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樂甜白釉瓷是白瓷有史以來最高的高峰

2020-12-16 文化智慧達人

元代國俗尚白,蜚聲中外的樞府瓷便以卵白釉而著稱,這種釉失透、色白、乳濁感強,呈現一種無玻璃質感的「木光」效果。

明成祖朱棣(年號「永樂」)在位期間,社會秩序安定,經濟繁榮,百姓生活富足,開創了明代歷史上的盛世期。隨著技術的改進,到了明代永樂年間,一種「半木光」、光澤感和反光度恰到好處的新型白釉被發明出來,這種釉給人一種溫潤甜美的感覺,被後世稱作「甜白釉」。

「甜白釉」的名稱出現得非常晚,並不是永樂當期出現的,永樂白釉叫甜白釉跟白糖有關,白糖是什麼時候進入中國人生活的呢?16世紀。白糖的出現使人們對永樂白瓷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就是說這個白像白糖,而且有一種內心的感受——甜。從那以後才開始叫「甜白釉」。

這一時期由景德鎮御窯成功創燒的甜白釉瓷,以其潔白瑩潤的釉色歷來為世人所稱道,代表了中國古代白瓷的巔峰工藝水平。

永樂甜白釉是白瓷有史以來最高的高峰,世界各大博物館裡都有收藏。後來歷朝歷代都燒白瓷,但都趕不上永樂甜白釉。

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兩件明代永樂朝甜白釉錐拱纏枝蓮託八吉祥紋僧帽壺,一件高19.4釐米,一件高19.5釐米,壺口呈階梯狀,闊頸、鼓腹,腹下漸收斂,圈足,壺口一側出鴨嘴狀流,另一側口、肩之間置寬曲柄。內、外和圈足內均施甜白釉,釉色潔白。壺腹錐拱纏枝蓮託八吉祥紋造型規整,釉質寧靜,是永樂甜白釉瓷中的代表作品。

永樂時期燒造的甜白釉瓷的器型還有碗、盤、碟、高足杯、執壺、四系矮壺、竹節把壺、梅瓶、玉壺春瓶、罐等,還有一系列祭祀、禮儀用品及佛教用品等。

永樂甜白釉的紋飾分為動物紋和植物紋,動物紋有:雲龍紋、雙龍紋、五龍紋、龍鳳紋、鳳穿花紋等五種。永樂甜白釉瓷上的植物紋多為花卉紋,其中以纏枝蓮紋數量最多,具體可分為纏枝牡丹紋,纏枝寶象花紋,纏枝靈芝紋,石榴花果紋,菊瓣紋,蓮瓣紋等,其中,尤其以梅瓶上所飾纏枝蓮紋最為精美。

永樂甜白釉瓷,還有用文字來裝飾的,主要有藏文和「內府」銘文,其中甜白釉僧帽壺有在腹部錐拱一周藏文吉祥語者,文字內容大意均為日平安,夜平安,陽光普照皆平安,日夜永遠平安泰,三寶護佑永平安!

白釉是一切釉色之母,為最純之色,而永樂甜白釉瓷器是白釉瓷器系列裡成就最高的,其釉質潔白,肥厚如脂,溫潤似玉,成為古代白釉瓷器的頂峰,後世一直追摹仿造,特別是清代康雍乾盛世時期,燒造過大量白釉瓷,惜終未能超越。

相關焦點

  • 美到極致,甜到心底——明永樂甜白釉
    甜白釉釉極瑩潤,能照見人影,比樞府窯卵白釉有更加明顯的乳濁感,給人以溫柔甜淨之感,所以又稱"蔥根白",素有"白如凝脂,素猶積雪"之譽。元代樞府器,質感厚潤,是為甜白釉的前身。而明永樂朝(1403—1424)創燒的這種白瓷,則有「汁水瑩厚如堆脂,光潔如美玉」之感。
  • 甜白釉和白瓷區別 甜白釉正品鑑定是怎樣
    瓷器這個物品,古往今來一直都是在流行的前列中,瓷器不論是在裝飾效果還是使用情況上,都會特別好,但是在與選擇方面,也只有很到位才可以,往往事情不做到極致,肯定也是沒有太好的效果,而瓷器選擇也同樣,近期較流行的應該就是甜白釉與白瓷,那麼甜白釉和白瓷區別?甜白釉正品鑑定是怎樣?
  • 大河報·觀鑑欄目組海選驚現明永樂 甜白釉暗刻雲龍杯
    明永樂 甜白釉暗刻雲龍小杯明永樂 甜白釉暗刻雲龍小杯規格:口徑7cm 高5cm浙江杭州資深藏家孟克功先生供藏文/觀鑑欄目組特約評論員古泉明永樂 甜白釉暗刻雲龍小杯一件,此杯撇口,深腹下斂,矮圈足,胎體輕薄,造型小巧秀致,玲瓏可人。
  • 同為傑出白瓷,明代「甜白釉」與德化白瓷有何區別
    元代時期景德鎮在前朝的基礎上,出現了一種名為「卵白柚」的瓷器,是當時的一個新品種,今人在器物上發現了「樞府」字樣,因此人們稱之為「樞府」窯器,樞府就是元代大名鼎鼎的浮梁瓷局,興建於1369年,延續至明·洪武時期,卵白柚已成為宮廷用瓷,從窯址出土的瓷片來看,此時的卵白釉已經有了向永樂「甜白釉」發展的趨勢。
  • 甜白釉和白釉有啥區別?收藏愛好者必讀→
    前不久熱播的《如懿傳》中,宮裡新晉冊封的娘娘,不小心碰了皇上心愛的甜白釉香爐,但是錯認成了普通的白釉,而遭到皇帝嫌棄「粗鄙」。說起甜白釉,最著名當屬明永樂時期出產的,本期《一槌定音》中,一件號稱明永樂甜白釉暗刻雙龍紋盤來到節目現場,是真是假引得現場奪寶人紛紛猜度。
  • 永樂甜白釉——外儒內王
    永樂甜白釉——外儒內王在前面文章的研討中,有一個傾向,即堅持以白釉瓷為重要線索,因為白釉瓷是各種彩瓷的基礎。堅持對白釉起源、發展及各代品種用釉的共性與特性,對比當今仿製品特徵,實踐證明是有益的。成熟且較高級的元青花釉質較厚,瓷面通透,尤其釉彩結合非常出彩,但是在空白處、底部往往能看到用釉的較乳濁性。有明一代,對彩瓷影響最大的莫過於甜白釉的創燒。永樂甜白釉釉質均勻,底部幾不聚釉,釉面勻淨,絕少有青黃現象。有乳濁和亮清兩種,乳濁主要用來生產白瓷。清亮者通透而薄,釉質緊硬,對青花等彩瓷的發展提高影響極大。
  • 「傻白甜」的甜白釉
    甜白釉僧帽壺,明永樂,高19.7釐米,通流長16.7釐米,足徑7.5釐米。 此壺式借鑑於藏傳佛教使用的金屬質器皿,瓷製品始見於元代的青白釉瓷。明代永樂、宣德時期,漢藏文化交流頻繁,景德鎮御器廠曾大量燒造僧帽壺,其中以白釉和紅釉製品最為名貴。清代康熙朝曾仿燒永樂和宣德時的白釉、紅釉僧帽壺。
  • 明永樂皇帝是「白瓷控」 喜歡用甜白釉瓷器(圖)
    明永樂·甜白釉劃花纏枝蓮紋梅瓶  「潔素瑩然」,凸顯永樂皇帝喜好  揚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可謂聞名海內外,記者打探中發現,故宮博物院此次參展的陶瓷器中,也精選了一件梅瓶。  這件梅瓶,高27.8釐米,瓶小口,肩下漸斂,脛處略外撇,圈足,砂底無釉。
  • 康熙、雍正、乾隆這三代的白釉瓷你可知如何鑑定分辨?
    清康熙白釉瓷器主要有三大類,一是康熙時開始仿燒的宋代定窯白釉瓷,此品種至雍正、乾隆時都有仿燒;二是甜白釉器;三是漿胎白瓷。康熙白釉器除光素無紋飾外,另有刻花、印花及鏤空雕器物,紋飾見有牡丹、纏枝蓮、纏枝菊等。
  • 鑑識永樂甜白瓷,掌握這幾個要領是關鍵
    明永樂 甜白釉僧帽壺故宮博物院藏永樂官窯白釉釉質純淨釉面光滑,無流釉現象,有細小棕眼,玻璃質光澤溫潤。民窯白釉瓷的胎色白淨,瓷化程度較好,產品以高白釉為主,釉色潔白光亮,釉面細膩均勻,無閃青現象。永樂甜白釉瓷在明代早中期比較流行,為皇家獨享器物。民間時有仿造,但工藝甚差。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各朝官家仿造比較成功,幾可亂真,晚清民國仿品次之。那麼,何甄別贗真之器呢?
  • 永樂好甜白釉,康乾喜仿古瓷
    明洪武釉裡紅雲龍紋瓶清雍正粉彩桃果瓶明永樂青花山茶紋扁壺明太祖朱元璋時期規定祭器用瓷,永樂皇帝最好白釉,宣德皇帝的蟋蟀罐有詩意,康熙晚期出現粉彩,雍正愛琺瑯彩,乾隆喜復古瓷器摹仿青銅器型和不同質地器皿甜白釉和灑藍釉明清兩代朝廷在景德鎮設立的御器廠,通常稱為明清官窯,也有專家學者直接稱之為「御窯」。燒造制度的核心,是皇家統一的管理制度。
  • 明永樂時期甜白釉瓷器欣賞
    明 永樂 甜白雙龍紋碗 臺北故宮藏明 永樂 甜白雙耳瓶 臺北故宮藏明永樂 甜白釉僧帽壺 高19.7cm,通流長16.7cm,足徑7.5cm 故宮博物院藏甜白釉劃花纏枝蓮紋梅瓶 高24.8cm,口徑4.5cm 故宮博物院藏明 永樂 甜白劃花葫蘆形綬帶耳扁壺
  • 白釉瓷器:從南北朝到現在明清時期都有哪些特點和時代特徵?
    白釉瓷器是我國古瓷中歷史比較悠久的一類瓷器,它萌發於南北朝,到隋朝時就已經發展成熟。白釉最早出現在漢代,比青釉瓷器晚了400多年,白釉瓷器開始是青白色的,因為瓷器中鐵的含量高於1%就是青色的,少於%1就是白瓷了,所以中國白瓷經歷青瓷、青白瓷、卵白釉、甜白釉、象牙白、白釉的發展過程。中國歷史上白瓷產地有德化白瓷、定窯白瓷以及刑窯白瓷等。
  • 甜白釉瓷的鑑定
    目前已知的文物考古資料,可證實明永樂開始大量燒造甜白釉。
  • 甜白,永樂大帝的白釉情結
    摘要:甜白瓷是在暗花刻紋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溫潤如玉的白釉然後燒制而成。景德鎮甜白釉的燒製成功,為明代五彩和鬥彩瓷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景德鎮窯青白釉品種流行於明代,以永樂、宣德紅釉及甜白釉為貴。甜白釉僧帽壺古代白瓷的製作,並不是在釉料中加入一種白色呈色劑,而是選擇含鐵量較少的瓷土,釉料經過加工,使含鐵量降低到最少的程度。
  • 歷代白釉瓷器特點總結
    一、白釉瓷-基本知識白釉瓷在我國北朝後期開始出現,到隋朝時期就已經發展十分成熟,唐代時期,白釉瓷器又有了更進一步的新發展,幾乎接近高級細瓷的標準,這一偉大創舉為日後的釉上彩和釉下彩瓷器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大明永樂暗刻龍凰紋甜白瓷
    白色的甜白瓷,如同一張白紙,也如同永樂皇帝一生的命運。它白而不空,蘊含深意,有虛實相生之趣,是永樂皇帝傾盡一生的傑作。胎體較薄,釉面柔和,釉色似棉白糖,故稱"甜白"。器物常可見透光刻紋或印紋。永樂甜白價高一等。清三代亦有仿製,區別是工藝精湛,輕盈秀麗,胎壁極薄。
  • 中國陶瓷之素雅白瓷
    到唐朝時期白瓷製作進一步的發展,這一時期的邢窯就生產大量的過渡型的白瓷。到了北宋時期,這一時期生產的白瓷非常出名,北宋早期有生產白瓷著名的窯口——定窯。元代時期的白瓷白中含青,其白度雖有所下降,但還是非常精美。到了明朝時期白瓷的白度又恢復提高了,明永樂時期的甜白釉在白瓷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接下來由於彩的盛行,純素白瓷的製作漸趨低落,只有部分窯址以純白白瓷而聞名,比如德化所生產的「中國白」瓷器。
  • 出土永樂官窯"甜白釉"白瓷賞析(二)
    明成祖朱棣在位二十二年,當時政局穩定,經濟發展,大大推動了制瓷工藝的進步,使其在繼承元瓷工藝的基礎上,又不斷有所創新。在我國的陶瓷工藝史上,此時的鮮紅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器獨樹一幟,佔有特殊的地位,成為明、清兩代的典型,並廣泛影響於後世。
  • 明代永宣甜白釉色瓷器特點和瓷器鑑賞
    「甜白釉」實是「白釉」,在「白釉」的生產過程中把鐵的含量減少到最低程度,又在脫胎、半脫胎的潔白胎體上施純淨的透明釉,經高溫燒制就能使「白釉」更加誘人,被稱之為「甜白釉」。 甜白瓷是在元代樞府器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永樂白瓷色調恬靜柔潤,在視覺上給人以「甜」的感覺,故稱「甜白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