品 (Muji) 在日本消費者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品牌,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 小米,亞馬遜和無印良品
    首頁 > 評論 > 關鍵詞 > 小米最新資訊 > 正文 小米,亞馬遜和無印良品
  • 無印良品在中國遭重挫「科技界的無印良品」——小米的冬天還有多遠?
    無印良品去多了,許多人會漸漸生出一個疑問:到底和優衣庫什麼區別?事實上,當人們帶著「文化」的眼光看無印良品,會自覺不自覺地把它當作「極簡主義」的典範;當人們摘掉「文化」的眼鏡看無印良品,猛然發現它和優衣庫其實沒什麼不同。近期,關於「無印良品或將兵敗中國」的傳言四起。
  • 無印良品是時候「下行」了
    但或許是因為品牌理念的走偏,或許是未放下海外品牌的倨傲,又或許是錯估了競爭對手的成長速度,無印良品的王朝在中國迅速建立,又迅速崩塌,被「後來者」網易嚴選、小米有品、名創優品等包夾。就如ODM模式下的網易嚴選便由製造商設計產品,品牌方選擇和改良,它的製造商之一正是無印良品的代工廠,同樣的工廠,相似的產品,但更為實惠的價格,消費者似乎並不難做出選擇。
  • 無印良品的生活美學
    而其中「無印良品」就是這樣一個代表。無印良品提倡一種以理性的視角使用資源和產品的態度。從簡單中尋找美,也從日常生活的基本性中產生價值觀。無印良品的最大特點之一是極簡。它的產品拿掉了商標,省去了不必要的設計,去除了一切不必要的加工和顏色,簡單到只剩下素材和功能本身。除了店面招牌和紙袋上的標識之外,在所有無印良品商品上,顧客很難找到其品牌標記。
  • 無印良品MUJI電商C位不保?
    「無印良品旗艦店」在電商平臺上幹擾著「MUJI無印良品」的空間,甚至在品牌檢索時站了C位。近日有消費者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在電商平臺上搜索「無印良品」隨即點進後置頂的無印良品旗艦店並進行購物,但後續發現此品牌並非MUJI無印良品。記者調查發現,目前該店視覺風格與MUJI無印良品相似,商品售價與MUJI無印良品類似商品相似甚至更高。
  • 【一般推薦】紡織服裝呂明/姚詠絮/郭彬:無印良品:崇質尚簡和場景化消費意識的崛起
    再談無印良品,因國內當前的消費環境與MUJI崛起的時代——90年代的日本高度相似。
  • 無印良品MUJI:急進、危機與重生
    開發團隊花費最多的時間在思考「消費者喜歡什麼」和「追逐考究的商品」,這些甚至仍是指導今天無印良品商品開發的價值觀無印良品商品開發和生產原則:1、選擇優質原材料,品質不低於商場中銷售的民族品牌(national brand);2、不斷改良生產工藝;3、商品採取簡約包裝;4、價格必須低於民族品牌30%;時代背景:1、日本經歷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機後,當時日本消費者開始追求「
  • 無印良品開酒店的背後,是把場景化營銷做到了極致
    MUJI Hotel 的整體設計以「反奢華、反簡陋」為理念,這也是無印良品一直堅持的歷年相呼應——反對消費社會。酒店內的絕大部分用品都來自無印良品。以無印良品的 MUJI Hotel 為例,房間內的陳設和洗護用品都來自於無印良品,通過毛巾的觸感、插座及開關的配置、餐廳的菜單和空間等的體會,可以讓消費者直接接觸產品,切身體會到無印良品所傳遞的生活理念和極簡主義美學。
  • 降價後的MUJI或許才是真正的「無印良品」
    話說回來,應該沒有哪個國外品牌的定價,像無印良品這樣引發眾議、飽受詬病。在知乎上,「無印良品為什麼這麼貴?」「如何看待無印良品(MUJI)把長板凳賣到1000元?」等關於其定價的討論,一度成為熱門提問。在不少人看來,無印良品的產品雖然在設計、功能上確有可圈可點之處,但從技術含量來看似乎並撐不起其在中國區那麼高的定價,實在有點「過分膨脹」。
  • 簡單但有用,無印良品(MUJI)實用單品大分享
    雖然極力淡化品牌意識,但它遵循統一設計理念所生產出來的產品無不詮釋著「無印良品」的品牌形象,它所倡導的自然、簡約、質樸的生活方式也大受品位人士推崇。 無印良品的最大特點之一是極簡。它的產品拿掉了商標,省去了不必要的設計,去除了一切不必要的加工和顏色,簡單到只剩下素材和功能本身。
  • 消費者抖音上買到「無印良品」後懵了:我到底買的哪個「無印良品」?
    在國家知識產局商標局官網上顯示,輸入「無印良品」關鍵詞,檢索出從1999年至2020年間共292件相關商標申請,其中商標名稱有無印良品、無印良品home、無印良品、無印良品muji、無印良品家紡等,於女士有些懵了:我到底買的哪個「無印良品」?
  • 開酒店開旗艦來講故事的無印良品,能再次成為你的心頭好嗎?
    然而在「拜無印教」們對原研哉的設計頂禮膜拜時,國內也誕生了一批「設計 MUJI 化、價格小米化」的「學習者」,差不多的設計和低了一大截的價格無疑將給無印良品帶來很大的危機感。無印良品會如何應對呢?我們將通過三篇文章,來談討這個話題。第一篇:《無印良品不再是你的紅玫瑰了,入華這些年它都經歷了什麼?》
  • 無印良品到底在中國是怎麼失敗的?
    當時,無印良品打出的理念是「有理由的便宜」,其核心目標是為消費者提供「造型簡樸、樸素且價格適中的商品」,無印良品強調產品本身的價值,採用弱化品牌LOGO的反品牌概念,無印良品的做法是通過減少從生產到流通過程中的各種浪費,包括改良工序、採取簡約包裝等,無印良品得以做到「提供質量不低於民族品牌,價格上卻便宜三成的商品」。高性價比成為無印良品在日本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 無法召回的MUJI,日本大獲全勝的無印良品到底做錯了什麼?
    人們不禁要問:無印,你的良品去哪了?價格虛高,區別對待日本和中國市場,你的初心又去哪了?你召得回水,還能召的回消費者的心嗎?在這樣的大戰略之下,無印良品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在日本失落的三十年中,無印良品一直都是其最成功也最受消費者歡迎的企業,其反品牌戰略可謂是無印良品的不二法門。然而,在2005年無印良品進入中國的時候,卻一反自己在日本的戰略,選擇了所謂的"高端化"策略,把自己打造成為中國城市中產和文藝青年顯示生活方式和格調的品牌。
  • 想擁有一個日式muji風格的家?跟著無印良品學裝修
    無和良品以沒有LOGO為標誌,自然質樸的風格俘虜了很多人的心。相信很多人在線下逛無印良品門店的時候都會對那些設計簡單而樸實無華的物品打動,大家有沒有想過將自己的家設計成muji風格呢?接下來就跟名雕小編了解一下日式muji風格是怎樣的吧。
  • 無印良品在中國遭重挫,對小米來說是不祥之兆?
    無印良品在中國遭遇重挫,對於定位為「科技界無印良品」的小米是一個不祥之兆。文/劉步塵無印良品去多了,許多人會漸漸生出一個疑問:到底和優衣庫什麼區別?事實上,當人們帶著「文化」的眼光看無印良品,會自覺不自覺地把它當作「極簡主義」的典範;當人們摘掉「文化」的眼鏡看無印良品,猛然發現它和優衣庫其實沒什麼不同。近期,關於「無印良品或將兵敗中國」的傳言四起。據媒體報導,從去年開始,無印良品價格一降再降,但中國消費者仍不買帳,人們不禁驚呼:「無印良品的冬天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