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事變,日本和臺灣的教科書如何描述?網友:還是中國的客觀
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爆發於1937年7月7日,是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國人民全面抗戰的開始。對於這樣一個標誌性的事件,中日臺三方的教科書自然都不會繞過去,但是三方對於這同一事件的描述卻是迥異的。很多網友看了日本和臺灣的教科書對於盧溝橋事變的描述,紛紛表示:都不客觀。而只有中國大陸的教科書才真正客觀敘述了這一歷史事件。
一、中國大陸教科書上對於盧溝橋事變的描述很客觀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藉口一個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拒絕。日軍隨即進攻宛平城和盧溝橋,中國軍隊奮起抵抗。盧溝橋事變成為全國抗日戰爭的開端。隨後日本派遣陸軍十多萬人入侵中國,北平、天津相繼失守。面對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威脅,國民兩黨停止內戰,組成抗日統一戰線,全國軍民奮起抗戰。"
以上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歷史必修一》中對盧溝橋事變的描述,這本教材是高一年級的必修教材。這段內容,客觀敘述了盧溝橋事變爆發的原因,經過和結果,線索清晰,並交代了整個事件的前因後果,這段文字,客觀公允,真實記錄了事件的過程。歷史就應該這樣,必須給年輕一代提供真實的歷史信息,讓他們依據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進行判斷,並進而建構他們正確的歷史觀,許多網友表示只有中國的描述是最客觀的。
二、日本教科書上對於盧溝橋事變的描述
"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盧溝橋,發生了有人向日本軍隊開槍的事件。第二天,中國方面繼續開槍,進入戰鬥狀態。事件本身不過是一個小摩擦,雖然人們希望就地解決,但是與日本方面的衝突事件不斷發生,解決變得困難起來。"
以上是日本扶桑社出版出版的《新歷史教科書》中對盧溝橋事變的描述。
"日本在義和團事件後,根據相關'條約'在北京周邊駐軍近5000人。1937年7月,盧溝橋附近,有人向日軍開槍,於是互相交火。對此,日本政府一方面制定'不擴大'方針,另一方面決定增兵。此後,日軍與國民政府軍衝突不斷。8月,一名日軍軍官在上海遇害,戰火向上海蔓延。於是,日本政府撤回'不擴大'方針,日本與中國進入全面戰爭。"
以上是日本育鵬社出版的歷史教科書中對同一歷史事件的描述。
兩本日本的教科書對事件原因的敘述是基本一致的,那就是都認為是中國軍隊開的第一槍,這就等於說是中國軍隊挑起了日本的全面侵華戰爭。就算是中國軍隊打響了第一槍,也不應招致日本如此兇狠的報復——以全面侵略中國、滅亡中國來作為對中國這一槍的懲罰。這純粹是強盜邏輯!更何況,打響第一槍的是日本人,是日本人以尋找失蹤士兵為由,要強行到我宛平城找人,遭到拒絕後野蠻挑起戰爭。
《新歷史教科書》還強調:"事件本身不過是一個小摩擦,雖然人們希望就地解決,但是與日本方面的衝突事件不斷發生,解決變得困難起來。"這段文字把日本軍人裝扮成了息事寧人的大善人。但是不要忘了,是日本軍人到我們的宛平城去搞摩擦,是日本人在中國的土地上,又是到中國的宛平城不斷挑起衝突。因為"解決變得困難起來",於是就要滅亡一個主權國家,這不仍然是強盜邏輯嗎?
日本教科書還假惺惺地說"日本政府一方面制定'不擴大'方針,另一方面決定增兵",既然真心不打算擴大事態,就沒必要增兵。日本教科書還把全面侵華戰爭的原因歸結為又在上海發生了日本軍官被害的事件。僑民在外國被害這樣的事情在地球的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可能發生,這完全可以通過外交手段進行解決,而不應成為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理由。這仍然在證明日本人的強盜行為。
三、臺灣教科書上對於盧溝橋事變的描述
"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日軍在盧溝橋北面演習,至夜晚十一時左右,詭稱一名士兵失蹤,欲過橋進入宛平縣城搜查,為中國駐軍所拒。日軍即向宛平進攻,駐守盧溝橋附近的二十九軍二一九團堅決抵抗,一天之內,擊退日軍三次猛攻。
盧溝橋的戰火點燃之後,日方進行增兵,隨時準備佔領華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蔣委員長立即發表聲明,表示中國'希望和平,但不求苟安;準備應戰,而決不求戰;如果戰端一開,則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以上是臺灣教科書《高中歷史(革新版)》中對盧溝橋事變的描述,乍看跟大陸的教科書非常接近,其實這段描述也誇大了事實,主要是誇大了蔣介石的抗戰決心和態度。其實蔣介石在盧溝橋事變之前就強調"一切妥協是偉大遠見",東三省的丟失,就是他推行不抵抗政策的結果。即使在盧溝橋事變爆發之後,蔣介石仍然對日本人抱有幻想,認為這只是一次小的摩擦。抗戰初期中國喪師失地,跟蔣介石的消極態度嚴重相關。所以這段文字過分強調蔣介石的抗日決心和態度,仍然是不注重歷史的。
所以很多網友看了日本和臺灣的教科書以後,敏銳地發現了他們文字背後掩藏的歷史真實,大呼"不客觀"。教科書是用來教育年輕一代的,必須給年輕一代最真實的歷史真相,這樣才有利於他們了解歷史,才有利於他們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和世界觀。像日本和臺灣的教科書這樣,罔顧事實,誤導年輕一代,不知道他們到底想培養什麼樣的年輕人,他們到底想把日本和臺灣引向何處!
作者:土老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