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炮兵群火力猛反應快,炮擊41次摧毀越軍62門大炮

2020-12-12 沈聽雪的歷史文集

在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解放軍武漢軍區第43軍開赴諒山戰場,在廣州軍區前指的指揮下,從東南方向對邊境重鎮祿平、諒山突擊,配合軍區主力作戰。該軍打得很好,特別是炮兵戰績出色,有力支援了一線步兵作戰。

在作戰第一階段,第43軍炮兵初次同越軍交手,還不了解對方的戰鬥特點,造成了有些火力運用的不當。如步兵127師、128師炮兵群第一次實施火力準備時,多以敵方高地突出部為目標,同時採取一次炮火急襲,爾後向前延伸的方法。結果越軍的工事多建在山腰、山腳,屯兵主要在山後的防炮工事內,因此我軍炮擊效果不明顯。

取得了初戰經驗後,我炮兵群針對越軍的防炮特點,事先實施周密的偵察,詳細了解敵人防禦配系,取得各種射擊數據,從而改進火力準備的方法。如128師炮兵群支援步兵向邊境要點長條山攻擊,在周密準備的基礎上突然實施火力急襲,一次斃敵60餘人,摧毀了多數敵防禦工事。

到了第二階段作戰時,127師炮兵群向迷邁山地域之敵射擊時,靈活地採取炮火假轉移的方法,打打停停,反反覆覆,使越軍摸不清我炮火準備的規律,幾次倉促出動,遭我嚴厲打擊,扔下了74具屍體,還被擊傷一批。

對于越軍炮兵的作戰特點,第43軍炮兵群也進行了及時總結,採取了有效應對之策。如抓住敵炮兵多採取在平坦一線配置,並設置假陣地,以炸藥配合發射,混淆我軍偵察,以及陣地轉移比較頻繁的特點,對敵有炮兵活動的區域建立了晝夜觀察所,並定時匯總各觀察所報告的情況,分析其活動特點。因此掌握了越軍炮兵活動的基本規律,當敵炮兵一有活動,就能迅速確定其位置,及時予以火力壓制。

戰鬥中,第43軍炮兵群共對越軍炮兵陣地射擊41次,摧毀敵各種火炮62門,擊毀敵軍車8臺。有的敵炮兵正出動部署火炮,就被我炮兵以猛烈射擊打得落花流水。如3月7日傍晚,我偵察兵報告在通蘭方向有越軍軍車20多臺、火炮6門正在運動,軍炮兵群經過分析判斷敵炮兵正在佔領陣地,於是組織一個122加農炮營迅速佔領陣地,突然射擊,連續發射400餘發炮彈,將敵車隊炸成一片火海。經過偵察,確認擊毀敵122榴彈炮2門、軍車5臺,斃傷敵30餘人,粉碎了越軍要炮擊我方陣地的企圖。

解放軍炮兵威武,嚴懲敵寇,揚我軍威!

相關焦點

  • 越軍俘虜評價解放軍炮兵,美國人也沒打得這樣猛
    隸屬於總部和大軍區的預備炮兵,各級隊屬炮兵堅決貫徹了集中火力打擊主要目標這一作戰原則,在合成軍的編成內,以準確、迅速、突然、猛烈的火力殲滅越軍有生力量,摧毀越軍防禦設施,支援步兵和裝甲兵衝鋒陷陣,為作戰勝利立下了頭功,彰顯了威風,樹立了威信。
  • 對越自衛反擊戰一開戰,解放軍這猛烈的炮火就把越南人打的沒脾氣
    其中以第41.42和43三個軍為東線部隊,歸許世友指揮,從廣西方向出擊。以第十一軍、第十三軍、十四軍等部隊為西線兵團,劃歸楊得志指揮,中央軍委對此次戰鬥的指示是,有限時間,有限目的,速戰速決,殲敵速回。在強大的炮火攻擊下,越軍陣地頓時火光沖天,山石橫飛。越軍連他們引以為豪的蘇制飛彈也顧不上了,潰敗樣子極其狼狽。
  • 炮擊金門:精妙運籌改變戰略局勢
    炮擊金門開始時,為避免暴露我軍作戰企圖,指揮部要求所有火炮一律不準試射,以精密法決定射擊諸元,以達到奇襲效果。在這些努力下,美蔣對解放軍炮擊金門毫無準備,甚至在炮擊開始後一段時間,還認為炮擊是解放軍登陸金馬、解放臺灣的前奏。炮擊金門使美國暴露了戰略底牌。
  • 對越反擊戰期間,解放軍擊斃32名越軍,衝上陣地一看,氣的渾身發抖
    1979年2月17日,為應對越南的不斷挑釁行為,中國政府決定派出解放軍對越南實施懲戒作戰,2月17日這一天,30餘萬解放軍分東西兩線,對敵展開火力打擊。特別是青山一戰,當解放軍衝上越軍陣地後,卻氣的渾身發抖。 1979年對越反擊戰後,解放軍即奉命撤出駐守在老山主峰的1175高地,該高地屬中越邊境線,一邊屬越南,一邊屬中國,1979年3月5日,中央軍委宣布撤軍後,高地上的解放軍全部撤走。
  • 炮擊英國軍艦紫石英號,第一次揚眉吐氣的炮擊列強
    英艦挑釁的舉動激怒了我人民解放軍戰士,炮兵三團的兩個連的六門大炮立即開火,炮彈呼嘯著就砸向「紫石英號」,紫石英號也開了炮。幾分鐘下來,紫石英號頓時掛了彩,艦橋被擊中,正、副艦長均負重傷,艦上的主炮也被擊毀,艦體被洞穿,船舵被卡死失去方向控制,紫石英號被迫向南岸轉向時,卻擱了淺。再不投降的話,全艦都要被解放軍的炮火摧毀。
  • 459門大炮同時射向金門,當時退守臺灣的蔣介石為何連聲叫好?
    金門炮擊,說的是1958年及其前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對據守福建省金門島的國民黨軍進行的懲罰性大規模炮擊封鎖行動。眾所周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解放中國之後,還有一塊地區在負隅頑抗,那就是蔣介石的老巢臺灣。
  • 韓戰結束後,國軍不斷騷擾大陸,解放軍當即決定:炮擊金門
    在準備下次進攻期間韓戰爆發,解放軍不得不把重心轉移到抗美援朝戰爭中。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應朝鮮的請求奔赴朝鮮與朝鮮人民軍共同作戰,抵抗以美國為首「聯合國軍」作戰。經過3年的浴血奮戰中國人民志願軍及朝鮮人民軍終於逼迫「聯合國軍」在《朝鮮停戰協定》籤字。
  • 紫石英號事件:國民黨軍居然和解放軍聯合炮擊英艦
    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即將橫渡長江之際,發生了一件轟動國際的事件:在長江中遊弋的英國軍艦「紫石英」號與長江北岸的人民解放軍炮兵展開炮戰,「紫石英」號遭受重創,3艘英艦先後趕來救援,也被擊傷。長期以來,介紹1949年這場中英炮戰的文章大多語焉不詳,而且往往把各次炮戰彼此混同,使人難知真情。
  • 30門越南重炮開火 5分鐘後即被定位炸成火海 400炮兵一個沒跑掉
    炮兵的使用與反制是一門學問。實際上,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一些國家就開始研發反炮兵雷達——這個項目的起步時間是很早的。美國因為電子技術的優勢,在類似裝備的研發上走在了前面。在越戰中,美軍的炮兵定位裝備已經投入了使用。
  • 親歷歷史:1958年「八·二三」炮擊金門親歷
    我卻感覺情況有異,似炮兵轟擊目標前的定點試射,即以最快的跑步,欲離現場,然為時已晚。緊接著大陸團頭、蓮菏、廈門等地數百門重炮,集中目標,向太武山側的翠谷——防衛部開始轟擊。炮聲震天,地動山搖,整個金門籠罩在一片硝煙之中。我軍猝不及防,死傷慘重。
  • 1958炮擊金門!央視這部紀錄片首次深度披露歷史內幕
    蔣介石在金門太武山頂在福建前線,解放軍參戰部隊正在加緊備戰,炮兵部隊也已進入陣地。充滿戲劇性的是,8月20日黃昏,蔣介石正是在數十門大炮的瞄準之下,登上了金門北太武山的炮兵陣地,進行視察。這時,金門島上的守軍還不知道,對岸解放軍的數百門大炮早已將金門牢牢鎖定,等待他們的將是數萬發炮彈的猛烈轟擊。61958年8月23日這一天,註定是一個讓後人難以忘記的日子。
  • 解放軍一個連攻佔同登守敵指揮部,繳獲越軍「飛虎團」軍旗
    在東線諒山戰區,解放軍廣州軍區第55軍攻擊邊境要塞同登鎮,拔除諒山前沿要點,配合軍區主力在高平方向作戰,並為下一步進攻創造條件。 我炮兵群以猛烈火力壓制敵人,支援步兵,然而越軍的工事隱蔽,炮擊效果不彰,雙方形成拉鋸對峙。
  • 解放軍攻打無名高地,連射1786發炮彈消滅越軍151人
    在西線雲南方向,為保障解放軍昆明軍區第11軍主力安全回撤,陸軍第31師命令步兵91團加強兵力火器組成加強團,奔襲消滅盤踞在班繞散地區的越軍一個營。贏得此次戰鬥的關鍵,是要迅速拿下班繞散之敵的核心陣地無名高地,使我主力能直插班繞散村寨,分割包圍並殲滅敵人。
  • 1958年解放軍炮擊金門的真實原因探析
    1958年8月23日17:30左右,人民解放軍3萬多發炮彈齊發,猛烈炮擊當時國民黨控制下的金門島。這一突發的軍事行動,震驚了美國、蘇聯,乃至全世界。關於這場軍事行動的原因,歷來眾說紛紜。為一舉掃清國民黨殘餘,1949年7月開始,中國人民解放軍三野第十兵團,接連發起了福州戰役、平潭島戰役、漳州戰役、廈門戰役,並取得戰鬥的勝利。同年10月24日,解放軍終於下令渡海,大舉進攻金門島。然而,此次金門戰役最終並沒有取得預期成果。
  • 大明火炮一天炮擊2500發:1662年1月25日鄭成功攻佔臺灣熱蘭遮城
    鄭成功明軍的大炮,不能正面摧毀這座稜堡。說起來,鄭成功的大炮其實是很先進的。很多人說大明的火炮落後,這是胡說八道。大明歷史上從來都很重視火炮,包括初期和中期的破虜炮、大將軍炮等等,都是很實用的火炮。在200年後的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戰艦的標準火炮不過是32磅炮,炮重相當於中國炮的五千斤大炮。可惜,即便是這種級別的紅衣大炮,仍然不足以對付熱蘭遮這麼龐大的稜堡。炮戰中,紅衣大炮不能迅速摧毀稜堡,反而會受到敵人的火炮反擊,很容易被壓制。
  • 炮擊金門一石二鳥
    1958年8月23日17時30分起,中國人民解放軍3萬多發炮彈猛轟金門,震驚了全世界,尤其是美蔣都慌了手腳。美國急忙調動六艘航空母艦、八十幾艘巡洋艦、驅逐艦等船隻急赴臺灣海峽,出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在遠東的最大海空力量集結,美國總統艾森豪不知道毛澤東想幹什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臺灣不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實上已經歸還中國。
  • 62門大炮、3萬士兵,27天才攻下歐洲人一座「殘次品」堡壘?
    同時運來的,還有62門大炮(包括兩門巨型蜥炮),以及10萬發炮彈和2000噸火藥。奧斯曼帝國強大的攻城力量,似乎可以很快把馬爾他島夷為平地。果然,奧斯曼軍隊的工程師研究了戰場地形之後,認為應該首先拿下聖艾爾摩堡。這樣,就可以讓自己的艦隊到深水港裡休息,以免被地中海變幻莫測的暴風雨摧毀。
  • 一個團召喚300門重炮支援,2小時打垮敵王牌師
    在一次波次進攻中,SS第1裝甲師和SS第12裝甲師在幾個步兵師的掩護下向美軍縱深發起突擊。炮兵部隊之間,美軍設立的炮兵群指揮部,可以通過快捷的有線或者無線通訊,與配屬的每一個炮兵連取得聯繫,快速調集目標射程範圍內的火力,制定炮擊計劃並快速實施,協同作戰。對於當時的蘇軍、德軍而言,這很難做到。蘇軍戰役萬炮齊鳴的場面,恰恰是因為其炮兵協調和反應能力差,只能實現集結大量炮火對已經標定的目標進行死板的覆蓋,而無法做到隨叫隨到,隨時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