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百年歷史,薈萃中西文化,禮迎八方賓客

2020-12-19 人民網

  千米花街之和平苑

  1900年的沙面大街

  白鵝潭畔沙面南堤岸的林蔭道路

  廣州沙面南臨珠江,是位於白鵝潭北岸邊的一個面積0.3平方公裡、有著獨特歷史人文風貌的橢圓形小島。

  沙面曾是全國唯一的租界人工島,是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及廣州人民反帝鬥爭的歷史見證,是廣州市政府公布的第一批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1996年,廣州沙面建築群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沙面地理環境幽靜秀美,整體呈現「三橫五縱」格局,整飭有序。多種人文風格和自然環境和諧共存,有深刻的文化意向,為多重文化元素複合相存之典範。

  島內既駐有海關總署廣東分署、廣東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等行政機關和廣藥集團、美晨集團等知名企業,又分布著白天鵝賓館、廣東省外事辦禮賓府、沙面會館等高端接待點,林立其間的茶館、咖啡廊、西餐廳、特色菜館等更造就了沙面多元的美食文化。

  如今的沙面,承載中西文化交流、構築優雅人文氛圍,成為繁華都市中的一方清淨地。

  沙面歷史沿革

  沙面原是一片沙洲,南臨白鵝潭,北面與沙基(今六二三路)相連。明代設「華節亭」,管理外商貨物進出。清代中葉建西固炮臺,拱衛城池。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英法兩國以「十三行被毀,須恢復商館洋行」為藉口,脅迫清政府將沙面劃為租界,在其北面挖掘人工河,劃洲成島。直至1946年,沙面才被中國政府正式收回。

  沙面的租界歷史長達85年,解放後單獨設區實行管理。1950年,改設直屬市政府管轄的沙面街辦事處統一領導管理。隨後幾經復迭,至1969年轉屬廣州市荔灣區轄管。期間,為更好地開展沙面地區的規劃設計並對其進行集中管理整治,曾於1959年、1984年分別成立了由當時廣州市領導兼任主任的沙面整理委員會、沙面地區管理委員會等特殊管理機構。

  百年風雲,曾有10多個國家在沙面設立領事館,9家外國銀行、40多家洋行在沙面經營,粵海關會所、廣州俱樂部等在沙面成立。沙面見證了廣州近代史的變遷,留下了孫中山先生、周恩來總理等偉人的足跡,親歷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成為我國近代史與租界史的縮影。

  沙面文史薈萃

  1.血戰西固炮臺。清代中葉,沙面建西固炮臺,拱衛廣州。1841年5月21日,英軍進攻廣州,廣州軍民在白鵝潭與英艦隊激戰,後退守沙面西固炮臺。

  2.孫中山與沙面。1922年7月10日,陳炯明叛變,孫中山坐鎮白鵝潭上的永豐艦,指揮對叛軍作戰。是日,粵海關英籍稅務司人員從沙面轉小艇登上永豐艦謁見,稱白鵝潭毗鄰沙面,提出艦隊駛離白鵝潭及孫中山離粵等要求。孫中山先生指出:「此為我方領土,我可往來自由。」

  1924年,沙面華籍工人及巡捕舉行總罷工,抗議「新警律」條款侮辱人格。英法領事就此事晉見孫中山先生,要求彈壓,孫中山先生指出:「沙面為中國領土之一,外人以居留資格,實無取締華人權」,最終罷工取得勝利,沙面租界當局取消「新警律」。

  同年,沙面英租界內的滙豐銀行買辦陳廉伯發動商團叛亂,英軍艦集中白鵝潭支持商團,英領事向大元帥府發出「最後通牒」,孫中山先生提出最強烈抗議,並派軍平叛。

  3.周恩來與沙面。1925年6月23日,沙面英法軍隊向遊行群眾開槍掃射,製造了死亡52人、重傷117人、輕傷無數的「六·二三」慘案。當時,身為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來就在遊行隊伍中,倖免於難。10月3日,周恩來先生為軍中死難者題輓詞:「喋血沙基為帝國主義死敵,轉戰潮廣為國民革命先鋒。」

  1959年,周恩來總理視察沙面。其後根據他的指示,廣東成立沙面整理委員會,由當時廣州市市長朱光擔任主任。

  4.宋子文與沙面。1943年,時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部長的宋子文在重慶同英方籤訂正式條約,包括收回沙面英租界。1945年日本投降,國民政府設「沙面特別區」進行管理。1946年l0月24日,國民政府正式收回租界。

  5.越南志士範鴻泰。1924年5月19日,沙面維多利亞酒店,在舉行招待法國駐越南總督馬蘭的宴會上,越南革命黨人範鴻泰投彈行刺馬蘭未遂,被追捕時溺水身亡。

  6.孫立人的新一軍。抗戰勝利後,孫立人所部從東南亞戰場返國,軍部駐紮在沙面。

  7.早期民主革命家鄧蔭南先生。1900年,史堅如籌劃炸毀總督署,當時鄧蔭南等僱紫洞艇一艘,泊於沙面江邊,在其中策劃指揮。

  8.沙面《中西報》。1895年前後,《中西報》最為風行。為避免官吏魚肉,報社以沙面為發行所,託庇於沙面租界。

  9.著名建築設計師帕內。亞瑟·威廉·帕內,澳大利亞建築設計師,1903年來到沙面,與友人創辦治平洋行,主營建築事務,其後佳作不斷、聲名鵲起,被譽為「建築師中的建築師」,成為廣州城市與建築近代化的重要實踐者與見證人。

  帕內事業發軔於沙面,作品最多現存沙面,他回國後設計的建築(包括墨爾本的標誌性建築「米歇爾之角」)融會貫通地注入了中國傳統設計手法和建築元素。1914年,帕內為自己設計了一棟小樓,命名為「沙面」,寄託對廣州沙面那段美好時光的眷戀之情。

  沙面建築特色

  沙面島上有150多座歐洲風格建築,其中53座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集中反映了西方建築技術與藝術,同時對嶺南文化兼容並蓄,具有相當的研究價值,被譽為「活的建築博物館」。

  1.新古典式

  代表作:沙面大街54號滙豐銀行、沙面南街18號法國東方匯理銀行

  模仿西方古典復興手法,追求雄偉、嚴謹。以粗大的石材砌築底層基礎,以古典柱式和各種組合形式為建築主體,加以細部裝飾。

  2.折衷主義式

  代表作:沙面英國領事館、沙面英國亞細亞火油有限公司、沙面偽招商局

  折衷主義建築任意模仿歷史上各種建築風格,或自由組合各種建築形式,不講求固定的法式,只講求比例均衡,注重純形式美。

  3.券廊式

  代表作:沙面南街2-10號印度人住宅、沙面南街20號法國領事館

  平面簡單,立面是連續的拱廊組合;形式簡潔,線腳明朗而無其他裝飾。這種形式是西方建築傳入東南亞後為適應當地氣候而產生的,故又稱為殖民地式。

  4.仿哥德式

  代表作:沙面大街14號露德教堂

  哥德式建築由羅曼式建築發展而來,為文藝復興建築所繼承,其特色包括尖形拱門、肋狀拱頂與飛拱。

  5.帕內在中國的成名之作:粵海關俱樂部

  該設計使用了大量維多利亞時代後期安妮女王復興風格的元素,俗稱「紅樓」。最具特色的是,屋頂為合金波紋瓦,建築的兩側聳立著兩個圓錐形尖塔,像童話中的城堡。

  6.華南第一幢鋼筋混凝土建築:瑞記洋行

  建築正面直到二樓由花崗巖構成,外牆是磚和混凝土,其他各個部分則是鋼筋混凝土結構,曾裝有廣州第一部電梯。有學者更稱之為「華南地區第一幢真正意義上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地板、梁、柱、隔離牆等結構都採用卡恩混凝土澆築,並且取得了非常滿意的效果,值得大書特書」。

  沙面自然環境與人文景觀

  1.百年古樹

  沙面綠樹成蔭,1985年《關於公布保護廣州市古樹名木的通知》公布廣州市首批受保護的209株古樹名木中,沙面島就有102株。

  2.千米花街

  沙面島上道路布局為「三橫五縱」,規劃整齊。其中沙面大街是「中橫」,亦稱「千米花街」,內含疊水泉、律動帶、友好園、和平苑、典雅林五大人文景觀區域。盡顯優雅寧謐、親切宜人的氣質。

  3.古鐵炮

  有關部門在1958年整治沙面時,出土了8000斤和6000斤的大鐵炮各一尊,現在原地陳列。

  4.主題雕塑

  歷年來,眾多雕塑藝術名家為沙面專題創作了數十件雕塑作品,取材以人物為主,有晚清民國時期生活圖貌,也有當代沙面的人居風情,其中最突出的是反映中外文化交融的作品。

  5.文化交流活動

  2012年,廣州市荔灣區人民政府組織策劃了以中西知名節日、各國特色文化為切入點的貫穿全年的「歐陸風情沙面匯」系列活動,聖誕元旦嘉年華、西方情人節派對、國際兒歌節匯演、慈愛母親節、全國科普日等主題活動,為市民朋友獻上一場場文化盛宴,為沙面注入了濃鬱的文化氣息。

  「親青創意沙面街」是由共青團廣東省、市、區委員會以及眾多協會、媒體共同主辦的廣東省青年文化創意市集活動。旨在展示推介青年文化創意成果、傳播推廣時尚創意文化、培育孵化文化創意社會組織、凝聚培養青年文化創意人才。活動從2012年5月啟動,每月一期,每期兩天,構築沙面文化休閒氣氛。

  6.文化載體

  沙面島內分布著眾多高端接待場所及文化展示場館,成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平臺,多層次、多維度地詮釋著此處深厚的歷史人文積澱。1983年落成的中國第一家五星級賓館白天鵝賓館,是我國改革開放後第一家中外合資賓館,先後接待過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以及多國元首和政要。

  近年新建了省禮賓府、沙面會館等高端接待場所。迄今,禮賓府已完成了包括在任加拿大總理、美國前財長等多國官員的多達40次接待任務。沙面會館作為海關系統高端接待點,多次承辦各種學術會議,歐盟領事也在此進行聚會6次。

  2012年11月正式對外開放的省外事博物館,是國內首家地方公益性外事專業博物館,全面展示廣東珍貴的富有歷史價值的外事禮品,迄今已先後接待過多國領事和外交部長。

  沙面歷史文化展覽館,運用現代科技、實物模型、多媒體展示等方式綜合展現沙面的歷史價值和人文風情,呈現沙面百年來建築、人文、環境的不斷演變。

  新開發的沙面綜合網站和二維碼多媒體展示系統,內容集歷史文化內涵、街情民意、文物建築、美食推介於一體,是閱讀沙面文化的窗口。

  沙面的規劃與保護

  廣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沙面是廣州現存最完整、最典型、價值最高的歷史文化街區。一直以來,社會各界對沙面這一歷史文化遺產給予了高度關注和保護。1959年,周恩來總理視察沙面時指示:「要妥善保護建築,保護原貌,作為半殖民地的歷史見證。」沙面成為市級文物保護區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文物、規劃部門做了大量的保護工作,先後制定了《廣州沙面建築群保護規劃》以及《沙面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詳細規劃)》,明確了保護範圍、保護要求及保護目標等要素,提出在維護舊城傳統風貌特色前提下,改善人居環境和優化社區功能。

  沙面迎亞運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被譽為廉政、文化、民生和優化發展模式工程之典範,是廣州迎亞運的重點建設項目之一。本次綜合整治工作共投入2.6億元,以和諧三維視角、創設防洪花堤、文物建築立面整飾、獨特綠化景觀、光亮設計等為設計理念,六位一體,分別進行建築外立面整飾、道路雨汙分流、三線下地、公共綠化維護等建設。整治中,主要進行保養性維護,採用高標準的保護性修復設計、工藝和材料,建築外立面統一實行「卸妝復容」,恢復建築物的原有特色。2010年,整治工程順利完工,重現百年風情,並且解決了島內原有的內澇問題。工程實施過程中,得到轄區單位及居民群眾的支持和理解,轄內的廣東省外事辦公室、天主教堂等相關單位,為配合整治工程,積極自籌資金1.13億元,對自用房屋進行修復、整治和美化,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局面。

  沙面,是構成近代廣州歷史文化和生活特色的重要場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區。它匯集了歐陸近現代建築藝術精華,在依法保護和利用的原則下,將承載國際交流、文化展示等功能。

  沙面,不僅是廣州的沙面,更是中國的沙面、世界的沙面。

相關焦點

  • 《大唐迎賓儀式》盛迎八方舞翩翩,浮光唐韻待來年
    以煥然一新的面貌迎接八方遊客的到來。隨後,10名挑燈仕女、引者、領者攜16名宮廷仕女,由御道中段行進恭迎,向賓客行迎賓禮、致迎賓詞,帶領賓客步入慶典廣場,觀演《七德之舞》《大唐霓裳》等宮廷禮儀舞蹈表演。
  • 華邑酒店攜手文化名家品味中華——以華夏之禮,迎四海賓客
    依據中國消費者習慣而創建,華邑酒店及度假村以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為靈感,熱忱發揚以「禮、尊、和、達」為核心理念的中華待客之道,傾力為賓客提供高品質的「食」與「聚」的社交場所,於服務之細節中感知中華傳統文化。洲際酒店集團大中華區品牌和市場營銷副總裁王藺表示:「2017年,我們藉由「舌尖重聚在華邑」年度主題活動,通過美食探索尋味地域文化內涵,獲得了不俗的市場反響。
  • 中西薈萃的澳門博物館(圖)
    中西薈萃的澳門博物館(圖) 2015-12-06 12:20:00   澳門很小,卻擁有豐厚的歷史底蘊,且是中外文化薈萃之地。博物館是凝固的歷史和傳承的文化。
  • 以九賓之禮,盛迎八方來客
    中華自古為禮儀之邦,舉止行為無不以尚禮為貴,飲茶便是中華文化中一種蘊禮求道的生活儀式。禮者,使人明長序識進退,文明其事,令人賞心悅目,行矩之間溫文爾雅,端莊得體。周天子朝會「九賓」時所用的禮節,就叫「九賓之禮」。「九賓之禮」十分隆重:先是從殿內向外依次排列。九位禮儀官員,迎接賓客時則高聲呼喚,上下相傳,聲勢威嚴。浩浩國威,不言自明。
  • 周原有禮|拱手禮相迎,復興傳統正當時
    迎賓禮相迎八方來客迎賓禮是周代天子款待來朝會的四方諸侯和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問安的禮節儀式,來賓是重要客人,君主便會出門相迎,以表達對賓客的尊敬之意。在周原景區南大門外,禮樂齊鳴,將士列陣,舞者齊聚,著周服,行周禮,恭迎四方,或恢宏氣勢或優雅唯美。
  • 烏蘇啤酒節狂歡盛宴引八方賓客 點燃區域旅遊經濟
    2019第十二屆新疆塔城烏蘇啤酒節(以下稱「烏蘇啤酒節」)2日開幕以來,吸引八方賓客齊聚烏蘇市,大家舉杯共迎啤酒盛宴。2日,烏蘇市全市放假1天,人們放下手中忙碌的工作,暢遊在啤酒之都的歡樂海洋中。舞臺附近設置了「個人專屬啤酒訂製」區,現場消費者可以列印一張自己的照片,並貼在酒瓶上製作屬於個人的專屬啤酒,成為參加烏蘇啤酒節的最好見證。烏蘇啤酒節充分融合啤酒文化與餐飲文化,設置了不同區域美食單元。同時,烏蘇市老城區、新城區共設立10個啤酒免費供應點,預計供應啤酒1200桶。
  • 重慶火鍋節開幕 八方賓客同涮「德莊·天下第一大火鍋」
    重慶火鍋節開幕八方賓客同涮「德莊·天下第一大火鍋」食客共同品嘗「德莊·天下第一大火鍋」,場面壯觀。臨近中午,前來德莊用餐的顧客絡繹不絕,八方賓客同涮一鍋,場面壯觀。食客們根據天下第一大火鍋頂部的「辣度環」,找到適合自己品嘗的辣度後,暢享美食,沉浸式體驗「辣度工坊」的特色火鍋。重慶德莊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創立於1999年,公司傳承重慶火鍋百年積澱,堅持以德經商和創新發展,由一家小火鍋店發展成為一家集餐飲產業開發、食品產業開發、餐飲文化研究於一體的集團公司。
  • 梁子湖舉辦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特色歌舞迎八方賓客
    楚天都市報9月21日訊(記者 李月媛 通訊員 餘晟 劉龍騰)歌舞《在此》、舞蹈《豐收時節》、小品《搶公爹》以及相關藝術節目、「三下鄉」服務、特色農產品現場展示……9月21日,武漢市慶祝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在江夏梁子湖風景區舉辦,市民以極具江夏鄉土特色的歌舞小品,通過藝術形式展示農民大豐收後的喜悅,迎接八方賓客的到來
  • 第30屆明礬文化旅遊節開幕 十六項活動喜迎八方賓客
    第30屆明礬文化旅遊節開幕 十六項活動喜迎八方賓客 發布時間:2020年10月23日 來源:蒼南新聞網在為期7天時間裡,礬山將用16項精彩活動喜迎八方賓客,帶領大家感受世界礬都的工礦文化。原海軍政治部創作室主任黃傳會,溫州市原副市長錢成良,縣人大常委會主任黃錦耀,縣政協主席林森森,縣委副書記楊德聽,縣政協原主席張傳君,縣領導周建強、莊小將、李暉華以及省市文化旅遊有關部門領導出席開幕式。  「請問礬山是如何利用礬礦遺址,打造工業旅遊新高地的?」
  • 探尋香港:中西薈萃的建築風格,令人讚嘆
    他說,香港建築的文化體系是「西方+東方」,環境形態是「海+陸」,文化脈絡是「傳統+現代+英國體系」,景觀層次是「國際式+地域性」,社會表層是多樣性、國際性。我很贊同他的觀點,但我還要加上一句:萬國建築是香港立體的歷史,流暢的空間是香港城市的品質。建築是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的集中體現,也是經濟實力最好的展現。
  • 鼓浪嶼:一座島就是一座博物館,百年時光見證歷史榮辱
    鼓浪嶼,一座百年時光島,多元文化在這裡交融,成為如此獨特的國際歷史社區。一座島就是一座博物館!鼓浪嶼不僅被稱作「鋼琴之島」,還在2017年7月8日,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2項世界遺產項目。鼓浪嶼見證了清王朝晚期的中國在全球化早期浪潮衝擊下步入近代化的曲折歷程,是全球化早期階段多元文化交流、碰撞與互鑑的典範,是閩南本土居民、外來多國僑民和華僑群體共同營建,具有突出文化多樣性和近代生活品質的國際社區,因其多樣的建築有被譽為「萬國建築博物館」。鼓浪嶼曾長期是一座人煙稀少的荒島,直至宋元時期,才有「圓沙洲」的名稱,明時始用「鼓浪嶼」名稱。
  • 「旅遊+」融合,賓客迎八方 —— 新安江山水畫廊「雙節」黃金周精彩紛呈!
    據統計,在受疫情影響,部分消費被抑制的情況下,新安江山水畫廊景區遊客接待同比增長4.06%,打造出了一場客迎八方的秋季盛會。整個黃金周無旅遊安全事故,遊客零投訴。漳潭婚嫁祈福是新百旅公司今年力推的「旅遊+民俗」演藝產品,假日期間場場爆滿,如此獨特的地方特色民俗文化表演倍受外地遊客青睞
  • 中西薈萃澳門漁人碼頭--澳門聖火傳遞起點與終點
    表現中國古老文化的唐城,區內以金黃色為主體的中國傳統建築古色古香;東西匯聚區域顧名思義是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文化交匯的地方。區內有火山、非洲土著式堡壘和希臘式廣場3個主題;勵駿碼頭則以海岸設計為主題,區內有很多不同國家、不同年代和不同形式的建築物。  2003年開放以來,漁人碼頭已成為澳門居民和遊客娛樂、購物的好選擇。
  • 廣東中山圖書館迎百年誕辰 見證傳統到現代的蛻變
    廣東中山圖書館迎百年誕辰 見證傳統到現代的蛻變 這座前身為清代廣雅書局藏書樓的圖書館,在百年洗禮中,見證了廣東的圖書館建設從傳統到現代的蛻變。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創建於1912年,是廣東省級綜合性公共圖書館、國家一級圖書館,近百年來,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書量從解放前的幾萬冊增加到迄今600多萬冊,當中還有廣東地方文獻、孫中山文獻、晚晴民國報刊、東南亞和華僑史料等特色館藏。
  • 韓國第一個中西結合的建築——德壽宮,百年歷史的沉澱,你去過嗎
    導語:韓國第一個中西結合的建築——德壽宮,百年歷史的沉澱,你去過嗎很多第一次出國旅遊的小夥伴們,通常喜歡把第一次旅遊地點定在韓國。這不僅是因為韓國離我們較近,還因為受韓劇等潮流文化的影響,想親眼目睹一下影視劇裡的實地場景。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韓國第一個中西結合的建築——德壽宮。德壽宮經過多次毀壞與修繕,韓國歷史上多位君王都與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從最開始的個人官邸到後來的國家大事舉行地,這都讓德壽宮充滿了傳奇色彩。
  • 重慶最早「洋人街」 見證百年開埠歷史
    這是一幢重簷如意寶頂磚木結構建築,依山傍水,中西結合。室內設計更是奇巧精妙,雕成佛手、壽桃、南瓜的木樓梯扶手,鎏金的冰裂紋窗欞,精緻白菜灰塑的天井,還有臨江而建的寬闊陽臺,曾經的繁華如今卻鋪滿蕭瑟。這裡曾發生過怎樣的故事?為何會有中西結合的老建築?又為何會隱藏於鬧市之中?一切要從1883年的春天說起。
  • 在澳門歷史建築中,見證中西文化交流的痕跡
    最佳方法就是帶上《儂家正住蓮花地——澳門歷史建築文化解碼》,以及來廣州購書中心聽作者黃文輝先生的傾情講座啦!為什麼黃文輝先生的講座和書是了解澳門歷史建築的最佳方法?因為黃文輝先生是澳門歷史建築申報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工作的重要參與者。
  • 澳門回歸3年 中西薈萃的文化特色獲得新生命力
    在澳門,像湯伯一樣堅持遵循自己「魚翅文化」併力圖發揚廣大的還大有人在。路環島造船作坊裡的造船世家,在供奉「祖師爺」魯班的神龕下,堅持手工製作碩大精美的全木漁船﹔在??仔島的葡國餐廳,土生葡人老闆會操葡萄牙語、英語、廣東話向你推薦他最拿手的菜餚。  正是這些以自己傳統特色為榮的不同人群,共同營造出澳門異彩紛呈的多元文化。澳門人為中西薈萃的文化特色而自豪。
  • 穿越時光窺探百年遊輪文化,共期未來繼續乘風破浪
    回望中國遊輪行業過去的十年發展,伴隨皇家加勒比的「海洋航行者號」及「海洋水手號」在中國的部署,中國遊輪行業進入了「大船時代」,而2015年,「海洋贊禮號」及「海洋量子號」兩艘新船部署中國市場,則掀開了中國遊輪市場「新船時代」的序幕,也首次將科技感帶來遊輪旅行。
  • 奎香吉塘:雪桃上市 迎八方賓客
    明年,吉塘村將依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在湖邊舉辦首屆吉塘桃花節,屆時歡迎四方賓客前來休閒娛樂。來源:「微彝良」公眾號編審:韓鈺編輯:譚文萍 // 校對:楊剛述  楊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