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10月24日電 (記者 陳小願 安英昭)臺灣「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24日在臺北發表新書《臺灣建構中國史教育》。該書收錄臺灣高校學者、中學教師文章十餘篇,呼籲社會大眾共同反對新版高中歷史教科書「去中國化」。
10月24日,臺灣「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在臺北舉辦反對去中國化歷史教科書記者會,發表新書《臺灣建構中國史教育》。該書收錄臺灣高校學者、中學教師文章十餘篇,呼籲社會大眾共同反對新版高中歷史教科書「去中國化」。中新社記者 張遠 攝
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去年在學界及輿論質疑中通過新版高中歷史課綱,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框架下討論」。今年9月,根據新課綱編纂的教材已進入課堂。
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於今年4月成立,目的是推動歷史教育「自己救、自己寫、自己教」。
10月24日,臺灣「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在臺北舉辦反對去中國化歷史教科書記者會,協會理事長、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教授吳昆財(中)發言。中新社記者 張遠 攝
該協會24日舉辦「反對去中國化歷史教科書記者會」,協會理事長、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教授吳昆財表示,新版歷史教科書「去中國化」,持續使用下去將在臺灣社會散播仇恨、對立。希望所有熱愛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人,都能認識到「臺獨」史觀的危害,期待當天發表的新書為臺灣社會帶來反思。
吳昆財受訪時還表示,發起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不僅是為當代兩岸中國人,而且也為下一代,希望臺灣民眾能站在大一統的高度看待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
10月24日,臺灣「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在臺北舉辦反對去中國化歷史教科書記者會,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語文老師區桂芝(中)發言。中新社記者 張遠 攝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語文老師區桂芝表示,了解歷史可以幫助理解文學,新版歷史教材導致學生不了解相關歷史,很難進入古文的情境。她指出,新版歷史教科書以扭曲的詮釋企圖覆蓋真實的歷史,學生缺乏對自己民族根源的認知,就缺乏對現實政治謊言的判斷力。
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王立本在書中指出,歷史教育的重要目的,是讓青年認識自己的定位,以及如何與世界相處。如果教授的內容不是基於事實,而是基於特定意識形態,未來青年立身於世界勢必將格格不入,認識和實況有極大落差。因此必須摒棄政黨的偏頗意識形態,回歸到史實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