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類產品應該怎麼設計呢?

2020-12-11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教育類產品設計的重點其實不在產品本身,而是在課程本身上,另外一個重點就是,是否能夠有比較好的機制可以讓人們相信這個產品能夠帶來實際的效果,即需要重視對課程進行營銷和品牌的打造。

在中國,隨著網際網路相關技術的逐漸發展與在各行各業的應用,網際網路浪潮所帶來的巨變影響了各行各業。信息化、雲計算、大數據等等衍生領域在中國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中發揮了極其重大的作用。

網際網路以及相關技術所具有的特性是能夠打破物與物、人與物、人與人之間的時間和空間的阻隔,將越來越多的現實生活中的聲音、視覺元素、各種類型的狀態(物聯網發展)都信息化(二進位替代,即使是現實生活中轉瞬即逝的信息也可以被記載,如購物平臺的評分和評價都可以被儲存)和有序化(電腦的分區、網頁的分塊、APP的分區等,進而可以編程操作),將需要人去進行的操作自動化(通過編程),進而承載在虛擬的賽博空間中。

而這極大地促進了思考主體對於信息的獲取(時空阻隔被消除,網頁、APP、資料庫、電腦硬碟作為信息持久承載和系統化儲存的平臺,將各個時段、各空間的信息綜合於同一時段有序地呈現;獲取過程被編程技術優化,人和信息之間距離大大縮短,只差幾個鍵擊)、處理(雲計算與伺服器運用,編程技術的使用使得個人思考能力被外化、強化和強勢替代(以前需要思考很久,計算很久的信息現在只需要自動執行操作的編程軟體就可以進行操作,相當於在人類世界引入了非常多的以化石資源為動力的勞動力,被賦能和增強。有序化的信息更能夠促進人的理性思考能力實踐(人的知識體系是系統化的,理性思考的三段論與推理都需要有序的信息))、輸出(同輸入的賦能)。

總的來說,人類大腦在得到網際網路賦能後的計算能力、思考能力、信息處理能力發揮到了極致,網際網路就是人類大腦的延伸,是人類大腦的機械臂和外骨骼。而網際網路同時也是人類感官的延伸,眼、耳、口可以觸達社會的方方面面,洞察能力和獲取信息能力得到極度強化。

當然其具體表現就是現實世界的一切逐漸信息化和虛擬化,如道路測速即視覺延伸、工廠的實際運轉情況了解即視覺與聽覺延伸。而未來的物聯網則是想盡各種辦法、運用各種理解世界的理論框架和指標(指標也是理解世界的方式)將所有能夠信息化的信息給虛擬化和傳到平臺上,進而指導影響我們的行動。

在這樣的浪潮之下,社會許多功能區被替代(網際網路的發展過程就是對社會系統既有功能的替代)。線下實體店被網上的虛擬店替代,線下的溝通交流被線上的即時通訊替代、線下的尋醫問診被線上的醫療服務APP替代、線下的化妝品推銷被線上的直播帶貨所替代,社會的一切都在逐漸虛擬化,未來發展的方式就是一切都連入網際網路,虛擬空間和虛擬社會逐漸形成(而這意味著功能的系統化和不同平臺、不同領域的更加便捷的連接,就像是現實社會一樣呈現出複雜而相互關聯的神經網絡似的系統化的特性),甚至比線下的世界更加繁榮和完備。

那麼阻礙網際網路化的因素是什麼?為什麼現在依然有很多現實生活中的商業模式和體驗無法網際網路化?

我認為有以下關鍵點:

(1)需要解決的問題不清楚,無法使用我們的理性對症下藥(或無法找到問題癥結和本質,只能去猜、去用淺顯的理論框架去分析)

未被我們探究清楚的理性思維之外的人的感性思維,和其他複雜而隱秘的如潛意識的領域依然存在,再結合人類世界的複雜性和難以捉摸性,我們在我們知識體系(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科)中所了解的世界或許只是冰山一角。所以我們有時候連在信息化和虛擬化過程中面臨的阻礙、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都不是很清楚。

如建築學的實體考察形成的通感,永遠比只是從書本上通過想像去觀摩建築要印象深刻,人的身體是如何作用於人的思維,我們依然不清楚。類似的如我們至今不知道人情感的本質是什麼,即使可能只是身體裡的生理反應,但是我們卻不能如了解物理學一樣將生物學研究透徹;即使是當下存在的顯學心理學也因為其實驗室研究的局限性和得出結論的不可推廣而飽受爭議。

同樣,我們也不清楚為什麼人會形成當前的性格、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思考問題的視角,我們或許可以分析其受到父母、朋友的影響。但是我們的思維只能停留在淺層,一方面我們缺少個人成長的相應的資料來了解為什麼會有這種影響,一方面我們的因果推斷思維本質上需要比較和分析才能得出,但是人的複雜性導致我們無法控制變量,進而無法深刻地了解人的本性。

又如我們不知道人的共情是如何產生的,如何發生作用的等等。又如,吳曉波在研究騰訊的成長之後發現,根本無法提煉出騰訊成功的規律性的因素,而更傾向於說騰訊的成功存在非常多的偶然性。

(2)人思維惰性的頑抗和用戶習慣的難以形成

面對網際網路化,既有人群的路徑依賴和思維惰性。網際網路是在急速發展和創新中,其作為學習型組織的企業便是在不斷創新和變革自身的思維框架。但是新的生活模式、新的交往和學習模式因為是內嵌於社會之中的,所以必然會帶有人類的生理惰性即對過於快速的變革總還是需要一定時間才能適應。

技術的發展非常迅猛,但是有關人類本身的存在,人類既有的文化卻是受到幾十年社會化進程的影響,必然會依憑過去的習慣對全新的模式存在一定阻抗(當然不排除很多人很能夠適應時代,但是那畢竟是少數,跟風者才是大頭,而跟風者的習慣的培養是很多商家面臨的問題)。

(3)技術條件的限制

即使有些問題我們有一定的解決方法,我們也缺少技術條件。比如線上網際網路教育我們知道缺少沉浸式體驗和缺乏同伴壓力以及群體的約束力,但是我們目前的技術和能力還不能完全製造一個虛擬的空間來進行教學(不可否認,這應該是未來教學的發展方向,即真正的虛擬的沉浸式的教學)。

類似的如我們尚無法模擬人的嗅覺和觸覺,而誰知道嗅覺和觸覺會不會在個人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扮演極為重要的作用呢。

(4)網際網路化本身並沒有提供比現實世界更高的價值

同時因為第一個要素的作用,我們也難以針對性地去解決問題,進而導致網際網路化的這樣一些模式對消費者來說並沒有什麼吸引力。

以上是非常籠統的原因分析,在複雜因素的影響之下,網際網路化遇見它的阻礙是必然的。接下來就具體的K12網際網路教育進行相關剖析。

一、整體框架

採用的依然是常用的框架即先進行市場研究,明晰市場未來的發展潛力和細分市場的特點,結合SWOT與PEST分析,以此確定企業的競爭對手是誰他們有何特性、應該投入多少資源、戰略如何確定時間點、目標、完成目標的備選方案、風險和不確定性預估、具體的考核方式等等。

其次,在戰略層確定之後,對細分市場進行深入研究,使用KANO模型確定用戶的基本需求、期望型需求、驚喜型需求。但是同時應該不局限於探究需求本身,而是通過各種媒介了解各方面各領域的信息,然後嘗試進行商業模式的參考、移植、變革。

1. 價值分析

(1)對用戶來說線上教育的優勢【和線下相比】

學習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夠接觸到線下難以接觸到的較優質的師資和獲得更多學習方法;可以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數據化追蹤,從而進行監督;能夠使用H5等技術手段來進行互動;如果是一對一教育可以提供個性化教育,彌補課內教育不足(對不同群體其可以彌補的程度不同);可以結合智能設備和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輔助學習。(2)對家長來說線上教育的優勢【和線下補習班相比】

子女安全:不必進行接送,安全放心。花費:很容易在不同課程間進行比較,效率較高。其餘同用戶。

2. 痛點和可彌補點

(1)營銷類

大量優質資源還沒有信息化和體系化; 資源無法推廣到學校、老師、家長、學生以及教育部門。(2)用戶特性類

對於課後輔導缺乏自主性和積極性; 只是教學中的輔助,必要性不高; 老師的啟發和互動不足; 缺少文化意識的薰陶(即課程外的知識無法學到,進而無法建立起完全之連結,無法形成一種文化而只是功能滿足,無法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用戶對學習資源缺少辨識能力。(3)產品設計類

照搬嚴重:大部分主流產品只是照搬線下教學,線上體驗差;商業模式單一:平臺式課程賣場。(4)老師資源類

時間和精力有限:優質教師無教學任務外的時間來進行教學。

3. 環境分析

(1)政策

目前正處於政策利好時期:

2016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表示加快探索數字教育資源服務供給模式,有效提升數字教育資源服務水平與能力,深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發展。2018年,國家針對線下教培的監管政策下發,大量學生家長將培訓需求轉向線上。市場規模和趨勢:

用戶規模:據中國網際網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2019年6月,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到2.32億,2020年預計3.05億。市場空間充裕,據易觀智庫統計,2015年第一季度,在線教育市場活躍用戶規模達1280.13萬人,僅佔全國k12階段學生人數的8%,遠低於即時通信(90.6%)、網購(55.7%)等行業水平。

趨勢:

競爭加劇:眾多線下機構紛紛轉型線上,大量資本和新老玩家不斷湧入,阿里、騰訊、頭條等網際網路巨頭教育業務線也加快了跟進速度,行業競爭前所未有的激烈。用戶習慣培養:此次疫情使得更多學生和家長快速使用和適應線上學習,滲透率大幅提升,用戶習慣在逐漸被培養的過程中。根據用戶的特性和行動軌跡進行精準化推薦者可能佔據市場。(2)市場局勢

二、具體操作(產品本身設計)

1. 群體細分

(1)個體需求視角

興趣類:有比較強的動力去學習。職業技能相關類:(可能出現的問題是不知道自己應該學習什麼,如果能夠有就業方面的指導應該也是挺好的;)學業類:為什麼我要在網上學習,它能給自己帶來什麼額外的價值?【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之間的競爭始終存在,如何突出化線上教育的優勢?如何培養客戶的線上學習習慣?】(2)群體特徵視角

對需求進行細分,一方面是滿足家長的需求、一方面滿足孩子的需求。

目前看K12群體的父母輩應該是70、80後,他們對於手機與網際網路的使用應該是存在一定的遲鈍的【80後群體的特性,對教育的敏感程度】。而在進行APP和網站選擇的過程中,他們往往佔據主導的作用(因為畢竟是他們負擔費用)。

2. 信息傳播(營銷相關)

口碑傳播不易:

教育類APP的傳播模型非常不同,它是在不同代人之間進行傳遞,所需要的時間較長。具體的傳播鏈條有:學生到學生、老師到學生。而其他種類的APP都是在同類群體之中傳播,相對來說口碑傳播比較容易。

那麼如何打破信息的不對稱?

至少目前在線教育在下層市場依然大有可為,用戶習慣還沒有被養成,在地方上可以進行對應的營銷活動。同時教育類APP的比較模型也不同,即人們往往難以在不同APP的課程之間進行相互比較(時間投入太長)。

所以往往需要靠口碑傳播和進行品牌的塑造,就像大學本身品牌的塑造一樣。所以能否營造一個基於學習而產生的社區,使得學生能夠在其上交友、娛樂、形成如線下一樣的相互敦促和促進的氛圍,同時能夠產生一定的同伴壓力以互相影響?依然應該有很多的解決方法。

3. 產品整體設計重點

課程質量(師資)學習平臺質量和其他品牌的區分度知識的傳達率總之,教育類產品設計的重點其實不在產品本身,而是在課程本身上(是否成體系、是否是精品),而另外一個重點就是,是否能夠有比較好的機制可以讓人們相信這個產品能夠帶來實際的效果,即需要重視對課程進行營銷和品牌的打造(如教育界權威人士的認可、學生大面積的反饋信息)。

未來會如何?拭目以待吧。

本文由 @Wittgen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教育產品設計的結構
    承接上一篇教育產品設計的一級結構裝修效果圖是一種直觀可視化的圖紙,用於描繪用戶支付後未來交付的實景,在產品中代表的是一級結構圖,對照教育類產品主要介紹的是各個學習模塊。教育產品設計的二級結構接下來的階段就是講解每個房間的布局、設施、材料等,在教育產品中指代的是教育產品的各個學習模塊和教學方法,或者稱之為教育產品二級結構圖。以vipkid為例,我們可以看看二級結構中,從英語這個學科來說,我的孩子報名後,他的整個學習周期安排。
  • 設計兒童類產品,你需要知道這些
    編輯導語:其實設計兒童類產品比正常的應用程式會更難,因為兒童的認知相對來說不全面,對於大人來說一目了然的圖標在他們眼裡都是懵懂的;本文是作者分享的關於設計兒童類產品需要注意到的,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自從數字設備逐漸普及之後,關於是否應該將數字設備暴露給兒童存在著很多爭議;我個人認為,就像生活中的幾乎所有事情一樣,關鍵在於平衡。
  • 安徽旅遊文創產品應該怎麼設計?參考案例在這裡
    都9102年了安徽的旅遊景區還在賣三十年前的紀念品去黃山永遠是「筆墨紙硯」四件套去九華山永遠是佛珠佛串加佛像這些還算是有當地文化特色的其它地方的紀念品就讓人哭笑不得了天柱山的旅遊紀念品竟然是木刀、木劍、口哨之類的80年代玩具安徽旅遊文創產品應該怎麼設計?
  • 這些年,我們走過的營地教育 產品設計的那些「坑」
    在這次的營地教育大會中徐鵬老師又將和大家分享些什麼呢?快來和我們一起看看吧! 教育應該是路徑而不是手段 那麼我們一直在說的(營地教育的)產品設計究竟是什麼?是產品設計?還是課程設計?
  • 教育產品優惠券應該是什麼樣的?
    本文主要講的是在教育產品中為什麼大部分都會做優惠券,優惠券的本質是什麼?優惠券可以解決什麼樣的問題?什麼樣的優惠券算是成功的優惠券。教育產品優惠券的本質是什麼?產品在盈利與銷量之間的平衡下,通過設立微難度的條件來領取優惠券,篩選出價格敏感且購買需求更強的用戶。
  • 酒店如何設計套餐類產品,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
    Steven說,「比如在今年情人節期間,上海國際貴都大飯店主要面向年輕人和中年群體設計並推廣了一款套餐產品。這款產品的售賣情況還是不錯的,但最後到店消費的卻不是年輕人和中年群體,反而是老年人的比例偏多。」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呢?
  • 藝術設計:高等職業教育藝術設計傳媒類專業群特徵與建設價值
    2.專業設置多元的優勢與問題藝術設計與傳媒專業大類共分為三個二級專業類別:藝術設計類、表演藝術類、廣播影視類。這三個二級專業類別包含了眾多相關專業,其人才培養主要面向河北省振興文化創意產業規劃當中的五大行業:現代傳媒、文化娛樂及演藝、文化產品生產及銷售、動漫遊戲、民俗節慶及會展。
  • 產品設計方法論:設計價值觀,產品設計的指南針(一)
    編輯導語:設計師在進行不同的設計需求時,產品設計方法論可為設計師提供明確的步驟與框架;設計師在設計產品時應該如何思考、從哪個方向進行思考才能設計出用戶體驗好的產品;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產品設計方法論中的設計價值觀,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 UI、交互、PM應該懂的產品提示文案設計
    你有沒有注意過產品中的一些細節文案呢?你注意同一句話在不同產品的不同表達方式嗎?筆者認為,細節文案的設計能夠給用戶帶來更多的好感與認同。一般來講產品的UI設計有三大設計元素組成:色彩、圖形、文字。其中提示文案設計最容易被忽視隨意編寫,或帶有設計者個人人格屬性,與產品調性不相匹。
  • 教育流量與課程產品設計背後的商業邏輯
    教育流量與課程產品設計背後的商業邏輯 作者:Jack.Ma 發布時間:
  • 在線教育應該怎麼設計教學過程?
    直播課、錄播課等線上的課程現在是越來越常見了,學員們也越來越關注課程的質量,說課程質量成了機構的生命線也不為過,所以要留住學員就要做和課程質量,而課程中是否生動、是否引起學員注意等又是比較重要的一環,下面我們就一起看看在線課程中應該怎麼設計教學過程?
  • 兒童教育類app市場潛力巨大 應用語言類最受追捧
    隨著教育的進步,我們認為家長很快便會認識到這一點,不再將重心只是偏向於某一學科,而是注重兒童從早期開始的全面的知識學習和智力情感開發,應用設計開發者也應儘量多的設計出不同主題的有價值的應用來彌補市場的空缺。
  • 地下車庫照明應該怎麼設計?什麼樣的燈光設計才能照明誤區?
    這也是那些不合格車庫所存在的一些通病,那麼,什麼樣的燈光設計才能規避車庫的這些照明誤區呢?樹上鳥教育電氣設計師在線教學培訓網絡課程!您現在是怎麼布燈的呢?還是用「反推法」麼?「功率密度限制值×面積=燈具總功率」。然後選擇燈具總用電量不超過他就OK?相信參加過新國標宣貫的您,不再是使用這種錯誤方法的了。
  • STEAM教育課程設計問答:課程開發的創新來源於哪呢?
    還是說兩者應該是無所謂先確定哪個?比如海藻那節,是先確定研究海藻還是先確定研究生物燃料,守護農田是先確定蟲害還是先確定守護農田,守護農田應該不止蟲害?還有比如下雨雨水過多?肥料如何定時輸送?回答:我們在開發課程時候,主題和課程內容這兩者都會有先確定的時候。
  • 烘焙店Logo應該怎麼設計,能夠讓人一眼記住?
    前幾天和一個準備開店的學員聊天 發現她的選址、定位等大方向已經計劃好了 卻卡殼在店鋪logo的進度上 對於商家來說 一個搶眼響亮的logo 可以讓顧客印象更加深刻 那麼應該怎樣設計品牌
  • 體操墊隨州供應廠家產品應該怎麼清潔
    體操墊隨州供應廠家產品應該怎麼清潔   體操墊隨州供應廠家產品應該怎麼清潔    所以,你換上了運動服,拿起了沉甸甸的槓片和啞鈴,在冰冷而不熟悉的器材上揮汗;你決定不再吃下那些你認為是垃圾的食物
  • 加拿大藝術設計類大學有哪些呢?
    據相關統計,每年出國留學的人數都在上升,除了商科等熱門專業外,藝術設計類相關專業也成為越來越多學生的選擇。加拿大作為一個風景如畫,優雅的留學熱門國家,光是自然環境就可以激發學生的更多設計細胞了吧!所以說,去加拿大留學學藝術設計,真真是極好的選擇啊!那麼,這幾所加拿大藝術設計類院校就送你選擇吧!
  • 養成類遊戲營銷產品剖析(二):產品經理的職責
    那麼作為產品經理,如何去策劃一個養成類的遊戲營銷產品呢?來看本文作者為我們做出的剖析。市面上各類以養成為包裝的營銷活動層出不窮,這些活動雖然都是養成類的活動模式,但在任務體系、權益體系、用戶基本路徑上卻各不相同。
  • 株洲一旅遊文創產品獲設計類金獎
    頒獎典禮現場公布並頒發了祭典Logo類最佳設計獎1名,IP形象傳播設計類金獎1名、銀獎2名、銅獎3名,產品設計類金獎1名、銀獎2名、銅獎3名,並公布了祭典Logo類優勝獎3名、IP形象傳播設計類和產品設計類優勝獎共18名。來自株洲的6件作品獲獎,其中《神農傳再承》獲旅遊文創產品設計類金獎。成果展對34件優秀作品及網友票選人氣獎進行了集中展示。
  • 事業單位D類-綜合應用能力揭秘「教育活動方案設計」
    事業單位D類-綜合應用能力揭秘「教育活動方案設計」 http://www.hteacher.net 2019-03-07 10:00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