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徵倭將領詩留鷺島醉仙巖

2020-12-25 臺海網

來源:臺海網

醉仙巖徵倭石刻。

臺海網11月25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醉仙巖是廈門萬石山薈萃眾多摩崖石刻的一處名勝。這些摩崖石刻中年代最早的,是明代萬曆年間徵倭水師將領的一組石刻。這組出自軍人之手的唱和詩,是在出徵之前登山望海,有感而賦,體現了明代儒將的風雅氣質。這些將領在詩中抒發了志在必勝的豪邁氣概,相互唱和中,又描寫了軍威雄壯、不畏徵途艱險、決心報效國家的慷慨精神,流露出了持戈揮劍的將軍在狀物描景方面的詩歌才華。

倭患頻仍 廈門屯師

明代從洪武年間(1368年-1398年)開始,一直海疆不靖,倭患頻仍。閩南沿海防倭抗倭日顯重要。洪武年間,構築廈門城,設立中左所,主要目的在於防倭。嘉靖、萬曆年間,倭患尤甚,倭寇曾一度佔領澎湖作為巢穴。朝廷已多次派出水軍,平倭徵倭。石壁上的題詩和徵倭石刻,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的。澎湖約位於臺灣海峽中部,元代時隸屬泉州府同安縣。澎湖一直是海防要地。清人胡勉亭在《澎湖紀略》中指出「(澎湖)實閩、浙、江、廣、燕、遼、山左七省之藩籬,而為臺、廈居中之咽喉。故備澎所以備邊也。」

廈門歷史上一直是扼制澎湖臺灣的軍事重鎮。明代萬曆年間,福建兵力分布為南北中三路,其中南部地區最高指揮官為「南路參將」,其職責為指揮閩南兵力,管轄漳州、鎮海二衛所,以及浯嶼、銅山(東山)的水寨和澎湖的遊兵,兼各營陸兵。南路參將官署先設於漳州,萬曆二十年(1592年)移駐廈門,當時,施德政的駐地就在廈門。廈門港就是一個大兵營、大軍港。詩中 「舸艦森森鯨浪靜」「萬裡艅艎瑩鬥列」便是對此的描述。徵討倭寇水師的船隻絕大部分就停泊在廈門港,因此詩中所吟就是當時從醉仙巖上俯瞰海面水師陣容的精彩描述。

將軍們賦詩之際,正值將赴澎湖徵程,「爭傳日下妖氛惡,那管天邊逆旅孤」。水師即將離開廈門,守衛海疆多年的將軍不免想念家鄉的蓴菜和鱸魚,「為道凱歌宜早唱,江南五月有蓴鱸」。「蓴鱸」即「蓴菜」和「江鱸」。中國文學中有「蓴鱸之思」代表思鄉的說法,在詩中得到了很貼切的運用。

多處轉戰 澎臺平倭

詩壁首題者主將施德政,江蘇太倉鎮海衛人,字正之,萬曆十七年(1589年)的武進士。史書評為「平倭有功,剿逐紅夷,閩人德之」。可見他不僅平倭,還抗擊了荷蘭侵略者。施德政於萬曆二十五年始任福建南路參將。澎湖的防務是他的一項主要任務。由於徵倭取得勝利,施德政後來提升為福建總兵官。李楊和徐為斌也各有提升。

施德政任職期間,多處轉戰。倭寇四處騷擾,進犯浯嶼、銅山,施德政派屬下——浯嶼水寨的沈有容率師截擊,擒斬倭寇數十人。數月之後,沈有容又與施德政另一下屬——銅山水寨的張萬紀,在彭山洋(今澎湖列島)挫敗倭賊。萬曆三十年(1602年),沈有容東番平倭,率艦過澎湖,全殲盤踞臺灣的倭寇。此時的施德政也親自指揮了戰鬥。葉向高在《都督施公生祠記》中寫道:「公往守南路,澎湖甘山之役督率吏士駕艅艎、凌巨浸,以與倭鏖戰於蛟宮蜃窟之間,所斬獲無筭,邇年閩海之不波,固公先聲所潛奪也。」

1602年4月,施德政曾經以南路參將的身份在東山島大宴澎湖平倭將士,並賦《橫海歌》一首,《橫海歌》至今還刻在東山島九仙山頂巖石上。

醉仙巖石刻鐫刻徵倭詩歌為福建總兵官施德政、部將李楊及福建南路參將徐為斌等人所作的七言律詩。

主將施德政詩曰:

偏師春盡渡澎湖,聖主初分海外符。

鼙鼓數聲雷乍發,舳艫百尺浪平鋪。

爭傳日下妖氛惡,那管天邊逆旅孤。

為道凱歌宜早唱,江南五月有蓴鱸。

部將李楊題和:

樗才自分老江湖,襪線深慚佩虎符。

舸艦森森鯨浪靜,旌旗獵獵陣雲鋪。

風生畫角千營壯,月照丹心一劍孤。

主德未酬倭未滅,小臣何敢輒思鱸。

南路參將徐為斌題和:

閩南要路險澎湖,元將專擔靖海符。

萬裡艅艎瑩鬥列,蔽空旌旗彩霞鋪。

魚龍吞氣煙波定,蜃蟻馳魂窟穴孤。

天子綸音勤借箸,那思蓴菜與江鱸。

(文/盧志明 劉靜萱 圖/網 然 雲 水)

相關焦點

  • 明代奇事:三個「倭人」漂流到登州府,還做了一首詠雪的詩
    而如果在古代的話,文人墨客多半就要做詩詠雪了。 近來,筆者在查詢與登州、萊州下雪有關的古詩時,忽然發現了與之相關的一件明代奇事,下面就為大家簡述之。 登州在明代為備倭重地,熟悉倭情的人較多。在登州府衙,很快有人認出這三個從海上漂流過來的人是「倭人」(當時的文書對日本人的稱謂)。
  • 廈門醉仙巖天界寺,舊有「天界鐘聲」名勝,為廈門八大景觀之一
    天界寺,原稱醉仙巖,祀九仙;又名醴泉巖,俗稱仙洞,在廈門萬石植物公園南側。據傳,從遠處眺望天界山勢,恍若仙人醉酒偃臥山上,故稱「醉仙巖」。醉仙巖始建於明神宗萬曆十一年(1583年),太常寺少卿池浴德募工 開鑿醴泉洞,洞裡塑何氏九仙祀之,即肇建道場。明末,有僧於其間建佛院住修,稱「醉仙巖」。據明代人倪凍在《醉仙巖》中記載,最初有牧童在 巖罅間發現一個大洞,爬了進去,拿出一個瓷香爐,就放在洞口點香奉祀。
  • 明代抗倭的神秘部隊-少林僧兵
    ▲圖為日本倭寇手持倭刀在天后宮侮辱媽祖神像明代自從1405年大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探索外面未知的世界,中華因航海貿易經濟發達。鄭若曾在《江南經略·僧兵首捷記》記載杭州之戰前,杭州的守衛將領曾對僧兵的武藝有所懷疑,於是還設計了一次比武。邀高僧孤舟赴宴,暗中埋伏下武術教師八名。孤舟單身而來,八教師從旁躍出,各持棍亂擊孤舟。孤舟用僧衣的袖子裹住其中一人的棍子,將棍奪下,隨後用該棍反擊八人,八人應棍而倒。孤舟在這次比試中以高超的武藝折服杭州的將領之後,僧兵才得以參加了杭州之戰。
  • 壬辰倭亂戰爭中明朝文化在朝鮮半島的傳播
    引言壬辰倭亂是指發生在明朝萬曆年間的一場持續七年(1592--1598年)之久的由剛統一日本的關白豐臣秀吉發動的對朝鮮王朝的侵略戰爭以及明朝出於宗藩關係和自身利益所進行的抗倭援朝戰爭。在戰爭期間,明、朝兩國將領及士兵共同作戰,明朝將士使中國文化傳入朝鮮半島,得到了朝鮮王朝軍民的認可和接受。
  • 遼東三老李鍇出身武將世家 祖上是明代著名將領
    遼東三老李鍇出身武將世家  祖上是明代著名將領李成梁  李成梁是明代鎮守遼東的著名將領,他的後人從明代到清代都是以軍功揚名,稱得上是一個武將世家。但隨著清代初年文風漸興,李氏家族出了一位頗有名氣的詩人——李鍇。
  • 「倭來了」:明朝曾遭遇了豐臣秀吉怎樣的挑戰?
    本 文 約 5550 字閱 讀 需 要 15 min「我來了」,「倭來了」《倭奴遺事》有一則故事:嘉靖三十年(1551)二月,一縣城報事人飛奔入城,說「我來了」,守城人誤聽成「倭來了」,於是,民眾頓時驚慌失措。
  • 1592年—1598年發生在朝鮮半島的戰爭(壬辰倭亂) 現韓國不承認
    第一梯一渡江後朝鮮政府隨即一再催促出兵南下,並且還為了軍隊的指揮權,明軍將領與朝鮮大臣起了小小的口角,不過明軍將領相當堅持要等全軍到齊才出兵,可以看出明軍將領的確是老於戰陣,朝鮮的大臣則是因為缺少軍事經驗與一再的失利而喪失了判斷力。
  • 日本劍聖都是槍劍雙修,為何明代軍隊抗倭,只提倭刀不提倭槍?
    但是在明代抗倭的戰鬥中,戚繼光評論倭寇的倭刀:「彼以此跳舞,光閃而前,我兵已奪氣矣。倭喜躍,一併足則丈餘,刀長五尺,則丈五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者身多兩斷。緣器利而雙手使用,力重故也。」但是卻絲毫沒有提倭槍。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是倭寇不用長槍嗎?
  • .| 東亞海域漳州時代的發端:明代倭亂前的海上閩南與葡萄牙(1368...
    本文從現存的明代文本中撿拾殘存的「記憶」,重新審視明代洪武初年至嘉靖倭亂前的海上閩南,發現:明初「固若金湯」的金門千戶所對民間海洋發展是一場悲劇,浯嶼水寨內遷,廈門反而促進漳州海商崛起;浯嶼中葡互市是明朝官方海洋失控的產物,九龍江口海灣地區的海洋經濟在政治、法律非法性的夾縫中取得有限的發展空間。「走馬溪大捷」是海禁派製造的歷史神話,摧毀浯嶼、大擔嶼的海洋發展才是歷史的真實。
  • 明代金門蔡氏家族與廈門顯赫「池氏家族」聯姻史實
    廈門島內外,珍貴的明代碑文到處都有池氏家族留下的遺蹟…… 作為池氏後人,更應銘記其事跡、傳播於全國…… 浴德歸家二十年,蔡獻臣說: 「方今東苦倭、北苦虜、西南苦藩獠,主上拊脾而需人,翁高臥庸隱乎?」 國家正在危難之際,亟需用人,嶽翁不出,奈蒼生何? ——意在激勵嶽翁東山再起!
  • 倭蛙,倭犰狳,倭黑猩猩!這些帶「倭」字動物原來是這樣命名的
    「倭」字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讀音和含義。倭並不特指日本,我們稱日本人為倭的說法,源於三國時期魏明帝曹睿對當時日本君主的御封——「魏」字去右邊的「鬼」字捨去「魂魄」之意,加上左邊的「亻」賦予「友人」的意思,並沒有「矮小、弱小」嘲諷之意。古代中國對日本同樣有「東瀛」和「扶桑」這樣的雅稱,因此將「倭」字同那種居高臨下的嘲諷聯繫起來的說法站不住腳。
  • 「山大王杯」臨海蜜橘全國徵詩大賽臨海採風側記
    賢居嶺上合影擷韻台州府,放歌聖賢居一一「山大王杯」臨海蜜橘全國徵詩大賽臨海採風側記文|劉郎2019年12月7日,在浙江省臨海市拉開了「山大王杯」臨海蜜橘全國徵詩大賽採風活動的序幕。這次採風是「山大王杯」臨海蜜橘全國徵詩大賽的後續活動,也由臨海市文聯和農業農村局主辦,臨海市詩詞楹聯學會和山大王高山水果專業合作社承辦,《小樓聽雨詩刊》自媒體平臺負責具體組織和宣傳工作。《小樓聽雨詩刊》自媒體平臺成立三年,卻躍居全國一流詩詞交流平臺,得到了全國各地諸多詩詞組織和詩詞名家的支持,吸引了國內外諸多詩詞大家和詩詞愛好者。
  • 倭館與三浦倭亂,古代朝鮮王朝是如何管理在朝日本人的?
    韓國大邱的鹿洞書院,為紀念在萬曆朝鮮戰爭中投誠朝鮮王朝的日本將領沙也可而建,沙也可後被朝鮮王朝賜名「金忠善」,成為朝鮮王朝的將領,現如今韓國方面有7000餘人為其後代,即「友鹿金氏」。定居於朝鮮的日本人被稱為「恆居倭」,其首領稱為「頭」,朝鮮王朝對他們施行自治政策。恆居倭中有些人因為倭館內的人口過剩而居住於外,從事漁業或農業,開展秘密貿易並逐漸倭寇化。而朝鮮對恆居倭行使徵稅權和檢斷權,給予了恆居倭的生活以很大的壓力。
  • 方友德:戚繼光橫嶼平倭第一捷
    「月光光,照泥塘,戚公爺,出奇將,打得倭鬼無處藏。」另一個接著念:「天皇皇,地皇皇,莫驚我家小兒郎;倭寇來,不要慌,我有戚爺會抵擋!」 這次殲倭大捷被後人稱之為明代抗倭「第一奇捷」,絲毫也不誇張。
  • 一曲悲壯雄偉的戰歌:為何《十五從軍徵》被稱為悲涼的樂府詩?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樂府詩中,所反映出來的思想情感與社會現實。尤其是極為濃鬱的真情實感,更是讓很多後世文學家讚嘆不已。《十五從軍徵》一曲悲壯雄偉的戰歌1.《十五從軍徵》詩歌特色《十五從軍徵》是一首流傳度比較廣的樂譜詩,這首詩收錄於《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
  • 動物世界-倭河馬
    倭河馬生活於密林之中,數量稀少且為夜行性,一直到19世紀才被西非以外的人所知。倭河馬為河馬科僅有的兩個的現存種之一。 倭河馬在遇到其他個體時多半會選擇忽略對方而不是發生衝突(雄性河馬則傾向打鬥)。田野調查的研究顯示,雄性倭河馬的活動勢力範圍大約為1.85平方公裡,雌性倭河馬則為0.4至0.6平方公裡。
  • 袁世凱軍事顧問、原北洋海軍將領:寧可打遊擊也不籤「二十一條」
    1915年,倭人強迫袁世凱籤「二十一條」,限期答覆。老袁被逼到牆角,只好召集在京各位大佬議決。會上,大多數人都「沉默是金」,明確表示答應和反對的都是極少數。其中,反對籤約的有2個人。段祺瑞(圖注)另一個反對籤約的是總統府高級軍事顧問兼袁世凱的英文秘書蔡廷幹,他表示:寧肯和倭人打遊擊戰,也不可屈服。蔡廷幹這個人不應該被遺忘。他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身份和一短重要的人生經歷:留美幼童,後成長為北洋海軍將領。甲午海戰中,他率「福龍號」魚雷艇攻擊西京丸號,險些讓乘坐該艦的倭國海軍軍令部部長樺山資紀殞命。
  • 和孩子一起讀詩 |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19  一月  星期六  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冬天悄然至,日暮詩已成。央廣新聞公號和娛樂廣播《睡前故事》節目共同推出一檔新欄目——和孩子一起讀詩。每天一首詩詞,讓孩子的枕邊有更遼闊的世界~  石灰吟  明代·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 興城古城是明代的邊關重鎮,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城
    興城古城是明代的邊關重鎮,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城興城古城興城古城 原稱寧遠衛城,位於遼西走廊,倚山臨海,是明代的邊關重鎮,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城。興城創建於明代宣德三年(1428年),1623年明末抗清名將袁崇煥主持重修。
  • 「倭」是什麼意思?
    「倭」是什麼意思?古代中國對日本的泛稱。首見於《山海經》。《漢書·地理志》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可能指以北九州為中心的許多小部落國家。《後漢書·倭傳》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倭奴國奉貢朝賀,……「光武賜以印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