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衢州,不像現在有萬達、國金、東方、吾悅等這麼多熱鬧的去處,當時那些喜歡趕「鬧熱」的人都往哪裡去呢?
不是十字街頭就是南街。
在衢州地圖上,你找不到一個叫「十字街頭」的地方,但十字街頭是每位老衢州心中的永恆地標。
七八月大熱天,想消消暑,那就先到屋邊老井旁拎起水桶衝個涼,然後穿個「的確涼」、拿把小扇子,沿著一街的梧樹桐走到十字街頭逛逛。往酒家門口一扇小窗戶裡遞去一角錢,一根方方的冰雪糕就在眼前冒著冷氣,如果還不過癮,店裡面排著一桶桶的綠豆湯、赤豆湯、白木耳、鮮牛奶,都是冰鎮的,站在邊上那涼爽勁,把你七月的熱火壓得服服貼貼,腳都不想再邁。
人民電影院門口貼著「冷氣開放」大字,你想涼爽上一晚的話,抓緊去排個隊,從那兩個鑽不進腦袋的售票小窗搶張票,白天人少,感覺像包場,等晚上談戀愛的人就多了。票買好時間還早,南街上一路都是賣衣裳的攤位,順便逛逛百貨公司。
家裡遇上大喜事,那一定要在酒家擺上幾桌。衢州酒店在十字街頭的東北角,樓上樓下兩層小洋房,正宗衢味大餐,口味不像現在衢州菜那麼重。酒家裡的光面和大包子是傳統的搶手貨。想換換口味?鈔庫前那片拱門騎樓裡就是聚豐園,裡面的片兒川、腰花面抓緊去試試。
花木蘭水果店在十字街頭西南頭。最羨慕的是花木蘭樓上的住戶,在多數衢州人還住老屋時就住上了樓房,在重大活動的時候坐在自家陽臺就能最佳視角輕鬆看熱鬧,再泡杯茶,俯看人山人海,一個個伸著脖子掂著腳、小孩騎大人背上,那優越感一定油然而生。
這裡都看些什麼熱鬧呢?大凡衢州城裡有重大的活動,多數都會放到或經過十字街頭,元宵節嬉龍燈、慶祝女排奪冠遊行、嚴打遊街.最熱鬧的肯定是嬉龍燈。90年代經濟剛騰飛,有錢了元宵節搞個慶典,金金咣、金金咣,鑼鼓一路敲過來,六門八鄉的龍燈從棋盤街頭方向一路耍過來,到十字街頭的表演才算正式匯報,龍燈方陣領隊的鄉鎮領導一臉自豪地舉著磚頭樣的大哥大走正步,改革開放的成果就寫在臉上。
圖:八十年代初新華書店,現在後建的十層樓都拆了,現為國金
不光看熱鬧的,有文化的也往十字街頭跑。城裡唯一的新華書店在十字街頭西北角,是學生和文化人的聖地,當時還是三層樓,算是地標性建築,沒去過杭州上海大城市的小學生寫作文,寫上「新華書店聳立在十字街頭」,老師會在「聳立」下面圈兩個紅圈,表示用得好。書店和其他所有商店一樣,書都是放櫃檯裡的,要哪本問服務員拿。後來書店重建為10層樓,成為當時衢城最氣派的建築,但精神卻反而搞不過物質了,一樓全租給了人家賣家電。
精神食糧管看不管飽,書店旁邊的副食品大樓就專供「物質食糧」,糖菸酒、油鹽醬醋、山貨海產禽蛋那是一應俱全,你要稱一斤白糖?營業員一勺下去,手腕抖幾下到託盤秤裡,保證八九不離十,她們練的就是這個。商品從憑票供應到敞開供應,見證了物資匱乏到各取所需的變化。
圖:80年代十字街頭東南角(現中百商廈位置)
十字街頭相對較破舊的是東南角,那時還沒有中百,東南角屬於「天福堂」藥店、大公水果店及一些小商鋪,85年建大市到處造新房,這角落卻到90年代初都還是老樣子,描寫衢州解放的《血灑黎明》電影在這裡拍過,李媛媛演的主角女地下党進了天福堂,出來上了黃包車,吸引了大批圍觀者,如今主角已然香消玉殞,這部電影也不容易看到了。
從花木蘭往南街上轉,便是衢州照相館,八十年代初相機還沒有普及,照相是件嚴肅認真的事,結婚照、全家福、百日周歲照,穿上家裡最好的衣裳,上得二樓,兩邊燈光擺擺好,師傅來回走兩趟,把你的表情姿態調到位,然後在大風箱一樣的木質照相機後面發令並捏下快門,兩邊大閃光燈「蓬」的一聲,才算完工。取照片那得幾天後了。照得漂亮的相片都擺在一樓櫥窗裡展示。
東南西北中,十字街頭最當中,而十字街頭的正中間是一個交通島。很長一段時間,交通島上都站個立得筆直,叼著哨子的交警,用標準姿勢指揮著過往交通,當時街上車不算少,但汽車沒幾輛,自行車平車三輪車獨輪車才是那個時代馬路上的主宰,和行人混在一條街上,都橫著走卻相安無事。交警叔叔哨子一吹、大手一揮,那些「麻頭鬼」的自行車像賽車一樣飛起來了,「那個帶人的師傅,下來下來,你自己數下帶了幾個?!」,「阿叔,講你呢,牛哈楞會牽到馬路上來格?啥裡?你牽的是牛喂,你哈楞不騎馬來呢?」
圖:拓寬前人車混雜、梧桐樹遮街的上下街(上街棋盤街頭)
十字街頭,衢州四隅自此分,是老城的主骨架,也是衢州發展歷史的記憶與見證,如今已經翻新了好幾託,但國金一帶仍然是趕鬧熱的好去處。十字街頭的路早已寬得梧桐樹遮蓋不住,畢竟那遮街的梧桐樹,才是老底子的衢州城。(完 )
有常山人的地方,就有常山信息網
業務聯繫號碼:13867010686(662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