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認識臺灣》教科書評析(二)
時間:2001-04-10 11:58 來源:
(三)煽動民族分裂情緒,鼓吹「臺灣民族觀」。
教科書宣揚「臺灣人」觀念,淡化中華民族意識。「社會篇」絕口不提臺灣人都是中國人的事實,也不提「中國人」、「中華民族」等概念,卻強行把島內民眾劃分為以「臺灣」、「臺灣人」為認同的四大族群,宣揚所謂「臺灣意識」、「臺灣魂」、「臺灣精神」,「我們都是臺灣人」,其詩外音即「我們都不是中國人」;聲稱在現代化重建過程中,「血緣關係逐漸衰落,新的地緣關係正在重建」,鼓吹「以現居地臺澎金馬為認同的對象」,言外之意即「不要以中國為認同對象」。
教科書還刻意渲染「四百年悲憤史」。「歷史篇」別有用心地表示,「近四百年」臺灣政治史是一部「未經當地居民首肯並且參與的悲憤統治史」;「三百年來,臺灣人數度屈服於外來的武力,受人宰制」。在多數原住居民後代已融入中華民族的情況下,教科書還挑撥原住居民與祖國大陸的關係,胡說原住民各族都屬於南島語系的民族,還說「鄭氏治臺時期」漢人文化的發展「阻礙了原住民文化的發展」,漢人「巧取強奪原住民土地」等。
教科書強行把臺灣同胞從由56個民族組成的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分離出來,淡化「臺灣人」與「中國人」之間的血緣關係,把「臺灣人」與「中國人」對立起來,這與島內過去教科書認同「臺灣人都是中國人」、培養青少年中華民族意識的作法大相逕庭,而與「臺獨分子」所鼓吹的「臺灣悲憤史觀」、「臺灣人不是中國人」、「新興民族論」及李登輝等人所鼓吹的「新臺灣人主義」等論調一脈相承。這是篡改歷史,目的就是否定臺灣人都是中國人的事實,煽動民族分裂情緒,宣揚「臺灣民族觀」。新黨籍「立委」李慶華、臺灣學者蔣永敬等指出,《認識臺灣》「充滿分恨與清算」,以及「我不是中國人」,是「製造民族分很,分化臺灣同胞」;《聯合報》署名文章指出;「臺灣魂」的概念是「臺獨」口號,意指「臺灣民族魂」。〈世界論壇報〉署名文章一針見血地指出,《認識臺灣》「使少年們不知道自己是中國人,這就是取消少年們的國家意識,甚至連中華民族意識也取消了」。事實上,2160萬臺灣同胞,不論是臺灣省籍,還是其他省籍,都是中國人,都是骨肉同胞、手足兄弟。島內原住民,追根溯源,也是中國人的分支。臺灣各地出土的文化遺址充分證明:早在臺灣島因海水上漲與祖國大陸分離3萬多年,中國人就生活在臺灣,「長濱文化人」即是最早居住在臺灣的中國人支系。這些不同時期移住臺灣的中國人及其後代,98%以上都是漢族,根本就沒有什麼「閩南族」、「客家族」、「原住民族」或「外省族」,所謂「四大族群」是由「臺獨教父」史明杜撰出來、為其「臺灣民族論」作註解的謬論。
(四)刻意凸顯「兩個中國」,鼓譟「中華民國在臺灣」的「國家認同觀」。
新教書把現行教科書的「大陸」一詞教改為「中國大陸」,把歷史上臺灣與祖國大陸的關係說成是「國際性的關係」;聲稱「中華民國是一主權獨立的國家」,兩岸要在所謂「對等」原則下,「建立和平友好關係」。教科書還公開宣稱「臺灣」範圍包括臺灣、澎湖與金門、馬祖,叫囂要建立以臺澎金馬為「實質上的命運共同體」的「新臺灣」「國度」,卻絕口不提「未來的統一」。上述觀點與「臺獨分子」鼓吹的「臺灣是臺灣,中國是中國」、與臺當局宣揚的「中華民國在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等謬論完全一致,是在露骨地宣揚「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鼓吹「中華民國在臺灣」的「國家認同觀」。
《認識臺灣》罔顧歷史史實,挑戰國際法原則,如其說它是教科書,不如說它是挑戰「一個中國」原則的政治文宣。事實上,臺灣歷史上從未形成一個獨立的民族國家,而一直是中國的一個地方政府。1885年清政府將臺灣劃為單一行省,這是中國歷代政府在臺灣設定的最高行政建制;1945年臺灣回歸祖國以及蔣介石敗逃臺灣後,臺灣也一直維持省的建制。按照國際法,一個國家只能有一個合法政府代表國家,並對外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49年成立起,就已取代「中華民國」而成為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聯合國1971年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權益並驅逐臺灣當局的「代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就是對這一事實的確認,所謂「中華民國在臺灣是一個主權國家」、「新臺灣國度」等說詞,完全是臺當局的痴人說夢,既不可能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更要遭到全體中國人的反對。
(五)美化日本殖民統治,抹殺臺灣同胞抗日業績。
「歷史篇」沒有全面、客觀地分析日本殖民統治臺灣的實質,對臺灣同胞遭受的歧視待遇和各種災難也只是輕描淡寫,或避重就輕,甚至避而不談,卻以大量的篇幅,不厭其煩地吹捧日本殖民統治者的「治績」與「德政」,說「日治時期」臺灣的學術研究「成績卓著」,在「社會變遷」一節裡更從「人口激增」、「放足斷髮的普遍」、「守時觀念的養成」、「守法觀念的建立」、「現代衛生觀念的建立」等5個方面全面地、集中地宣揚日本統治臺灣的「豐功偉績」。教科書還把日本殖民者掠奪臺灣資源和剝削臺灣同胞的罪惡行徑視為對臺灣的「貢獻」,還極力替泥人臺灣同胞民族性、妄圖同化臺灣同胞的「皇民化運動」辯解,甚至大唱讚歌,稱臺灣人沒有因學會日語而被同化,「日語反而成為臺人吸收現代知識的主要工具,促進臺灣社會的現代化」。這種為日本侵略者張目、貶損臺灣同胞的內容完全是顛倒黑白,混淆是非!事實上,日本帝國主義在臺灣的殘暴統治,給臺灣同胞造成無以更加的痛苦和深重災難。連日本學者西野英禮在論述「皇民化運動」時也不得不承認:「企圖使臺灣人忘掉民族性的白痴化教育」給臺灣人民的精神負擔與痛苦「是無可比喻的」;「最受誇耀的教育制度的確立,就是對於住民最為野蠻的行為」。
教科書還掩飾、淡化日本帝國主義屠殺臺灣同胞的罪行。為侵佔臺灣,日本帝國主義大肆屠殺臺灣同胞,僅1898?1902年期間就有11900多人被親愛。而1895年一1897年是臺灣同胞抗日最激烈的時期,日本帝國主義殺害的臺灣同胞更是無法統計,單是1896年雲林「大坪頂事件」,「相傳死者當不在3萬人以下」。但「歷史篇」卻稱1895年11月至1902年,日本侵略者殺戮的臺灣軍民只有一萬餘人」,顯然與史實不符。
「歷史篇」對臺灣同胞反抗日本帝國主義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和光輝業績借墨如金,甚而還誣衊「臺灣民主國」的抗日活動是「抗拒日本接收,把臺灣同胞抗日活動被殘酷鎮壓說成是「抗日完全瓦解」。不惟如此,「歷史篇」還把舊版歷史教科書中「日據時代」的字眼說成是「日治」,後在各界的強烈反對下改成「日本殖民統治」,但「社會篇」仍堅持採用「日治」說法;「歷史篇」還把甲午戰後日本侵佔臺灣說成是「取得臺灣」。事實上,「日據」。「侵佔」用詞是對日本侵略臺灣的客觀表述,而「日治」、「取得」等「中性詞」則顯然是將日本強加給清政府不平等的《馬關條約》視為一般性國際條約,掩蓋日本侵略臺灣的罪行,承認日本侵佔、殖民統治臺灣具有「合法性」與「正當性」,進而抹殺臺灣同胞抗日業績。世界新聞學院教授王曉波一針見血地指出,以日本人為主體來看這段歷史,當然是「日治」,若站在臺灣同胞立場觀之,就應該是「日據」;若以「日治」稱之,則「抹殺充滿中華民族主義的臺灣主體性的臺灣抗日精神」。
在日本軍國主義餘孽不斷篡改日本教科書、開脫侵略罪責遭到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亞洲受害國一致譴責的今天,臺當局卻居然炮製出一套為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中國領土臺灣開脫罪責、甚至歌功頌德的教科書,明顯是為日本軍國主義復活提供藉口。世界新聞學院教授王曉波、輔仁大學教授尹章義、政大歷史系教授蔣永敬等知名學者抨擊教科書是一部「為日本帝國篡改臺灣歷史」、「泯滅學術良知」的「無恥教科書」,它「美化了近代人類最醜惡的殖民統治,抹殺了臺灣人民充滿中華民族主義的抗日精神」,簡直就是「日本帝國在臺總督的行政史」!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