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學期開學,按照臺灣新課綱編寫的歷史教科書正式投入使用。 多位臺灣學者與歷史教師批評,新教科書扭曲事實、篡改歷史,其根本目的是構建所謂的「臺獨史觀」。
新教材刻意「去中國化」 扭曲事實
臺灣中學歷史教師曹若梅從事歷史教育工作30多年,她標記了新課綱歷史教科書中字裡行間的變化。 對於「去中國化」歷史教科書將給臺灣青少年帶來的影響,她用了「震撼」這個詞。
臺灣中學歷史教師 曹若梅:
過去我們都說中英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這個是很自然的。而現在好像是逢中必反。只要看到「中」字,就要把它改掉,改成清法戰爭。我們都知道臺灣最早的孔廟,叫做「全臺首學」。但現在,孔廟被放到後面,叫做「民間信仰」,跟城隍廟或其它的放到一塊。說明它不再強調孔廟對於整個臺灣文化教育方面的貢獻了。
曹若梅認為,新版教科書刻意強化所謂「臺灣主權獨立」的「臺灣意識」,企圖刻畫兩岸對立,切斷臺灣與大陸在歷史和文化傳承上的連結。
臺灣中學歷史教師 曹若梅:這些孩子現在面臨這樣的教材,三五年後,當他們擁有投票權的時候,很難做到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甚至「我是中國人」的民族認同。執政當局這一次修改課本的目標,我相信它不只是要搶選票,而是要落實「臺獨」理念。
塑造「臺獨史觀」 刻畫兩岸對立
針對新歷史教科書暴露的種種問題,多位臺灣學者和歷史教師日前在臺北召開記者會批評新歷史教科書扭曲事實、篡改歷史,本質上是「去中國化」、搞所謂的「教育臺獨」。
臺灣《中時電子報》也發表社論稱,蔡英文當局為了塑造所謂的「天然獨」世代,堅持不問史實、罔顧是非、硬幹到底。
臺灣中國統一聯盟前主席 歷史學者 戚嘉林:
(教材)一方面「去中國化」,一方面「在地化」。 現在甚至要凸顯「原住民史觀」,並且稱我們漢人屠殺、歧視、虐待原住民,這樣做會使下一代有什麼樣的感覺? 完完全全的「臺獨史觀」,而且是完完全全的「去中國化」。
幹擾兩岸交流 傷害臺灣未來
2018年,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通過新歷史課綱,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框架,並大幅壓縮「中國史」課程內容,此舉遭到島內輿論持續批評。專家表示,民進黨當局一系列「去中國化」政策,幹擾兩岸正常交流,最終只會傷害臺灣的未來。
臺灣世新大學副校長遊梓翔表示,民進黨當局為了給他們所謂的「臺獨」意識形態製造環境,就從課本下手,硬要造出一個所謂「臺灣民族的歷史」。這種歪曲歷史的做法,把臺灣下一代的未來送上了一個非常危險的邊緣。
臺灣世新大學副校長 遊梓翔:
第一個做法就是「斷根」,它把臺灣的整個歷史發展跟中華民族、中華文化做了切割。等於是硬把臺灣放到了所謂「南島語族」這樣的文化脈絡裡面去,是完全違反歷史事實的。第二,它把中華文化稀釋在許多不同的文化裡面,把中華文化只當成影響臺灣的文化之一,這也是完全不符合臺灣人的信仰、生活方式、語言、習慣。
專家認為,由於民進黨當局所謂的「臺獨」意識形態的政治幹擾,兩岸正常交流受到各種限制。臺當局的相關做法,不僅影響兩岸關係,更傷害臺灣的未來發展。更多內容,點擊視頻↓
△視頻:臺灣新課綱歷史教科書投入使用 刻意「去中國化」扭曲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