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亞大鐵路是沙皇亞歷山大三世提出的一種概念,它使從俄羅斯帝國的西到東的旅行更加方便。實際的建築始於1891年,鋪設了從莫斯科和符拉迪沃斯託克出發的鐵軌,目標是在中間相遇。這與美國跨大陸鐵路的建造方式大致相同。迄今為止,有三趟最長的火車旅行,全部用於部分或全部跨西伯利亞鐵路。最長的旅程是從彼得格勒(聖彼得堡)到俄羅斯東部海岸的符拉迪沃斯託克(符拉迪沃斯託克)。鐵路不僅開闢了俄羅斯帝國的東部邊界,而且比傳統的海上旅行更快捷,更輕鬆地進入中國,蒙古和朝鮮。
鐵路建設
鐵路線的整個網絡始於19世紀後期,歷時多年才建成。工人們不得不滿足於全年的永久凍土,這使得土方的移動和挖掘變得非常艱巨。修建鐵軌的許多工人要麼是俄羅斯帝國軍隊的士兵,要麼是薩哈林島的囚犯。薩哈林島是太平洋的一個大島,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中,日本和俄羅斯都在爭奪它。賽道上最大的障礙可能是貝加爾湖。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長四百多英裡,寬五十英裡,最大深度約一英裡。在新的西伯利亞鐵路之前,火車通常停在湖岸,然後登上火車船。然後,火車船把火車穿過湖運送到另一岸,在那裡他們可以繼續前進。由於惡劣的氣候,每年的一月至五月下旬湖都被凍結,所用的船隻都是破冰船。
到1904年,繞湖航行的鐵路線已經建成,但是由於一些問題,例如泥石流和不良的軌道火車出軌,因此破冰船被保留了另外十二年的時間。從聖彼得堡到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div)的線已於19時16分建成,從那一天起一直是運營中最長的連續鐵路線。自最初的鐵路線構想以來,已添加了其他各種路線擴展。跨滿鐵路是這些擴建工程之一,是作為幹線與哈爾濱至滿洲裡鐵路之間的連接而建的。另一條鐵路是1949年開始修建的跨蒙古鐵路。在此之前,蒙古人很少或根本沒有火車經驗,因為在這之前僅有的兩條鐵路是兩條純粹為工業用途鋪設的小徑,用來輸送煤炭和其他資源。這條線在俄羅斯的烏蘭烏德(Ulan Ude)與西伯利亞的主要航線連接,經過蒙古到達首都烏蘭巴託(Ulan Bator),然後到達中國邊境,最後在北京停靠。
鐵路的影響
不斷改進和升級線路,俄羅斯政府提到的最新目標之一就是將旅行時間減少至僅7天。跨西伯利亞新軌道的最初經濟和社會影響是巨大的。由於出口貨物現在被運送並從西伯利亞迅速運到俄羅斯西部及其他地區,它有助於開放西伯利亞農業產業。在最初的十年或更長時間裡,西伯利亞地區每年能夠出口超過50萬噸的食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條賽道再次變得非常重要,因為德國和日本利用它從日本向德國的盟軍運送了急需的橡膠之類的材料,直到最後蘇聯對德國和日本宣戰為止,這種做法一直奏效。在與納粹德國作戰時,這條路被用來將工業從蘇聯帝國的西部邊緣轉移出去。他們被轉移到西伯利亞,在那裡可以免受德國轟炸機的襲擊,並且在擊敗德國之後成為歐洲撤軍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便他們可以加入亞洲的抗日戰爭。截至2008年,俄羅斯,中國,白俄羅斯,蒙古,波蘭和德國政府已同意從中國前往德國漢堡的貨運列車服務。這將正常的海上航行減少了50%到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