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變「東亞史」 被教科書蒙蔽的臺灣年輕一代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很多人可能不了解,臺灣有的年輕人為什麼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兩岸這些年交流這麼多,大陸這些年發展這麼快,臺灣人的「中國認同」不是應該上升嗎?

  臺灣青少年被灌輸的「同心圓」史觀

  通過和一些臺灣學生的交談,以及網上查找的一些資料,我們會了解到一些臺灣青年人的「國族認同」從何而來。

  首先,如果他們都出生於臺灣「去中國化」教育開始後,讓我們來看看他們接受了怎樣的歷史觀教育:

  臺灣是一個島,臺灣的少數民族是最早的文明。然後中國人過來佔領了,然後被荷蘭人佔領了,然後鄭氏政權(只說鄭成功,不提明朝)打跑了荷蘭西班牙,後來,臺灣被中國(清)佔領,後來被日本人佔領,再後來臺灣又被併入中國,然後「中華民國」逃到了臺灣。

  明白了嗎?

  臺灣的歷史課不按時序性授課,而是以地域性來授課,先學臺灣史,再學中國史,最後學世界史。在臺灣史的課程中,不但不強調臺灣與中國的關聯,甚至避談臺灣與漢人移民的關係,整個臺灣史的格局,就是臺灣這塊地方陸續受到荷蘭人、西班牙人、日本人、漢人的統治,而且無論是鄭成功、「清帝國」,還是「中華民國」,都是「外來政權」。

  臺灣的教科書告訴他們孩子的歷史是這樣的:以臺灣這塊土地為核心,往外觸及到「中國」,再往外觸及到世界。

  這就是臺灣所謂的「同心圓」史觀。

  臺灣30歲以下的年輕人,幾乎全部從初中起受到這套同心圓史觀的教育長大,以「臺灣」為主體來看歷史,讓臺灣與中國「涇渭分明」。

  臺灣曾經的歷史課綱、教科書。(圖片來源:人民網)

  「天然獨」還是「人造獨」?

  臺灣教科書裡的這套所謂「同心圓史觀」區隔了臺灣歷史與中國歷史。以「鄉土文化」和「多元文化」模糊學生的中華民族認同;將臺灣人劃分為「我群」,將中國人劃分為「他群」。

  通過這樣的教育,我們可以了解到,島內「獨」派怎樣用「臺獨」史觀毒害臺灣年輕一代,進而磨滅臺灣同胞的中華民族意識。

  在「兩蔣」時期,臺灣民眾的國族認同原本不存在問題,除極少數人主張「臺獨」,90%以上的民眾都堅持「一個中國」,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而李登輝上臺後,臺灣經歷了陳水扁、蔡英文當局等「去中國化」的教育、文化、政治操作後,短短二十幾年時間,就已經培養出數量非常可觀的「人造獨」青少年。

  臺灣高中歷史課本。(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欲滅其國,先亡其史

  臺灣的歷史課綱修訂,始作俑者是李登輝。

  自上世紀90年代李登輝上臺以來,臺灣的歷史課綱已經經歷了「88課綱」(即公元1999年實行,以下課綱稱謂同理)、「95暫綱」、「98課綱」、「101課綱」和「104課綱」5次變遷。

  縱觀歷年來民進黨推行的臺灣歷史課綱的變化,有兩個趨勢值得警惕:

  一是大量更改代表國族認同的稱謂。如「國父」改為「先生」,「國字」改為「中國字」,「國曆」改為「陽曆」,「光復」改為「戰後」,「我國國土面積是3.6萬多平方公裡」,這裡的「我國」僅指臺灣,「李白是中國的偉大詩人」,而不是「我國」的詩人,如此等等,共有幾千個詞的修改。

  二是美化日本的殖民統治,不提二戰時日本在臺灣徵兵和慰安婦,也不提臺灣人參加中國抗戰。比如,以「日治」取代「日據」,「抗日戰爭時期」改為「二戰時期」,隨後按課綱編出來的高中歷史書,談及臺灣慰安婦時,竟有的說「除了風塵女子外,也有自願到海外去從事『慰安』的婦女」。而馬當局2014年修改課綱時,在關於「慰安婦」的內容上加入了「被迫」二字,一些「臺獨」分子竟叫囂,「有何證據證明所有的慰安婦是被迫的」。

  蔡當局仍在推動繼續修改課綱「去中國化」

  這不是突然發生的事情,是通過漸進的方式,重新改寫臺灣人的歷史,也改寫臺灣的歷史記憶。

  臺灣最近對課綱的一次修改是今年7月3日,臺灣「教育研究院」又正式公布了「12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綱草案」。其中高中歷史的中國史部分被大改:廢除中國史,將之併入東亞史,把歷史課綱從現在的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改成臺灣史、東亞史、世界史。

  換句話說,將來臺灣歷史教科書將沒有中國史,只有東亞史,中國和東亞國家位於同等的位階,臺灣將失去與「中國」的歷史連結。

  該草案已送臺灣「國教院」課發會審閱,據媒體報導,7月公告,9月開公聽會,最快明年初交臺當局「教育部」課程審議會審議,預計2019學年上路。

  一旦成真,讀著「中國史是東亞史」成長起來的臺灣人,還會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嗎?

  「臺獨」的險惡用心 受荼毒的年輕一代

  通過教育形塑的歷史意識,是凝聚國家認同的重要工具。

  而臺當局正通過教育、文化、社會、媒體各個方面的扭曲「去中」操作,將臺灣年輕一代綁上「臺獨」的戰車,成為「臺獨」派的人質,將來,某些政客或者可以以此向大陸要好處、談條件。

  可一旦兩岸之間的「統獨」對立客觀形成,這就不只是兩岸的大不幸,更是臺灣的災難。蔡英文所謂的「天然獨」,其實來自人造的「去中國化」,如果蔡當局繼續運用行政權及「立法權」加以推進,只會導致和大陸「必須統」的民意加速對撞。

  當一批被人為培養的所謂「天然獨」,遇上力量和話語權佔絕對優勢的「天然統」,其結果為何?

  這在兩岸實力對比日益擴大的形勢下,是把「人造獨」送去當「炮灰」,把臺灣學子當成犧牲的世代,這絕對不應是負責任的從政者所應為的。

  臺灣《聯合報》社論曾指出,一部「去中國化」的課綱,或許可以溫水煮青蛙打造更多「天然獨」,卻絕不可能為臺灣打造和平與繁榮。對「一個中國」的柔性背叛,對中國歷史的蠻橫切割,對中華文化的棄捨決絕,都只會撕裂社會,把兩岸關係推向墜崖的絕境。

  和平寶貴 回頭是岸

  當前民進黨蔡英文當局執政下的臺灣,產業空心、民粹橫行、政黨惡鬥、人口老化、人才外流。最新民調顯示,蔡英文只有15.3%的支持率,人民已經厭惡了蔡當局的政治操作,民進黨當局還不警醒自省嗎?

  歷史和文化有其自身規律,把年輕學生當槍使,即便一時僥倖獲利,未來也會自食惡果。

  「去中國化」教育改變不了兩岸關係發展的方向和結果,只會令臺灣下一代產生錯誤認知,更加難以面對真相。正如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評價李登輝的所謂本土化進程時所說,「不會改變最終統一的結果,這樣做只能使臺灣人在重新統一實際發生時更加痛苦。」

  兩岸完全有共創和平、共謀發展的機會,而這唯有棄絕「臺獨」才能達成。至於以「臺獨」為目標而捏造新史觀,只會把臺灣推向險境。希望蔡英文在演練坐直升機逃跑時候,多想想島內民眾的疾苦,多想想年輕一代的未來。我們期待島內「獨派」懸崖勒馬,也期待臺灣的青少年一代早日警醒。(中國臺灣網 李傑)

相關焦點

  • 臺海觀瀾 從日本教科書到臺灣新課綱,「大東亞共榮圈」為何陰魂不散
    辯論的焦點,是國中(類似於大陸的初中)歷史課程中的臺灣史比率大幅度提高,高中歷史以主題式教學取代朝代編年史、將中國史放進東亞史。上述修改內容早已被媒體披露,各界一致的反應,認為這是蔡英文當局「去中國化」、搞「文化臺獨」的又一個大動作。
  • 臺灣一些青少年價值觀為什麼錯亂?罪魁就是「去中」教科書
    臺灣的教科書告訴孩子的歷史是這樣的: 以臺灣這塊土地為核心,往外觸及到「中國」,再往外觸及到世界。這就是臺灣所謂的「同心圓」史觀。臺灣30歲以下的年輕人,幾乎全部受到這套同心圓史觀的教育長大,以「臺灣」為主體來看歷史,讓臺灣與中國「涇渭分明」。
  • 臺灣學界教育界痛批新版歷史教科書(兩岸脈動)
    民進黨當局自2018年以來強行通過新版歷史課綱,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框架,並大幅壓縮「中國史」課程。這一「去中國化」操作遭到臺灣輿論持續抨擊。「去中國化」色彩隨處可見日前,一則島內網友帖文在網絡上引起熱議。
  • 去「中」播「獨」 謬論頻出,臺灣學界痛批新版歷史教科書
    民進黨當局自2018年以來強行通過新版歷史課綱,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框架,並大幅壓縮「中國史」課程。這一「去中國化」操作遭到臺灣輿論持續抨擊。「去中國化」色彩隨處可見日前,一則島內網友帖文在網絡上引起熱議。新學期開學,某小學老師帶領一年級新生參觀校園,遇到孔子銅像,老師問孩子們這是誰?小朋友們異口同聲說:「土地公!」
  • 臺灣新版歷史教科書遭痛批
    民進黨當局自2018年以來強行通過新版歷史課綱,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框架,並大幅壓縮「中國史」課程。這一「去中國化」操作遭到臺灣輿論持續抨擊。「去中國化」色彩隨處可見日前,一則島內網友帖文在網絡上引起熱議。
  • 強行搞「去中國化」,臺高中「東亞史」課本編不出來了……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還有兩個月就是下學期開學,但臺灣高中歷史第二冊至今沒有任何版本過關,而且正在送審的幾個版本內容80%都是中國史。據臺灣《中國時報》3日報導,臺高中歷史課綱草案2017年7月公布時,第二冊緒論主題是「為何要在東亞歷史的脈絡中討論中國史」,外界批評當局是企圖以東亞史取代中國史。
  • 臺灣歷史教科書「去中國化」 學者斥責:傷害臺灣未來
    隨著新學期開學,按照臺灣新課綱編寫的歷史教科書正式投入使用。 多位臺灣學者與歷史教師批評,新教科書扭曲事實、篡改歷史,其根本目的是構建所謂的「臺獨史觀」。新教材刻意「去中國化」 扭曲事實臺灣中學歷史教師曹若梅從事歷史教育工作30多年,她標記了新課綱歷史教科書中字裡行間的變化。 對於「去中國化」歷史教科書將給臺灣青少年帶來的影響,她用了「震撼」這個詞。
  • 臺灣教育界人士:「去中國化」教科書淪為民進黨的「政治宣傳品」
    新華社臺北10月24日電(記者趙博、許雪毅)臺灣「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24日在臺北舉行反對「去中國化」歷史教科書記者會。與會教育界人士直斥,根據民進黨當局主導新課綱編寫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大肆宣揚「臺獨史觀」,完全淪為「政治宣傳品」。如不盡力撥亂反正,後果將不堪設想。  新學年開學以來,根據新課綱編寫的新版「臺灣史」教科書進入高一、初一課堂。這些教科書裡充斥「去中國化」及「媚日」內容。二年級歷史教科書雖未面市,但已確知的是,「中國史」將根據課綱併入「東亞史」並採取專題形式編寫。
  • 臺灣歷史教科書慘遭「去中國化」,張彬:這招非常毒!
    作者:年負民進黨當局把「去中國化」的手伸到教科書上已經是基本操作,但是2020年九月新學期開學的歷史新教材更是變本加厲。中國古代史被大幅刪減,總共就只有1600字。民進黨當局的本意是「洗腦」下一代,不過在「洗腦」到同時,臺灣學生也會失去許多應該有的價值觀。歷史「去中國化」從李登輝時代,歷史課本「去中國化」已經悄然展開。李登輝表面上主張一個中國,教育改革時,就把順序改成了先學臺灣史,到二年級再學中國史。他這個做法就已經把臺灣史和中國史分隔開。
  • 臺灣學界出書反對新版高中歷史教科書「去中國化」
    中新社臺北10月24日電 (記者 陳小願 安英昭)臺灣「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24日在臺北發表新書《臺灣建構中國史教育》。該書收錄臺灣高校學者、中學教師文章十餘篇,呼籲社會大眾共同反對新版高中歷史教科書「去中國化」。
  • 臺灣教師之憂:「臺獨」歷史教科書戕害下一代
    他們將『臺獨史觀』一點點塞進教科書。時至今日,蔡英文當局搞出史上最『獨』歷史課本!」臺灣師範大學退休教授潘朝陽痛心疾首地說。新學年開學以來,根據新課綱編寫的新版《臺灣史》教科書進入高一、初一課堂。這些教科書裡充斥「去中國化」及「媚日」內容,被島內有識之士斥為完全淪為民進黨「臺獨」思想宣傳品。
  • 臺教育界聲討「臺獨」教科書:別再毒害臺灣學子
    來源:海外網依據新版課綱編寫的臺灣歷史教科書,在各個中學使用已近兩月,其混亂的體系、錯漏百出的內容和昭然若揭的「去中國化」圖謀,激起臺灣學界和一線教師的強烈不滿。10月24日,臺灣「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在臺北召開記者會,與會者嚴正駁斥新版歷史教科書的種種謬論、給實際教學造成的困擾,呼籲全社會共同反對「去中國化」歷史教科書,不再讓其毒害臺灣學子。記者會上,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通過錄影片表示,從課綱到教科書,民進黨當局正用盡一切手段「去中國化」,切割臺灣與中華文化的連結,遂行「臺獨」政治目的。
  • 臺灣歷史史事叢談:臺《認識臺灣》教科書評析(一)
    事實上,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同祖國大陸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中國歷史政府曾先後在臺灣建立行政機構,行使管轄權。  教科書的上述內容不是偶然出現的,而是有脈可循。它與「臺獨」分子鼓吹的「臺灣四百年史乃外來政權入侵史」、「臺灣自古以來就不是中國的領土」的論調,以及李登輝與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對談時所稱「臺灣是無主之島」、四百年來臺灣的統治者都是均來政權」的說法相一致,顯然是否定中國人民開發、建設臺灣的歷史,否定中國歷代政府管轄臺灣的史實與正當性,割裂臺灣與祖國大陸的歷史聯繫,進而否定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一部分的史實。對此,島內輿論界進行了強烈的抨擊。
  • 臺灣寫真:抗獨史陣線向林少貓致敬 籲還原臺抗日史
    他指出,對於這樣一位領導閩南人、客家人與少數民族三大族群共同抗日的重要領袖,今天的臺灣學生無法切實了解其事跡;當局理應在教科書中加強臺灣抗日史,並改變臺灣至今仍沒有一座專屬臺灣抗日紀念館的局面。  當天《中國時報》刊登了林明正撰寫的紀念文章《臺灣抗日第一猛林少貓》,詳細回顧這位英傑的故事。
  • 盧溝橋事變,日本和臺灣的教科書如何描述?網友:還是中國的客觀
    盧溝橋事變,日本和臺灣的教科書如何描述?網友:還是中國的客觀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爆發於1937年7月7日,是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國人民全面抗戰的開始。對於這樣一個標誌性的事件,中日臺三方的教科書自然都不會繞過去,但是三方對於這同一事件的描述卻是迥異的。
  • 沈紅萍:現行日本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中國形象」
    二、歷史教科書中的「中國形象」 日本中學歷史教科書有關中國的內容主要貫穿古代、近代、現代三個時段,古代時段從中華文明源起至鴉片戰爭爆發前夕,近代時段從鴉片戰爭爆發到1949年,現代時段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至今,所涉中國史都與日本史緊密聯繫。從古代到現代,教科書展示了各異的「中國形象」。
  • 以色列東亞權威學者,梅德茲尼用希伯來文寫臺灣史,學生不懂英文
    齡87歲的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國際關係教授梅德茲尼,曾經當過以色列3位總理的發言人,包括以色列首位且是至今唯一的女總理梅爾,而他對東亞歷史也是瞭若指掌。為了讓以色列人能夠更認識臺灣,梅德茲尼正在進行的大工程即將完工,即撰寫1本談論臺灣歷史的希伯來文書籍,儘管不會有太多圖片,但他表示:「會有臺灣地圖,可能放上國旗,這本書會把臺灣並做中國的一部分。」
  • 黃智賢:我就是中國人,中國臺灣人!
    例如近期解放軍軍機屢屢飛臨臺灣,這就是民進黨當局無法用輿論堡壘擋住的現象,民眾就會對這樣的現象加以討論,從而會主動地去了解大陸,不被民進黨當局所蒙蔽。而民進黨當局的蒙蔽,一方面是蒙蔽大陸,借著「維持現狀」的幌子,將來自大陸的信息以及物質逐漸屏蔽,這樣不僅屏蔽了大陸的宣傳以及真實訊息,而且就連臺灣民眾享受到的大陸福利也被屏蔽。
  • 親綠名嘴放狂言:臺灣人氣質被窒息 都怪中國文化
    繼先前的「大陸人用煤油炸油條」之後,臺灣政論評論員再度一語驚人,稱臺灣人的「個人氣質都被窒息了」,只因為學了中國文化。29日,臺灣一檔政論節目中,主持人邀請各界專家探討臺灣教育現狀。親綠名嘴藉機將矛頭對準大陸,用將近6分鐘的時間,滔滔不絕地講述了臺灣青年是如何「受害」於中國文化的。
  • 蔡英文想給這代臺灣人留下怎樣的傷痕?
    這不禁讓我想到,如今在臺灣一切以「臺獨」為執政目的的民進黨當局,他們會給這一代的臺灣人留下怎樣的傷痕?從李登輝時就開始在全臺灣各領域推行的「去中國化」,到了蔡英文這裡更加變本加厲。以最能「獨害」臺灣民眾頭腦的教科書來說,在民進黨當局多年的操弄下,如今的臺灣年輕一代在學校裡讀的歷史書,中國史已經被放入了「東亞史」的章節中。這意思再明顯不過了,就是要讓孩子們覺得:中國史完全跟臺灣史沒有關係,中國也完全跟臺灣沒有關係。但是,真的能夠做到沒有關係嗎?如果真的做到了「沒有關係」,那臺灣這個「孤島」會變成怎樣恐怖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