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時候看《紅樓夢》,很著急,尤其是遇到美食環節,簡直煎熬。因為家鄉在北方,菜蔬品種不那麼豐富,一到冬天就是白菜土豆吃一冬。對那些名字極其華麗,原料一看就非常精緻的南方食物想像不出來。
柴靜當年去湖南上大學,第一次在火車上看到窗外一片片的綠色,目瞪口呆.她的家鄉是產煤區,常年浸在黑煙裡,沒見過這麼漂亮的景色
《紅樓夢》裡的菜,以蘇杭一帶為主,動不動就來個小荷葉兒小蓮蓬的湯。我上大學之前,都沒見過荷花,也想像不出來小荷葉小蓮蓬啥樣,拿語文書裡的圖畫對照著意淫一下,應該是極其美麗。
還有那藕粉桂花糖糕、棗泥山藥糕、糖蒸酥酪、油鹽炒枸杞芽兒,炒蘆蒿等等,這些都沒見過。我們那北方小城,藕沒有,桂花沒有,山藥也沒有,枸杞芽兒也沒有,蘆蒿更是想像不出來。
《紅樓夢》裡吃的以甜品居多,好在我天生不愛吃甜食,他寫得再好我也不是特別饞。
有幾個能看懂的,一個是牛乳蒸羊羔。我們那有牛有羊,這個能想像出來。書裡賈母對寶玉有這樣一句話,「這是我們有年紀的人的藥,沒見天日的東西,可惜你們小孩子吃不得。」
「沒見天日」我是懂的,就是胎兒在肚子裡沒能生出來。
自小家裡燉母雞,我媽就不讓我吃雞肚子裡的雞蛋,那也是沒見天日的東西。說是小孩子吃了這種雞蛋愛臉紅。
與此類似的還有豬尾巴,說是小孩子吃了走夜路會後怕。
我們那的小孩子,一般都沒吃過這兩樣東西。我還好說,我哥是饞鬼一個,每次看大人吃豬尾巴都饞得直流哈喇子。
為了早日吃上豬尾巴,他特別想結婚。
牛乳蒸羊羔,這是一道極其殘忍的菜。這道菜的做法是先把母羊殺了,把肚裡的羊寶寶取出來,再和上牛乳蒸著吃。
當年不懂得它有啥藥效,長大後自己查,是這個意思:
牛乳蒸羊羔是補身精品,可大補元氣,宜用於老年人。這道菜裡面含有大量的雌激素和微量元素,熱性較大。《齊民要術·飲食篇》裡記載了藥效,清代《食憲鴻秘》裡有記載了做法。
這是一個很隱晦地表現賈府豪奢的地方。人參、燕窩在《紅樓夢》裡都出現過,但都不如這個霸道。
一個貴族,除了會吃的豪奢,還要吃得有文化感,有歷史感,這才真貴。
我們村的礦老闆,就吃不出這麼玄奧的食品出來。
都說賈府的《茄鯗》代表了賈府貴族階級的豪奢水平,其實這個牛乳蒸羊羔,更豪奢。
02
賈母這個老太太太會保養自己,也太會享福了。
她飲食上胃口很好,特別愛吃肉。
劉姥姥第二次進大觀園的時候,她陪著玩樂了一日,累著了休養兩天,病好後,立馬想吃肉:
方才你們送來的野雞崽子湯,我嘗了一嘗,倒有味兒,又吃了兩塊肉,心裡很受用.....若是還有生的,再炸上兩塊,鹹浸浸的,吃粥有味兒。
吃肉喝湯還不夠,還得炸一炸,這老太太不怕油大。要是再配上兩瓶啤酒,都能趕上千頌伊了。
能吃是一個人生命力旺盛的表現,一個人要是到了連吃都吃不動的時候,也就快歇菜了。有經驗的人判斷一個人臨終還行不行,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都吃不下去東西了」。
賈母七老八十了,還很能吃,比林黛玉強。林黛玉很少吃飯,整個《紅樓夢》裡,都沒見她有胃口地吃過什麼,真像餐風飲露的仙子。
年輕的姑娘裡,史湘雲也是一個有生命力的女孩子。她辦的螃蟹宴是大觀園熱鬧的高峰。一群人吃得熱火朝天。
鳳姐愛吃螃蟹,她在宴會上沒吃夠,回家又讓平兒再來要了十個。
只有林黛玉吃不下,令人掇了一個繡墩倚欄杆坐著,拿著釣竿釣魚。
我小時候,常為林黛玉感到可惜。沒辦法,螃蟹性寒,她不敢多吃呀。
吃完螃蟹,劉姥姥、平兒有段對話,讓我們知道,在那個時代,吃一頓大閘蟹也是不容易的。
劉姥姥說,這螃蟹,一頓下來吃了二十多兩銀子,夠他們莊戶人家過一年的。
形容螃蟹數量和質量是通過兩個老媽子的對話表現的:
(那螃蟹)一斤也就只好稱兩個三個,這麼三大簍。
交代誰吃到誰沒吃到,是平兒說的,她說,不過有名兒的吃兩個子,也有摸的著的也有沒摸著的。
在賈府也不是誰都能吃到大螃蟹的。
再往前推,一兩銀子在宋代,相當於六七百塊錢。在唐代,相當於兩千塊錢。由此可見,從古至今,通貨膨脹都是一直存在的。所以這裡透露出一個小秘密,買房是正確的。它永遠抗通脹。只要不改朝換代,只要不tu改。
現在這社會,這兩個可能都基本沒有。
03
吃一頓大螃蟹,曾經是我的一個夢想。
有一年,我跑到水產市場買了幾個大螃蟹回來,發現買螃蟹、吃螃蟹都容易,蒸螃蟹這事很嚇人。
我這個女漢子對那些橫行之物,暴露了最大的無能。
螃蟹你不能像殺雞一樣先抹了脖子,或者像殺魚一樣先摔死。它得活著下鍋。你把它放到鍋裡,它還要拱開鍋蓋往外爬,你使勁按著鍋蓋,它們使勁拱,拼命逃生。兩軍對陣,這過程中,你聽見它們在鍋裡嘁嘁嚓嚓地爬,因為不會發聲而無法發出嘶鳴。
這過程太殘忍了!
後來我就不買螃蟹吃了,受不了這種精神折磨。
有人說買那種綁著腿兒的,我這人想像力豐富,它綁著腿兒,我更感覺它如在十字架上被炙烤一樣殘忍。
一直心心念念的螃蟹,最終在自己手忙腳亂加心亂如麻中失敗。再也不惦記了。
反正外鄉食物,不吃也不會饞。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地域的人,吃另一個地域的食品,頂多嘗嘗新鮮,很難養出對那地域食品的感情和癮頭。
人們只會對自己從小吃慣的東西魂牽夢縈,只有川菜是個例外,它能霸道到把外鄉人變成本鄉人,讓全世界的人都成四川人。
04
《紅樓夢》裡最著名的是茄鯗,這個是當年次之惦記的食物。這東西被王熙鳳忽悠得太到位,總想嘗嘗到底什麼味兒。
北京是一個讓我從土老帽變成小刁鑽的地方。當年掙錢還挺少,一個月才兩千塊。我們幾個閨蜜遊覽大觀園,大觀園門口有家紅樓餐廳,裡面就有這道茄鯗。我們一咬牙一跺腳點了一份,188塊。
結果一點也不好吃。
就是一堆茄丁,雞塊,乾果的炒雜拌兒。油大鹹香,倒是挺下飯。
(網絡圖,我吃的也就這樣)
吃完真挺心疼那188的。
我們完全吃不出來那裡面有好幾隻雞的味道。也許老闆偷工減了料,賣個概念。
據說《紅樓夢》的主題餐廳都開不起來,那裡的食物都偏甜偏清淡,如今川菜一統江湖,這種菜很難大火。《紅樓夢》裡的菜都挺講究的,用料用功不到位,就顯不出高大上來,嚴格按照那個標準製作又一般人吃不起。
後來有一次吃茄鯗,是在故宮裡。故宮裡有一個地窖。那地窖是以前儲冰的,就是清宮戲裡,後宮妃子們弄個大盆裝著,夏天降溫用的那種冰。
古代官員以前都有冰炭敬,也從這裡來。
那地窖現在有一個私廚,只有一張桌子,每天只招待一桌人。做得相當好吃,以北京菜為主,作為一個特色菜,有這麼一道茄鯗。
這回的茄鯗比大觀園門口那個好吃一些,但仍然覺得形式大於內容。
也許當年曹雪芹寫這個菜就不是為了突出它好吃,而是為了突出賈府對吃的講究。也許根本就沒這個菜,後人再怎麼穿鑿附會也難以達到理想效果。
想吃茄鯗的真的建議改成燒茄子,要是自己種的茄子,比那作踐死人的茄鯗要好吃。
05
《紅樓夢》裡還有一個菜讓人很饞,就是史湘雲的烤鹿肉。
湘雲寶玉在大觀園烤鹿肉,那是很美的一幅畫面,下著雪,一片銀白,幾個俊男美女在那玩燒烤,炊煙飄起,最後香味吸引來了很多人,平兒來了,鳳姐也來了。
平兒為了吃烤肉,還褪下了蝦須鐲,後來還引出了一段故事。
大家都吃,只有寶釵黛玉不吃,寶釵是淑女,不吃這粗魯食物,黛玉還是克化不動。
薛寶琴沒見過這陣勢,好奇不敢吃,寶釵說:「嘗嘗吧,好吃的,你林姐姐是吃不動,不然她也愛吃」。
寶釵都說好吃的東西,肯定是好吃了。
我對這鹿肉也惦上了,總想嘗嘗。可惜現在梅花鹿是野生保護動物,吃頓野生鹿肉比吃頓茄鯗還難。於是我每次吃烤羊排的時候都假想一下鹿肉,但到底不是。
人家吃那個是優雅高貴的鹿,咱們吃這個是灰撲撲一層層卷著毛的羊,感覺上就差多了。當然假想一下史湘雲他們吃的也是灰撲撲卷著毛咩咩叫的羊,也挺煞風景的。
美人吃的東西,也得是美的。
(假想一下這是鹿肉哈)
我們老家還真有養鹿場,我去參觀過兩次,吃過鹿場老闆給我燉的鹿肉。那味道咋形容呢,反正不是豬肉味兒,不是羊肉味兒,不是牛肉味兒,它就是鹿肉味兒(這等於廢話)。
《紅樓夢》裡好像很少吃豬肉,要吃也是什麼湯豬,龍豬,家臘豬之類稀奇古怪的豬,這些豬現在也不知道還有沒有了。
烏進孝交租裡面寫了很多食物,都是獐子,熊掌,鹿筋,鱘鰉魚之類的。那是一個貴族真正能吃山珍海味的時代。
他們好像特別喜歡吃禽類,「蝦丸雞皮湯」,「雞髓筍」,「炸鵪鶉」,「酒釀清蒸鴨子」,「胭脂鵝脯」。還有上文的野雞崽子,都是禽類。
(後人仿的蝦丸雞皮湯)
總之感覺賈府飲食偏葷。難怪那巧姐兒老生病,太醫給開的藥方就是少讓吃飯,淨餓兩天。
都是吃得太好的過。
06
小時候窮,吃得少,還是很饞這些東西。現在竟然也不饞了,看著哪個都覺得膩。倒是晴雯讓小廚房炒的一個蘆蒿,挺吸引人。晴雯估計也是吃葷的頂住了,才讓小廚房做素菜。
還有一個探春和寶釵讓廚房炒個油鹽炒枸杞芽兒。這個也挺吸引人的,一看就是素菜。
《紅樓夢》的飲食,一般來說,都是名字特別好聽,但是不大勾人食慾的。這跟作者有關係,作者是南方人。讓賈平凹寫,肯定都是肉夾饃、臘牛肉之類的。
跟曹雪芹一樣,江南出身的人還有金庸。這老先生寫的美食也這個風格,名字美得要死,就是有點雲山霧繞。黃蓉著名的那幾道菜,不也都是這種麼。
玉笛誰家聽落梅:就是五種肉條排列組合出二十五種口味,合五五梅花之數。
好逑湯:碧綠的清湯中浮著數十顆櫻桃,上面飄著粉紅花瓣,還有蓮葉,櫻桃挖掉了核,嵌了斑鳩肉。底下墊著竹筍,櫻桃喻美人,蓮葉、竹筍喻君子,取「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意。
二十四橋明月夜:就是一隻火腿上,挖出二十四個圓孔,把豆腐削成球放入孔內,蒸熟,用火腿味養豆腐,最後把火腿棄了,吃豆腐。
櫻桃在熱湯裡不會像西紅柿一樣被燙掉皮嗎?
感覺江南菜,吃的更多是文化。
金庸寫得最誘人的還是那個叫花雞,隔著屏幕都感覺飄出香味來。
不同的人看同一本書,會有不同的感受。同一個人不同時期看一本書也是不同的感受。小時候就饞那書裡面的肉食,現在吃得腦滿腸肥了,看見那裡的肉食,也和賈母似的,「誰吃這個!」
想吃點油鹽炒枸杞芽之類的。
書裡的食物也怕落地變成現實,心心念念弄到嘴裡,都不是味兒。也不知道是現代人複製不出那口感,還是根本就缺乏人家那環境。
史湘雲的烤鹿肉有寶玉寶琴平兒這等人配著,還有一片大雪,一個大園子。咱們要吃一下,都是東施效顰。要是再有一個挺著大肚子的中年油膩男,就更煞風景。
文字藝術帶有致幻性。要真是吃到一款書裡描寫的食物,還確實很好吃,那簡直就是中了彩。
當然作者和讀者,也得有天雷和地火的緣分,瞬間碰撞到一起,能撞出火花來才行。你跟一個不吃肉的人講肉,你把肉描寫得滋滋作響,他也不想吃。這就不能叫有緣分。
07
我喜歡吃,尤其喜歡看吃的東西多的文學作品。《紅樓夢》裡面的吃的,都偏雅,不大對我的胃口。
還有一本書,也有很多好吃的,是《金瓶梅》。
這麼多年下來,每當我減肥,胃裡沒油想吃肉的時候,惦記的,就是《金瓶梅》裡宋惠蓮燒的那一鍋豬蹄。
「只用一根長柴安在灶內,用一大碗油、醬、並茴香、大料,拌著停當,上下錫古子扣定。哪消一個時辰,把個豬頭燒得皮脫肉化,香噴噴五味俱全。」
我這人註定當不了貴族,就喜歡這麼簡單粗暴親民的東西。
而對於一個人來說,世上最好吃的,是餓到極致的時候,突然有人給了你一個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