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事變,日本和臺灣的教科書如何描述?網友:還是中國的客觀

2020-12-12 底層史觀

盧溝橋事變,日本和臺灣的教科書如何描述?網友:還是中國的客觀

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爆發於1937年7月7日,是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國人民全面抗戰的開始。對於這樣一個標誌性的事件,中日臺三方的教科書自然都不會繞過去,但是三方對於這同一事件的描述卻是迥異的。很多網友看了日本和臺灣的教科書對於盧溝橋事變的描述,紛紛表示:都不客觀。而只有中國大陸的教科書才真正客觀敘述了這一歷史事件。

一、中國大陸教科書上對於盧溝橋事變的描述很客觀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藉口一個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拒絕。日軍隨即進攻宛平城和盧溝橋,中國軍隊奮起抵抗。盧溝橋事變成為全國抗日戰爭的開端。隨後日本派遣陸軍十多萬人入侵中國,北平、天津相繼失守。面對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威脅,國民兩黨停止內戰,組成抗日統一戰線,全國軍民奮起抗戰。"

以上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歷史必修一》中對盧溝橋事變的描述,這本教材是高一年級的必修教材。這段內容,客觀敘述了盧溝橋事變爆發的原因,經過和結果,線索清晰,並交代了整個事件的前因後果,這段文字,客觀公允,真實記錄了事件的過程。歷史就應該這樣,必須給年輕一代提供真實的歷史信息,讓他們依據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進行判斷,並進而建構他們正確的歷史觀,許多網友表示只有中國的描述是最客觀的。

二、日本教科書上對於盧溝橋事變的描述

"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盧溝橋,發生了有人向日本軍隊開槍的事件。第二天,中國方面繼續開槍,進入戰鬥狀態。事件本身不過是一個小摩擦,雖然人們希望就地解決,但是與日本方面的衝突事件不斷發生,解決變得困難起來。"

以上是日本扶桑社出版出版的《新歷史教科書》中對盧溝橋事變的描述。

"日本在義和團事件後,根據相關'條約'在北京周邊駐軍近5000人。1937年7月,盧溝橋附近,有人向日軍開槍,於是互相交火。對此,日本政府一方面制定'不擴大'方針,另一方面決定增兵。此後,日軍與國民政府軍衝突不斷。8月,一名日軍軍官在上海遇害,戰火向上海蔓延。於是,日本政府撤回'不擴大'方針,日本與中國進入全面戰爭。"

以上是日本育鵬社出版的歷史教科書中對同一歷史事件的描述。

兩本日本的教科書對事件原因的敘述是基本一致的,那就是都認為是中國軍隊開的第一槍,這就等於說是中國軍隊挑起了日本的全面侵華戰爭。就算是中國軍隊打響了第一槍,也不應招致日本如此兇狠的報復——以全面侵略中國、滅亡中國來作為對中國這一槍的懲罰。這純粹是強盜邏輯!更何況,打響第一槍的是日本人,是日本人以尋找失蹤士兵為由,要強行到我宛平城找人,遭到拒絕後野蠻挑起戰爭。

《新歷史教科書》還強調:"事件本身不過是一個小摩擦,雖然人們希望就地解決,但是與日本方面的衝突事件不斷發生,解決變得困難起來。"這段文字把日本軍人裝扮成了息事寧人的大善人。但是不要忘了,是日本軍人到我們的宛平城去搞摩擦,是日本人在中國的土地上,又是到中國的宛平城不斷挑起衝突。因為"解決變得困難起來",於是就要滅亡一個主權國家,這不仍然是強盜邏輯嗎?

日本教科書還假惺惺地說"日本政府一方面制定'不擴大'方針,另一方面決定增兵",既然真心不打算擴大事態,就沒必要增兵。日本教科書還把全面侵華戰爭的原因歸結為又在上海發生了日本軍官被害的事件。僑民在外國被害這樣的事情在地球的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可能發生,這完全可以通過外交手段進行解決,而不應成為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理由。這仍然在證明日本人的強盜行為。

三、臺灣教科書上對於盧溝橋事變的描述

"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日軍在盧溝橋北面演習,至夜晚十一時左右,詭稱一名士兵失蹤,欲過橋進入宛平縣城搜查,為中國駐軍所拒。日軍即向宛平進攻,駐守盧溝橋附近的二十九軍二一九團堅決抵抗,一天之內,擊退日軍三次猛攻。

盧溝橋的戰火點燃之後,日方進行增兵,隨時準備佔領華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蔣委員長立即發表聲明,表示中國'希望和平,但不求苟安;準備應戰,而決不求戰;如果戰端一開,則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以上是臺灣教科書《高中歷史(革新版)》中對盧溝橋事變的描述,乍看跟大陸的教科書非常接近,其實這段描述也誇大了事實,主要是誇大了蔣介石的抗戰決心和態度。其實蔣介石在盧溝橋事變之前就強調"一切妥協是偉大遠見",東三省的丟失,就是他推行不抵抗政策的結果。即使在盧溝橋事變爆發之後,蔣介石仍然對日本人抱有幻想,認為這只是一次小的摩擦。抗戰初期中國喪師失地,跟蔣介石的消極態度嚴重相關。所以這段文字過分強調蔣介石的抗日決心和態度,仍然是不注重歷史的。

所以很多網友看了日本和臺灣的教科書以後,敏銳地發現了他們文字背後掩藏的歷史真實,大呼"不客觀"。教科書是用來教育年輕一代的,必須給年輕一代最真實的歷史真相,這樣才有利於他們了解歷史,才有利於他們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和世界觀。像日本和臺灣的教科書這樣,罔顧事實,誤導年輕一代,不知道他們到底想培養什麼樣的年輕人,他們到底想把日本和臺灣引向何處!

作者:土老帽

相關焦點

  • 臺灣歷史教科書如何描寫14年抗戰?抗日名將李宗仁等隻字不提
    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結束,中國廣大軍民進行了14年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14年抗戰,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我們且來看看,臺灣歷史教科書是如何描寫14年抗戰的。近日,勇哥在網上找到一本《高中歷史(革新版)》,由許雪姬、劉妮玲編著,臺灣三民書局出版,分上、下兩冊,供高中一年級使用。
  • 日本、俄羅斯和越南的歷史教科書,是如何描述對越反擊戰的?
    導語:日本、俄羅斯和越南的歷史教科書,是如何描述對越反擊戰的?上個世紀70年代末,越南在中國和蘇聯的援助下,成功擊退了美軍的侵略,完成了南北統一,取得了越戰的勝利。然而因為當時中蘇關係進入冰點,統一後的越南站為了得到蘇聯更多的經濟和軍事支持,想要稱霸亞洲地區,向周邊國家悍然發動了侵略戰爭,甚至把他們的手伸向了我們的領土,多次襲擾我們的邊境。農夫與蛇的故事已經在現實中上演,那麼為了護衛我們邊境的安全,捍衛我們的民族尊嚴,於是決定對越進行自衛反擊戰。
  • 厚顏無恥 日本宣稱盧溝橋事變的發生是偶然事件?
    至今人們一提起盧溝橋事變都心有籲籲奄,它是中國長達八年痛苦的開始,且,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密謀已久這是人們不變的認識,但是近來,有日本方面的學者認為,盧溝橋事變只是一個偶然的事件,何為偶然呢?據悉,日本學者對盧溝橋事變日本的戰爭假想敵是蘇俄和美國,對於中國只是希望穩定東北建立滿洲國,在其他地方則利用軍閥割據的形勢逐漸建立傀儡政府、實現控制。這純粹是一種粉飾侵略、擾亂視聽的謬論。
  • 日本、俄羅斯和越南,是如何在教科書上描述對越反擊戰的?
    20世紀70年代末,中越關係趨於惡化,越南開始頻繁入侵中國邊境,中國的領土主權安全受到強烈威脅,對越自衛反擊戰爆發。這場戰役不到一個月,我軍就沉重打擊了越南霸權主義的囂張氣焰,達成了戰略目的凱旋。中國教科書上對於這場戰役,就是基於客觀事實描述的一場正當的防衛反擊作戰,但國際上對於它的評價卻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甚至出現了完全相反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之所以會上演這樣一出「羅生門」,也是因為各國站在了不同的角度上去思考。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日本、俄羅斯和越南在教科書上是如何描述對越反擊戰的。
  • 美國和日本的教科書中如何講述中國歷史?看完讓人氣憤!
    美國和日本的教科書中如何講述中國歷史?看完讓人氣憤!hello大家好,我們都知道,歷史是一場輪迴,無論怎樣,過去的事情不單單只是過去。歷史作為過去的教訓,未來的借鑑,會一直陪伴我們走向未來。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美國和日本的歷史教科書中是怎樣寫我們的中國的?美國和日本的教科書中如何講述中國歷史?看完讓人氣憤!可能有些人會說,歷史難道不都是客觀的嗎?世界對於歷史不應該有一種統一的口徑嗎?為什麼美國和歷史描述中國還會不一樣呢?小編就要告訴大家,不是每一個國家都能像中國這麼有氣度和客觀公正的。
  • 挑起盧溝橋事變的侵華日軍是誰?最後的命運如何?
    盧溝橋事變標誌著我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1937年日本侵略者謊稱兩名士兵失蹤,挑起了盧溝橋事變。當時挑起盧溝橋事變的日軍將領一共有四人,分別是森田徹、一木清直、田代皖一郎、牟田口廉也。含恨暴斃田代皖一郎,出生於日本佐賀縣,盧溝橋事變時任中國屯駐軍司令官。由於當時東京軍部的作戰方針。田代皖一郎上任後加快了侵華戰爭的步伐,他增兵進駐豐臺,謀求在豐臺至盧溝橋的中間地帶建立軍營和機場並蓄意組織策劃事變。
  • 沈紅萍:現行日本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中國形象」
    從九一八事變到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的這段歷史,是日本歷史教科書問題的「重災區」,最為突出的表現就是將九一八事變的罪責儘可能多地歸於關東軍,大肆渲染中國國內不斷激化的「反日情緒」,由此達到淡化內閣和天皇罪責的目的。 當時政黨內閣和天皇都不想擴大戰事,卻無法抑止關東軍的行動。
  • 《檔案裡的中國抗戰》公布 現盧溝橋事變無聲片
    《浴血奮戰——檔案裡的中國抗戰》第一集《盧溝橋事變》,並發布了相關的文字、圖片、視頻和歷史檔案。  記者昨天觀看了第一集《盧溝橋事變》,看到了一批珍貴史料通過網絡與世人見面,其中有:「第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報告日軍已撤至豐臺並表示誓與敵周旋致蔣介石電」、「第二十九軍在盧溝橋抵抗日軍進犯照片」、「守衛盧溝橋的第219團團長吉星文照片」等以及盧溝橋的視頻等10件珍貴史料。檔案指出:「盧溝橋事變發生後,中國共產黨立即通電全國,號召全民族奮起抗日。
  • 盧溝橋事變後的南京:戰地拍攝紀錄片《盧溝橋事變》
    1937年7月7日,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中國守軍奮起抵抗。圖為駐守宛平城的中國軍隊奔赴盧溝橋抵抗日軍。1937年7月7日,日本軍國主義在北平盧溝橋挑起了對中國的全面侵略戰爭。盧溝橋事變的槍聲,激起了全中國人民的抗議浪潮。社會各界廣大民眾的愛國熱情高漲,掀起了空前的抗日救亡熱潮。當時作為首都的南京,就是當時中國的縮影。
  • 盧溝橋事變真實老照片:不可被忘卻的歷史,圖6日軍踏上盧溝橋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說一名士兵失蹤,想要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我軍第29軍的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圖:日軍正在集結軍隊,準備對盧溝橋發起進攻。
  • 美日韓的歷史教科書怎樣描述中國?日本最心虛,韓國最無恥!
    我們應該知道,在我們國家漫長的五千年裡,有過許多不好的命運,輝煌和屈辱,現在中國再次崛起了,正因為如此,其他國家不能忽視我們的國家,很多國家的歷史教科書中都有這樣的描述。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美國、日本和韓國如何在教科書中描述中國的歷史。美國最接近真相,日本最心虛,韓國最無恥。
  • 七七盧溝橋事變時日本隨軍記者拍攝的絕密照片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以後,日本當時的三大通訊社《朝日新聞》、《讀賣新聞》、《日日新聞》均派出了自己的隨軍記者對日本發動的盧溝橋事變全過程進行了斷章取義的報導。這些照片為當時三大通訊社隨軍記者在事變時第一時間的現場記錄。
  • 美日韓的歷史教科書裡是怎樣描述中國的?日本最心虛,韓國最無恥
    要知道在我們國家這漫長的五千年裡面命運多舛,有過輝煌,有過屈辱,但是如今的中國王者歸來,已不再是當年被諸多國家欺負的沉睡的獅子,已經是一隻傲視全世界的「雄雞」,而也正是因為這讓其他國家不能忽視我們國家,為此在很多國家的歷史課本中都描述了我們中國的歷史。而今天筆者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美日韓三國在教科書中是怎樣描述中國的歷史的,美國的最接近真實,日本最心虛,韓國最無恥。
  • 對越反擊戰,日本、俄羅斯和越南的教科書,怎麼描述這場戰爭的?
    而這場自衛性質的戰爭在日本、俄羅斯和這場戰爭中的越南這三個國家的歷史教科書中,是怎樣進行描述的呢? 首先說說日本的教科書,日本與我國經歷了多年戰爭,即使現在表面看似交好,但實際上卻還是屬於說破就破的關係,而這場屬於中國的自衛反擊戰在日本的教科書裡變成了模稜兩可的樣子,並沒有說明是越南先發起的攻擊
  • 日本教科書是怎樣歪曲侵華史的
    …[詳細] 在中國,「扶桑社」是個和「石原慎太郎」一樣「臭大街」的名稱。盛傳扶桑社出版的由日本右翼編纂的歷史教科書「歪曲歷史、美化侵略戰爭」。 在外界批評的壓力下,日本外務省委託JAPAN ECHO株式會社將全部八種初中歷史教科書翻譯成英、韓、中文,並於2008年將中文版公布於網站。
  • 7月7日 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
    上海設立「特別市」 1928年7月7日 南京國民政府宣告廢除中外不平等條約 1937年7月7日 盧溝橋事變採用當地北大城山石灰石和唐坊黑粘土為原料,併購進了丹麥史密斯公司的先進迴轉窯、球磨機等設備,採用幹法生產龍馬負太極圖牌(俗稱馬牌)水泥,年產約25萬鐵桶(約42.5kt)。經1910、1921、1932、1941年四次大的擴建,逐步成為年生產能力 300kt的大型水泥廠。其間曾一度稱冠中國,壟斷水泥市場。
  • 1937年 「七七」盧溝橋事變
    7月7日 日本侵略軍在北平西南郊盧溝橋附近舉行挑釁性軍事演習,隨後,炮轟宛平城,中國守軍奮起抵抗,史稱「七七」盧溝橋事變 。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國全國性抗戰的起點。
  • 外國教科書都是怎麼描述中國歷史的?美國比較中肯,日本最不要臉
    我們中國人從初中就開始學歷史,我國對於歷史還是比較客觀的看待的,不吹噓也不貶低,這是對於歷史的尊重。我們中國人看待自己的國家歷史,可能有時候站在主觀的角度上,可能會有一些欠缺,對於自己的不好的一面,可能會稍加修飾或者是一筆帶過,畢竟人人都是這樣的。不會把自己的不好的一面大大的展現出來吧。那麼外國教科書都是怎麼描述中國歷史的?
  • 日本教科書和檔案館裡的「甲午戰爭」
    強調戰爭「正當性」淡化侵略色彩為探究日本是如何描述與解讀甲午戰爭的,本報記者近日找到了日本中學使用頻率較高的、由山川出版社出版的「日本史」教科書。書中對「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的描述主要放在了戰爭的背景和原因上。
  • 1937年7月7日 盧溝橋事變
    29軍戰士守衛在盧溝橋下       1937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新的經濟危機。為了緩和危機,繼續推行侵略擴張政策,日本帝國主義者製造了盧溝橋事變,向中國發動了全面侵略戰爭。       盧溝橋位於北京城西南約15公裡的永定河上,是北京通往各地的咽喉要道。從1937年6月起,日本侵略軍幾乎每天都在盧溝橋附近進行挑釁性的軍事演習。7月7日,日軍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橋頭的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的拒絕。當晚8點鐘,日寇突然向盧溝橋發動進攻,中國守軍忍無可忍,奮起自衛,中國人民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抗日戰爭,從此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