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西南飯店」門面不大,其招牌菜「天九魚翅」卻享譽港澳和東南亞數十載,為不少美食家津津樂道。在老闆湯伯眼裡,他的魚翅、小飯店,乃至飯店所在的古巷,都是在延續一種澳門獨特的文化。
年逾八旬的湯伯有一手高超的烹製魚翅手法,雖是老闆,卻親自選料、加工和調味。每天清晨準備好所需魚翅後,湯伯都會慢悠悠地穿過古巷到附近一家茶樓泡上半天,在那裡,他和老朋友們品茗聽曲、觀鳥聊天。中午後,他才會返回酒店,系上圍裙,開始製作珍貴的魚翅宴席。晚飯時分,來自各地的顧客紛紛擠進小飯店,享受慕名已久的「湯伯魚翅」。
在澳門,像湯伯一樣堅持遵循自己「魚翅文化」併力圖發揚廣大的還大有人在。路環島造船作坊裡的造船世家,在供奉「祖師爺」魯班的神龕下,堅持手工製作碩大精美的全木漁船﹔在??仔島的葡國餐廳,土生葡人老闆會操葡萄牙語、英語、廣東話向你推薦他最拿手的菜餚。
正是這些以自己傳統特色為榮的不同人群,共同營造出澳門異彩紛呈的多元文化。澳門人為中西薈萃的文化特色而自豪。澳門回歸3年來,這種特色不但得到保存和延續,而且正被賦以全新的生命力,並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除普通話和廣東話外,很多澳門人還能夠熟練地使用葡萄牙語和英語,其中葡萄牙語和中文一樣被法律認定為官方語言,這種「三文四語」的優勢,使得澳門成為祖國內地企業同歐盟、葡萄牙語系國家交流的橋梁和紐帶。
澳門回歸以來,海外遊客數量逐年攀升,去年已經超過了1000萬人次大關,旅遊業連同相關行業的產值已佔澳門生產總值的42%。在這千萬名遊客中,有不少是被澳門富有特色的文化吸引來的:在僅有9平方公裡的澳門半島上,擁有中國境內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東西方風格共存建築群落,有中國最古老的教堂、最古老的炮臺,也有中國第一座西式劇院、第一座燈塔,還有香菸繚繞的嶺南廟宇、庭院深深的清末富商院落等。
澳門人將這些古建築視為寶貴的文化財富,特區文化局局長何麗鑽更將這些歷史建築形容為「澳門歷史最生動、最形象和最立體」的佐證。澳門回歸祖國後,特區政府制訂了「加強對文化財產保護的宣傳和教育,提高全民文物保護意識,拓展本地的文化和旅遊資源」的文物保護方針,目前,這些古建築群落已經被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正在為澳門帶來更多的遊客。
除歷史資源外,澳門人對各種類型文化的兼容也有獨到之處:在特區郵政局,葡萄牙後裔的局長羅闢士會就自己對《易經》的見解侃侃而談,並驕傲地展示剛剛發行的《八卦》系列郵票﹔在文化藝術機構,幾位不懂中文的異國美術家按照自己對漢字的理解設計出富有中國文化韻味的海報﹔在國際音樂節上,義大利歌劇、紐約愛樂樂團交響樂和山西大鼓、川劇變臉絕技以及臺灣通俗歌星的演出先後登場,這種以「節目多元化,迎合不同觀眾口味」為宗旨的演出,使人在小小的澳門,就能欣賞到世界各地不同風格的藝術作品。音樂節期間,人們從香港、廣州、深圳、中山奔向這個音樂殿堂一睹心目中大師的風採。
回歸祖國三周年前夕,一部表現兩百多年前土爾扈特人東歸的歌劇《蒼原》在澳門上演。演出開始前,當一位土爾扈特人後裔向特區行政長官何厚鏵敬獻哈達時,何厚鏵照民族禮節雙手合十、躬身致謝,一個簡單的動作,也已經充分表現出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尊重之情。
來源:新華社 作者:李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