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萬戶看小康|鄒城上磨石嶺村:石徑古井石板路,築起山村致富

2020-12-06 大眾日報

擺脫「無路可走」,上磨石嶺村迎來新生

青石板路連接起的幸福

圖①:上磨石嶺村村內道路圖。圖②:上磨石嶺村航拍圖。(□記者 常青 報導)

守著「金山」長嘆,捧著「金碗」沒飯,娶個媳婦都難,這是過去上磨石嶺村的真實寫照。

這個位於鄒城市張莊鎮鳳凰山東麓山坡下的村子,古時便以出產磨刀石、磨盤石而聞名,故得名上磨石嶺。村中有傳統民居70餘座,300年以上的老柿樹30餘株,背靠魯西南第一高峰鳳凰山,旅遊資源豐富。然而,因村中交通不便、環境惡劣而鮮有人至。張莊鎮副鎮長崔健至今記得他第一次來村裡的情景:「我是帶著鐮刀一邊斬草一邊往前走。」

無路可走,帶給上磨石嶺村的還有遲遲發展不起來的經濟。

「俺們村其實是個好地方,柿子、核桃、乾鮮雜果,山上種啥活啥,收成也不錯,就是沒路,貨運不出去,人也進不來。」在村裡住了40年的李長山說。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後,張莊鎮決定把自然條件優越的上磨石嶺村作為樣本村莊進行打造。要想富,先修路。崔健說,在「興產業、留人才、宜居美」的九字發展「真經」裡,路是一切的基礎和保障。

為了使村路更好地與當地環境融為一體,村裡棄用了傳統的水泥瀝青,採用取自鳳凰山的片麻巖作為石料鋪路。青灰色的石板美觀古樸,從村口蜿蜒而上連接著村裡的家家戶戶,曲徑通幽,讓人心曠神怡。

崔健告訴記者,相較於普遍的水泥路,片麻巖石板透水性強,硬度高,村裡常過機耕車也不易損壞。此外,取材自山裡廢棄的石料,成本不高還實現了變廢為寶。

2016年,一條串聯8個村莊的環山路動工修建,2年後投入使用。這條鳳槃路作為鄒城市東部山區重要的交通基礎設施,將沿途縣域旅遊資源串珠成線,走出了一條交通建設帶動旅遊發展的新路子。

因路受益、因路發展,上磨石嶺村迎來了新生。特色牛心柿、優質核桃等農產品遠銷海內外,特色民俗村的打造拓寬了群眾致富經。據介紹,上磨石嶺村現有8家民宿、5家農家樂,同時可接待50人居住,400多人就餐。2019年全年遊客量60萬人次,年收入500餘萬元,村民人均年旅遊增收5000餘元,有效帶動了山村脫貧致富。

更令人欣喜的是,交通便捷,鄉村發展,帶來了人才的回流。「80後」李長臣在天津打了8年工,看到村子的變化後,他決定回村創業。放棄大城市高薪工作的底氣來自村子發展的潛力。他在村頭開了農家樂,炒雞、燉大鵝,做的都是當地特色。如今每年收入30多萬元,與家人不再分隔兩地,這些都讓李長臣感到日子過得比蜜甜。

以路築起致富夢的故事時時刻刻都在上演。自去年10月起,我省全面啟動村內通戶道路硬化工程,確定了2020年全省基本實現村內道路硬化「戶戶通」的任務目標,切實解決農村道路「最後一米」的問題,為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交通支撐和保障。截至目前,我省已累計完成5.8萬個行政村通戶道路硬化任務,完成任務的93%,其中,臨沂、濟寧、聊城3市完成100%。

如今已舊貌換新顏的上磨石嶺村,成了頗有名氣的旅遊打卡地。一條條石板路連接著村裡的每條街巷,盤山而居的環山路正在迎來送往間帶著山村走向遠方。(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常青 鞠傑 報導)

相關焦點

  • 千村萬戶看小康|威海王家疃村:600年老村正青春
    千村萬戶看小康|威海王家疃村:600年老村正青春 大眾日報記者 郭愛鳳 鄭莉2020-08-23 06:29:13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王家疃村的柿園民宿保留了原有樹木、房屋特色。「這幾年我們村發展鄉村旅遊,把我家房子按照原貌修繕了,還進行了改廚改廁、清潔供暖改造,現在老房子不僅好看,居住條件也不比樓房差。」劉俊彤一邊將門前攤位上的多肉植物和幾籃新採摘的蟠桃、李子擺放整齊,一邊笑著說,2009年嫁到村裡時,她沒想到眼前的石頭房能變成「網紅」。
  • 千村萬戶看小康丨威海東墩村:古韻新生,窮窩子變樣板村
    千村萬戶看小康丨威海東墩村:古韻新生,窮窩子變樣板村 2020-09-05 12: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千村萬戶看小康|棗莊市嶧城區:養殖場變身鄉村旅遊點
    千村萬戶看小康|棗莊市嶧城區:養殖場變身鄉村旅遊點大眾日報記者 張環澤2020-10-08 06:19:26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棗莊市嶧城區盤活農村公共資源助力鄉村振興10月6日上午,程莊村勝利渠紀念館內,慕名而來的遊客和前來接受黨性教育的黨員絡繹不絕;「古樹傳程」等「程莊八景」旁人來人往;休閒驛站裡,遊客在休憩時購買工藝品和土特產……78歲的村民孫晉峰正在擺攤賣大棗、花生、地瓜,開心地對記者說:「俺們村現在是越來越出名了,參觀的人越來越多。跟著沾光,賣點瓜果也掙不少錢。」
  • 吳川市百官山村:「水浸村」蝶變「魚米之鄉」
    那潺潺而流的江水灌溉著綠油油的農田,「十年九不收」的稻田變為一片沃野,舉目蒼翠,水稻似毯,瓜果琳琅,香飄四季,百官山村由往昔的顆粒無收,到如今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鄉賢引領,建築之村「築」出致富路改革開放以後,該村的青壯年大多數都外出打工,以建築業為主,數十年輝煌的建築業造就了吳觀勝、吳康養、吳觀水、吳康錫等一批建築企業家。
  • 千村萬戶看小康丨產業鏈上共「舞」好日子
    從建大棚到建智能化中央廚房,從種蘑菇到配送營養餐,甄莊村民——產業鏈上共「舞」好日子□王兆鋒趙考壯報導 圖①:甄莊村智能化中央廚房的產品展示現場。如今的甄莊村,先後成立了4個農業合作社,是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而在幾年前,甄莊村還是一個傳統農業種植村。多少年來,村裡的土地都是「麥茬棒、棒茬麥」。大伙兒一季接一季地忙活,可是這錢袋子光靠種植傳統的農作物咋也鼓不起來。「能不能給老少爺們找個投資小、見效快,又沒有太大風險的致富門路?」
  • 魯南千年石頭村-鄒城上九山古村落遊記
    1/遊上九山古村 在孟子故裡鄒城市西南部,有一處古老的村莊——上九村,屬於低山丘陵地帶。這裡山青水秀,景色宜人,悠久的人文歷史景觀,吸引著眾多的探訪者。
  • 汝州市寄料鎮磨石村:山區孩子收到兒童節禮物
    市教體局黨組成員、市政府教育督導室主任靳海川,市政府教育督導室黨支部書記張萬利,市招生辦副主任科員、市教體局駐磨石村第一書記劉曉晨,重慶弘博士服飾集團有限公司河南汝州分公司經理李曉梅,寄料鎮中心校、村兩委成員,部分學生家長代表和全體師生參加捐贈活動。「因為我是從農村走出來的,深知農村孩子上學的不容易,父母掙錢的不容易,想穿上統一的校服上學,更是一種奢望。
  • 泰順嶺北這個美麗「空調村」等你約
    天關山古道,又稱嶺北古道,起於泰順縣羅陽鎮天關山腳的交溪鋪,止於嶺北村尾村。古道始建於唐朝,已有千年歷史,全長8.3千米,平均寬1.5米,南北走向,最高海拔967米。古道用不規則的塊石砌築而成,相傳古時溫州府千總為感謝嶺北村尾村民收養救助其子,遂撥專款修建此道,此後幾個世紀裡一直是嶺北通至羅陽縣城的交通要道。
  • 雲南宣威「千名政法幹警進千村訪萬戶」促一方平安
    沐浴著午後溫暖的陽光,宣威市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王維軍帶領機關3名幹部開展周末「大回訪」,為「千名政法幹警進千村訪萬戶促平安」活動畫上圓滿句號。「你們對掃黑除惡工作滿不滿意?你們居住的小區安不安全?對我們政法工作有什麼看法和要求?」正在健身器材區鍛鍊身體的大爺大媽們圍了過來,你一言我一語說出他們的心裡話,「你們做得很好!那些惡霸都被抓完了,現在街上連吵架的人都很難見到。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永昌縣趙家莊村...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趙家莊村:黨建引領奔富路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謝曉玲寒冬時節,草木凋零「我們村黨總支結合本村實際,把支部建在產業鏈上,把黨員聚在產業鏈上,讓群眾富在產業鏈上,各黨支部和黨員充分發揮帶動作用,帶領群眾大力發展養殖業、種植業和農家樂鄉村旅遊業,成功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趙家莊村村黨總支書記楊永俊說。距離永昌縣城兩公裡的南山灘原本是一片戈壁荒灘。
  • 鄒城旅遊攻略承包您的國慶精彩假期!
    打卡必去:嶧山風景區國慶期間凡名字帶有「建國」「國慶」的遊客或者身份證上出生日期為10月1日的遊客,憑本人身份證免費遊覽嶧山景區。同時,嶧山推出「奇石尋趣遊」「洞穴探險遊」「地質考察遊「「書法之旅」「健康生態遊」「野果採摘遊」「自駕車遊」等特色旅遊項目。
  • 播種「致富粟」共築小康夢
    上餘村村民吳長仁說,他種的龍爪粟主要賣給千鍾粟農業專業合作社,因為有合作社幫忙,自家種的龍爪粟每年都不愁賣。  千鍾粟農業專業合作社是黃立高在2007年成立的,專業從事龍爪粟種植、研發、加工、銷售,也致力於帶動農戶發展龍爪粟產業,實現增收致富。  合作社採用「訂單農業」的統購統銷模式,對社員履行包銷承諾,逐步激發社員的種植熱情,社員也越來越多。
  • 「一村一品」奔小康丨石燕湖村:小民宿大產業,託起村民致富夢
    編者按「一村一品」,是指通過大力推進農業專業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設,使一個村擁有一個或幾個發展水平較高、特色優勢明顯的農業主導產品或特色品牌,從而提升農業的經濟效益和綜合競爭力。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作為雨花區唯一農業鄉鎮的跳馬,小康成色如何?
  • 嘎魯圖鎮布寨嘎查駐村工作隊:真情架起「連心橋」 實幹鋪築「小康...
    2018年,駐村工作開展以來,布寨嘎查駐村工作隊嚴格落實駐村「十項制度、十項任務」,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駐村工作,與嘎查「兩委」一起理清工作思路,加強班子建設,改善基礎條件,發展牧區經濟,全身心投入駐村幫扶工作,用真情架起幹部與基層群眾「連心橋」,以實幹鋪築群眾走向美好生活「小康路」,努力寫好精準扶貧大文章,用心打通扶貧「最後一公裡」。
  • 偏遠山村靠「紅+綠」走上致富路
    村民經營的農家樂姚家山位於大別山南麓,距市中心城區98公裡,是武漢最偏遠的山村之一,由於地處偏遠、交通不便,2012年前,當地群眾生活困難。「我們村雖然是貧困地區,但是擁有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和自然資源,這是我們脫貧致富的法寶。」
  • 【法院動態】「走百鄉進千村訪萬戶」法治宣傳活動
    【法院動態】「走百鄉進千村訪萬戶」法治宣傳活動 2020-11-03 16: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鋪開一條金色的致富大道
    可是,村民們並沒有意識到慄子樹還能念出「致富經」。看著別的村子在大跨步地前進,地處深山的大道嶺村卻舉步維艱,王平忠很不甘心。1999年,王平忠費盡心思找來專家,對村裡的山區資源、土質條件和自然環境進行了分析和評估,想從中找出大道嶺村的發展之路。令人欣喜的是,專家們結合大道嶺村的資源優勢,給出了「世界慄子看中國、中國慄子看燕山」的結論。
  • 【我們的小康】海南:小康不小康 關鍵看老鄉
    剛進三亞市吉陽區博後村村口,只見博後村中心湖畔一塊巨大的石雕上,鐫刻著「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10個金色大字。「這是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4月8日到我們博後村視察,與村民話增收,和企業聊發展時留下的囑託。」站立金色石雕旁,退伍軍人、博後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蘇少洪回憶起7年前春天裡發生的故事。「習總書記的深情囑託,如指路明燈,點亮了博後村。
  • 雙龍村奔康信心足: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 基礎設施從弱到強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唐子晴  11月25日,鹽邊縣漁門鎮雙龍村村民李富民幹完農活,披上外衣踱著步沿石板路,往村子後面的田裡走,「才發現我們村如今已經這麼美了。」他說。  多年前,雙龍村主要靠種植玉米、水稻來發展經濟,人均年收入2000元左右。這個「看山愁,望水憂;談發展,皺眉頭」的貧困山村裡,村民都渴望著改變。
  • 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活動調研點推薦名單的...
    按照中宣部、省委宣傳部關於開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活動工作安排,結合我市實際,確定中山區、瓦房店市、金普新區為縣(市、區)調研點,確定中山區葵英街道林海社區等30個村(社區)為村(社區)調研點,現予公示,公示時間從即日起至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