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春水青又青,一隻小船搖到了古城,兩岸綠柳垂呀,鳥兒啼鳴……一座古樓迎日升,一座石臺鳳凰的身影,彩蝶紛飛呀,鐵塔映蔥蘢,像一幅水墨畫,盛世美景。啊,城中的水,水中的城……
這首歌叫《江北水城》,是一首描繪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山東聊城美麗風光的歌謠。歌詞中提到了聊城的不少標誌性景點——古樓、鳳凰臺和鐵塔等,還誇讚聊城是「水中的城」。
地處山東省西部的聊城市,以湖水相連,城湖相依」的獨特風貌,被人們譽為「江北水城」。這裡曾經是人類早期文明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也曾經是繁榮一時的運河古道。
下面筆者移步換景,帶您欣賞湖區周邊的幾個標誌性景點:
東昌湖風景區
東昌湖風景區位於聊城市區西南,總面積4.2平方公裡,略小於杭州西湖,為中國北方少見的人工湖泊,馳名中外的京杭大運河穿景區而過。
東昌湖為宋代掘土築城時形成的護城河經歷代挖土、蓄水形成。後引入京杭運河、黃河之水予以補給,形成了穩定的湖面,是中國北方少見的大型人工湖泊,東昌湖內盛產魚蝦等,曾經是重要的水產基地。上世紀80年代初,這裡進行了開發性建設,慢慢成為了國內知名旅遊景區。
馳名中外的京杭大運河(下圖)穿風景區而過。
東昌湖景區以建於北宋時期的古城為中心,以環繞於古城四周的湖面為依託,集中體現了聊城「水、古、文」特色,形成了「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河一體」的獨特風貌。
光嶽樓
光嶽樓,亦稱「餘木樓」、「鼓樓」,始建於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為四重簷十字脊過街式樓閣,通高33米,由墩臺和4層主樓組成。在《中國名樓》站臺票紀念冊中,光嶽樓與鸛雀樓、黃鶴樓、嶽陽樓、太白樓、滕王閣、蓬萊閣、鎮江樓、甲秀樓、大觀樓共同組成中國十大名樓。
史載,大明王朝建立初期,北方局勢尚不穩定。為了防禦異族入侵,平山衛指揮僉事陳鏞,從明洪武二年到五年,將築土城改築為磚城。為「嚴更漏而窺敵望遠」,報時報警,又用修城後的餘木,建造了一座高達百尺的更鼓樓,故初名「餘木樓」。又因此樓有鼓聲報時,故又稱「鼓樓」。
山陝會館
山陝會館是山西、陝西兩省商賈聯鄉誼、祀神明的處所。集精巧的建築結構和精湛的雕刻藝術於一身,充分顯示了古代當地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能,是中國古代傳統宮殿建築的傑作。
海源閣
海源閣位於光嶽樓南萬壽觀街路北楊氏宅院內,是清代四大藏書樓之一和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書樓之一。
海源閣始建於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由聊城進士楊以增所建,歷經四代人悉心相守,總計藏書四千餘種,二十二萬餘卷,其中宋元珍本逾萬卷。「四經四史齋」、「琅環之府、群玉之山」.....眾多學界泰鬥,給予中國藏書史上久負盛名的海源閣高度評價。可惜的是,由於歷經戰亂,迭遭破壞,閣內所藏圖書大部散佚,只有一小部分輾轉收入北京圖書館和山東省圖書館。
孔繁森紀念館
欣賞過了東昌湖及周邊美景,讀者朋友們還可以到湖區的西北隅參觀孔繁森紀念館,緬懷先烈的豐功偉績。
此外,這裡還是抗日英雄範築先將軍的故鄉。
更多歷史人文景觀敬請期待下期分享。
(據百度百科及江北水城官網等整理報導)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