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可聽音頻開示喲!)
法然上人講述,淨宗法師講解
44
念佛行者,彌陀如來、觀音、勢至等常來守護,如影隨形,不暫舍離;餘行不然。又,念佛行者,捨命以後,決定往生極樂世界;餘行不定。運念於帷帳之內,決證於塵剎之外,其不如念佛。
這是把念佛跟餘行相比。
第一,念佛人常蒙彌陀等三尊來守護,如影隨形;餘行之人就沒有這種利益了。為什麼?因為念佛是彌陀本願之行。這就是守護與無守護的利益差別。
第二,念佛人捨命之後決定往生,餘行之人往生不定。為什麼?念佛是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所以有這兩點差別,一個是平生蒙不蒙佛守護,一個是命終是否決定往生。從這兩點來講,餘行都比不上念佛。
最後一句也很有詩意:
「運念於帷帳之內,決證於塵剎之外,其不如念佛」,就像現在的科技戰爭,在指揮平臺,人都不用出指揮室,通過高科技,甚至在外太空,就能打勝仗。
所謂「帷帳之內」,就是端坐在床榻之上,在帘布之中,坐在床上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十萬億國土之外,塵剎之外,極樂世界就有我們的名字,我們就擊退了煩惱敵,獲得了蓮花化生,決定證得往生極樂無生法忍的身份,這真是輕鬆自在。
現在的科學講「量子糾纏」,凡夫之人念佛,就如同跟阿彌陀佛發生了量子糾纏一樣,我們在娑婆念佛,同時極樂世界的蓮花就標有我們的名字。
45
念佛草庵雖隘,而恆沙聖眾雲集,同庵羅園之華座;三昧道場雖狹,而無數賢聖側塞,等靈鷲山之苔筵。十萬億剎,宛如咫尺;容膝丈室,殆如太虛。若人不念佛,則恆沙聖眾一個不接,無數化佛一佛不來。念與不念,得失天淵,行者應知。
這一段也是讚嘆念佛三昧的殊勝功德利益。
念佛人哪怕住在茅草棚裡,這個茅草棚非常逼隘狹小,但是這裡有廣大無盡的莊嚴,有恆河沙的聖眾如雲聚集在這裡,這裡的法座之盛,如同當年釋迦牟尼佛在庵羅園講法時莊嚴殊勝宏大的景象。「三昧道場」是說念佛的地方,念佛叫「念佛三昧」。
我們念佛的地方雖然非常簡陋,不寬敞,不豪華,不氣派,但是由於法尊貴,也因為我們專修念佛,無數賢聖都來團團圍繞,擁護念佛人,護持念佛人。「側塞」,就是把身子側過來,擠進來。這種情形就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靈鷲山說法,無數賢聖聚集一樣。
念佛人宛如法界的中心,我們走到哪裡,十方恆沙諸佛、無數賢聖菩薩都圍繞著我們。所以,可以說念佛人跟十方恆沙諸佛、無數賢聖菩薩一體不相分離。
極樂世界雖然在十萬億剎土之外,其實也如同在咫尺之內。念佛的房間窄窄的,小小的,只能容納兩個人對膝而坐,但是我們心裡廣闊,所以這個小小的空間也如同太虛空一般廣袤,這就是念佛的好處。遠處的可以搬來,「十萬億剎,宛如咫尺」;小的地方可以放大,「容膝丈室,殆如太虛」;簡陋的地方可以變得華麗莊嚴;本來在娑婆,而與恆沙諸佛、諸大菩薩念念相應,息息相通。
凡夫之人念這句名號,就調動了整個法界的資源。法界最寶貴、無上的資源就是三寶,三寶都圍著念佛人旋轉。我們這樣的愚痴卑賤之身,如果不念佛,能有這些功德利益嗎?所謂「若人不念佛,則恆沙聖眾一個不接,無數化佛一佛不來」,就孤零零地去三途六道輪迴。所以,念和不念,得失的利益簡直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
46
信空問:古來先德皆有遺蹟,然今未建一宇之精舍,入滅之後,以何處為遺蹟乎?上人答:若卜一廟為遺蹟,則遺法不普遍;我之遺蹟遍滿諸州。何故?興行念佛是愚老一期之勸化,因此,不論貴賤,山夫村婦之柴扉,海人漁父之茅舍,有念佛處,皆我遺蹟。我往生之後,不造墓塔;我之遺蹟者,有念佛處,皆我之遺蹟也。又,為祈冥福而造墓塔者,輪迴之人所作之事也。
信空是法然上人的弟子,應該是侍者。他問:「古來先德滅度之後都有一個紀念的地方,有一個遺蹟,讓我們可以參拜,紀念。上人,您要走了,可是連一個寺院都沒有,入滅之後我們到哪裡紀念呢?」
法然上人回答說:「如果一定要建一座廟作遺蹟的話,這樣遺法就不普遍了。」遺蹟不是要一個可見的固定處所,一個有形的物體。如果這樣,它就有限制,一定會限制在一個固定的時空當中,這樣遺法就不普遍。我們遺留的法才是最尊貴的,所以法然上人說「我的遺蹟到處都是,無相無不相,沒有遺蹟,到處都是遺蹟。為什麼?不論男女老幼,都要勸他們正信念佛,這是我一生的目標」。
「愚老」,法然上人說這話的時候是在往生前,年紀大了,所以叫「愚老」。「愚老」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老朽」,因為法然上人自視為愚痴之人,也勸導我們要有機深信。
「一期之勸化」,就是「我這一期生命,我這輩子主要的目的,就是勸別人念佛。所以,不管身份是尊貴還是卑賤,就算是普通山村村民家的柴門,還有海邊打漁人的茅舍,看上去好像很簡陋,很貧瘠,但是只要有人念佛,這裡就是我的遺蹟,就是殊勝道場,就是念佛草庵,這裡就有恆沙聖眾雲集,就有無數賢聖側塞」。
法然上人又說「我往生之後,你們不要給我造墓造塔,我不需要這些作為遺蹟。哪裡有人念佛,哪裡就是我的遺蹟。如果是為了求死後保佑子孫,讓他們有福報,選一個風水寶地,這樣的想法、做法是輪迴六道的人才有的;我們到淨土去了,用不著這些」。
47
生則積念佛之功,死則往生淨土。不論如何,此身若無憂惱,則死生皆無憂惱。
念佛人活在世上沒有別的,活一天就念一天佛,這叫「積念佛之功」,不荒廢時光。並不是覺得往生不定,要積累功德往生,不是那個意思。念佛是我們的生命,所以活一天就念一天佛。
死了就往生淨土。活120歲也可以,明天死了也行。只要活一天,就念佛一天,隨時死隨時到達淨土。
這就是非常瀟灑自在的念佛人,內心有安穩,沒有憂惱。這樣,不管是死還是活,都能安穩自在地過日子。所謂「死生皆無憂惱」,活著是活在阿彌陀佛光明攝取當中,死了就往生淨土,蓮花化生。
48
待曉天之商客,驚雞鳴猶喜;欣淨土之行人,得病患偏樂。
趕集做生意的人,前一天晚上就把貨物備好,擔子也準備好,就等待天明,好早早趕路,到集市上做生意,所以叫「待曉天之商客」。「待曉天」就是待天曉,等待天亮好做生意。所以,他聽到雞叫的時候就說「好了」;被雞叫聲叫醒,他不是說「我的好夢被打擾了」,不是的,他反而歡喜,挑著擔子就上路了。
求生淨土的行人得病之後,也一樣感到很歡喜,為什麼?患病就等於「雞鳴」,它來跟我們報告消息,說「你快往生了」。就像起早做生意的人聽到雞叫,雞叫就是在說「天快要亮了,你要起床了」,他就很高興地起來,挑著擔子出發。我們念佛人得病了,「快了,我要往生淨土了」,反而感到非常安樂。
最近新冠肺炎流行,世間人都怕得要命。如果是一個專修念佛的人,心中就會非常安定,不管得什麼病,哪怕得了癌症,或者其他的病,他就知道這是離往生淨土近了。我們想想,如果僅僅因為一點小毛病就哭天搶地,心裡擔憂得不得了,可能是往生淨土的心還不夠真切。
最後這一句我也非常喜歡。當然,這48條沒有一條不喜歡的。這些法語可以多讀,多讀自然就能記住。記住的目的不是為了記住,是為了融為血液,化為生命。
好,謝謝。南無阿彌陀佛。