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蝙蝠最新研究:科學家發現了6種新的冠狀病毒

2021-01-19 DeepTech深科技


自 SARS 暴發侵擾人類社會以來,人類專家一直在尋找冠狀病毒,自然界中的蝙蝠物種成為一個關鍵的研究對象。


日前,一項關於緬甸蝙蝠的研究再次發現了三種新的 α 屬冠狀病毒、三種新的 β 屬冠狀病毒。α 屬冠狀病毒和 β 屬冠狀病毒對人類健康影響重大,其中 SARS-CoV、SARS-CoV-2 和 MERS-CoV 等迄今為止人類最嚴重的傳染疾病,都屬於後者。研究人員指出,持續的土地利用變化使人類與野生動物的接觸更加密切,這仍然是出現人畜共患疾病的一個重要驅動力,並證明了在大範圍內繼續進行監測和保持警惕是有道理的,該研究論文發表在 《PLOS ONE》 期刊上。


該項目的研究人員來自美國史密森國家動物公園和保護生物學研究所、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醫學研究所,並與緬甸政府三個部委進行了深入合作,包括:畜牧、農業和灌溉部;衛生和體育部;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部等。


在 2016 年 5 月至 2018 年 8 月期間,團隊在緬甸的三個選定地點進行了樣本和數據收集,涉足仰光地區北部地區、克倫邦的帕安市地區、實皆省的瑞波鎮地區。由於土地利用變化增加了人類與野生動物的距離,並通過生計、娛樂、商業和宗教或文化活動等,增加了人類對野生動物的潛在接觸,這些地點被定為潛在的高風險區域,其中兩個地點以洞穴遊覽為特色旅遊項目,人們通過鳥糞採集、宗教活動和生態旅遊經常接觸蝙蝠。


圖|2016-2018 年緬甸蝙蝠捕獲地點地圖(來源:PLOS ONE )


蝙蝠取樣是由訓練有素的實地人員採集。所有蝙蝠都是用特殊的織網捕獲,每個個體都要手動進行物種鑑定、形態評估和樣本採集。在可能的情況下,使用無菌聚酯頭塗抹器收集口腔和直腸拭子,也使用塑料防水布從環境中收集了由尿液和糞便組成的鳥糞樣品。


樣本方面,研究人員總共捕獲和取樣了 6 科 8 屬至少 11 種的 464 只蝙蝠,共採集和檢測了 759 個樣本(464 個口腔拭子、140 個直腸拭子、155 個糞便排洩物樣本)。其中旱季採樣共採集 461 份樣品(244 個口腔拭子、117 個直腸拭子和 100 個糞便排洩物樣本),雨季採樣 298 份樣品(220 個口服拭子、23 個直腸拭子和 55 個糞便排洩物樣本)。


圖|緬甸蝙蝠中檢出的陽性和冠狀病毒摘要(來源:PLOS ONE )


結果顯示,在 48 個樣本中檢測到冠狀病毒:研究人員從一隻未經鑑定的墓蝠(Taphozous sp.)、三隻霍斯菲爾德的葉鼻蝠(Hipposideros larvatus,也稱中蹄蝠)和三隻亞洲大黃蝠(Scotophilus heathii)中檢測到冠狀病毒片段。另外,在蝙蝠糞便中檢測到的 40 種陽性標本中,有 36 種來自於中蹄蝠,該物種屬於菊頭蝠科蹄蝠屬動物,其餘 4 種陽性標本的宿主為皺唇犬吻蝠(Chaerephon plicata)。


經分析共回收到 54 個序列,聚類在 7 個不同的冠狀病毒基因型內。使用已建立的截止值和方法,研究人員檢測到四種 α 冠狀病毒(預測 CoV-35、47、82 和 90)和三種 β 冠狀病毒(預測 CoV-92、93 和 96)。其中,α 冠狀病毒 PREDICT_CoV-35 先前已被認知,2013 年至 2017 年間,在柬埔寨和越南的高頭蝠(Scotophilus kuhlii)、不知名的鼠耳蝠(Myotis)和未指定寄主蝙蝠中曾發現。


而其餘 6 種冠狀病毒為新病毒。PREDICT_CoV-92 出現最多,在 36 個屬於中蹄蝠的混合蝙蝠排洩物樣本中都有發現。有趣的是,三種冠狀病毒被發現為共同感染:PREDICT_CoV-90 被 PREDICT_CoV-35 檢測到,PREDICT_CoV-93 被 PREDICT_CoV-96 檢測到,PREDICT_CoV-96 也被 PREDICT_CoV-92 檢測到。


圖|最終編輯的序列和基因庫登錄號(來源:PLOS ONE )


研究人員在討論中指出,在緬甸蝙蝠中發現的三種新的 α 冠狀病毒、三種新的 β 冠狀病毒和一種已知的 α 冠狀病毒,但沒有一種病毒與 SARS-CoV、MERS-CoV 或 SARS-CoV-2 密切相關,其中蝙蝠糞便排洩物樣本佔陽性樣本的大多數,這暗示了蝙蝠體內冠狀病毒病毒外洩的重要傳播途徑。另外,不同蝙蝠物種的冠狀病毒陽性率存在差異,從中蹄蝠提取的樣本佔陽性率的 83%,研究人員指出,冠狀病毒群可能在家族水平上與蝙蝠宿主分類群顯著相關,然而,這還需要進一步的證據來闡明其中的關係和生態。


另外,該研究的局限性提到對緬甸蝙蝠的採樣量仍相對較少,只是在食蟲蝙蝠身上檢測到了幾種冠狀病毒,這表明可能還有更多的冠狀病毒有待發現,據估計,蝙蝠身上攜帶了超過 3200 種冠狀病毒,其中大部分尚未被發現,鑑於人類活動的擴大對公共衛生可能造成的後果,有必要繼續監測冠狀病毒,特別是在其他物種和人類 - 野生動物方面。


圖|中蹄蝠,學名為 Hipposideros larvatus grandis,為菊頭蝠科蹄蝠屬的動物(來源:維基百科)


該項對緬甸蝙蝠的研究最終的落腳點再次強調了人與自然界物種之間的平衡關係。據統計,60%-75% 的新發傳染病(EID)是由人畜共患疾病構成的,其中,70%  以上據稱起源於野生動物物種,而病毒溢出效應在很大程度上歸因於 20 世紀後半葉以來人口指數增長後人類活動的變化。


大規模的土地利用變化,如毀林和農業用地的轉換,可以改變宿主與病原體的關係,增加人類與野生動物及其病原體的接觸率,使跨物種傳播事件更有可能發生。對於已建立的病原體,人類介導的生物多樣性喪失往往導致次優宿主物種的數量減少,以及有能力進化或擴增病毒的宿主數量增加,可能導致人類感染率更高。此外,畜禽生產系統的集約化導致家畜種群的人為密集,導致病原菌的擴增和外溢。


歷史上,人類活動可以說在物種間傳播事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非典暴發後,冠狀病毒在全球許多蝙蝠物種中被發現,包括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和澳大拉西亞地區。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蝙蝠在傳播病毒(包括 SARS-CoV 和 MERS-CoV)中的作用,這對公共衛生構成了巨大的威脅,對未知的蝙蝠傳播冠狀病毒引發人畜共患病的潛力值得警惕和持續監測,因此有必要在人類、家畜和野生動物之間的建立高風險識別和鑑定機制。


儘管存在這些傳染病威脅,但蝙蝠卻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提供了關鍵的作用,比如在種子傳播、授粉、控制昆蟲種群(包括作物害蟲和病媒)等方面,它們也是農業產業和小農戶農業的潛在寶貴資產。


研究人員表示,公共衛生工作應提倡採取預防措施,保護人們免受疾病傳播的傷害,但同時也要使人類社區和蝙蝠物種能夠在和諧的環境中共存。


-End-


參考: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230802

https://academic.oup.com/ve/article/3/1/vex012/3866407

https://wwwnc.cdc.gov/eid/article/11/12/05-0997_article


相關焦點

  • 石正麗新研究:需持續監控蝙蝠 尤其中華菊頭蝠
    石正麗新研究:需持續監控蝙蝠 尤其中華菊頭蝠原標題:石正麗新研究:病毒與宿主間有進化軍備競賽,需持續監控蝙蝠石正麗等中國科學家發現:進化的以前,研究者已經在中華菊頭蝠中鑑定出具有不同遺傳特徵的SARS相關冠狀病毒(SARSr-CoV)。而這份最新研究還展現了中華菊頭蝠種群中蝙蝠受體ACE2(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的高度多樣性。這些ACE2變體支持SARS病毒和SARS相關冠狀病毒的感染,但對不同刺突蛋白具有不同的結合親和力。
  • 最新官宣新型冠狀病毒又與蝙蝠有關?蝙蝠究竟有何魔力?
    別問我為什麼會這樣,這件事還要從一隻蝙蝠說起」#這件事還要從一隻蝙蝠說起# ,應該是2020年春節最流行的網絡接梗大賽了。昨天凌晨,中國疾控中心團隊最新論文登上《柳葉刀》,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新冠肺炎病毒源頭與舟山蝙蝠有關。
  • 獨特的冠狀病毒毒株隨不同種類蝙蝠一起進化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海英)一國際研究團隊23日在《科學報告》線上版上發表論文稱,他們對西印度洋地區36種蝙蝠所攜帶的冠狀病毒進行分析後發現,不同種類蝙蝠都有自己獨特的冠狀病毒株,這表明蝙蝠和冠狀病毒共同進化了數百萬年。
  • 石正麗等國際科學家團隊最新研究:加強菊頭蝠是新冠宿主的證據
    5月31日,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研究員和美國生態健康聯盟(EcoHealth Alliance)主席彼得·達什亞克(Peter Daszak)教授團隊在科學預印版網站BioRxiv發表了關於蝙蝠冠狀病毒跨物種傳播的最新研究論文,這篇論文已經被《自然通訊》雜誌接受,將於近期發表。
  • 雲南一種新蝙蝠冠狀病毒力證新冠起源於自然!提示重組線索
    新冠病毒是如何在自然界發生重組?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在雲南新發現的另一種蝙蝠冠狀病毒,為中外科學家提供了解開這一謎題的新線索。這一新發現的蝙蝠冠狀病毒的Spike蛋白的S1和S2亞單位的剪切位點處有多個胺基酸插入,揭示了新冠病毒(HCoV-19)的S蛋白S1/S2剪切位點的自然插入和新冠病毒的可能重組來源。
  • 日本和柬埔寨發現與新冠病毒密切相關的冠狀病毒!
    柬埔寨的一個研究團隊在一個冷藏箱裡的蝙蝠中發現了一種與SARS-CoV-2(新冠病毒)密切相關的冠狀病毒。與此同時,日本的一個研究團隊報告稱,他們也在冷凍的蝙蝠糞便中發現了另一種密切相關的冠狀病毒。上述兩種病毒是在中國以外發現的首個已知的新冠病毒近親,這為世界衛生組織在亞洲各地尋找新冠大流行的動物來源提供了支持。
  • 研究揭示新型冠狀病毒或來源於蝙蝠
    研究揭示新型冠狀病毒或來源於蝙蝠 2020-02-04 08:33:20 通過對病毒保守蛋白胺基酸分析發現2019-nCoV與SARS-CoV均屬於SARS相關冠狀病毒(SARS-related coronavirus,SARSr-CoV)。
  • 科學家發現罕見蝙蝠新物種:通體橙色
    科學家又發現了蝙蝠的新物種,跟目前都不一樣的是,其是罕見的橙色。 這一罕見的發現是在與世隔絕的寧巴山脈進行實地調查時發現的。這一發現發生在2018年初,當時科學家們正在對生物多樣性異常豐富的寧巴山區的蝙蝠種群進行保護性調查,寧巴山區是西非一個橫跨幾內亞、賴比瑞亞和象牙海岸邊境的地區。 研究人員重點調查的是一系列老礦洞,這些礦洞後來成為了蝙蝠的棲息地。 作為調查的一部分,研究人員遇到了一隻醒目的橙色蝙蝠。
  • 《自然》:新冠病毒或是穿山甲冠狀病毒與蝙蝠冠狀病毒重組...
    2月份,華南農業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發現穿山甲是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潛在中間宿主。但3月份來自中國的2項研究推翻了這一結論,穿山甲或不是新冠病毒中間宿主。管軼和胡豔玲團隊發表在《自然》的論文發現,穿山甲身上攜帶有新冠病毒相關的冠狀病毒,基因組相似率在85.5%-92.4%。但認定中間宿主要求其病毒基因組相似性達到99%以上,因此,不足以證明穿山甲是新冠病毒中間宿主。
  • 蝙蝠可能是非典病毒野生宿主果子狸只是中間宿主
    新華社洛杉磯9月29日電(記者陳勇)中國、澳大利亞和美國科學家通過對野生蝙蝠的廣泛調查表明,野生蝙蝠可能才是非典病毒的源頭宿主,而先前廣受懷疑的果子狸不過是將病毒從野外傳染到人類身上的中間宿主。
  • 石正麗新研究:病毒與宿主間有進化軍備競賽 需持續監控蝙蝠
    原標題:石正麗新研究:病毒與宿主間有進化軍備競賽,需持續監控蝙蝠石正麗等中國科學家發現:進化的「軍備競賽」(arms race)塑造了病毒及其受體的多樣性。鑑定涉及種間傳播的關鍵殘基對於預測潛在的病原體、了解病毒如何從野生動物向人類躍遷,非常重要。
  • 研究人員已經破譯了這種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組特徵或其起源於蝙蝠
    根據外國媒體報導,一組西方計算機科學家和生物學家利用機器學習發現了29個不同的COVID-19DNA潛在基因組序列。「超快速、可擴展、高精度這個新的數據發現工具將使研究人員能夠在幾分鐘內快速而容易地對致命病毒(如COVID-19)進行分類。這一進程和速度對大流行期間的戰略規劃和調動醫療需求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本研究也支持了COVID-19起源於蝙蝠的科學假說,即β冠狀病毒薩貝亞屬。
  • 科學家在緬甸發現琥珀,在其中有了新發現!
    科學家在緬甸發現琥珀,在其中有了新發現!對於蛇這種爬行動物很多人都望而生畏,這樣的軟體動物是大多數人無法接受的,作為爬行動物它最為明顯的特徵就是沒有腳,身子不斷的蠕動向前爬行,就像是一團繩子一樣。目前全球總共有3000多種蛇類,大部分都是肉食性動物,看起來它們的身體比較柔軟,但是全身卻布滿了鱗片,在溫度低於15攝氏度的時候時候就會進入冬眠狀態,根據科學家的最新研究來看,其實蛇最開始也是有四肢的,在受到環境影響變化之後,所有的蛇就開始逐步的退化成為了現在我們看到的樣子,成為了爬行動物。
  • 蝙蝠、蛇、水貂:新型冠狀病毒來源之謎待解
    同時,石正麗等人還發現,與此前在雲南中華菊頭蝠上檢測到的蝙蝠冠狀病毒相比較,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整個基因組與其有96.2%的一致性。 但是,也有研究人員認為,病毒產生適應性的方式之一是與宿主使用相同的密碼子以編碼蛋白質。
  • 學者質疑北大新研究:蛇是最有可能攜帶新型冠狀病毒的野生動物?
    》的最新研究中,北京大學、廣西中醫藥大學、寧波大學和武漢生物工程學院組成的研究團隊公布了關於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新發現:,研究人員為確定可能的病毒庫,基於新發現的冠狀病毒2019-nCoV的現有序列,結合不同動物物種之間的相對同義密碼子使用偏倚(RSCU)情況進行了全面的序列分析和比較。
  • 科普:為什麼蝙蝠感染冠狀病毒後不會生病
    科普:為什麼蝙蝠感染冠狀病毒後不會生病新華社北京5月7日電(記者彭茜)從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冠狀病毒、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冠狀病毒,再到如今的新冠病毒,蝙蝠被認為可能是多種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為何蝙蝠長期攜帶冠狀病毒而不生病呢?近日,一項新研究揭示了其中「奧秘」。
  •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COVID-19最新研究進展(第5期)
    冠狀病毒可引起多種動物的多系統感染。在此之前已有6種冠狀病毒可以感染人類,它們主要引起人類的呼吸道感染:兩種高度致命性的冠狀病毒,即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冠狀病毒(SARS-CoV)和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冠狀病毒(MERS-CoV);4種可導致溫和的上呼吸道疾病的冠狀病毒,即HCoV-OC43、HCoV-229E、HCoV-NL63和HCoV-HKU1。
  • 新型冠狀病毒到底來源於哪裡?看科學家們怎麼說
    世衛報告的結論基於以下幾個事實:一,據最近研究,在中國的蝙蝠中,已經發現了500多種冠狀病毒。並且那些居住在蝙蝠自然棲息地洞穴附近的農村人口,其蝙蝠冠狀病毒的血清陽性率為2.9%。這表明,人類接觸蝙蝠冠狀病毒的情況很常見。
  •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COVID-19最新研究進展(第6期)
    冠狀病毒可引起多種動物的多系統感染。在此之前已有6種冠狀病毒可以感染人類,它們主要引起人類的呼吸道感染:兩種高度致命性的冠狀病毒,即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冠狀病毒(SARS-CoV)和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冠狀病毒(MERS-CoV);4種可導致溫和的上呼吸道疾病的冠狀病毒,即HCoV-OC43、HCoV-229E、HCoV-NL63和HCoV-HKU1。
  • 要特別小心蝙蝠、老鼠與野禽
    記者日前採訪了廣東省生物資源應用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陳金平,他的主要研究方向為野生動物攜帶病原體分子流行病學和瀕危動物種群分子生態學研究。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龍錕 通訊員周穎冰  蝙蝠被認為是攜帶病毒最多的哺乳動物。目前全球科學家已經從12科295種蝙蝠中發現了包括18個RNA病毒科和9個DNA病毒科的80多種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