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夢70年 · 廣州國企再出發
為展示70年來廣州國資國企服務國家戰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歷程與成果,展示新時代廣州國資國企的新擔當、新作為、新風貌,「廣州國資」微信公眾號舉辦「逐夢70年 廣州國企再出發」系列宣傳活動。
第10期 廣州港集團
1949年,廣州港貨物吞吐量僅380萬噸;1999年,貨物吞吐量突破億噸;2010年,貨物吞吐量突破4億噸;2018年,廣州港完成貨物吞吐量6.13億噸、貨櫃吞吐量2192.21萬標箱,兩項指標均位列世界第五位。
1949年前,廣州港規劃不全、設施陳舊、設備落後,貨物裝卸人拉肩扛;20世紀60年代,廣州港不斷增加大型龍門吊、機動搬運車等,港口裝卸作業逐步達到半機械化水平;如今,南沙四期自動化碼頭早已開工,廣州港各大現代化裝卸機種競相林立。
1949年前,廣州港5個碼頭中有3個木碼頭,航線少、船舶小;2004年,廣州港南沙港區一期工程投產,實現河口港向海港的跨越;如今,廣州港集團貨櫃班輪航線覆蓋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個港口,可停靠2萬標箱級的超大型貨櫃船。
廣州港。
滄海桑田,勇立潮頭。擊楫中流,力爭上遊。70年來,廣州港在一代代建設者的努力下,走過了一段波瀾壯闊、極不平凡的光輝歲月。
歸類改造結束客貨混雜
「土洋」結合實現半機械化
「登中國於富強之域,躋斯民於安樂之天」,20世紀初,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提出,要在廣州建設一個「南方大港」並發展貫通中南、西南的水陸交通,使之成為中國南方最大的出海口和世界良港,但由於各種原因,這一設想未能實現。
1938年至1949年,廣州港口雖有修建工作,但斷斷續續、產能極低。在此期間,僅在黃埔建成了2個400米長的深水碼頭泊位和3座木碼頭及相應的道路、堆場。「黃埔新埠」就此形成,也就是黃埔港的前身。此後由於泥淤久積,也只可靠泊4000-5000噸級海輪。1949年,廣州港口的貨物吞吐量僅180萬噸,內河客運航線只有14條開航。
1949年以前,廣州港仍是一個規劃不全、設施陳舊、設備落後、主要靠人拉肩扛裝卸的落後港口。1953年,國民經濟開始好轉,廣州港順勢積極推進港口建設服務「一五」計劃。在港口建設方面,內港區建設主要是通過歸類改造為主,把以前雜亂無章的沿海(江)兩岸的破舊碼頭,集中成為河南、芳村、如意坊等幾個較規範的貨運碼頭,並新建黃沙貨運碼頭,結束了市區長堤一帶「三步一堆場,五步一碼頭」客貨混雜、交通擁擠的局面。而黃埔外港區,在400米碼頭的基礎上,先後續建了中碼頭和黃埔大碼頭等幾個萬噸級泊位。
廣州港。
與此同時,廣州港對出海航道進行了大規模的疏浚,把原來只有-5米的航道浚深至-7米,使萬噸貨輪能直達黃埔港區,港口通航能力得到提升。
此外,廣州港積極推進港口裝卸機械化進程。20世紀60年代,廣州港通過「土洋」結合的辦法,在改造港口裝卸設備和碼頭設施的同時,不斷增加大型龍門吊、機動搬運車等,打破了裝卸設備簡陋、裝卸作業多靠人力和手推車的落後局面,港口裝卸作業逐步達到了半機械化的水平。
在20世紀50年代的歸類改造和60年代的改造擴建的基礎上,廣州港進一步加大碼頭建設改造力度。1975年12月,黃埔新港港區建成投產,港口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
碼頭建設向專業化過渡
20年新增19個3000噸級以上泊位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之一,廣州港在1978年後經歷了巨大跨越和高速發展期。
1978年至1998年的20年間,廣州港共投資30多億元推進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在以改造老港區為主的同時,廣州港擴建了新的港區,先後建成黃埔新港港區7、8泊位,西基3個3.5萬噸級煤炭專業化泊位、新沙一期工程10個5萬噸級泊位、洪聖沙水2個水轉水泊位、汾水頭碼頭、海心沙碼頭、員村碼頭、淡水河危險品碼頭。
截至1998年,廣州港共有萬噸級泊位38個,20年新增通過能力2282萬噸,新增庫場面積77.8萬平方米,總倉容量超過160萬噸,實現了貨櫃、煤炭、散糧、散化肥貨類碼頭專業化。
在此期間,廣州港新建並投入使用3000噸級以上的碼頭泊位19個,新增通過能力近萬噸,並相應增加了倉庫、堆場、機械設備和公路、鐵路等設施。
20世紀80年代初,建成投產華南地區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的西基煤炭專業碼頭和黃埔貨櫃專業碼頭,標誌著廣州港從半機械化向專業化、現代化過渡。
20世紀80年代末,新沙港區一期10個3.5萬噸級泊位工程開始建設,2000年,該港區10個泊位全面竣工並投入使用,不僅為廣州港增加1000多萬噸的通過能力,同時使廣州港的裝卸專業化、現代化的程度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其中新沙港區一期工程6-10泊位榮獲2003年「詹天佑土木工程獎」,成為華南地區首個獲該獎項的港口工程。
俯瞰新沙貨櫃碼頭。
可接卸2萬標箱級貨櫃船
南沙港區逐鹿大船時代
21世紀初,尤其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廣州港緊跟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步伐,準確把握航運業船舶大型化的趨勢,吹響了南沙港區的建設號角。
南沙港區。
作為廣州市「南拓」戰略的龍頭項目,南沙港區的建設開啟了廣州港海港建設的嶄新發展階段。2001年年底,南沙一期工程動工。2004年9年,南沙一期4個深水泊位建成投產。隨後,石化碼頭,南沙二期、三期,汽車碼頭、糧食碼頭陸續投產。15年來,南沙港區新增港口通過能力超過2.5億噸,相當於在南沙港區再造了一個「廣州港」。
南沙貨櫃碼頭變遷組照。
向海圖強,廣州港緊緊抓住中國和世界經濟高速發展期帶來的發展機遇,實現了加速發展。截至2018年12月底,廣州港的主體企業廣州港集團共擁有生產性泊位170個,其中貨櫃專用泊位25個、煤炭專用泊位5個,糧食專用泊位4個,汽車滾裝泊位4個,油品及液體化工專用泊位6個,其他通用泊位126個,配套駁船泊位76個;生產性泊位中萬噸級碼頭泊位62個,生產性錨地30個(其中最大錨泊能力30萬噸),泊位總長度25.6公裡。
拖輪船隊、「穿梭巴士」貨櫃駁船船隊以及連接內陸腹地的港口專用鐵路,為廣州港的集疏運體系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如今,1.8萬標箱至2萬標箱級的超大型貨櫃船均可在南沙港區靠泊作業,南沙港區儼然具備了應對大船時代的雄厚實力,在國際航運市場的競爭力和影響力日益凸顯。
班輪航線覆蓋400餘港口
打造華南航運樞紐服務國家戰略
珠江水系內河網絡與深水海港的連接點,發達的水網體系;港區可與全國密度最大的鐵路、高鐵、高速公路、航空和內河等立體交通網絡無縫聯接;廣州港集團憑藉獨特的江海聯運、海鐵聯運優勢,以及相對齊全的港口航運和物流要素,積極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廣東自貿區建設,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等,打造華南地區重要的航運樞紐。
南沙港。
目前,廣州港集團與馬士基、達飛、地中海、中遠海運等全球前10名班輪公司開展合作,貨櫃班輪航線覆蓋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個港口。廣州港集團共有貨櫃班輪航線154條,其中外貿貨櫃班輪航線109條,內貿貨櫃班輪航線45條,「 穿梭巴士」支線65條。
馬士基船舶。
廣州港與海上「一帶一路」沿線20多個國家有貨櫃貨物貿易往來,貨物對接東南亞、紅海、中東、非洲等主要港口達60多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班輪航線達90條。廣州港已發展成為華南最大的非洲航線進出口樞紐港,非洲航線最多、班次最密,對促進中非貿易以及新興市場經濟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2018年,廣州港集團相繼開工南沙四期自動化碼頭、南沙國際物流園等重點項目。華南第一個集卡無人駕駛和貨櫃裝卸遠程操控的自動化碼頭、更加「智慧」的現代化綜合物流樞紐和航運物流中心即將誕生。
2019年8月,首批交通運輸部智慧港口示範工程之一的廣州港集團「網際網路+」港口物流智能服務示範工程順利通過竣工驗收。該工程是2017年交通運輸部辦公廳公布的全國13個智慧港口示範工程中廣東省唯一獲批的項目。
鳥瞰南沙汽車碼頭。
2019年9月10日,以廣州港集團為運營主體的「廣州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項目,成功入選第一批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藉助該樞紐建設,廣州港將發揮南沙港區「自由貿易試驗區、保稅港區、國家新區」三區疊加優勢,進一步夯實在全國沿海港口主樞紐港的地位和門戶樞紐的作用,將廣州港南沙港區打造成華南多式聯運(水水中轉、海鐵聯運)示範區和東南亞地區對接泛珠三角地區、西南地區的海鐵聯運樞紐,進而成為連接中東歐地區最佳銜接點之一。
結語
海闊行百舸,深水好揚帆。當前,廣州港正以一種更加堅定、更加自信、更加豪邁的姿態前行,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標國際先進港航體系,高質量推進國際航運樞紐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