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部之間的爭鬥,明朝的兵部,如何徹底架空了五軍都督府?

2020-12-20 轉瞬間落日殘煙

說起朝廷的六部,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因為六部制度從隋唐時期已經徹底形成,一直沿用到了清朝統治模式,延續了1000多年時間。但是,說起五軍都督府,相信有一部分朋友並沒有聽說過。因為五軍都督府屬於明朝特有的軍事管理機構,在明朝建立的初期,五軍都督府和兵部屬於相互制約的兩個部門。但是,到了明朝統治的中後期,兵部已經徹底架空了五軍都督府。那麼,兵部如何架空了五軍都督府呢?今天,我們聊聊這段歷史。

首先,我們聊聊三省六部制度。在隋唐統治時期,朝廷逐步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的模式。三省分別是:中書省、尚書省和門下省,三省各自負責不同的工作。六部則是:吏部、兵部、禮部、戶部、刑部和工部,各自負責不同領域的工作。其中,兵部負責全國軍隊的調動事務。三省六部制度從隋唐時期流傳到了宋元時代,公元1368年,吳王朱元璋稱帝,建立了明朝政權。

隨後,明朝大舉北伐,將元朝勢力驅逐回北方草原。明朝建立以後,在各方面基本上都繼承了元朝的制度。例如在朝廷設立了中書省,文官首領李善長擔任左丞相,名將徐達擔任右丞相,從而做到了文武平衡、文官與勳貴的制約。中書省管理六部,因此,在明朝統治的初期,六部的地位並不是很高。至於五軍都督府則是由大都督府改革而來的,公元1367年,朱元璋擊敗了漢王陳友諒以後,勢力範圍擴大到了兩湖流域,實力大大增強。此時,朱元璋需要一個專門管理軍隊事務的軍事機構。大都督府應運而生,由於這一機構非常重要,第一任大都督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

起初,大都督府的權力非常大,同時擁有調兵權和各地駐軍管理權。從明朝開始,皇權明顯加強。作為最高統治者,開國皇帝朱元璋不甘心自己的權力被分割。尤其是中書省和大都督府,公元1380年,朱元璋殺掉了丞相胡惟庸,並且撤銷了中書省這個機構。

從此以後,延續了上千年的丞相制度被廢除,六部開始直接向皇帝負責,六部的權柄明顯加強。就在同一年,朱元璋改革了大都督府,將大都督府改成了前軍、後軍、中軍、左軍、右軍5個都督府。每個都督府設立左都督和右都督,品級均為正一品。隨著五軍都督府的出現,標誌著武將集團對軍權控制力的削弱。五軍都督府喪失了大都督府擁有的議政權,開始不得不聽命於皇帝。此時,五軍都督府的地位仍高於兵部。因為各地軍戶的管理、各省駐軍的訓練和管理、各地將領的升遷,都隸屬於五軍都督府。六部之一的兵部,在明朝初期僅僅擁有各地駐軍的調動權。

《明史》中清晰講述了五軍都督府與兵部的關係:「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舊制,自京師達於郡縣,皆立衛所。外統之都司,內統於五軍都督府,而上十二衛為天子親軍者不與焉。徵伐則命將充總兵官,調衛所軍領之,既旋則將上所佩印,官軍各回衛所。」由此可見,五軍都督府擁有統兵權,兵部則擁有調兵權。五軍都督府與兵部之間的關係並不和睦,一直在明爭暗鬥。從表面來看,這是兩個機構的權力鬥爭。但是實際上,則是武將勳貴集團與文官集團的博弈。

在明朝統治的前期,武將勳貴集團擁有很高的地位,各位國公或者侯、伯,基本上都在五軍都督府任職。隨著文官集團整體影響力的上升,很大程度上,擠壓了武將勳貴集團的權力空間。尤其是內閣制度形成以後,內閣開始凌駕於六部之上,同時自然也凌駕於五軍都督府之上。內閣開始直接觸及軍事指揮權,與五軍都督府發生了激烈的碰撞。至於兵部的地位,自然也是水漲船高。一次軍事行動的慘敗,很大程度上大大削弱的武將勳貴集團的勢力,同時重創了五軍都督府。

在明英宗在位時期,明朝開始大規模北伐,反擊蒙古瓦剌部落的進攻。但是在土木堡戰役中,將近20萬明朝精銳力量全軍覆滅,明英宗朱祁鎮本人被俘。武將勳貴集團中,不少國公、侯爵、伯爵陣亡,武將勳貴集團的能力大大削弱。在這次浩劫中,五軍都督府暴露了各方面的問題。明代宗朱祁鈺上臺以後,親信官員于謙以兵部尚書的身份提督京營。在此之前,這一權力一直屬於五軍都督府。在明代宗在位時期,兵部開始逐步插手武將的任免、各地駐軍的訓練和管理工作,並且把這些權力牢牢控制在兵部的手裡。

例如兵部的武選司,開始負責各地武將的升遷和調任。由此可見,五軍都督府的地位迅速下降。明英宗朱祁鎮復位以後,並沒有重新恢復五軍都督府昔日的權力和地位。按照《明史》的記載:「凡軍制內外相維,武官不得輒下符徵發。自都督府,都指揮司,留守司,內外衛守御、屯田、群牧千戶所,儀衛司,土司,諸番都司衛所,各統其官軍及其部落,以聽徵調、守衛、 朝貢、保塞之令。」在明朝統治中期,兵部已經開始逐步架空五軍都督府,內閣則更在兵部之上。

由於武將石亨曾經密謀造反,引發了明朝皇室對武將勳貴集團的極度不信任,武將勳貴集團的地位和影響力日益衰落。此時的五軍都督府,只剩下了對各省軍戶和屯田的管理權。兵部則一片片割掉了五軍都督府所有的肉,在明憲宗朱見深在位時期,軍戶和屯田管理權開始劃歸兵部。在此以後,五軍都督府徹底成為了一個虛職的軍事機構,主要是為那些武將勳貴集團的子弟們,安插工作機會,從此遠離了權力核心圈。

對於五軍都督府和兵部的關係,《明世宗實錄》中出現了一針見血的評論:「凡天下將士兵馬大數,蔭授、遷除與徵討進止機宜皆屬之。十三年分大都督府為五軍都督府,見若以為品秩如其故者,而兵部陰移之,其權漸分矣。所謂五都督者,不過守空名與虛數而已。」由此可見,到了明朝統治的中期,兵部全面架空了五軍都督府,文官集團徹底架空了武將勳貴集團。在嘉靖、隆慶、萬曆時期,明朝各地的總督、巡撫們,以掛職兵部尚書或者兵部侍郎的身份,節制各地的將領們。

至於五軍都督府與兵部的工作關係,《明會典》中記載:「在京在外武職襲替優給,都司衛所呈送該府,行奏過送兵部奏請定奪。……後行奏俱改屬兵部。」到了明朝統治的末期,基本上出現了文官節制武將的模式,例如朝廷的督師、各地的總督、巡撫均為文官。清朝入關以後,由於自身並沒有行政管理經驗,因此幾乎照搬了明朝的各種行政制度。不過,清朝統治下,兵部的權力不如明朝,清朝形成了軍機處、兵部與地方上總督、提督相互牽制的作用。至於明朝建立的五軍都督府,清朝並沒有沿用,永遠成為了歷史。

相關焦點

  • 明朝六部,五軍都督府,都察院是什麼機構?相當於現在什麼部門?
    由於篇幅原因,今天就先來聊聊明朝的六部、五軍都督府、都察院這些都是什麼機構,以及它們相當於現在什麼部門?明朝開國之初的組織架構是在皇帝之下設立三大機構,分別為:中書省(主管行政)、大都督府(主管軍事)、御史臺(主管監察和司法監督)。後來開國皇帝朱元璋認為這種組織架構可能會危及到皇權,於是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撤銷了三大機構,並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組織架構。
  • 明代軍事制度簡說(二):都司、五軍都督府、兵部
    作者:戚任偉摘要:大體來說,衛、所隸屬於各省都指揮使司(都司),而各省都司又分別隸屬於中央的五軍都督府,並聽命於兵部。(二)中央主管部門:五軍都督府、兵部大體來說:衛、所隸屬於各省都指揮使司(都司);而各省都司又分別隸屬於中央的五軍都督府,並聽命於兵部。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明朝的衛所制度
    垛集法傳承自元代的正軍、貼戶制,為按人口一家五丁或三丁抽一之原則所徵之兵。除此之外還有簡拔、投充及收集等其他軍制方式,明朝中期以後又有強行使民為軍的方式,不過就有明一朝而言衛所制仍然是是最主要的軍制方式。
  • 從重武輕文到重文輕武,探究明朝的文武關係,發生過怎麼樣的變化
    明太祖朱元璋在開創明朝之後,一方面知道防止侵略的最根本辦法,就是提高軍事實力;另一方面也知道,要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還需要利用文臣的學識來管理。而最重要的,就是吸取歷代君王滅亡的經驗教訓,既要重用武將來增加軍事實力,也要廣納賢才,提升國家的管理水平。同時,還要想辦法平衡武將和文臣之間的關係。
  • 朝鮮半島上的都督府,唐朝國力最鼎盛的象徵
    在歷史上,中原政權為了保護朝鮮半島,履行宗主國對藩國的承諾,一共發動了五次戰爭,數百萬士兵踏上了這塊貧瘠的土地,為了這個半島上的彈丸小國而興師動眾。 在明朝時期,朝鮮的最大敵人就是日本基本國策的制定者——豐田秀吉。在萬曆年間正式開始實施,進攻朝鮮。朝鮮王朝迅速向明朝求救。為了將這些倭寇徹底打敗,明朝動用了當時最精銳的部隊——戚家軍。
  • 明朝兵部尚書上奏中原生靈慘狀,農民軍突破黃河南下果然星火燎原
    但結果是置之死地的農民軍賭贏了,諸頭領用賄賂鋪平詐降的路,又用詐降鋪平突圍的路,毫髮無損地溜出官軍重兵構建的包圍圈,從澠池縣的馬蹄窩、野豬鼻等處渡黃河南下,吹著響哨逃出生天。當時官軍在黃河之南的防務相當空虛,農民軍毫不費力地連陷澠池、新安、伊陽、盧氏等縣,並受到了中原百姓的熱烈歡迎,不少地方甚至掀起參加起義軍的熱潮,尤其是盧氏縣山中的礦工兄弟們,踴躍為農民軍帶路。
  • 鄂軍都督府舊址——辛亥革命博物館
    辛亥革命博物館  辛亥革命博物館,是依託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舊址(即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而建立的紀念性博物館。  小帖士  館內現有兩個主題性的基本陳列:一是《鄂軍都督府舊址復原陳列》,一是《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跡陳列》。前者以舊址主樓為載體,復原和再現了都督府成立初期的場景與風貌;後者布置於舊址西配樓,以近400件展品,包括文物真跡、歷史圖片、美術作品以及圖表、模型和場景等,全景式地展現了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恢弘壯闊的歷史。
  • 宦官領兵:明朝歷史中神秘難解的現象
    曹吉祥的罪行並未削弱宦官的整體勢力,但已顯示出明朝軍事制度開始偏離原來的構想。明朝軍官,一如明朝文官,有等級之分,最高是正一品,最低是從六品。設於縣內的軍事地區叫「所」,編制約1120名士兵,指揮官(正千戶)位列正五品。涵蓋兩縣的軍事地區叫「衛」,理論上編制有5600人,指揮官(指揮使)位列正三品。
  • 為何明朝需要出動二十餘萬明軍才能徹底平定?
    此後,「播州」區劃屢變,或為州,或為郡,或為都督府。景龍四年(710年),唐中宗改「播州」為都督府,置都督。天寶元年(742年),唐玄宗改播州都督府為「播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唐肅宗復播州郡為「播州」。唐代宗大曆五年(770年),播州土著叛亂。
  • 明朝名將(二)
    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成祖獲悉韃靼首領阿魯臺再次率部滋擾明朝邊境的消息後,部署諸軍北徵。張輔為左軍,隨徵阿魯臺。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四月,成祖再次北徵,與朱勇為左掖軍隨徵。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掌中軍都督府事務,進太師。
  • 明朝的衛所制度,為何前期是明朝強大的根基,後期卻成為累贅?
    一衛五所,發放土地,自給自足養活自己,戰時為兵,和平時間為農。朱元璋在徵討所得的土地上,安頓來源繁雜的士兵,明朝短時間內就擁有了大量能自給自足的,並且具備一定戰鬥力的軍隊。而明早期的休養生息的政策,執行起來因為財政負擔不大所以很順暢,衛所的管理機構都督府,名義上是國家最高軍事單位,卻和兵部職能互相牽制,都督府統兵不調兵,兵部調兵不統兵,軍權這個讓歷代皇帝忌憚的大地雷,被衛所制度衍生的明朝軍事指揮體系完美的解決了。
  • 明朝軍隊有哪幾部分組成?
    1.衛所軍 衛所制為在全國各地軍事要地設立衛所駐軍,衛有軍隊中,一衛為5600人,其下依序有千戶所、百戶所、總旗及小旗等單位,各衛所都隸屬於五軍都督府,亦隸屬於兵部,有事從徵調發,無事則還歸衛所。衛所軍軍隊來源為世襲的軍戶,由每戶派一人為正丁至衛所當兵,軍人在衛所中輪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給軍隊及將官等所需。
  • 淺談明朝的軍隊構成與軍戶制
    明朝軍隊分為京軍(亦稱京營)和地方軍兩大部分,其中地方軍由衛軍、邊兵和民兵組成,而我們熟悉的軍戶制度就來源於衛軍,以下簡單說明。 明朝京軍 京軍為全國衛軍的精銳,平時宿衛京師,戰時為徵戰的主力。洪武初年,京軍有48衛。
  • 在明朝軍與瓦剌軍的戰爭中于謙竟然是這樣的人?
    時任兵部侍郎的于謙堅決反對。他說,主張南遷者,罪當斬首!京師是天下的根本,一動則大勢便去。他針對危局,奏請確立新君,主持朝政,以固人心。並迅速調集各地勤王兵入援京師,誓死抗擊瓦剌軍,保衛京師的安全。于謙的主張得到皇太后、朱祁鈺及大多數朝臣的贊同和支持。經批准,于謙將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的運糧軍,全部調進北京。
  • 明朝藩王護衛人數的變遷情況:總體上是逐漸減少
    明太祖朱元璋 圖片來自網絡明朝1368年建國後,明太祖朱元璋圍繞如何實現長治久安作了深入思考。朱元璋最終認為,要保障國家長久,必須要避免皇權孤單,確保國家的軍政大權掌握在自己的兒孫手裡。為此,他一方面廢除宰相,由皇帝統攬六部;另一方面,將皇太子之外的其他皇子分封到各地,鎮守一方。
  • 福建八府,八閩的由來,下四府仍為地級市,僅三個沿用舊名
    福建,簡稱「閩」,位於我國東南沿海,與臺灣隔臺灣海峽相對,是我國行政區劃相對穩定的區域之一,從秦之閩中郡、漢之閩越國,隋之建安郡,唐之閩州都督府,宋之福建路,元明清之福建省,沿襲至今。福建古為閩地,唐時分為五州,北宋時分為六州二軍,至元時設福建行省,改為八路,明時改為八府,分別為福州府、興化府、泉州府、漳州府、汀州府、延平府、邵武府、建寧府,後增設福寧直隸州,所以,福建又有「八閩」之稱。其中,福州府、興化府、泉州府、漳州府為下四府(沿海,閩東),汀州府、延平府、邵武府、建寧府為上四府(內陸,閩西)。
  • 2020年明朝架空歷史小說扎堆,除了孑與2的《明天下》,其他也別錯過!
    喜歡架空歷史小說的你們一定看過很多白金大神寫的作品。像《明朝那些事兒》、七月新番的《秦吏》、憤怒的香蕉《贅婿》、孑與2的《唐磚》、月關《回到明朝當王爺》等等等等,歷朝歷代好多好多的優秀作品,還是可以反覆讀的那種。 但是不知道熱愛架空歷史的你們有沒有發現,今年有個很奇怪現象。
  • 熊津都督府,唐朝實力達到鼎盛的標誌之一
    正所謂"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唐朝的疆域在唐軍和少數民族的爭鬥當中,一直在變化。為了更好的管理這些邊疆地區,唐朝在西域,漠北,東北分別設置了都護府,即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安北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其中安東都護府鮮為人知,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裡管轄的面積比較小,在地圖上都沒有太多的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